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散文通史

杨联芬 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杨联芬 编  

内容概要

《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内容包括:忧国感时:经世之文;开眼世界:散文新体;桐城派的中兴;古文的余响;别立新宗,百家杂说;维新派与新文体;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忧国感时:经世之文 第一节 龚自珍:伤时骂坐,经世之魂 第二节 魏源:学务有用,不托空谈 第三节 包世臣:审时度势,深切著明 第四节 汤鹏:意气蹈厉,震烁奇特 第二章 开眼世界:散文新体 第一节 冯桂芬: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第二节 王韬:报章 文体的开创者 第三节 郑观应、马建忠:时务切要之言 第三章 桐城派的中兴 第一节 嘉道之际:桐城古文薪火相承 第二节 湘乡之兴:曾国藩 第三节 曾门四弟子:桐城湘乡派中坚 第四节 其他作家:吴敏树 第四章 古文的余响 第一节 沈曾植、马其昶 第二节 晚期桐城派:姚氏兄弟 第三节 林纾与严复 第四节 陈三立、陈衍与唐才常 第五章 别立新宗,百家杂说 第一节 章 炳麟的魏晋文 第二节 王阄运、刘师培等的骈文 第三节 俞樾与八股时文 第四节 郭嵩焘、李慈铭的日记杂说 第五节 章 士钊的政论文 第六章 维新派与新文体 第一节 康有为:文章 非末事,中有济世策 第二节 谭嗣同:文章 无古今,功夫在熔铸 第三节 梁启超:养淋漓之元气,开文章 之新体 第七章 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散文 第一节 革命派与宣传文 第二节 革命派的女权言说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冯桂芬对文的看法,见于《复庄卫生书》一文,云: 蒙读书为文三四十年,所作实不少,而才力茶靡不能振,天实限之,亦何敢侈口论文?顾独不信义法之说。窃谓文者,所以载道也。道非必“天命”、“率性”之谓,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著之于文,有能理而董之,阐而明之,探其奥赜,发其精英,斯谓之佳文。 故长于经济者,论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议,未必不胜韩、柳;长于考据者,论古之文必佳,贵与考序,未必不胜欧、苏。文之佳者,随其平、奇、浓、淡,短、长、高、下,而无不佳。自然有节奏,有步骤,反正相得,左右成宜,不烦绳削而自合,称心而言,不必有义法也;文成法立,不必无义法也。 反是言之,魏叔子为昭代名家,而序梅氏《历算全书》,不知所云;梅伯言亦近时能手,而序郝氏《尔雅义疏》,开口便错。无他,强以所不知,困于所不能也。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佳乎?否乎?惟碑版之作,前贤成式俱在,身处后代,不宜俪规矩而改错,故金石不妨言例,而他文不可言义法。於乎!诂经者以例说《春秋》,而《春秋》晦,必非游、夏一堂之论也;为政者以例治天下,而天下乱,必非唐、虞、三代之法也;操觚者以义法为古文,而古文卑,必非先秦两 汉之作也。 瞽论如是,藉求是正,如有以发我曚固,所愿闻耳。执事躬仪黼黻,王路驰驱,际兹国步艰难,方当拨乱反正,别有经天纬地之大文,为同谱光荣,又岂仅区区翰墨为勋绩邪!(《显志堂集》卷五) 庄卫生,名受祺,道光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他写信给冯桂芬探讨文章的写作。在这封复信中,冯桂芬就散文的写作提出了大胆的革新主张,对改革当时文风有促进作用,有近代散文变革文论第一篇之称。文章首先对桐城文派的“义法”限制提出批评,主张扩大写作内容,提出了散文发展的时代命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桐城古文日益暴露出空疏浮泛的弊端,更多的人要求摆脱传统古文束缚,表述新的思想内容。冯桂芬认为文章之“道”应该包括制度名物,扩大了书写范围。而且,文章的形式技法也应有所变化,冯桂芬说:“称心而言,不必有文法也”,主张打破形式上种种框框和樊囿,解放文章的书写范式。这些主张促使文章向表达现实靠近,加强了散文的时代性。 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正是明确地贯彻了这种散文主张,体现了新的一代文风。《校邠庐抗议》全书共四十二篇,有公黜陟、汰冗员、许自陈、省则例、易胥吏、变捐例、兴水利、壹权量、折南漕、利淮盐、崇节俭、筹国用、复陈诗、变科举、广取士、减兵额、严盗课、制洋器、采西学等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诸多问题上,均有变革性建议。其涉论之广泛,洞察之深切令人叹服。这部充满社会批判性和理论变革性的巨著,也以强烈的革新面貌冲击了散文的写作。


编辑推荐

《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讲述一部近代散文史,大致呈现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思索中国前途时,由“开放”到“西化”,由“改良”到“革命”,由“器物”到“精神”的现代性追求的完整轨迹。同时,散文的观念、语言和形式,也随之逐步变化。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的检讨与转变,散文文体的发展与局限,也延续到下一个阶段即“五四”及其后的现代文学中。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散文通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