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归自我

茨威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茨威格  

页数:

281  

Tag标签:

无  

前言

  散文随笔在茨威格一生的创作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给我们遗留下大量的散文随笔作品。他的散文涉及范围很广,谈历史、现实、社会、人生,论文学、艺术、作家、作品,文笔挥洒自如,到处闪烁着他的真知灼见。  茨威格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而他也从来不吝于表达对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崇敬之情。和他崇敬的这位大师一样,茨威格也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他因此被文学评论家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但他写作的目的不是用冷眼对我们进行审视、批判或是指引,只是忠实地向世界传达我们心灵的回声;与其说他是一个温和的叙事家,不如说是一个沉默的聆听者;他胸怀宽广,任何疯狂的行为与决堤的激情在他那里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他和我们并肩站立,只是比我们更温柔,更耐心,更懂得宽容。但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逼使我们面对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茨威格的许多散文作品都是以剖析伟大人物的心灵为内容,他为许多伟大人物撰写传记,但茨威格笔下的传记作品不是以所写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要内容,而是着重挖掘人物心灵成长的历史。因而,他的传记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幅幅沉默地嵌入历史长廊中的画像,而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挣扎,他们反抗命运时发出的呐喊,如因把苦难踩在脚下而站得更高的荷尔德林,不断经历毁灭与重生的尼采等等。茨威格一生为巨人作传无数,却只为自己留下一个弥漫着沉重乡愁的昨日世界。

内容概要

对每一个他自己说出的“不”断然说“是”,又对每一个“是”说“不”。他充分伸展着自身,以尽力拉开他本性中的两极,将这两极间的电压当作真正的精神生活来体察,一再逃离自己,又一再触及自己——“逃出自己的灵魂,又在更广阔的穹宇中赶上前来”。

书籍目录

触摸文化 致外国友人书 无肖像者的肖像画 死亡的狂热 毁灭的音乐 嗜好撒谎与喜欢真理 我和世界 艺术家 向罗曼·罗兰致谢 福楼拜的遗著 麦哲伦自由了接近伟人 耶莱米阿斯·高特海尔夫和扬·保尔 尼采和朋友 胡果·封·霍夫曼斯塔尔 夏多布里盎 巴尔扎克的优雅生活的密码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悲惨生涯 拜伦爵士:一个伟大生命的戏剧 谈华尔特·惠特曼 健忘的悲哀 古斯塔夫·马勒的重返 在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灵柩旁的讲话生活行走 懒惰的胜利 海德公园 纽约的节奏 两个大洋之间的时辰:巴拿马运河 适应俄罗斯习惯 红场 拜访高尔基 永葆青春的城市——巴黎 绝命书 人文主义的伟大与极限 世界正变得单调思考命运 黑暗中夜莺的歌唱 荷尔德林的诗 双重肖像 诚实的激情 回归自我 逃往音乐之乡 深渊之上的舞蹈 自由的引路人 自我描述的天才 他的命运的意义 跨越界限的人 上帝的折磨 决断和神化

章节摘录

  大人物理想主义的声明,漂亮、吸引人,也许甚至都是真话;反复阅读,以认识和把握事实真相,对个人和全人类来说,都天生就有这种强烈的欲望。大人物的任何经历,都对人有教益;所受的任何磨难,都会帮助人懂得上进,使人活着从青年时期的困惑,日益臻于洞明、练达。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不比寻常的定心丸,因为日益明澈的认识能力,在几个世纪中,通过千万人命运的改善,会保证人类的长足长进,保证在更高文化层次上的和平团结。  求真的欲望,求知的热情,对个人和人类来说,肯定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偏偏也有一种相反的本能,在暗中起抵消作用,用往下坠的力量阻止日新月异的上升。这种倾向是不自觉的,往往又是自觉的。某些人、某些民族、某几代人,会把自己下功夫掌握的事实真相,再强行忘掉,心甘情愿放弃认识上的提高,逃回到古老、野蛮,同时又很宜人的空想中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种本能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避开事实真相——因为事实真相就像墨杜萨的脸,又迷人又可怕——而只从记忆中去搜寻快人心意的经历,保存令人喜悦的情况。而这种片面选择和伪造的过程,就使每个人的青年时期都永远美好,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永远辉煌。对生活进行美化,进行理想化,这种粗暴的欲望也许先就决定了,使大多数人能忍受现实,忍受自己的生活条件。在这里,个人不思上进的情绪,与人求生的本能——那种不自觉的、非个人的、更强烈的本能就混在一起,与人类求生天性的规律必然联系在一起的种种规律就起支配作用。因为要不是这种神秘的健忘精神,发生过的事件就不会再循环出现,耶稣、佛祖这样的人物就早已一劳永逸地实现了他们的教义,人类的协调一致也早已不再是梦想了。  然而,跟我们这个时代相比,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使人去认识这种强烈的欲望——整整一个时期和整整一代人的忘却和乐于忘却的欲望,有这么迫切。因为看来,事实真相的震撼力,和它的怕人知道而加速隐蔽,这两者之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就是说,想弄清事实真相的决心越大,摆脱艰难困苦去弄清,所受的压力也就越大。在这场人类恐怖万分的战争以后,才仅仅一年的时间,今天,多数人居然把五年来经历的全部惨剧,获得的全部认识,就已经全都忘了。这本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坦诚地考虑考虑吧!这次战争行将结束时,欧洲曾有过一个很美好的时刻,使人从乱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去思索。一个个的人都突然发现,在背后促动他们去争当英雄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志,并不是上帝,并不是全人类,而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欲望、被刺激起来的虚荣心、莫明其妙的高傲和莫明其妙的豪情。深深的痛苦,引出了不可思议的共同行动。从全体人民中,爆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渴望,要求亲如兄弟地团结起来,比统治者、军队和民族所要求的还要高。欧洲国家联合,各民族和平结盟,这个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星座,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红光闪闪。对千百万人来说,突然惊愕地发现手上沾着别人的鲜血,在这个时候,为一个更高的目标,为彼此结成亲如手足的情谊,为最后统一而贡献自己的热情,这一切原是水到渠成的。  这认识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刻,这事实真相如月亮的柔光,从恶狠狠死沉沉的云层中偶然闪现的时刻,一年前我们就曾经见到过。甚至被误以为前途无量的谬误所左右时,我们就认为,那些注视着内心明光,仰望着真理高空的人们,绝不会再让自己的这种认识变模糊了。可完全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竟看到那些又喘不过气来、又没有欢乐、不敢偷懒的人和民族,连这从无底的忧患中引出的事实真相,也被永远抛弃了。  从那以后,一年又过去了。这是惟一的一年,居然没有流血,没有凶杀。而我们,竟又在幻想中,在老掉牙的谎言中,过起日子来了。各国变本加厉地互相封锁,将军们,甚至连败北将军,又都成了英雄。发霉的空话,竟又被当成了活命的食粮。人民又重新受到愚弄,说是他们受到了邻国威胁,应当武装起来,做人的荣誉要求他们如此这般。于是他们又穿上制服行军,又高举旗帜,又制造枪炮,精神上又准备好了去玩流血发疯的老把戏。经历了今年这种突然变化,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原因很简单,各国应负战争罪责的人,那些害怕真相、抵制真相的人,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互相呼应靠谎言起家的人,而靠可怜的自我保护的政治赌博又根本不可能发迹的人,那些懒散成性在人群中千辛万苦找不到支持者的人,总之是那些向动物靠拢的人,企图忘掉事实真相。去问一个书商吧,他会说,如今再没人要读关于战争的书了,读者认为这种至关重要的认识文献是多余的。其实不然,只不过是什么也不读,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只不过是不愿去把事实真相付诸文字、形诸言语,只不过是不要看因战争而致残、而成孤儿、而失业的那些人罢了。是啊,只不过是要忘记,要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地忘记,只不过是要大声欢呼,好用吼声来掩盖内心的歉疚,好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只顾心急火燎地狂奔,逃避现实,冲进安乐,冲进谎言,冲进梦幻。而要避开的,只不过是事实真相罢了!  正是这些,把我们这个时代搅得这么可恶、这么绝望、这么一糟到底地悲惨,使这个时代只有什么也不信的信仰。民族的、政治的任何理想,如今被吼得震天价响的那些理想,都那么假声假气,透露的是别有用心,而不是发自内心。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民族的幻想中有一种天真烂漫、纯洁本色的美。甚至1914年,都还洋溢着这种天真的信任。那时候,还没有人见过真枪实弹的战争,就驰骋想象也没人想得到会面临深渊。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如果认为受到了袭击,被人出卖了,他们的兄弟或是伙伴陷入了危难,那他们就会为自己真挚的信任,真心实意、不假思索地去牺牲。如今的人可没有这种高尚的想象了。他们尝过知识树上的苦果,每一句话的背后,都会有蛛丝马迹证明他们在说谎;不管在什么地方,听他们说话的人,甚至向他们叫好的人,都会知道他们是在说谎。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会中没有一个议员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事实——连七岁的孩子,也只要有人一说就会明白的事实,就是说,我们欧洲要节省开支,惟一的办法就是亲如兄弟地团结起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归自我 PDF格式下载



东西不错,送货很快,价格很便宜


美好的享受。


喜欢茨威格,没有太多的理由。首先是他的《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感动了我。这篇多少有些男作家自恋的小说,因为作家细腻的情感表达,文字的精雕细刻,让人难于释怀。于是买来茨威格的其他作品,包括散文等。这一部,因为文化的差异,对我们相对有点隔。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说的就是尼采
  
   尼采最后疯了,
  
   尼采不讨女人喜欢,还可能有过分的自慰行为,
  
   尼采主张超人哲学,自己在身体上却是弱者。
  
  
  
  
  
   尼采在精神上是个强者,每天晚上都死去,每天早上都被创造的意志唤醒,如此十年,在不同城市的旅馆间转换,就像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
  
  
   悲剧性的一生
  
   悲剧性的英雄。
  
   如果尼采像魔鬼终结者那么强壮,他还会静下来写作吗?
  
   他会去战斗,去征服。
  
   所以他是听从了命运的召唤。
  
   你听到了命运的召唤了吗?
  
   我已经听到了----去生活,不管结局如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