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圈子

SOHO小报编辑部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1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SOHO小报编辑部  

页数:

347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潘石屹公司内刊的结集。谈到出书的初衷,一大早从北京全球财富论坛上抽空赶来的他,以轻松俏皮的“潘氏语言”说道:我们这种盖房子的公司,最离不开观念。  作为开发商,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最早以擅长制造概念和文化活动而名声大振,他曾经将自己首个开发项目现代城的楼书以书籍的形式来传播,开拓出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和商业推广手段。今天,带着一本脱胎于企业内刊的新颖图书来亮相,潘石屹又讲出了一番道理。“著名建筑师库哈斯有一本写建筑的书,但是通篇讲建筑本身的内容却特别少,他讲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最好的建筑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像我们做开发商的,也离不开时代精神,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那么做出来的东西就跟小孩子搭积木差不多,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需要的,也不会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标志性的产物。”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潘石屹就一边盖房子,一边不断推出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的作品,他认为这样做会带给社会以真正的价值。  如今,潘石屹公司的内刊《SOHO小报》,不仅成为房地产圈子里人人必看的一本读物,也扩大到文化圈、知识界,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一份企业内刊的范畴,成为国内最受好评的刊物之一。这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圈子》一书,就是将历年刊发的精彩文章进行了一次新的加工和系统的总结。说到开发商为什么做内刊,潘石屹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沟通,在中国特有的、以期房销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上,特别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以达成客户的信心。”但是,从《SOHO小报》上,人们却看不到一丁点的楼盘广告,从头至尾的文章、图片都跟一本人文类杂志差不多,最多在最后一页登一条该公司最近组织的客户联谊活动而已,这又是为什么?潘石屹解释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开发企业都在热衷做内刊,但是很多做的太死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说的都是企业一个小圈子的事,视线太窄;二是自己给自己做广告,让读者很厌烦。因为现在的人都很忙,只要看你的刊物就是对你的最大肯定,所以就不要贪图太多了。我们自己最早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现在已经找到了一种商业传播和大众阅读的平衡。从这本内刊里,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固定、明确的目的,每期都变换一个话题,带给人们的是多样化的思考,是不同的文化方式,这种非固定的模式也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书籍目录

NO.1 遥远的对视NO.2 你明天回不回家?NO.3 塔吊淹没北京NO.4 小街NO.5 登上这高高的写字楼NO.6 在那遥远的地方NO.7 物质主义下的艺术NO.8 圈子NO.9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NO.10 马列主义怎样和中国革命相结合NO.11 我的主编生涯NO.12 2004年的日子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样的作者,不一样的文字。作为一本非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SOHO小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做着不同的梳理和阐释。 社会生活质量的好坏还是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的,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人们会获得较大的自由生活空间,较少受到压抑;而在一个运转不良的社会,人们自由生活的空间较少,选择的余地较少,各种欲求受到较多的压抑。 ——李银河 上海有太周到规整的石头森林,及太周到规整的中产阶级安稳倾向。不够出格和野性。而北京因为不容易靠近,呈现出某种矛盾的迷人气质。就像一个乍然出现,无限神秘的男子,带着被想象膨胀出来的无限可能性。 ——安妮宝贝 我惟一祈求的是,新北京、大北京的建设,应该具有美丽与合理的理念,应该像50年前不得不改造天安门广场的前辈那样,对北京城的古典秩序给予足够的尊重。 ——王鲁湘 经典的毁弃不容争议吧?传统的去留不容争议吧?再过五十年,我们还有可争议的么? ——刘苏里 现在的年轻人沉浸在写字楼和没完没了谈论投资、营收的鸡尾酒会上。他们不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对社会问题了无兴趣,甚至对性爱都提不起热情……青春生命的丰富与层次感,被贪婪、浮躁与投机热情简化得单调乏味。 ——许知远 我们已注定是无家的人,也终有叶落的时候,但那时,或许只能像《阿甘正传》开始时的那一根羽毛,在风中飘来飘去,虽然我知道根在哪里,但是妈妈,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白岩松 东西部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主要是当今世界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科学民主武装起来的“海浪”,在实力上早已超过了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草原狼”。 ——姜戎 从社会学角度扯,这些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真没有太大变化,而这个“没有变化”实际上意味着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在定型化。我概括了三条:阶层之间有边界;阶层内部有认同;社会流动常规化。现在基本不存在80年代时期由于体制变化而产生的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说白了就是到了今天谁穷谁富已经基本定型了。 ——孙立平


编辑推荐

不一样的作者,不一样的文字。作为一本非公开的内部刊物,本书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及相关的生活方式做着不同的梳理和阐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圈子 PDF格式下载



sohu小报的集锦,短小精干,都很有特点。观点很多元!值得拥有!!!!!!


文章虽是过去几年的收录但是在今天读来还是觉得很有道理和共鸣


喜欢这种风格的书


sohu小报的集锦,短小精干的文字来自各个行业的作者。是对城市的反思,也是对城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开胃菜。


听了关于SHOU小报 然后买的此书
还好


书收到了,很脏,书面全是灰


  《圈子》是2004年以SOHO中国为圆心聚拢的一群当代艺术家和文化人按已出的话题写的散文。时间过去8年,这些话题仍然新锐。但是当时就已经“成名成家”的诸位,在搜索中大多仍没有上位。以上百度百科为界限,好多人自诩的知名人士,作家,其实都是幻影。更何况,上百度百科也并不一定够“档次”。但正因为界于“成”名与“未成名”之间,他们的语句别有风味。
  
  所以,就摘点巧妙滑舌的句子应付这篇读后感算了。有滋味有文思的文字总是有人赏识的。
  
  张念:“不要处心积虑,市场就是天,得听天由命。命。”“现在的情形是,嗯,叫白领的农民,从办公室的格子间出来,底层有STARBUCK,说起地里的收成,股票啦,期货啦,还有最全世界最风骚的女人麦当娜,她是一个左派,她最近的MTV在嘲讽他们的总统布什。是收成不好,庄稼地里遭了蝗虫,股票砸了,金融风暴,金融寡头就是蝗虫。”
  
  罗玛:“她是个卖报的,我是个写作的,就算我们每天挣同样多的钱,也永远不可能坐在同一个桌面上吃饭,除非她是我妈——这一点她很明白。”
  
  饶晖:“地下通道,光鲜城市里最阴暗的角落,不管立交桥结构多么繁复、马路多么宽阔、街道多么清洁,可地下通道却是永远肮脏、混乱、一股尿骚味,永远蜷缩着各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地下通道其实是这个繁华都市最荒凉的地方。”
  
  南香红:“我不知道身在贫困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每一次从黑乎乎的胡同里一脚踏入灯火通明的大街上,都会有一种跨越了两个世界的感觉。”
  
  郭盖:“在北京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通常被安置到郊区一些地价和房价相对低廉的地区,城区较了的地段往往被开发成高档居住区和中央商务区,经济基础不但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百姓的下层建筑,这便是商业社会的魔力在。”
  
  马清远:“美丽的生活是忙碌的生活,是有作息的生活,是有困难的生活;美丽的生活是与他人相关的生活,是有顾及的生活,是复杂的生活;美丽的生活是具创造力的生活,是有想象力的生活,是有情感的生活;美丽的生活是有回报的生活。”
  
  方振宁:“一夜情和多夜情没有使家族崩溃,只是家庭的内容发生了质变。别以为世界上纽约最欲望,北京和上海绝对在纽约之上。如果说我爱上北京,那是因为它比纽约更欲望。”
  
  汤荻:“总之,北京城平铺横展,天大地广,既哥们义气又生硬冷漠,缺乏标识,淡化身份,让人可以大打出手。北京的市政规划者在把传统的中轴线作为圣地后,诺大的京城在他们的沙盘上就是白纸一张了。这就是我的涨痛的来源。”
  
   石康:“突然发现,街道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家,你就是地方再大,再有钱、再费力,也无法把街上的东西全部搬回家里,而原来的街呢,倒像是一个小小的储藏间,人们努力工作,只是为了把街上的东西搬回屋内,……住在这样的地方,我感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着黑暗无边的欲望。”
  
  张抗抗:“她忽然发现马路两边的建筑物,已经被永远地固定在街道两侧——它们巍峨雄壮然而无法行走;但街道却是一条流动的河,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不会歇息。行走的车辆如同舰艇划开水面,每一道水波都漾起女性的曲线与柔情。”
  
  徐磊:“我主要的活动集中在两条不太长交叉的小街道,那里最吸引我的有两样,其一是一家路边摊卖的三不管羊羯子,我经常下班以后,直接杀过来,要一碗羊羯子,一碗羊汤,几个烧饼,就是一顿丰盛的晚饭,要是有了外快,还可以再加一碗羊脑。离开天津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这么地道的羊羯子,想来那种环境也成为味道的一部分了。四周粗豪的天津话,寒风中猎猎作响的预棚,远处肃杀的街景,充满野性和力量,这都是复制不出来的。”
  
  李红平:“LV的箱包,Mont Blanc 的钢笔,BURBERRY的衬衫,PRADA的皮鞋,Hermes的丝巾……这些顶级名牌,是在高档写字楼出没和生存的男男女女的必备行头。……写字楼在提供相对舒适的环境的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对人甚至有一定压迫感的‘场’。”
  
  关凯:“它不露声色地逼人消费,从服饰、饮食、器物和休闲娱乐,在建筑物的奢华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奢华之间一种正相关的联系;它压迫所有的人以同样一种话语及语气进行交流,其核心理念是财富、效率、竞争、时尚和目标理性。从写字楼的窗子向内眺望,世上可能还有坦然吝啬的富翁,却少见有勇气不虚荣的高薪职员。……写字楼构造出城市中的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丛林,其生态法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许知远:“这种新型的办公室工作是多么可怕,它几乎吞噬人的一切热情和经验。写字楼巨大的中央空调,让自然彻底失去了作用。我的一个简单经验是,从来没有没有痛苦的的工作环境与形式。在我们误以为自己获得巨大的自由的时候,往往已不自觉地被奴役。”
  
  李阳泉:“终于有一天,我厌倦了在王府中的生活,来到了写字楼。人际关系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简单极了。你根本弄不清楚30开外的老板是否娶妻生子,也搞不明白究竟哪个员工和哪个员工在谈恋爱。这里纯粹就是工作就是挣钱,这里人走路的速度至少是王府中的两倍。在这里,你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干好了你是老大,干不好随时都可能没有饭碗。……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脏在和这个时代的脉搏一起剧烈跳动着,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你的幸运,毫无疑问。”
  
  摘了不到一半,忽然失去了再誊写的动力——毕竟是8年前的想法了,有些还鲜活着,有些已经过期不候了。后半截草草的阅读之下,领会自己8年前的评价仍然有效,财富可以吸引文化,这本书只是看起来比较干净而已。
  
  


  看过《圈子》之后,才觉得自己就是井底蛙。看似薄薄一册,里瓤却不少,也想与他们挨个对话。可惜就是书上字小,看来颇费劲。
  尤喜前几部分——《遥远的对视》《你明天回不回家?》《塔吊淹没北京》。之后,读到《小街》一章节,不觉回想到儿时的“大北街”——依稀还能看到一个假小子,穿着橙色的运动服,腰间拴条黑色宽松紧带的腰带,跑起的时候,故意拉开上衣拉链,臭美地露出腰带,那是那个时代的风尚。如今“大北街”上建行依然还在,银行外面的漆着银粉的栏杆还在,物是人非,我却回不去了,家的上方建了个商场,而且一度停业,浪费了那黄金的地脚。
  在后面又看到了《写字楼》一节。笑着想起今年元月三日,我独自一人走进办公室,打开门,眼前的办公桌上一片狼藉,不是被打劫,而是平时就这么乱,只不过,人多时没主意罢了。
  记下几段喜欢的话吧:
  P4 城市变得肥胖儿臃肿,它笨重的喘息就在各个大小不一的工地上,那里原来是田的地方。“新庄家”的收成,决定了官员的升迁、就业率和新的利益分配原则,一座移动的城市,就在喂养和瓜分的双重行动中,出现了。(张念)
  P77 看了胡劲草的《我的历史观的变迁》,让我感慨美国历史只有200年,但完整地保存下了历史档案,中国呢?哪怕是近代的,完整吗?
  P87 看赵晓《屋之思》一文,可不是吗,现在的泡崖不就是穷人区吗?


  里面的话题多样,见解有深有浅,不过还是没来得及看完.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独身主义"的文章.
  大意是说,独身主义的精髓,是自己内心的强大.
  享受独处,习惯独处的人,必定是内心力量强大的人.
  
  觉得说得太对了.
  只有从头到脚彻底独立的人才称得上是"独身主义".


   哎呀,又是一本期待了比较久——在书店犹豫了不下三次,拿出来,最后又放回去,然而在图书馆借来读之后,没有给我更多惊喜的书。
   读书肯定是需要心情的,由于近来本人读书像赛跑,以快速读完为目的,所以少了很多耐心,如果慢慢读,没有“马上读完换下一本”的心情,我会更喜欢它,也许。
   回到书本身,看来看去,潘石屹几乎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写作者,因为他写字的口气和态度很直接,不装孙子,咱就有事说事,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说。当然,并不是说其他作者怎么着了,都还不错,只是潘仿佛更对我胃口。
   书中很多对城市、环境、人的思索,这是我也关注的话题,读的过程中时有触动。
   因为北京的空气、北京的交通,我多次跟自己说,以后我绝对不往那地方挤;然而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们依然决绝地冲向北京,并且爱着北京。
   我也爱。
   最后希望潘石屹能保持soho小报的本色,虽然我没读过小报,不过如果还有《圈子2》,我还是有阅读期待的。
  


  虽然都是短文而且距离现在有点远了。但除了里面对一些建筑做话题的文章,其他的还可以。有的说得挺在理。


  我们就是在一个圈圈中活着 谁也逃不离 这是一本很难认真把它看完的书 因为包含了太多牛人的思想 一次看多了脑子就会乱乱的 不过看一本书 其实能有那么一点点收获就是收获 不管你是谁 相信这本大杂烩里都会有一篇与你相通的文章 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不力荐 是因为不确定 您是否有时间去在杂烩里寻找 直到找到自己想看的那个


  长江文艺的书向来都不是白出的,都很有看头。这本书是按几个大的题目来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撰写的杂文,写的都是大众比较关心的话题。不过很多篇文章都是写一个话题的,看多了就有点烦了。


我还有1个专题就看完了,你说的有道理。我喜欢后几个选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