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经典中的众生之相

史仲文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作者:

史仲文  

页数:

305  

内容概要

  《另眼看经典-文学经典中的众生之相》分五章,分别从官、儒、民、家和俗这几个角度,对文学经典中的众生相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论。该书语言生动,视角独特,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西游记》的心学,常在儒、佛之间,表现在孙悟空身上,虽然称为心猿,却又不是醇正的儒者,也不似似悟道的和尚。况且西行行路上,魔怪横行,历劫八十一难,悟空皆能战而胜之。其中有以智慧胜的,有以决心胜的,有以勇力胜的,也有请各位神仙菩萨帮助胜的。内有真假孙悟空一节,写得跌跌宕宕,好不有趣。……作为《另眼看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另眼看经典-文学经典中的众生之相》,内中的文字均系此类对文学经典中的众生相的介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官论一、怎一个皇权了得1.万千世态,自皇权说起2.皇权之重,重过泰山3.皇权独尊,百官依附4.皇权迷信,万民崇拜二、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新王朝的创立者1.战略定位是胜败的关键2.得才者胜,失才者败3.妙算者胜,失算者败4.得人心者得天下5.经济基础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三、无可奈何花落去——亡国之君与改革者1.改朝换代的四大原因2.乱自上作——话说亡国之君3.无官不贪,天下怎能不乱4.管理与改革无济于事四、皇权文化批判1.权制批判——从权力在天到权力在民2.人才观念批判——从伯乐相马到赛场赛马3.腐败批判——从无官不贪到制衡廉政4.人身依附批判——从甘心为奴到自立为人5.决策批判——从一人智慧到科学程序6.战争观念批判——从唯胜是求到生命大于战争第二章 儒论一、儒学的反思1.儒学成为官学,满足了历史的要求2.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3.儒学特有的二元性品质4.儒学的涵容性和承纳性5.小农经济与历史的选择二、六大名著与儒学1.六大名著难离儒学2.明君贤相话三国3.江湖大儒宋公明4.亦佛亦儒《西游记》5.叛悔之作《金瓶梅》6.堪笑儒林众生相7.哀亡绝唱《红楼梦》三、儒学文化批判1.儒学价值观念批判2.儒学伦理观念批判3.儒学礼制批判4.儒学中庸观念批判第三章 民论一、农民是民众的主体1.农民的主体地位2.农庄的兴衰与农民的分化3.官逼民反,乱自上作4.历史的怪圈:造反等于不造反二、工与商的从属地位三、男仆和女婢的悲惨境遇1.婢女形象2.男仆形象3.半奴半主,亦尴亦尬4.豪奴恶仆,事出有因5.种仇得仇,种恨得恨四、侠、医、艺、妓、僧与道1.侠的真假与社会认同2.良医与庸医3.江湖艺人4.妓女善恶莫轻论5.形形色色世外人五、帮闲者与无助者六、传统民文化批判1.民的地位与价值批判2.民的生存基础批判3.民际关系批判4.民的生存方式批判5.民的素质批判6.民的弱势文化批判第四章 家论第五章 俗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官论  一、怎一个皇权了得  1.万千世态,自皇权说起  官论亦即皇权论——唯皇帝才是百官的靠山、统领与代表。  中国古来的事情,至少从秦王朝始,离开皇帝,国家就讲不清楚。司马迁深谙此道,创立纪传体,以皇帝为经,以列传为纬,经纬协调,成其大观。这一点,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  中国文化,至少自秦始皇以来,绵延而下,都是以帝王为主轴,以皇权为中心的。虽有数次大的分裂,然而,分裂终将走向统一;就是在分裂期,依然是皇帝作为各个统治区的主脑。东晋十六国,天下大乱,但乱有乱的头绪,抓住十六国的皇帝,便找到了头绪。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线路清楚,在南,则宋、齐、梁、陈,在北,则魏、齐、周、隋。后来史家称这一段的史书,为“八书”、“二史”,不但头绪清楚,而且简要明白。  西方的历史则不同,西方少有中国这样统一的历史,最接近统一的时期,则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然而,时间未久,地位动摇,罗马帝国以武力征服天下,未能用武力使天下宾服。到了君士坦丁时代,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基督教才能达到安定民心、保证王权的目的,于是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但是,基督教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却不能使人民全然屈从于世俗政权之下,不但不能全然屈从于世俗政权之下,而且要对世俗政权以神的名义发号施令。所以,在整个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斗争都不曾终止过。所区别的,只是斗争的激烈与缓和而已。十字军东征时代,教权大于王权;十字军东征之后,世俗王权在一些国家强大起来,双方斗争日趋激烈,加上商业发达、近代城市的确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等种种原因,终于自13世纪开始,酿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经典中的众生之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