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

王中江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

王中江  

页数:

722  

字数:

696000  

前言

一年前的今日,一代宗师张岱年先生(1909~2004年)与世长辞,中国哲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莘莘学子抑制内心的悲痛,纷纷撰出论文,阐发、弘扬张岱年先生的道德文章,以寄托哀思。我想,这应是缅怀先哲的最好方式。张岱年先生出生于20世纪之初,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人侵,内有军阀的割据,民族蒙耻,民生凋敝,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时,年轻的张岱年以满腔爱国热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宏愿,并选择了他自己的救国道路。193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应聘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从此,他走上了从事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救国之道,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度过了七十个春秋。七十年如一日,他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园地,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遍布在全国各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七十年如一日,他潜心于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业绩。继“五四”运动之后,在20世纪30、40年代,系统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以及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和文化纷纷传人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更新、转型。这是历史提出的使命。

内容概要

  这部书本应是一部祝贺文集,但却变成了纪念文集。2004年4月,正当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合办,由北京世纪群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祝贺张岱年先生从教70周年暨95华诞——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加紧筹备之际,不意先生摔伤住院,更不意先生竟无以复起,不幸于4月24日溘然长逝,无缘5月中旬的祝贺盛会。天耶人耶,何从质哉!原计划的祝贺会,只得改为纪念会,会议在悲痛和哀悼的气氛中进行,出席会议的代表,会聚在清华大学主楼会场,共同缅怀先生的事迹,追思先生的风范,绍述先生的伟业,光大先生的遗志;聚集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宾馆,共同讨论先生的学术和思想,探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种种问题。其纪念亦堪称盛会,唯先生不复见矣。  收入纪念文集的论文,大都是会议代表提供的论文,部分是会后补充和增加的。根据文章和论文的内容,编者进行了编排,全书总体上由三大方面构成,一是纪念张先生的文章;二是研究张先生的学术和哲学的论文;三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论文。读者自然不难看出,无须多说。张先生一生不息地探寻和追求,都是用一种开放兼容和析取选择的方法,改造、扩展、转化中国哲学和文化,建立了他的哲学范式,建立了他的中国哲学及文化范式,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卓然开创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新“典范”,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祖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统教授。主张文化综合创新,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真与善

书籍目录

前言——薪尽火犹传经世文章流千古幸依门下羞负业师——送老师张岱年先生走好怀念张岱年先生悼师词哲人其萎功业长存——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是儒家的学术传统纪念张岱年先生为学、为师、为人——岱年师散忆寓豪气于平实之中——悼念张岱年先生一代师表大家气象——缅怀张岱年先生我眼中的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追思最后时日的张岱年先生民族复兴与“以人为本”一怀念张岱年先生张岱年的学术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张岱年论读书治学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直道而行坎坷路——恩师岱年琐忆张岱年先生和冈田武彦先生求真的探索——纪念张岱年教授从教七十年为学与做人——浅谈我对张岱年先生的几点认识张岱年先生其人其学张岱年先生五进清华园的情愫——为庆祝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而写民族文化复兴的追求者——写于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之际张岱年先生的爱国情怀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张岱年先生心中的中国哲学——读《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读《中国哲学大纲》兼论中国哲学特质探求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从胡适、冯友兰到张岱年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张岱年的知识论对处理传统中国哲学问题的突破20世纪中国哲学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以胡适、牟宗三、张岱年为例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张岱年先生论孟子论张岱年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研究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张岱年的哲学思想张岱年与逻辑分析方法张岱年先生与唯物论倡导和实践逻辑分析方法的典范——张岱年先生对哲学思维方法的贡献辨名与析理——张岱年“逻辑”思想述评张岱年论“本体”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简说张岱年的天人合一观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思想试析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论张岱年先生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岱年先生哲学的“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再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张岱年先生对文化建设的杰出贡献中国文化其命维新——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特质创造的综合和文化的创造主义:张岱年30年代的文化观张岱年的文化观——一种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诠释新世纪中国哲学大纲——综创论视野中的新哲学探索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确立文化综合创新之可能性分析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和合学的根基儒家的成才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曾子在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儒家的道德人格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综合创新与人性论新说论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论《墨辩》的分析方法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淮南子》简论张载“性”论略谈象山心学有融摄朱子理学之势试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色潘思榘易学述要惠栋与考据学的义理世界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圣王崇拜探源——先秦诸子圣王崇拜思想与上古政治文化传统关于渔捕文化编后记

章节摘录

哲人其萎功业长存--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方立天正当学界即将于5月中旬祝贺张岱年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五华诞,并举行“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之际,不意先生于4月24日凌晨因心力衰竭遽尔逝去。噩耗传来,真是令人万分悲痛!这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先生睿智深沉的谈话和剀切中肯的教诲了。张岱年先生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文化学家。他在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于著述和教学两方面都成就了重要业绩,他的重大贡献值得永恒景仰。张岱年先生驰骋的学术领域,从成果和影响来看,一是中国哲学,二是中国伦理,三是中国文化,然后是哲学原理和哲学范畴五个方面。先生学术思想的专长,第一是致力于发扬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他特别推崇老子的辩证法和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是特别重视范畴的研究,他在中国哲学问题解析方面的研究,清晰完美,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第三是重视中国伦理思想。中国哲学很大一部分是伦理学内容,张先生恰恰对中国伦理思想作了深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四,张先生是我们国家少数的比较早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起来的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一位拓荒者。第五,在文化学方面,张先生始终关注我国新文化建设的道路、方针问题,他在先前提出“文化析取”、“文化创造”、“综合创造”诸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综合创新论”,影响极为深广。他把中华民族基本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称之为“中华精神”,并界说为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其意义十分重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