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蔚蓝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蔚蓝  

页数:

318  

字数:

224000  

内容概要

  蔚蓝教授是湖北文学评论界的一位富有才气和学术个性的活跃成员,她在大学执教将近三十年,身上没有学究气,很少“学院派头”,倒是很有些诗人气质。在许多次作品讨论会、学术研讨会上,她的发言总是富有感性色彩,所表达的观点却又深具理性精神。

作者简介

  蔚蓝,1956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散文、散文诗、小说、报告文学等。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新闻与传播研究》《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中国翻译》等报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文章一百多篇,著有批评专著《血脉?父辈?英雄——邓一光论》。曾获湖北省第五届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文艺理论明星奖、第二届湖北文学奖、《长江文艺》完美杯文学评论奖。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现为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自主的内聚力与叙事范型 
  一、自为自足的内聚力 
  二、类型叙事的范式意义 
 第二节 历史长度与文本深度的探寻 
  一、“历时性”的视角阐述 
  二、文本发生学的考察 
第一章 寻迹历史:面对史实、传统文化的言说 
 第一节 与时俱变的历史观与观照视角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与建构影响 
  一、开创范式与仿效认同 
  二、史诗情结与宏大叙事 
  三、复线结构与巨型文本 
 第三节 循史而进的史传意义的阐释 
  一、激活历史意象为当代提供喻示 
  二、铺展世相与随处生发 
  三、叙事分析与笔墨趣味 
 第四节 发掘和重拾古楚文化根脉 
  一、历史空间的创造性重构 
  二、楚人精神的符号化书写 
  三、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招魂 
第二章 契合革命:重组感性的历史空间 
 第一节 漩流承载的川江航运史 
  一、置身潮流之外置心于生命体验 
  二、川江民族航运的命脉史 
  三、性格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 
  四、地方民俗风情的长卷 
 第二节 赋予革命以新的历史阐释 
  一、革命历史的另类解读 
  1.摒弃倾向分明的阶级对抗的叙述模式 
  2.从中国历史的血脉中寻找革命的源流 
  3.质疑性和反思性 
  二、理想人格与世俗人性的冲突 
  三、叙事的民间化与极致化 
 第三节 以文化魂魄穿行于太行脊梁
 第四节 民歌中还原的爱恨情仇 
 第五节 播撤在历史征途中的种子 
 第六节 新旧更迭中艰难崛起的江山 
第三章 承受之重:知识者身份指认与重塑 
 第一节 历史困境中的迷惘与坚守 
  一、当代人对历史的再度言说 
  二、群体与个体形象的解构 
  三、主体叙事的双层构架 
 第二节 价值信仰的询问与认知 
  一、历史命题下的价值关怀 
  二、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询问与认知 
  三、“此在”与温和的叙事视点 
 第三节 思想视闷里的穿透与表达 
  ……
第四章 英雄叙事:红色身份与创作角色的共构 
第五章 乡土叙事:不断推进的线性景观 
第六章 书写城市:文化样态的重叠或冲突 
第七章 介入当下:当代中国社会世情的生活秀 
第八章 体验与独自:个人视角中的生命记忆 
第九章 类型叙事:表现个性的另一言说形式 
第十章 新锐创作:个体姿态的文学表达 
第十一章 小说文体与叙事的智慧 
结语

章节摘录

  何祚欢在1994年推出了长篇小说《失踪的儿子》后,1996年又出版了一部长篇《舍命的儿子》,和他以前写的《养命的儿子》已构成了一个“儿子”系列。他的审视视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时态中的旧汉口市民群落,在人物构造上既有着同一性又体现出各自的复杂性。儿子们都由农而商,是家族中第一代走进城市的人,他们在城市中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以及所遭遇的种种波折,读来令人心生许多慨叹。  《失踪的儿子》很好读,能吸引人一气读完,何祚欢在刻画儿子们的形象时,注重营造带有武汉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氛围以渲染汉味。如果你是这座城市的子民,阅读此书就更为愉快,似乎可以让人在话语间穿行,那一刻似乎就走在汉口的石板街面上,老街、老字号,茶楼酒肆,汉腔汉调,浓郁的大汉口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很熟识,会让人久久地沉浸在他笔下的人物纠葛和环境氛围中,真切地获得一种立体而又细致的感受。这种接受效应,主要得益于他在小说的叙事上采用了讲故事这种最直接、也最符合人的最初接受欲望的方式,在创作的整体意义上凸现了小说中“说”的意蕴,大量类似评书的语言,使他的小说成为一种能“说”的小说。  何祚欢的审美观照视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时态中的市民群落,在人物构成上既有着同一性又体现着各自的复杂性。儿子们从农村走人了城市,由农而商,做起了小生意,勤扒苦做,一点点地做大,却又无法摆脱由家族和农村结成的最密切的血脉相连的纽带,这就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奋斗显得格外艰难。他们一方面克勤克俭,凭借自己的才干在城市里争得了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空间。  作为历史上农民起义英雄的代表人物,姚雪垠对李自成英雄形象的刻画,基本上是根据本人的原型和历史事迹来把握的,但他认为李自成能有百万大军跟着他前赴后继,自然有他超越一般人的地方,不能把他描写得和普通百姓一样。所以姚雪垠是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和期待,来完成对李自成形象的塑造的,有意地将中国传统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才干集中到他的身上,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全面的提升。为使李自成的形象更加典型丰满,更加英雄化,姚雪垠往往根据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定的历史背景,虚构了许多生动的情节,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命运在生死荣辱、大起大落和进退失据中得以多角度的展现,在对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揭示中,强化对人物理解和认知的深度,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超史实地对潼关大战浓墨重彩的渲染。  《李自成》第一卷并未从李自成起义起笔,而是从八年后写起,在第四章以他的失败开始亮相,直接切人写崇祯11年秋的潼关大战,在最具冲击力的场景中展现人物。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陷入敌人预设的包围圈,潼关一战敌众我寡遭到失败,几乎是全军覆没,只有18骑突围出来。此时的李自成正处在他人生的低谷,但就是在这种惨烈的战斗中,才更能突显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拼劲。也正是这些具体可感的场景,把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当做“流贼”看待的李自成,把《明史》中记载的悲观得几乎要自杀要靠占卜来鼓舞将士的李自成,刻画成一个高瞻远瞩、乐观昂扬、作战勇猛的农民起义将领,他不但具有大胆识、大智慧、大气魄,而且关心农民群众,与起义军战士同甘共苦,从失败中崛起,使一个高大伟岸的闯王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PDF格式下载



非常好,很有参考价值,印刷排版很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