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国度
2010-04
浙江文艺出版社
[南非] J.M.库切
392
汪洪章
无
《异乡人的国度》收录库切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撰写的批评文字二十六篇,写作时间为1986年至1999年,其中绝大多数曾在《纽约图书评论》(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发表过。在这些解读颇为细腻的文字中,库切广泛涉及与所论作家、作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对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作家个人心理成长之间的关系,皆有深人而有趣的讨论。 库切在书中所论及的作家、作品,背景不一。从区域看,既有欧美的,也有非洲和中东的;而从文学史发展时段看,则既有经典的,也有所谓后现代、后殖民的。文集内容虽然较为庞杂,但作为国际知名小说家、学者,库切在书中始终对人类未来的政治和道德前景深表关注,对小说写作艺术在当今国际文坛的演变以及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的细致分析,作了非常精到而又有趣的阐述。谈论里尔克、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几篇文章,还深入探讨了这几位作家的作品在被翻译成英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库切就有关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有的颇具方法论意义,值得文学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们的注意。作为一篇简短的译序,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细心的读者阅读本书时,颇可留意,或许不无启发。
J.M.库切著有:《幽暗之地》、《内陆深处》、《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彼得堡的大师》、《男孩》、《青春》、《凶年纪事》(英文版均列入企鹅丛书,中译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曾为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学系教授,现定居澳大利亚。曾荣获许多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南非最著名的“中央新闻社文学奖”(三次)、布克奖(两次)、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耶路撒冷奖、拉南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英联邦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2003)。
01 何为经典?——一场演讲02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03 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04 马塞卢斯·艾芒兹的《死后的忏悔》05 哈里·穆里施的《发现天堂》06 齐斯·努特布姆:小说家、旅行家07 威廉·加斯所译的里尔克08 翻译卡夫卡09 罗伯特·穆齐尔的《日记》10 约瑟夫·斯科弗雷齐11 陀思妥耶夫斯基:奇迹般的年代12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随笔13 豪·路·博尔赫斯的《小说集》14 A.S.拜厄特15 卡瑞尔·菲利普斯16 萨尔曼·拉什迪的《摩尔人的最后叹息》17 阿哈龙·阿佩菲尔德的《铁轨》18 阿摩司·奥兹19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平民史诗》20 托马斯·普林格尔的诗歌作品21 达芙妮·罗克22 戈迪默和屠格涅夫23 多丽丝·莱辛的自传24 布莱顿·布莱顿巴赫的回忆录25 南非自由人士:阿兰·佩顿和海伦·苏兹曼26 诺埃尔·莫斯特德和东开普边陲文学的政治和道德(代译后记)
我想进一步探讨一下上述两种阅读法,即超验的、诗意的阅读法和社会文化阅读法,使其更加贴近我们的时代,我想以我个人经历为例,这样做也许在方法上会显得不够谨慎,但颇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 1955年,我十五岁。这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正在位于开普敦郊区的我们家后院里闲荡,当时不知做什么好,内心烦闷是当时的主要问题。可就在我闲荡时,突然听到从隔壁人家传来的音乐,这音乐勾魂摄魄,直到曲终,我都待在原地,不敢呼吸。音乐如此打动我,这还是我平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我当时听到的录音是用羽管键琴演奏的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首。我是后来比较熟悉古典音乐时才知道乐曲的名字的,而当时,十五岁的我对所谓“古典音乐”多少持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所以乍听时,只知是“古典音乐”,具体名字当时并不知道。隔壁人家住着一些流动性很大的学生,那位播放巴赫唱片的学生后来一定是搬了出去,要不就是不再喜欢巴赫了,因为后来再也没有听到过,尽管我有时竖着耳朵听也听不到。 我不是出身于音乐世家,我所就读过的学校也不提供音乐教育课程,即使提供的话,我也不会去选,因为在殖民地,古典音乐总显得有点娘娘腔。我当时可以听得出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我当时的音乐知识水平仅此而已。我们家没有乐器,也没有唱机。广播里成天播放无精打采的美国流行音乐(乔治?梅拉克里诺和他的弦乐曲乔治?梅拉克里诺(George Melachrino,1909—1976),生于伦敦,善于演奏小提琴、双簧管、单簧管和萨克管。二战后常在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军电台作广播演出,尤以轻音乐著名,略与曼托瓦尼齐名。——译注),但对我的影响不大。 我在这里所描述的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中产阶级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在当时英国前殖民地国家中均可找到,而这些殖民地国家当时正迅速成为美国的文化行省。这种音乐文化的古典成分也许来自欧洲,但其中的欧洲成分,由于波士顿流行音乐人的介入,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改编过了的东西。 下面接着说那天下午我在我家后院所听到的巴赫音乐,因为从那以后一切都变了。那是我获得启示的一刻。我不想说这种启示与艾略特所获得的启示有所相同——因为我怕这样说会有辱艾略特在其诗作中所盛赞的神启时刻——不过那种启示对我来说的确意义重大,我平生还是第一次经历经典的震撼。 巴赫的音乐一点也不晦涩,其中绝无哪种音步会神奇到无法模仿的地步。然而,当其音乐的音符在时间中展开时,你会突然觉得其构成过程已不仅仅是部分与部分的简单联结,其不同部分似乎已构成更高性质的整体,这一整体,我只能以类比的方法来加以描述,其起承转合的思想表达已经逸出了音乐的范围。巴赫在音乐中思考,而音乐则通过巴赫来思考自身。 我在我家后院中所获得的启示,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现在我想重新审视一下那一重大时刻,我将把我在上面关于艾略特所说的话作为审视自我的参考框架,把作为外省人的艾略特看做是我自己的榜样和影子。同时,我在重新检讨那一时刻时,将以更加怀疑的心态,涉及当代文化分析所常谈到的有关文化和文化理想的问题。 我想问自己一个不够成熟的问题:假如我说,是巴赫的灵魂越过两个多世纪,漂洋过海,将某些理想放在我的面前;或者说,我那重大时刻来临之际所发生的一切,恰恰就是我象征性地选择了欧洲高雅文化,并掌握了这种文化的代码,从而使自己走上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将我带出了我在南非白人社会所属的阶级地位,并最终使我走出了一条历史的死胡同(以我个人当时的感觉,一定会以为自己正身处这样的死胡同),不管这样的内心感觉当时有多模糊而说不清——这条道路领着我,最终同样具有象征意义地使我登上了这个讲台,面对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听众,谈论巴赫,谈论TS艾略特,谈论何为经典等问题。假如我如是说,真的就不是废话连篇、毫无意义吗?换句话说,我那经历真的就是自己当时所理解的东西吗?真的就是毫无利害关系、某种意义上是无我的审美体验?会不会是某种物质利益羞羞答答的表达? 这类问题人们常常会以为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回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不能问这样的问题。要问这样的问题就得问到点子上,问得尽可能清楚些,充分些。现在,为了把问题问得清楚些,就让我在此问一下:我在谈到经典跨越两个多世纪仍使我激动不已时,我究竟想说什么?……
身兼世界著名作家和学者,像库切这样的人实属罕见。这部新近出版的文集兼具小说家的慧眼和理论家的执着。 ——《纽纠时报书评》 这部文集蔚为大观,昕收均为言之有物、见解犀利的随笔和评论,作者身为世界顶级小说家、批评家。 ——《波士顿环球报》 要是你在寻觅一本既能说明文学问题又能提供读书样板的书,翻翻《异乡人的国度》。 ——《俄勒冈人》
《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这部文集蔚为大观,所收均为言之有物、见解犀利的随笔和评论,作者身为世界顶级小说家、批评家。
无
看过一点库切的小说,比较喜欢,评论集,慢慢看
第一次看库切的书,除了惊艳还是惊艳!
很好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对于研究相关作家很有帮助。
03年诺奖得主作为学者的文学评论
很好的文学评论作品,值得推荐
正在集中拜读各种文学评论。当然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文集。
受益匪浅。
书里写到的作家和书籍,很多都已湮没在历史的波涛汹涌里无处觅得痕迹,大约,无论怎样的叱咤风云,结局都不过是少数人记忆里回不来的过去,
大师的文学评论,很有力度
其实我也是异乡人,有的时候会感觉不融入。
大师的目光,深远、敏锐、清澈,投向陌生的精彩的国度
看完了再评论。
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书.
一直非常喜欢书评类书,一则可以对一些好书有全新的认识,另一则可以开阔眼界。
名家名作,耐读
可以和《内心活动》配合使用
是评论集,作者是南非的库切,和值得一读,书的质量也很好。
库切的小说风格很独特,他的这部评论集同样很有自己的风格,熟悉了他的小说,再看他的评论,会更有意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他的小说,可以说,这部评论集比他的小说还有价值。
书不错,但是里面有很多书大陆没有出版,看完后有点不知所云,看来大陆出版外国文学这块有待加强。
一本可以参考的 文学评论集
名作家的评论,别有风味。
买一套一本一本看
没怎么看,还可以的。
本书内容可谓丰富,角度独特,观点新颖。译文文笔很好,根本读不出翻译的味道来,即便是读者不熟悉的作家作品,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