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首义精神耀千秋(中学版)

冯天瑜 湖北教育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湖北教育  

作者:

冯天瑜  

页数:

120  

前言

光耀华夏,彪炳千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危亡,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多次举行起义,血洒中华大地。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亡。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抱负在后人的手中逐步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爱国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则在我们的事业中得到了延续与光大。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功绩彪炳千秋。发生在辛亥年的风起云涌的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功绩永存。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求得国家的富强和统一,为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先烈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辛亥革命志士更是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愈挫愈勇,历经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进步与倒退、卖国与爱国的激烈较量,革命的步履勇往直前。他们的流血牺牲、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伟大的辛亥革命发端于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武昌首义居功至伟。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留给荆楚儿女无上的光荣与骄傲,更馈赠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湖北革命党人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投身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毅然发动了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武昌起义,并为起义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牺牲。武昌首义所体现出的炽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今天,我们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需要高举爱国主义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所谓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就是武昌首义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制度,所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党人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辛亥武昌首义精神的精髓。所谓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在武昌首义前后,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无论是打响首义第一枪的程正瀛,还是面对反动派屠刀、视死如归的彭刘杨三烈士,还有那些成千上万英勇捐躯的首义英烈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所谓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武昌首义之前,革命党人先后在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不下十次,均以失败告终,而武昌首义却一举成功,这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岁月更迭,沧桑巨变。首义枪声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首义精神却一直流淌在荆楚儿女的血脉里。100年来,首义精神在湖北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激励荆楚儿女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动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大力弘扬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努力进取,抢抓机遇,精诚合作,共建美好家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辛亥武昌首义精神的鼓舞下,荆山楚水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呼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内容概要

  《首义精神耀千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青少年读本(中学版)》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编写的,目的在于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首义精神耀千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青少年读本(中学版)》共分四章,内容包括:灾难深重思变图强,革命潮流势不可挡;武昌首义一举成功,辛亥革命势如燎原;全国各地奋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民国建立开创历史,古老华夏走向共和。

书籍目录

前言光耀华夏,彪炳千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第一章 灾难深重思变图强,革命潮流势不可挡一、旧中国灾难深重二、洋务运动思变图强三、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四、革命团体应运而生五、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六、保路风潮席卷全国第二章 武昌首义一举成功,辛亥革命势如燎原一、湖北新军密谋起义二、起义计划意外暴露三、武昌城打响第一枪四、湖北军政府成立五、湖北各地高举义旗六、颁布《鄂州约法》七、英勇抗击清军反扑八、清海军毅然起义第三章 全国各地奋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一、湖南义军攻克长沙二、光复风暴席卷陕西三、清王朝四面楚歌第四章 民国建立开创历史,古老华夏走向共和一、中华民国成立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结语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五、武装起义此起彼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天空乌云密布,“风雨如磐暗故园”。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华民族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同盟会成立后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策划和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从1904年到1911年4月,革命党人连年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较为著名的就有十余起,武装起义此起彼伏,革命志士前仆后继。1904年,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洪江会首领马福益次年被清政府杀害。他的牺牲,大大加深了会党对清政府的仇恨。当地会党继续图谋举事,为马福益报仇。与此同时,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在长沙等地广泛地开展爱国革命活动。1906年春,留日学生蔡绍南随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归国回到湖南,商讨继续发动起义。会后,刘道一留在长沙全盘负责筹备工作,蔡绍南回到萍乡上粟市,同原先在那里从事联络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会合,加紧进行活动,筹备在萍浏醴一带举行起义。蔡绍南、魏宗铨在醴陵麻石设立活动机关,秘密发展势力,拟定1907年初发动起义。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吏事先有所觉察,1906年10月7日,清军突袭麻石,麻石革命党人被迫于12月3日提前举义。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军称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起义军在十几天时间里,迅速发展至3万多人,主力是会党和安源煤矿工人,另外有大量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参加,声势浩大,长江中下游为之震动。清政府先后调遣湘、鄂、赣、苏4省军队,加上地方驻军以及地方“团勇”四五万人,围剿起义军。起义军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但由于起义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加之敌我力量悬殊,终告失败。与此同时,孙中山则继续在广东、广西地区发动民众,伺机举兵起义,计划先夺取两广,然后大举北伐,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07年3月,孙中山在安南(今越南)河内设立筹划粤、桂边境起义的总机关,积极准备在广东潮、惠、钦、廉四府同时起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从而演化成了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不到一年时间里首尾相连的6次起义。1907年5月,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岗镇爆发起义,成立军政府,发布檄文,宣告同盟会宗旨,清军闻讯赶来镇压,起义军苦战数日宣布解散。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会党夺取清军防营枪械,宣布起义,起义军坚持战斗十余日,因弹药缺乏,自行宣布解散。1907年9月1日,钦、廉地区防城起义,宣誓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中旬,起义失败。防城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将活动的重心转向广西。1907年12月2日,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奔赴前线,亲自指挥坚守御敌。但因粮械匮乏,援军未能及时赶到,起义军被迫撤至越南境内。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和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也都未获成功。至此,孙中山在西南边境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均告失败。1907年7月6日,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准备借清朝大员参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击毙巡抚恩铭,乘乱率领学生占领军械库,夺取武器弹药。可惜计划未能成功。徐锡麟不幸被捕,并被残忍地杀害。徐锡麟遇害后,清军顺藤摸瓜,展开大搜捕。革命党人秋瑾放弃了转移的机会,抱着为革命牺牲的决心,对劝她逃走的人说:“如果我只身走掉,太对不起革命事业,对不起大家,因此我决定留在这里和敌人拼一下。”秋瑾被捕后,表现出革命党人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虽百般受刑,仍不吐露一字。听着窗外萧瑟的雨声,秋瑾在供词上仅仅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P30-33


编辑推荐

《首义精神耀千秋: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青少年读本(中学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复原了这段历史。旨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8月19日,一个普通却又补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这就是辛亥革命。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首义精神耀千秋(中学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