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赏读与名著导读(9上)
2009-6
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 编
182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生命质量的重要_一环。学者余秋雨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作,对我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确实,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一路的书香引领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一路的书香浸润我们的品质更高尚。 走进名著经典,需要我们用心灵最崇高的敬意去呵护。面对这一颗颗艺海明珠,汲取其精华,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要学会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我们在阅读时心态要平和,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要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中,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穷通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二要学会“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即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书海茫茫,自然无法处处“求甚解”;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初中学生也无法做到“求甚解”。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浏览其精要,精读其要义,咀嚼其要旨。阅读需要个性化,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生命质量的重要一环。学者余秋雨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作,对我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确实,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一路的书香引领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一路的书香浸润我们的品质更高尚。
古诗赏读课标规定篇目1.关雎2.蒹葭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5.龟虽寿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饮酒8.行路难9.观沧海10.江城子·密州出猎11.山坡羊·潼关怀古12.游山西村补充篇目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题临安邸3.游园不值4.乡村四月5.村居6.墨梅7.石灰吟8.竹石9.所见10.己亥杂诗11.晚春12.菊花13.商山早行名著导读课标规定篇目1.格列佛游记2.朝花夕拾3.名人传课外推荐篇目1.毕淑敏散文集2.刘墉散文集3.雷雨4.茶馆5.心灵鸡汤6.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7.红楼梦
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所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口,不辞辛劳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白天夜里,没有闲暇,不是到田里去清除杂草,就是将麻捻成麻线,时时刻刻,手忙脚乱。二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忙。大人干大人的事,儿女干儿女的事,人人不得闲,个个忙得欢,就连不懂事的小孩,也在桑树阴下学大人种瓜。这情景,与辛弃疾《清平乐》词所描绘的颇为相似:“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三是农事实在太多,令人应接不暇。夏日时节,是最忙的季节.各种农事接踵而至,田里苗要培,草要除,麻要沤,线要捻,这些,范成大的诗中都如实描绘,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真实的画面。 翁卷的《乡村四月》虽然没有浓彩重描夏日农忙的情景,但诗人以白描手法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农忙画面很干脆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涛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时间、地点、特点。一目了然。“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为何“闲人少”?这从上列范成大的诗、辛弃疾的词的叙述中自然可以看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则将“闲人少”三字具体化、可感化、热烈化。采桑养蚕,是江南农村家家做、户户忙的农活,而耘田插秧,也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在夏初的“必修之课”。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这里。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形象地再现了田家劳动极其辛苦、紧张的情景,读者的眼前自然也浮现出农民刚在桑林中采摘、一会儿又到了秧田插秧那忙碌的身影。这就是农村生活,就是农民日夜劳作的形象再现。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阳”与首句“自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全诗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画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本诗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和“白”构成画面的底色,色彩和谐,以“山”和“川”作为画面的主体,搭配自然,而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细雨。掩着声声“布谷布谷”的子规啼鸣,既增添了画面声响的效果,又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来临,更让人感觉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状写了农事不断,也让读者体会到农民的投身劳动,非常自觉,也非常愉悦。整首诗中,弥漫的同样是清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