第一图书网

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 安徽教育
出版时间:

1989-4  

出版社:

安徽教育  

作者:

朱光潜  

页数:

259  

字数:

2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现在把《悲剧心理学》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制单行本。为什么要把近半个世纪前的旧著拿出来面世呢?这还得从上海文艺出版社替我编印选集说起。他们建议要把我少年时代在法国用英文写的、由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悲剧心理学》博士论文译成中文收进选集里。我原先有些踌蹰,一则这部处女作似已不合时宜,二则年老体衰,已无力自译。后来我请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教研室张隆溪同志把原文看了一遍,他也主张宜译,并且表示愿代我译出。他的英文基础以及西方文学的知识和鉴别力都是我素来钦佩的,于是我就把这项翻译工作全权付托给他。他译完后我读了一遍,觉得他的译文基本忠实,我只偶尔在个别字句方面略作修改,于是征得编辑的同意,把它附在选集第三卷里。  这部论著从1933年初出版之后,我就没有工夫再看它一遍了。于今事隔半个世纪,因收入选集,匆匆把中译本看了一遍,才看出负责编辑和译者张隆溪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主要靠这部外文著作;更重要的是我从此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不仅在美学方面,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那么,为什么我从1933年回国后,除掉发表在《文学杂志》的《看戏和演戏:两种人生观》那篇不长的论文以外,就少谈叔本华和尼采呢?这是由于我有顾忌,胆怯,不诚实。读过拙著《西方美学史》的朋友们往往责怪我竟忘了叔本华和尼采这样两位影响深远的美学家,这种责怪是罪有应得的。现在把这部处女作译出并交付出版,略可弥补前愆,作为认罪的表示。我一面校阅这部中译本,一面也结合到我国文艺界当前的一些论争,感到这部处女作还不完全是“明日黄花”,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反面看,都还有可和一些文艺界的老问题挂上钩的地方。知我罪我,我都坚信读者群众的雪亮的眼睛。  朱光潜  1982年春写于北京大学,时年八十有五

内容概要

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本书是他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悲剧心理学。   “大家经典书系”之一,为朱光潜对悲剧心理学的论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悲剧快感与恶意、怜悯和恐惧:悲剧与崇高感、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布拉德雷的复述等。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1897年9月19日生。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还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五四运动中,他毅然放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

书籍目录

中译本自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第三章 悲剧快感与恶意第四章 悲剧快感与同情第五章 怜悯和恐惧:悲剧与崇高感第六章 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第七章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布拉德雷的复述第八章 对悲剧的悲观解释:叔本华与尼采第九章 “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第十章 “净化”与情绪的缓和第十一章 悲剧与生命力感第十二章 悲剧的衰亡:悲剧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第十三章 总结与结论

章节摘录

  3.艺术技巧与程式。——某些戏剧艺术的技巧和程式也帮助悲剧形成  距离。与别的艺术形式一样,悲剧在本质上也是人为的和形式的。它要求某  些形式特点,如统一、平衡、对比、幕与场的适当分布等等,而这些都是实  际生活中的事件绝不会有的。联系到这一点,可以稍微在此谈谈三一律这个  老问题。从距离的观点看来,唯一真有意义的只是情节的统一。悲剧仅仅表  现从实际生活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取出来的一个生活片断。复杂的情节不仅  难于在舞台上表现,而且容易与现实生活相混淆。所以情节的统一实际上是  非写实主义的,是“距离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却  是另一种情形。人们一般是提出自然主义的理由来为之辩护。有人争辩说,  一个人可以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由出生到成婚再到做父亲,可以在三十分钟  内由托勒迈斯的宫殿到阿克丁姆海岬,都是违背自然常理的,然而这些东西  比之勃鲁托斯只带几个兵就与凯撒交战,比之科任托斯人会派一个牧羊人做  大使来召俄狄浦斯回国登王位,并不更违背情理。它们确实违反自然,但却  有助于情节的统一,保持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它们使阿伽门农的被杀或  考狄利娅之死不可能像近邻遭逢的灾难那样直接地感染观众。  4.抒情成分。——不应当忘记,悲剧是从抒情诗和舞蹈中产生出来的  。悲剧不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而一般是以诗歌体写成。它是诗的最高形式  ,而它的诗的成分构成另一个重要的“距离化”因素。它那庄重华美的词藻  、和谐悦耳的节奏和韵律、丰富的意象和辉煌的色彩——这一切都使悲剧情  节大大高于平凡的人生,而且减弱我们可能感到的悲剧的恐怖。情境越可怖  ,就越需要抒情的宽慰。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诗的音调”往往随高潮的  来临而升高。哈姆雷特诀别霍拉旭时说的话、麦克白刚刚杀了邓肯王之后说  的关于睡眠的一段著名独白、奥瑟罗自尽前对威尼斯派来的使臣讲的一番话  ,便是一些最典型的例子。许多伟大悲剧的故事如果用日常使用的散文讲出  来,都会变得毫无趣味。报纸上关于因恋爱而杀人等犯罪新闻的报导,并不  能给我们像悲剧那样的印象,因为它们并没有热烈的抒情音调。  抒情成分在希腊悲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特别与合唱相联系,正如席勒  在《麦西纳的新娘》序中所说,合唱是“悲剧在自己周围筑起来的一道活的  墙,用它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保持自己理想的领域和诗的自由”。在  近代欧洲悲剧中,纯抒情成分似乎大大减少了。我们只是偶尔在莎士比亚作  品中找到一支歌。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始终都是用亚历山大格式的诗体写成  的慷慨激昂的对话。近代歌剧好像“隐隐约约”使人想到希腊悲剧的合唱,  但这两者的精神其实大大相同。希腊合唱远在戏剧情节之外,主要目的是给  人以抒情的宽慰,而近代歌剧演员们本身就是戏剧角色,他们唱的其实常常  是慷慨陈辞的对话,很少抒情成分。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差异,歌剧的存在却  表明,即使现代人也意识到有必要用诗和音乐来缓和悲剧情节令人痛苦的性  质。整个说来,戏剧语言越来越趋于写实。放弃了抒情插曲之后,不久便整  个地放弃了诗歌形式。一百年以前由司汤达提出的在悲剧中使用散文的主张  ,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常常提出悲剧与诗是否有必然联系的问题  。易卜生、梅特林克、邓南遮以及其他许多现代大师们的成功,使人难以采  取教条主义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可以提出两点。首先,历史证据似乎  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悲剧的衰落总是恰恰与诗的衰落同时发生。我们要  找证据,只需想想产生伟大哲学家时代的希腊、紧接伊丽莎白时代之后的英  国以及卢梭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就够了。其次,即使一位现代大师用散文来  写悲剧时,也常常力图超出纯粹散文的水平,保持一种独特的词句和节奏的  诗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悲剧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在法国留学时的一部处女作。它记录了朱光潜理论上探索并皈依尼采的过程,也是其深入研究美学的开端。本书从审美态度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谈起,分别讨论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尼采的各派悲剧理论与范畴。书中给尼采以很高评价,认为他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他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说“把握住了真理的两面”。但是朱光潜并未在尼采面前止步,他对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快感的根源,悲剧的净化作用以及悲剧与哲学、宗教关系等的探讨,有不少独到之处,体现了他的深厚功力与批判精神。本书原用英文写成,1927年完成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933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作为博士论文整理成书并出版。1983年被张隆溪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十一章,共十八万六千字。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他们在悲剧中积累了大量心理学的智慧,所以心理学家忽视患剧肯定是不明智的。本书将努力填补美学当中的悲剧这块空白,明确悲剧的美与其他形式的美,尤其是与崇高美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把悲剧性分析为崇高与百万悯相结合的结果,讨论关于痛苦转化为快乐、悲剧净化作用的意义等问题。本书的论证基础材料有三类:(一)悲剧的杰作。(一)书籍杂志上有关悲剧的意见和印象。(三)个人印象。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审美经验是为了它自身的原因对一个客体的观照,这一客体可以是艺术品,或是自然物。按照唐德和克罗齐的学说,审美经验具有三个特点:(1)非实用性。(2)非概念性。(3)自我与非我的同一。由此特点,他们又得出了几个极重要的结论。①由于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与概念的联想是不可调和的。②审美态度与批评态度不可能并存,因为批评总要包括逻辑的思维和概念的联想。③审美态度与批评态度的区别动摇了所谓“享乐派美学”的基础,因为美给人快乐这个命题是不可逆转的,当我们沉醉于对美的事物的观照时,很难停下来想它是给人快乐的。④由此可见,审美经验是独立于道德的考虑的。康德和克罗齐的上述观点尽管在逻辑上十分严密,但却有内在的弱点,从观点本身看,他们从纯粹袖象的方面理解审美经验,使审症状经验成了缺乏现实生活基础的空洞理想。从方法上看,他们把精神生活分解为最简单的成分,却忘记了生活是个不能简单组合的有机整体。因此,美学需要一个比“纯粹形式的直觉”这个形式主义者的公式广阔得多的准则。而“心理距离”说就提供了这样的准则,它在象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心理距离”包含两个相个矛盾的含义:一方面是“切身的”,一方面又是“有距离的”。因为“切身”,所以能强烈地吸引我们;因为“有距离”,所以客体又能超然于我们之外。艺术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距离的调念。“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常犯的毛病。因此,在艺术和审美经验中,距离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距离应该是悲剧心理学的基础。无论是康德和克罗齐纯粹形式主义的美学,或是柏拉图、黑格尔和托尔斯泰明显道德论的美学,都不能作为合理的悲剧心理学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把悲剧的欣赏作为一个孤立的纯审美现象来描述,而且要说明它的原因和结果,并确定它与整个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而“心理距离”说恰恰可以用来确定这些关系。用“心理距离”说来观察悲剧就会发现,悲剧是通过真人来表现的,因此在保持距离上它有先天的不利条件。但是这种不利条件却被悲剧的种种手法弥补起来了。悲剧为保持与现实的距离,往往造成一种空间时间的遥远性。人物、情境、情节的非常性质,艺术的程式化、人为化、抒情化,安排的超自然气氛,以及非现实而具暗示性的舞台演出技巧,却把现实生活“过滤”了、理想化了,悲剧利用这些“距离化”因素,给人提供了生活本身所不能提供的壮丽和美。悲剧快感的根源与本质为什么表现苦难的悲剧能够给人以快乐?悲剧给人的快乐与其他快乐有什么不同?这是悲剧心理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历史上对悲剧快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看法:①恶意说,认为悲剧快感来


朱先生是美学大师,这本书是他早年留学时用英文写成,后来由张隆溪先生翻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悲剧,批判了西方关于悲剧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逻辑性很强,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很多鲜活的例子让人读来生动有趣。这本书成书时间很早,对中国学者研究悲剧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长时间以来是这一领域的必读书。最早在图书馆读到这本书,觉得有必要买回来,就在当当上买了,推荐对于悲剧问题有兴趣的读者购买。真的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比如:中国有真正的悲剧吗?悲剧精神在中国可以找得到吗?悲剧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悲剧精神和英雄主义有什么关系?等等。一家之言,见笑了!


这本书是朱老在留学时的毕业论文,用英语写的,后又由他人翻译成汉语。从不同心理现象去探究究竟悲剧心理的形成。关键是,朱老的作品不仅将一些重要的人物的观点加以描述,评说,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独到的看法。语言生动,例子鲜明而浅显,实在是爱不释手!


关于悲剧的美的争论一直是前沿论题,但谁都不能否认泪水的感染力大于笑容,符合亚当·斯密的理论。


很好,对悲剧,尤其是西方古典悲剧有兴趣的朋友大可以看看。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枯燥乏味。


一直觉得人喜欢看悲剧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悲剧能形成伟大的艺术呢?虽然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定论,但是思考本身就是可贵的,这是对人性的探索。


字迹很清晰,内容更是经典,本书与《文艺心理学》是学美学专业的人不可不看的两本书。


只是粗粗翻阅了此书,发现这本书是朱光潜的博士论文。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了了解一点心理学的普通知识,选择本书是不会错的。


朱光潜的书是研究美学必读的书。不愿从图书馆借,所以买了一本。装订印刷都不错。虽然没有如今的后现代理论那么花哨,但让人感到深沉而充实。


朱先生的博士论文,和诗论,文艺心理学一起买的。


朱光潜老先生的书都喜欢!!


也是中国的哲学宗师了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影响着我们没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乐天安命的人似乎不必读此书,次数为悲天悯人者所写。(个人观点)悲天悯人者即心有所感必身有所为以扫尘世之悲。
读了以后受益匪浅朱大师洋洋洒洒倾心尔谈,教导的正是心有所悲之人。
建议热血儿郎都读一读,必将终身受益。


书的质量很好,纸张设计方面都很简洁大方,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安心感,期待去读~


朋友说不错喔


很权威的书籍,正版送货快


富有启迪性,作为参考书很好


我认为是一本好书,我已经有两种版本!我有时间就时常看看,这是一本必须重复看的书,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我喜欢!


专业方面的书,很不错,朱先生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


朱先生的一系列书都很好,学中文的可别错过哟


书太旧了,有好几页都折起来了,或者有弯曲


这样的书不是一次能读多少页的,适合慢慢读


送货很及时,书也很好^^


强烈推荐此书


发货很快!书是正版的,很喜欢。


此书学术价值更高。对读者言要求也更高。


一直喜欢朱先生的作品


悲剧与心理学的结合。。。少有丫。。。难得的。。。朱老的东西嘛,经典。。。书本身的质量很棒。。。


很不错的一本书,虽然有些观点不太赞同,但是对悲剧艺术特点的见解有深度有特色,对了解一些其他批评家、哲学家的观点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喜欢西方悲剧的学生来说,很有长进


我都帮人买了3本了,朱光潜的博士论文,甚至比《西方美学史》还好。。比较容易懂


被我们美学老师推崇的一本书


大师的书不用多说


内容很好,自己买了一,还给同学买了一本


学术性很强 内容很深刻


本书的纸质装帧都很精美~~~~


这方面知识比较少。有点难懂


各方面都不错 就是封皮有点旧


语言洗练易懂,是本好书。


感觉应该很心静的时候看,有收获


第一次买她的CD物有所值


读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对味儿,原来不是老先生亲笔著作,是翻译的老先生的外文作品。有些失望。


帮同学买的,木有问题!


嗯~还没看,但开头就觉得..是为了论文..失败死了..
早知道不买这本了,因为贵了质量也没差,何况纸质好软啊,好怕一下子就撕烂了~


总体印象不错,从订货到收货时间较短,这点很满意。只是书的包装和纸质还有点瑕疵。


就美学研究而言,朱光潜最广为人知的是《西方美学史》。这本书是朱光潜的博士学位论文。私意以为这是朱光潜的诸美学著述中论述最深入、用力最精深的一部著作。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美学史》固然精辟之见跌出,著者积三十余年的美学积累,纵横捭阖,非常见功力,至今仍是初入西方美学之门的不可多得的指南与向导,但是,它也深深受制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特殊的语境,许多问题不得不屈而为之,此乃一大憾事。不过,窥西方美学之门的另一部书——《悲剧心理学》弥补了这种局限,虽言悲剧,然美学史上诸多议题均被妙手植入,而后抽丝剥笋般地一一点化,真乃杰作名之不为过也。


  书名带有“心理学”,可读来感觉更多的是从美学角度来写的。
  书中涉及心理学的部分有对人们选择观看悲剧心理的研究,或者说是对已有理论的概括研究。看过之后,把朱先生的理论理解为:悲剧不同于现实,它夸张,它和命运有丝丝缕缕隐秘关系,它不屈从命运却总是被命运干预,用摧毁美,激发同理心产生悲壮感,又不完全否定英雄人物的努力,使观者品体会到振奋,抒发自身情感。
  当然书中大部分还是对优秀悲剧标准的探讨,好的悲剧除了要有优秀剧本、出色的演员,观众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即有同理心又不将自己的道德观过度套入剧中的观众,才能品味好剧作之美,另外文化氛围对悲剧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希腊自然是悲剧乐园,而朱先生认为中国普世的实用哲学和专信一教社会强烈的道德感会阻碍悲剧的产生,不知此说是否合理,存疑,感觉这种说法也就是把希腊悲剧定位悲剧的模板了,而对于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标准有或许是另一个课题了,有空可以再读一读其它著作。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时写的博士论文,之后又对其进行扩充与改写,原文是用英语写作,后由张隆溪先生翻译,由于影响力之大,之后一版再版,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者与读者。虽然是年轻时代思考,但是其内容却体现出朱光潜先生学术思想的成熟,思考之深刻,见识之广阔,都是罕有学者堪比的。
  像朱光潜先生的其他著作一样,先生将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能让人看的明明白白,不像一些学者,自己都不是很明白,故意把话说的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朱光潜先生用简单明了的话娓娓道来,让你看的明明白白,而且很有道理。能让人看明白的书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否则就是垃圾一堆。在学术垃圾不断批量生产的今天,这样的好书越来越少了。
  其次,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也是简明清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先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列举历史上的著名学者的不同思考,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论述明了,条分缕析,让读者看的明白而又系统。
  全书一共十三章,其实前十二章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先生在最后又自己加了一章,从头到尾又简单的把自己的论述整理了一遍。如果不读前面,只读最后一章,也能大体把握住先生的分析与结论。这一章,对先生自己是整理自己的论述思路,对读者则是再简单屡一遍全书,把握全书的脉络,更好的掌握书的内容。一般的书,很少有这样为读者考虑的,一般就是说完就完了,不会再进行总体回顾。但先生的这一章,是带着读者复习一遍,加深印象,理清脉络,真正吃透全书。对于我这种理解水平一般的读者,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反复细读与咀嚼的文本。


  观看悲剧是出于我们对于各种不幸的好奇心,对别人遭受痛苦的同情心,灾难发生在别人头上的庆幸,对于悲剧中崇高的英雄式悲壮渴望,还有我们本能中对残暴场面的欲望。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还是生活的补充。悲剧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话,那么悲剧欣赏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遇见的灾难的补充。悲剧快感产生的条件:苦难不在我身上;我通过悲剧可以避免悲剧、弥补自己的不足的做法;怜悯和恐惧在现实中的缓和。
  没有人会真的希望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又如此的迷恋着这样的艺术形式。


  效果法则
  law of effect 这是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智慧》(1898)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原理。这一研究,在心理学中具有最早的动物实验的意义,就学习这一心理现象而言,在最早提出心理学法则这一点上,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动物发生某种反应时,反应的结果若给动物带来愉快,则此时的刺激和反应就结合起来,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容易发生。这种观点是一种联想主义,不久与巴甫洛夫(I.P.Pa-vlov)的条件反射的观点一起,被瓦聪(J.B.Watson)所采纳,成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的原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