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血战缅甸

安于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安于道  

页数:

28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七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出征缅甸攻打日本鬼子。可是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本书放眼全局,并配以大量当时珍贵的图片资料,以历史时间经,以典型人物为纬,以二战局势为背景,从滇缅战局的角度出发,揭密盟军决策内幕,还原重大战争事件。全书以历史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可读性为取舍素材的基本方法,力求有血有肉地再现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

作者简介

安于道,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于鲁迅文学院进修数载。曾就职于北京《市场论坛》主编,现为《中华传奇》主编,著有小说《魂飘白鹭湖》、《菩萨保佑》。

书籍目录

一、出征缅甸
  1941年6月,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12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中国内地的物质补给被切断。
  中国人民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低达缅甸仰光,然后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很难满足中国抗战需求。如果日军彻底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国民政府作出决定:远征缅甸。
  (很中国人并不了解远征的相关背景,也不明白在抗战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军队还要到国外作战。本章从整个二战局势讲起,从滇缅公路讲起,细述远征缅甸的起因。
  1、局势的风云变幻,美国、英国为什么要支持中国?担心日本横行亚洲,与德国会师。
  2、在战略物资匮乏之时,中国民军是如何坚持抗战。
  3、在劳动力、工作匮乏之时,大后方的百姓是如何用鲜血修筑滇缅公路的。)
  
二、血战同古
  1942年3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与侵缅日军第55师在同古遭遇,孤军深入的200师苦战15日,击毙日军5000余人,但由于远征军的后援部队没有及时赶上,致使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只能撤退。
  (这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的第一次交火。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
  1、疑问:为什么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缅甸,200师会孤军奋战?为什么远征军的后援部分没能及时赶上?为什么200师差点全军覆没?将帅矛盾?“缅奸作崇”?
  2、悲歌:200师在断粮断水的情况下苦战
  3、意义:同古之役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
  
三、仁安羌大捷
  同古失守后,盟军制订了曼德勒会战计划。但担任防御的英军一战即溃,而后有7000英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远征军第38师派1000多人成功救援。
  这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个胜仗,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胜仗。
  (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役。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是个怎样的传奇人物?营救行动中用的是什么兵行险招的战法?)
  
四、会战曼德勒
  同古失守后,中国远征军被迫后辙,蒋介石重新制订作战计划,打算在曼德勒集中20万盟军跟来犯的10万日军决一死战。但由于在西线防御的英军一战即溃,让匆匆组织起来的曼德勒会战化为泡影。
  20万中英军队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一次看似有希望的战役,为何以惨败收场。
  
五、兵败如山倒
  曼德勒会战溃败后,缅甸战局已经大势已去。远征军想撤退回国,却发现后路已经被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切断。英国撤到印度,逃离了战场。日军沿着滇缅公路向中国军队压来,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最后炸断怒江河上的惠通桥才勉强挡住日军。
  1、日军的奇迹。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情况下穿插泰缅边境,孤军深入,进行纵深一千五百公里的长途大奔袭,成功地断绝远征军后路,最后导致远征军遭到灭顶之灾。让人不得不承认日本指挥官卓越的胆识和冒险精神。
  2、为何日军即将断我退路时,蒋介石没有紧急动用驻昆明附近实力较强的第71军、第52军、第2军驰援,而是把素无训练的新编第29师仓促调来防守?在战略指导上,导致远征军惨败的根本错误是什么?
  
六、亡命野人山
  这是中国远征军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篇章。
  回国之路被日军切断,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缅甸最北的密支那狭路相逢了,杜聿明将军英雄气短,并没有组织6万远征军与当时防御密支那的不足1万日军决一死战,而是继续向北撤退,进入荒无人烟的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分道扬镳。蒋介石要求远征军部队撤退回国,孙立人冷静分析形势,没有服从委员长的命令,而是撤到了印度,保存了实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忠君还是顾全大局?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资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总兵力有十万人,伤亡是六万一千多人,其中有五万人死在了野人山。吃人的蚂蝗、瘴气、阴雨、迷路、实在没办法不得已抛下自己的兄弟……)
  
七、驼峰航线
  缅甸沦陷以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了,罗斯福感到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决心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来维持对中国的援助。
  新的航线是由印度的汀江出发,途径缅甸北部的密支那,然后经云南南部飞往昆明。不久之后,日本空军第五飞行师团进占密支那,他们以此为基地打击航线上的中美飞机。致使盟军不得不把航线北移,躲开密支那日本空军的打击范围。这样一来,航线就北移至喜马拉雅山上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在“驼峰航线”上,美军共损失运输机563架,损失率为30%。
  驼峰航线有哪些危险?为什么被称为驼峰航线?为什么其中一段航线被称为“铝谷”?驼峰航线抢运回国多少物资?有什么意义?)
  
八、“西天”取经
  1942年,中国退到印度的两个师被整编成中国驻印军。这支部队被史迪威带到印度的兰姆迦基地,装备了全套的美式装备,并接受全方位的美国式军事训练。与此同时,史迪威还训练了两支特种部队。
  1943年初,中国政府根据盟军的要求,调集了三个整编师空运到印度。蒋介石号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奔向印度兰姆迦——学习先进的军事思想,并用先进的武器重新武装。
  (中国军队是怎么接受“再教育”的?有的兵种知识要求高,现役士兵满足不了怎么办?在英国控制的印度,中国军队会有哪些始料未及的麻烦?重新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是何种程度的配制?战斗力究竟如何?)
  
九、激战胡康河谷
  1943年,史迪威将军用美式装备训练出来的中国士兵,从印度出发,在缅北发起反攻,进入林海茫茫的胡康河谷,与其对阵的日军精锐的第十八师团,胡康河谷山高林密,中国驻印军的重武器和美军在空中的打击力量很难发挥优势,日军18师团在丛林里神出鬼没,顽强抵抗。在后来的作战中,驻印军开始学会了一些丛林战的经验。
  (1、日军18师团,精锐部队,参与过南京大屠杀。这支部队于1941年占越南、进泰国、横扫马来亚。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万多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了“丛林作战之王”的称号。
  2、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前年中国远征军主力败退时,在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新38师在野人山中见到的是遍地第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
  3、尽管在反攻作战中,胡康河谷算不上最惨烈,但也同样步步惊心。)
  
十、奇袭密支那
  缅北的雨季来临,加上日军增援,作战一时间陷入胶着状态。鉴于这种情况,史迪威决定先拿下密支那。
  当时日军把驻守密支那的部队紧急掉往猛拱河谷增援,密支那的防守一度空虚,1944年5月,中美联军组成的突击部队秘密抵达密支那机场附近的密林中,并突然发起进攻。同时,中国驻印军乘坐滑翔机突然降临,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机场。
  (1、出奇制胜,但战斗却异常艰苦。因为空降密支纳的部队过于谨慎,他们把大量部队用于侧翼防守,而只有一个团进攻两公里之外的密支纳城,由于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原先的突袭变成了强攻。盟军几度攻入城区又几度被日军逐出,形势非常危机。
  2、激烈的巷战令双方都损失惨重,战事胶着。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的“决战敢死队”绕到日军后方,这才最终拿下了密支那。
  3、意义:密支那的克复,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
  
十一、强渡怒江
  在印度经过训练后的中国远征军已经从北向南攻入缅甸,蒋介石决定开调第二次远征,由卫立煌率领20万精锐再出云南,与印度方面的部队南北夹击日本鬼子,拉开了全面反攻的序幕。
  五十四军星夜强渡怒江天险,向守敌发动攻击。惊心动魄、异常惨烈的反攻战拉开序幕。
  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
  (1、解疑:上次远征惨败的经历萦绕在每个中国军人心头,他们是怎么重整旗鼓,国组建新的远征军呢?起初蒋介石不愿再次出兵,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出兵?
  2、战斗过程艰难,战役意义重大:强渡怒江后,大道被日军封锁,只能走崎岖的山路,重武器不便携带,日军修筑了多处永久性防御工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
  
十二、松山绞杀
  卫立煌率领的20万中国远征军突破了200公里的怒江防线,在保山组织松山大战。日军经过四个月的顽抗只剩73人,在上万中国军队的包围中靠吃人肉坚守阵地,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久攻不下,只得挖地道至松山主峰,用大量炸药从松山主峰腹内炸开将日军全歼。
  (1、惨:松山战役是远征军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日军在坚固的堡垒中坚守不出,远征军的每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尽管有轰炸机、重炮轰炸,也无法从根本上瓦解日军的抵抗力,一个个不起眼的山头,打了120多天,中国远征军以阵亡8000余人的代价才肃清1000多日军。
  血淋淋的场面比比皆是:从松山的山顶至山腰,铺满了中国士兵土黄色的尸体。每当炮火激烈或飞机轰炸的时候,不少尸体的胳膊大腿飞上了天
  2、狠:战至8月29日,日军断粮三天,竟然砍下刚刚阵亡的中国军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进行烧烤。
  3、智:远征军一点点推进着阵地,离主峰高地还有200米时,再也无法前进了。中国士兵在这里又牺牲了几百人,82师少将师长王伯勋出了个古老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
  当时日本人认为,在当时的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叫做‘玉碎战’,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除了腾冲和松山以外,还有在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日本人叫做玉碎战,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十三、腾龙大会战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实施腾冲反攻战。日军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7月26日午时,远征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
  8月14日,远征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
  (战场场面:腾冲战役非常惨烈,处处激战,处处肉搏,尸填街巷,血满城垣。敢死队、重炮、空中支援、火焰喷射器等元素组成了一副壮烈的战场画卷。此役,远征军伤亡军官1200多人,士兵1万7000多人。
  意义:中国收复的第一块领土。)
  松山大捷、腾冲大捷后,中国军队向龙陵发起猛攻。龙陵是滇西日军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旦丢了龙陵,日军在滇西就无险可据。中国军队两次都已经攻入城内,但是又被日军反扑成功。
  宋希濂将军指挥十万多远征军把整个龙陵城包围了,好大喜功的他就打电话给蒋介石说整个龙陵现在已经被收复了。蒋介石非常高兴,通知世界上的各大媒体说龙陵争夺战已经结束了。后来11集团军士兵清理战场,被暗堡里面的机枪打死不少。蒋介石非常恼火,所以现场就撤了他的职,换作了黄杰中将。
  
十四、芒友会师
  1944年底,夺取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中国驻印军和取得龙陵会战胜利的中国远征军南北分头推进。沿着滇缅公路穷追猛打,于1945年元月攻克畹町,这个月的28日,两支中国劲旅在缅甸的芒友会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胜利。
  (1、远征军和驻印军已经在装备、补给方面超过了对手,战场的形势也日益好转。中国军队情绪高涨,兄弟相聚欣喜若狂。
  2、1945年12月份,中印公路全线打通。至此,中国远征军歼敌包括其王牌军第18师团在内共计5万余众。国际的援华物资又能从公路运往中国。)
  
十五、尾声
    

章节摘录

  1 出征缅甸  日本大肆进攻缅甸,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各自打着算盘。蒋介石按捺不住了:中国一定要出兵缅甸。保住滇缅公路,绝对不能让小鬼子踏进云南!  1942年春,重庆,黄山别墅,蒋介石的官邸。  这是一座向阳的山坡,位于嘉陵江南岸,距市区16公里,视野开阔,草木葱茏,站在观景台上可以鸟瞰重庆市区。  站在阳台上,蒋介石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昨晚头疼了一夜,现在依然精神有些恍惚,加上湖南传来的战报,更让他心烦意乱: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长沙来电,日军第三次进犯长沙,攻势加强,我方炮弹严重不足。  重庆大后方此刻的物资也是相当匮乏,生活用品都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更何况是枪支弹药?薛岳现在要炮弹,政府根本拿不出来!  从卢沟桥事变至今,气焰嚣张的日军已经侵占中国东南沿海大部分省市,上海、南京、广州相继沦陷,处于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汉也被冈村宁次占领。  去年,为了迫使国民政府迅速投降,日军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两次长沙会战。虽然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但中国幅员辽阔,加上全民一致抗战和不断取得外援,日军始终无法摧垮重庆政府的抗战意志。  中国人民虽然顽强地抵抗着侵略者,但抗战所需要的各类物资却频频告急,如: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必须从西方进口。  而现在,与国外相连的几条运输线先后都被日军掐断。  德军荡平欧洲西部、与英国对峙在英吉利海峡;接着入侵苏联,在坦克、飞机的狂轰滥炸下,红军一路撤退。由于自顾不暇,由苏联经过蒙古运往中国的支援物资全部告断。  广州、武汉、香港先后沦陷,由香港经广州,通过粤汉铁路到武汉的供给线也被日军控制。  去年12月,目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击败了驻扎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英、法军队,滇越铁路也落人日本人手中,从越南到云南的交通中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缅甸战役中防御最久的部队,后撤时也是全师而退,很有秩序  ——英国《泰晤士报》评杜聿明第5军戴安澜200师入缅作战    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罗斯福    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迨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史迪威


编辑推荐

  异域他乡,忠魂在飘荡。泽国深山,英雄在呐喊。杜聿明将军权威回忆。远征军战史全景展示,中、美、英、日四国军事实力酣畅淋漓的大碰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血战缅甸 PDF格式下载



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回顾了整个远征军出征的历史,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大气雄浑!
全书以历史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可读性为取舍素材的基本方法,力求有血有肉地再现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


在看到《血战缅甸》这本书之前,其实“中国远征军”对很多、包括我在内的朋友而言,只是一个名词,我们对中国远征军的征战历程知之甚少,绝大部分的认知基本上都来自于屈指可数的几部影视作品。
历史教科书上,我们了解更多的是在苏联一百五十万大军的帮助下,是如何能够成功围歼驻守在东北的关东军,是如何给苟延残喘的小鬼子致命的一击,最终迫使日军无条件投降的那段往事。至于中国远征军组建的背景,如何血战缅甸,打通陆路交通要道的详细事件,恐怕并不尽知。
正是这本横空出世的《血战缅甸》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历史,全景式地展示了远征军抗日的英雄故事,再现了英勇顽强的中国士兵在缅甸战场上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谱写了一曲与其他二战盟军战场同样悲壮激昂的抗日军歌。


在作者的笔下,十万人组成的铁血军团,成为了自甲午战后,中国首次出国作战的部队。在此,我仿佛看到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军队势如猛虎,冲出国门,远赴南亚,进行着血与火交织的传奇战斗,并在那里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远征军十万将士去国离乡,九死一生:血战同古、仁安羌大捷、会战曼德勒、亡命野人山……十万之众仅四万幸存,鲜血映红了天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危如累卵,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因为他们知道,中国虽大地辽阔,可是已无退路。
他们是民族的灵魂。当最高领导人喊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时候,他们舍家弃学,慷慨从军……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缅甸之战,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在付出了10余万人的伤亡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收复云南失地和缅北地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胜利在境外会师。
时光飞逝,当年的战士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他们纵然生活困难,却从不曾埋怨哀叹。他们纵然军功显赫,也一样默默无闻。他们纵然身处异国,也一样胸怀故国……
他们在田野中、山村里,默默凋零……而今却鲜有人记得他们流在缅北的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远征军人人都是英雄!
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迨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初看到这本书时,还以为很一般,跟其他军事书没两样!
谁知道经过翻看之后,观点完全变化。除了装帧比较朴素之外,内容什么的都比较丰富
语言不错,辞藻运用得当!把远征军前前后后的历史写透了,真的很好!


《血战缅甸》似乎更加贴近于现实,似乎在用某种特殊的手法,为我们还原这段历史。真实的力量让一切艺术加工黯然失色,就如同这本书的封面一样,那种血性、震撼,似乎从每一个细节渗透出来,直达心灵,促使我不得不沉静下来一次次地品读书中记录的每一个历史时刻,记住每一滴为了民族尊严、为了国家独立而流下的热血。


一看就知道是写远征军的!
鲜红的封面,豪情的宣传,一拿到手上就让我放不下!
我一口气看了4章,写的真不错。
希望作者和出版社以后多出这样的好书!


这本书相当的好!较真实的还原了那段历史,我们中华健儿为了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男子汉,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我们的国家做一份自己的贡献!英雄们,你们的灵魂与我们同在,保佑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安康!


很好的一本远征军全史,好好好。


在网上找了半天书,终于看到这本《血战缅甸》。
看了内容简介,编辑推介,觉得不错,买了之后更觉得值得。
打眼的封面,激情的卷首,让人爱不释手!
买的值,送的也快!


不同的视角,将那段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真相告诉后来者!保家卫国的英雄都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尊敬,无论他是何种身份。比起胡编乱造的诸多抗战肥皂剧,此书更能让人了解中国抗战史。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纷争,这段铁血历程被人为的忽视和掩盖了。但近几年来,这段岁月重新成为热点,也成为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一个符号。
小时候上历史课,我就一直困惑,为什么书本记载的中国(主要是共军)在抗日期间的胜仗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场,就把日本人打跑了,难道真是全靠美苏外援?但全靠外援的胜利就足以让中国成为战后的世界大国?后来慢慢了解到,原来中间还是有很多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斗,只不过这些战斗因为主力军队在后来的内战中被打败,因而也被人为的抹杀了。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条理清晰,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大致清晰的认识。而且附录还交代了参展主要将领其后的人生历程,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是超值的。


通过本书更深入了解到当年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反抗侵略,国军做出的不朽功绩。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人永垂不朽


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的书,一到手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个人感觉较为贴近历史,是一本好书!


看了很多,但是还要看这段历史,代价太大了,只有富国强兵才不会受欺负。


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这本书。
封面看上去挺不错的。
引子也写的热血沸腾,文笔不错。
目录里的简介也写的很不错,一看就让人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希望作者多写好书,出版社多出好书。当然更希望物美价廉的书更多一些,就像这本!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值得欣赏!


家人非常喜欢,很满意的一次购书经历。


封面设计的不错,虽然没做工艺,但是看上去还是听打眼的!
内容丰富,该精的精,该简的简,恰到好处!
定价合理,一分钱一分货!
送货速度也快!


很滿意呦呦啊,正版很贊,印刷不錯


记录详实,宛如历史再现。好看


书写得还可以的!值得看看,再不济就当补历史课!


好读,三天就读完。但是有常识错误:164页四川军阀刘湘的出现是不对的!!!1942年时,刘湘已经死去4年了!刘湘(1888——1938)。请再版时务必修正。还有些问题……


给爷爷买的书,据他说还不错,老人家挺喜欢看的。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
  当时日本军队早已完成现代化,虽然比不上欧美武装,但是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基本上也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当时列强军事专家的眼中,中国的军队就是保安团与民团的组合,不仅缺乏强大的火力,更没有有效的后勤系统支持。
  适时二战的欧洲战场尚未打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没有建立,中国人民仅凭着自身的顽强精神抵御着日寇的侵略,哪怕需要付出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代价。
  几年之后,由于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所需要的国际援助根本运不进来,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在大后方云南建设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从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通车,国际援华物资先运到英国控制下的缅甸,再绕道云南送往全国各地的战场。其时《云南日报》发表社论,“(滇缅公路)如同给中国建立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一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势如破竹,兵锋直指缅甸。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就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而当时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外交部长宋子文惊呼:“倘若日寇切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为了不做亡国奴,坚决抵抗侵略,国民政府毅然出兵缅甸。可是这时英国人似乎已经忘了他们在东南亚被日军打的屁滚尿流的往事了,转而惊呼白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将被中国人打碎。
  英国官方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得超过一个团”。面对英国人这种宁予敌寇、不予盟军的做派,蒋介石火冒三丈,大骂他们都是帝国主义。
  英国当时有三个师在缅甸,由于没有空军掩护,英国政府担心撤退时会遭到日本空中打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后同意中国出兵。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中国军队能抵挡住日本人,为英军退入印度争取时间。
  而蒋介石则希望中美英三方合作,用武力一举将小鬼子赶出缅甸。可英国军队却多次抛弃了盟军,导致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抄,最后完全失败。第一次入缅作战,几万最为精锐的中华子弟兵,就在英国人的屡次临阵脱逃下,不明不白地被日军切断后路,成为孤军,许多人因此魂断异域。
  当远征军在缅甸丛林悲壮后撤的时候,英美却在个国际会议场合用中国利益作为交易筹码。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美国绝不能全面武装中国,否则中国强大之后,极有可能与美国争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领导权。他主张,盟国对于中国战区的任何支持,都一定要排在最后,对中国的援助,只能维持重庆政府还能牵制日军行动的最低程度。
  在罗斯福、丘吉尔的密谋下,“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出笼了。由于盟军的飞机全部调到北非,打击德军在那里的部队,清理欧洲的后院。为此,中国远征军在没有空中支援、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更为雄壮的是,为了再次打通滇缅公路,国民政府决定调集精锐第二次远征缅甸,并号召十万热血青年从军补充兵员。也正由于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大多被派往缅甸,日寇乘机发动豫湘桂战役,虽然中国军队一溃千里,但是毕竟守住了最后的防线,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拖住了嚣张的小鬼子。
  缅甸之战,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在付出了10余万人的伤亡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收复云南失地和缅北地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胜利在境外会师。
  时光飞逝,当年的战士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他们纵然生活困难,却从不曾埋怨哀叹。他们纵然军功显赫,也一样默默无闻。他们纵然身处异国,也一样胸怀故国……
  他们在田野中、山村里,默默凋零……而今却鲜有人记得他们流在缅北的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