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民族的形成

李济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济  

页数:

35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民族的形成》主要收录了李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论文开篇提出中国民族的形成问题,接着充分利用人体测量、古代典籍等资料作有力的论证。文中对中国人种作了“我群”和“你群”这一民族志的分类。从测量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入手,由中国历代族姓和筑城的变化归纳出“我群”规模、成分的演变和迁徙,并论述了“你群”的演变和整个中华民族迁徙的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民族主要成分有五:黄帝子孙、通古斯、藏缅族群、孟—高棉语群、掸语群。这是第一部科学研究中国人种学的著作,也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著作。  此外《中国民族的形成》还就此一主题选入了相关附件和李济老年再论中国民族问题的演讲,既为读者加深对先生探讨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辅助读本,也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

书籍目录

李济关于中国民族及文化发展的初始的几点看法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先生 张光直一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博士论文译者的话前言第一章 :难题所在第二章 :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第三章 :我群的演进:以城址衡量其规模第四章 :我群的演进:在研究姓氏来源基础上对我群构成变化的评价第五章 :我群的迁徙:一千五百年间的中国人口统计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第七章 :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第八章 :现代中国人的整合附录附件一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节录附件二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附件三 罗素与青年李济 李光谟附件四 李济致胡适的信附件五 "三十余年前"的学生论文 李光谟附件六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二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三中国人的种族历史

章节摘录

  汉代(C时期)以前,中国史家对于南方你群的民族研究颇不确切,故而这里基本上不考虑早于C时期的状况。不过,有一部文献值得一谈。公元前316年在秦国(该时期的七雄之一)宫廷中,张仪(当时的两位杰出外交家之一)与司马错(一位善战的将军)之间曾发生过一场辩论,其后果恐怕连这两位辩论者自己都始料未及。秦国地处现今的陕西和甘肃。它当时正执行对其邻国侵略的政策。对于采取哪一条进攻路线更为有利,两位谏议者持有不同看法。张仪认为最好是派兵伐韩(河南),而司马错则奉劝秦王先行征蜀(四川)。双方各自摆出自己的观点供秦王考虑,辩论由此而起。司马错的发言气势宏伟: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战国策·秦策一》)  还应补充说明的是,后来司马错被派去征蜀并取得巨大胜利。秦国由此而致富。这使得日后的秦始皇有可能统一中国。  但这里的重要之处倒不在于那次征服,而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根据上述记载,四川原先的土著居民是巴人和蜀人,他们在当时被视为蛮夷。直到公元前316年之后他们才被合并到我群之中。《后汉书》对四川“蛮夷”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说法。根据它的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后汉书》卷116)  另一段关于同一地区的一个同源部落(“板楣蛮”)的记载说到他们喜爱歌舞和打仗。他们是最早知道如何用竹制箭的部落。汉朝开国皇帝为开基立业而战时,他的一些最优秀的兵士便出自该部落。他们的舞步后来被汉朝宫廷正式采纳。诸酋长中有七个姓氏最为著名。但是还不清楚它与“南郡蛮”两支部落在多大程度上是彼此相关的。  ……


编辑推荐

  这是第一部科学研究中国人种学的著作,也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著作,主要收录了李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论文开篇提出中国民族的形成问题,接着充分利用人体测量、古代典籍等资料作有力的论证。文中对中国人种作了“我群”和“你群”这一民族志的分类。从测量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入手,由中国历代族姓和筑城的变化归纳出“我群”规模、成分的演变和迁徙,并论述了“你群”的演变和整个中华民族迁徙的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民族主要成分有五:黄帝子孙、通古斯、藏缅族群、孟一高棉语群、掸语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民族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