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

李奇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奇志  

页数:

38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致力于女性英雄意识的探讨,选题新颖独到,具有学术拓荒的理论价值。论文追根溯源,或挖掘原始材料,或对已知材料另作解读,在对散落的史料作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聚焦问题,以极具时代特征的‘英雌’话语来指称广泛流行于清末民初思想与文学中的女性英雄意识,显示了从历史流变中敏锐发现问题的学术眼光。

书籍目录

0 引论0.1 从古代“英雄”到“英雌”0.1.1 中国古代“英雄”的含义与特征0.1.2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古代“英雄”概念0.1.3 “英雌”浮出历史地表0.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0.2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20世纪的中国女性0.2.2 研究现状0.2.3 问题的提出0.3 研究论域、方法与结论1 男性:“英雌”话语的言说主体1.1“英雌”言说之语境1.1.1 西风吹动女权潮1.1.2 男性过量政治焦虑的性别置换1.1.3 男性视阈中的民族国家与女性1.2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出现和意义1.2.1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生成1.2.2 关于“英雌”的逻辑性概念要素1.2.3 作为“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1.3 “英雌”话语的陈述要旨1.3.1 致力于“才学”与“德性”1.3.2 “当女国民”与“争女权”的双重变奏1.3.3 铸造女魂与呼唤侠女1.3.4 嫁夫娶妇与英雄英雌1.4 中西“英雌”历史记忆的重构1.4.1 作为神话的历史记忆重构1.4.2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神话化“英雌”的开端1.4.3 表欧风:西洋女杰登陆中国1.4.4 扬国粹:为民族殉身的女性风范2 女性:“英雌”话语的实践主体2.1 晚清至民初女性思想生活中的新因素2.1.1 新型知识女性群体的产生2.1.2 妇女报刊园地的大拓展2.2 共事铁血:唱往应和中的“英雌”灿烂2.2.1 桃花马上琅琅吐辞2.2.2 戎装铁血“英雌”灿烂2.3 在“英雌”话语的权力网中2.3.1 女性“英雌”意识的飞扬2.3.2 性别拯救策略:审视与利用2.3.3 女子参政:英雌实践从为民族国家走向反抗男性革命同道2.4 秋瑾:始信英雄亦有雌2.4.1 从“天壤王郎”到“英雄有雌”2.4.2 “闺装换吴钧”与“疑真”2.4.3 革命道德追求中生命的凸显与遮蔽2.5 吕碧城:冲天美人虹起2.5.1 在媒体公共空间玉成文名2.5.2 在“男女共进”中成就社会事功2.5.3 “自己的园地”之经营3 小说:“英雌”话语的想象载体3.1 “小说正教”与“英雌救国”3.1.1 小说作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工具3.1.2 从“改良群治”到“英雌救国”3.2 “英雌”构型的基本要素3.2.1 应“引”而生:英雌速成的启蒙途径3.2.2 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3.2.3 “演说”着的英雌3.3 争女权女狱花开3.3.1 《黄绣球》:稳健平和的女权改良维新3.3.2 《女狱花》:激进一平和的女权感性实验3.4 在“情”“色”与“爱国”之间3.4.1 自由结婚与抑“情”救国3.4.2 “英雄国女”与以“色”救国3.4.3 舍“情”事“色”与为国牺牲3.4.4 以“身”救“国”:女性在民族革命中的“历史”使命?4 意义:变迁通道中的“英雌”话语4.1 流变:从“英雌”到现代“英雄”4.1.1 “英雌”话语的式微4.1.2 20世纪30__40年代:在“英雌”与现代“英雄”之间4.1.3 20世纪50_70年代:“新时代的英雄”4.2 “英雌”话语与民族国家4.2.1 从“英雌”话语看中国“民族/国家女权主义”的政治正当4.2.2 “英雌”话语与现代革命中的“性政治”4.2.3 “国家他者赋权”与“女性自我赋权”4.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现代社会性别关系4.3.1 作为“同路人”的男女共进4.3.2 “男女都一样”4.3.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女性现代体验及主体身份的确立5 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英雌”的出现是以“英雄”的存在为前提的。从造词的先后和方式看,先有“英雄”,因着清末民初知识者对“英雄”在历史的实践层面逐渐演变为特指男性性别的专有名词有强烈不满而仿造了“英雌”。正所谓“ ‘巾帼英雄’这个词已经不足以表达时代对‘女豪杰’的呼唤,于是另一个令后人感到惊奇和别扭的新词‘英雌’被激愤地创造出来了”①。在这一意义上说,“英雄”、“英雌”是相互对举,具有互文性和互释性的;前者主要指向男性,后者主要指向女性,虽然“雄”与“雌”、男与女存在着生理上的客观差别,但二者都能够成为“英才” “雄才”却是同一的。  从逻辑上讲,英雌至少包括“英之雌”和“雌之英”两重含义。前者在普遍的女性类别中彰显具有“英”质的女性;后者在人类性别模式中强调“英”质的女性性别身份、性别特点和性别要素,突出社会性别意识中女性英雄指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鉴于此,我认为,“英雄”、“英雌”虽然都具备“英”质,但作为置身于社会性别建构的共时性环境中的社会人,他们对“英”质的追求方式、表述方式和行为方式或多或少会显示出同中有异的趋向。  那么,何谓“英雌”中的“英”之质呢?  首先,它含纳了“雄”、“豪”、“侠”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女性戎装铁血、雄豪之风的培养和颂扬。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