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通史
2013-1
尚学锋、郭预衡、 郭英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01出版)
尚学锋 编
《中国散文通史:两汉卷》非常重视经学对散文的影响,但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一点是:把经学分为经学的思想观点、经学取士制度、经学的授受及阐释方式等不同方面,分别探讨它们与汉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文章内容及表达方式的内在联系。与其他研究者的另一不同点是,书中重视汉代的礼乐建设与散文发展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颂、铭、诔、碑、箴等与礼制有关的文体的发展。书中注重揭示散文发展中重要的转折点,发现各个时期对后代散文发生重要影响的新变化。
绪论 第一节 汉代散文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汉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汉代论说文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论说文 第二节 西汉中期的论说文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论说文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论说文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论说文 第二章 汉代奏议文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奏议文 第二节 西汉中期的奏议文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奏议文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奏议文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奏议文 第三章 汉代史传文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一家之言 第二节 《史记》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的思想特征 第四节 《汉书》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 汉代其他史传文 第四章 汉代体物赋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体物赋 第二节 西汉中期的体物赋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体物赋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体物赋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体物赋 第五章 汉代抒情赋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抒情赋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抒情赋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抒隋赋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抒情赋 第六章 汉代赋体杂文 第一节 西汉问对之文 第二节 东汉问对之文 第三节 其他赋体杂文 第七章 汉代礼制之文 第一节 汉代颂文 第二节 汉代铭文 第三节 汉代箴文 第四节 汉代诔文 第五节 汉代碑文 第八章 汉代书牍 第一节 西汉的书牍 第二节 东汉前期的书牍 第三节 东汉后期的书牍 第九章 汉代序文 第一节 西汉序文 第二节 东汉序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肿也,又苦跖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肿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当初刘邦在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到了文帝时代,其中一些诸侯王渐生不轨之心,在贾谊上疏之前,就发生过淮南王刘长谋反之事。诸侯王势力膨胀,必将对朝廷构成威胁。贾谊清醒地预见到问题的严重性,提醒文帝尽早采取措施。他在此反复分析形势,指出诸侯王的反叛,迟早会发生,“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难看出,贾谊对形势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故而分析问题能够鞭辟入里,提出的建议也切中肯綮。几十年后,汉武帝用推恩法来削弱诸侯王,也就是一种“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贾谊这种透辟的分析,来自他客观务实的精神。他在文中提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他认为对待诸侯王不能用仁义恩厚,只能用权势法制。这样的思想就不同于坐而论道的腐儒之见。另外,文中分析朝廷和诸侯王的关系,一再强调“势”,例如:“夫树国必固相疑之势”、“其势尽又复然”、“势不可也”、“亦形势然也”,而《陈政事疏》的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所谓“势”,就是相互关联的事物间由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形成的态势,是由客观情形造成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从“势”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就能见微知著,把握本质,预见未来。正因为如此,文章便显得深刻中肯,虽然是洋洋洒洒、充满激情,甚至直言无忌,但又和某些战国散文一味铺张夸饰有所不同。 儒家思想对贾谊奏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贾谊以儒家的治世理想来洞察现实,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所谓“定经制”和“审取舍”。他在《陈政事疏》中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篚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人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入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同上)定经制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审取舍即崇礼义而轻刑罚,以德化民。贾谊欲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来改变汉朝建立以来一味因袭秦制的现状。贾谊认为这才是彻底救治时弊,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儒家理想中的古制,对于国家体制及政策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立保傅、别亲疏、尊大臣、重民生、增积贮等。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过也。”(《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国体”的核心即关乎国家发展方向的政治理想和治国原则。贾谊从理想出发,抓住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一根本问题,对现实作全面深入的分析。这和游说之士一味纵横捭阖、法家之士单纯指陈利害明显不同。贾谊要求执政者立国有本,他自己也做到了立言有本。
《中国散文通史:两汉卷》由尚学锋、郭预衡、郭英德主编,本文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