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教育文本研究/德育新视界理论丛书

王小飞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小飞  

页数:

433  

前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言简意赅的话所反映的,其实是中华文明伟大的传统和智慧。  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取向十分突出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行与德育的民族。这一点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至今都在德育政策上采取着相似的立场。比如:把学生的品德成长看得很重,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一直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较高的期待,等等。以上文化或者教育上的特质,实际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之一。  但是东方诸国,尤其是“发展中”也是“转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多重挑战。比如,市场经济对于德育的意义无法回避,但简单地“回归生活”的思维局限又显而易见;关怀是一个当代社会十分缺乏的道德品质,而接受关怀者缺乏起码的感恩心理和合理的道德回应也是德行的严重缺陷;教材等德育文本始终是德育课程赖以开展的基本工具,但是探索德育文本改革的合理方向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最大命题;学校领导方式的道德意义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直接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文化的变迁与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校长们难以走出实际教育中的困惑……

内容概要

  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取向十分突出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行与德育的民族。这一点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至今都在德育政策上采取着相似的立场。比如:把学生的品德成长看得很重,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一直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较高的期待,等等。以上文化或者教育上的特质,实际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之一。

书籍目录

导论 教科书、文本与生活第一章 道德教育文本的历史传统第一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叙事传统第二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教化传统第三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启蒙传统本章小结第二章 道德教育文本的当代形态第一节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文本第二节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文本第三节 当代道德教育文本的若干问题本章小结第三章 道德教育文本的理论构建第一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理念转型第二节 道德教育文本构建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价值定位第四节 道德教育文本的内容构成本章小结第四章 道德教育文本的生活实践第一节 文本的目标与框架第二节 文本的内容与呈现第三节 文本的教学与学习本章小结余论:文本价值与文本生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纵观林林总总关于生活的理论,至少可以发现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便开始了一个转折,且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是认识视野的根本置换。这一转折即近代的科学世界向现代的生活世界的回归,甚至所谓的后现代哲学也处于此种回归中。  李文阁在其博士论文《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自己的研究,从论题到方法,较为清晰地描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轨迹,并明确指出了这种转折。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虽然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但这不等于说现代的每一位哲学家都认可了这种回归,也不是说回归本身不再存在问题。  从国内外哲学领域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对这种困境和西方哲学在此领域的“失误的解决”,只有回归到马克思所阐明的生活世界,哲学才能真正完成视野的转换。然而,回归之后的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又该是怎样的?这样的生活与教科书或文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生活教育理论对道德教育甚至其他学科的文本研究影响比较深远。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本书不会忽视这段特殊的历史。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面对历史上及当代众多有关生活教育或生活德育文本的各类文献,笔者感觉莫衷一是,难以下手,暂且按照三种类型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在西方新教育或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的进步主义者的努力与尝试,以美国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代表文献为主;第二类是国内受到西方近代化影响的一批勇敢地进行近代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们的实验与实践,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倡导者陶行知;第三类是目前国内外纷繁复杂、新理论与实践层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者们的研究。对第一、二类研究,国内相关介绍已经很多且很成熟了,而且本书后面对此也会有所涉及,故而此处不再评述,仅对第三类文献进行简单评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教育文本研究/德育新视界理论丛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