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生六记

沈复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沈复  

页数:

233  

字数:

168000  

译者:

张诗群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人沈复以一枝深情率真之笔刻画了一位憨而真、惠而美的女性形象——芸娘。她既是沈复相濡以沫的结发之妻,也是沈复乃至所有中国男人心目中的红颜知己。从俞平伯到林语堂,从冯其庸到曹聚仁,从古人到今人,无不为之心仪折服!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一书分读、品、悟三部分。读,是沈复之作原汁原味的呈现,让你领略古典文字的意韵兼情韵;品,是沈复原作的全译文,译文突破对译樊篱,用雅致婉约的文字传其温暖悲凉的神韵。悟,是从沈复原作生发的随感。执子之手的欢欣,林下风致的诗意,相濡以沫的温情,无法与子偕老、情深不寿的宿命!沈复给世人呈现的不止是一个知己兼发妻的美好女性,更是一幅在平淡生活中活出诗意与幸福的范本。

作者简介

江南女子张诗群,文字清丽唯美,哀婉沉凉,如江南流水,在石拱桥下低声潺湲,絮絮诉说着旧日缠绵,却又能滤去感性泛滥的浮沫,于情美中现出理性思辨的光芒。理想生活状态:植一片向日葵,心向草原,种字,吹风。

书籍目录

一 原著·读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册封琉球国记略
二 译文·品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册封琉球国记略
三 随感·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若只如初见
芸,最美的女人
诗意的栖居
浪漫古典情
最朴素的奢望
到底是意难平
两朵野蔷薇
吃粥记
明月依旧在
四 附录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扑朔迷离《海国记》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林语堂
重印浮生六记序/俞平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重九日,余与鸿干俱在苏,有前辈王小侠与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藉访他日结庐之地。芸为整理小酒楦。越日,天将晓,鸿干已登门相邀。遂携楹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渡胥江,步至横塘枣市桥,雇一叶扁舟,到山,日犹未午。舟子颇循良,令其籴米煮饭。余两人上岸,先至中峰寺。寺在支硎古刹之南,循道而上,寺藏深树,山门寂静,地僻僧闲,见余两人不衫不履,不甚接待。余等志不在此,未深入。 归舟,饭已熟。 饭毕,舟子携楦相随,嘱其子守船。由寒山至高义园之白云精舍。轩临峭壁,下凿小池,围以石栏,一泓秋水,崖悬薜荔,墙积莓苔。坐轩下,惟闻落叶萧萧,悄无人迹。出门有一亭,嘱舟子坐此相候。余两人从石罅中入,名“一线天”,循级盘旋,直造其巅,日“上白云”,有庵已坍颓,存一危栈,仅可远眺。小憩片刻,即相扶而下,舟子日:“登高忘携酒楦矣。”鸿干日:“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日:“离此南行二三里,有上沙村,多人家,有隙地,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往一游?”余喜日:“此明末徐俟斋先生隐居处也,有园,闻极幽雅,从未一游。”于是舟子导往。 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如榻,鸿干卧其上日:“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日:“但期合意,不论风水。”岂意竟成谶语! 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两鬓。归舟,日已将没。更许抵家,客犹未散。芸私告余日:“女伶中有兰官者,端庄可取。”余假传母命呼之入内,握其腕而睨之,果丰颐白腻。余顾芸日:“美则美矣,终嫌名不称实。”芸曰:“肥者有福相。”余日:“马嵬之祸,玉环之福安在?”芸以他辞遣之出,谓余日:“今日君又大醉耶?”余乃历述所游,芸亦神往者久之。 癸卯春,余从思斋先生就维扬之聘,始见金、焦面目。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林语堂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 (林语堂之女,作家)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伯平(著名作家)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做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著名作家)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来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是一幅在平淡中活出诗意与幸福的范本。描述了作者沈复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浮生六记:浮生与温暖》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名人推荐

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林语堂 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林太乙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俞平伯 我读《浮生六记》并不很早,却是好几回用这本书做语文教材,读得很细;我曾用它教美国学生,效果很好。 ——曹聚仁 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我读《浮生六记》,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典散文中最美好的一种散文来读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冯其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生六记 PDF格式下载



我一直听闻过《浮生六记》,也一直很想去看它——这个被林语堂、俞平伯、冯其庸等国学大师推崇倍致的名作。翻了市场上有关《浮生六记》的版本,不外有二:一是沈复的原文为主,加上一点适当的注释。这个版本好是好,但对没有古文功底,又特别想一下子看懂这本书的意趣的人来说,初读起来,还是会有些地方不甚了了,不是太懂。还有一种版本:沈复的原文,加上现代的翻译。这样倒是能让人一下子通过翻译来看这书的妙处,若想看原文之美,再回过头去看原文。但是感觉市场上翻译版本要么是发挥过我,要么是拘于原文,言语有些枯淡,缺少了贯穿其中的脉络与情韵,语言读起来也不是很美。
终于找到长江文艺的这个版本了。它的特色在于:一,读,是原文。懂古文的人可以自读这部分,领略古典文字的意韵悠长。二是品,将原文作了唯美有而深情的现代翻译,一气贯通,读来既没有任何语言障碍,也能感受唯美文字下流动着的浪漫与深情。三是悟,这部分,是在原文译文的基础上,写了十几篇的解析文字,风格唯美,溺情,就像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在了解原书的基础上,情感得以释放和深华。
此外,这本书的版式和插图做得也很婉约,细致,其意境和美感与内容有相得益彰之趣。


如果不是看了《浮生六记》,还不知道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芸。美而惠憨而真,一个男人心目中的红颜知己(用“大众情人”不免显得轻佻)。很好奇清代就有这样的才子佳人、这样的闺房之乐、这样能传诸后人的平淡琐碎情意绵绵却真实的自转体散文,颇有林下风致。当今多得是才子和佳人,但是如果没有芸遇到沈复或沈复遇到芸,如果没有芸无法逃脱情深不寿的宿命……可能就没有月上蕉窗对景怀人、风生竹院梦魂颠倒的忧伤和情思,浮生也就不是“六记”了……一本充满吸引的书!

也很好奇解读这本书的小女子作者,一下出了两本书,是啥个惠质兰心的模样……


像这种经典作品,原文当然是好看的,这样的书的好坏就取决于书的编排了。买这个版本的原因:一是它既收录了新近发现的海国记原文,又收录了两卷伪作,版本全面;二是有原文,有译文,还有读后感随笔,内容丰富。客观的说,书的缺憾:一是没有对原文生僻字词的注音、解释,二是字体太小,读来有点费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也难有完美的,这个版本也算瑕不掩瑜了。这只是初步印象,待读过了再评价有无错字,译文、随笔质量如何吧。


古文和译文都很美,排版很精致,带着浓厚的古典文学气息,正在阅读欣赏中,准备买修心系列和浪漫系列。


女人味,并非现代女子张扬的性感妩媚,而是隐含着一种传统古典的美,比如贤良淑德,就是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也并不都是应该颠覆的东西。这里面有体贴,有牺牲,有柔情,更有宽容和成全,若一个女人,不以将女人像芸娘一样做到极致,怕难以有此境界的。


这本书是浪漫古典行系列的新品种之一呢,这个系列我都看过了,尤其喜欢《相忘于江湖》,还有那个,纳兰性德的情在不能醒。这个封面上的话,一看就喜欢,先买下了。


以世俗意义的标准来看,他们的生活非常不幸,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然而,他们还有爱情,相濡以沫、相知相融的爱情。


内容齐全,有原文、有译文、有附录、也有钓鱼台版面设计简约精致,阅读感觉好纸张好出版社的功夫还是做到了的,赞一个


最喜欢的是第一篇和第三篇 唯美缠绵却又疼彻心扉


无障碍版本,译文写的也非常华美


有原本,有译文,看着非常好。很喜欢。


纸张印刷挺好,内容也不错,赏析文字很美


最喜欢第一记


此书真的不错,读起来很有意境,不错,推荐大家看。


喜爱书中的文章


我很喜欢这本书,并且建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都看看。


作者的评论写得也很精彩,细腻生动!


朋友过生日我也给她送了本~很喜欢~也为自己买了本,爱不释手~


终于盼归


这本书不错,有原文有译文,很好啊!


买给姐姐的,她说很好哦,版本一样的比文轩书店便宜


作者很有才,有点人如其名的感觉。张诗群。应该是一个安静温婉的江南女子吧。
沈复的爱情故事浪漫淡然却凄美。很喜欢这种细水长流的唯美爱情,如溪水般淡淡流淌过我的心田,触摸纸质时,心灵瞬间柔软甚至不可自拔,为他们的爱情所感动。
里面还有《浮生六记》的原文,可惜译文不够详细。但是写得真的不错。
作者的文字间流淌着很多感性的情绪,但是笔触非常细腻温柔。
小小的一本书,读者感觉很难舍,很喜欢。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女人看


原著和译文是分开的,不死小学生那样,这是极好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 是的材质是我最喜欢的 不管是摸着还是看着 都是一种享受。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中,都说道了自己的外出旅行。真的是让人特别的羡慕。或许沈复应该感谢自己不如意,漂泊的生活。因为正是这样的生活状况赐予了他这么多暮年时那么美好的回忆。沈复还很善于忙里偷闲。自己在官府中作幕僚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停住自己的脚步,趁职务之便,游览了许多不同地方的名山大川。这一点真正的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喧嚣生活的上班一族的借鉴。最让人为之称道的是,沈复竟然还把自己玩到琉球去了(当然这个还要在相关史料得到证实之后)


现在有一句话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娶妻当娶毛豆豆。 自《媳妇的美好时代》热播以来,谁不知道毛豆豆。她贤惠、善良、包容又具有智慧。同样面临婆媳矛盾、前男友纠缠、小姑刁难,她能一一成功化解,其成功的“公关手段”如同一个淳朴版的王熙凤,一大家子被她打点的井井有条,相亲相爱。 好好观摩,真乃一代模范女人教科书!相比之下,这个让沈复魂牵梦萦的女人,却恰好做了一个反面的教材,她因为公公寻妾,惹怒婆婆。使沈复与家人之间产生隔阂,又因为自己无力料理家庭事情,致使一家人颠沛流离,这样被人抬举的女人应该在“国民媳妇”的海选中,就残碑淘汰了吧!


现在的网络社会,由我们年轻一代来领跑。我们崇尚这样的是一种这样的生活方式——要趁着我们还年轻,要趁着我们现在还有激情,就要去做一些我们想做的事情,要不然。到老了,都没有什么课回忆的了。沈复的思想和做法,从现在的角度来说,还是相当的超前,在最适宜的年龄,选择了自己最心仪的爱人,在这之后,无论发生什么,都对彼此不离不弃,拥有着最忠贞的爱情,闲暇之余,游山玩水,收藏了一段赏心悦目的旅行,虽然没有更多的惊心动魄,但是他做的便是追随自己的心罢了!


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残疾艺人,饱含深情唱着“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哪怕是今生注定要分离”,眼睛模糊间,我仿佛看见了沈复,那个以佳作《浮生六记》传世的痴情男儿,他也在唱,他是用自己的笔在唱,用自己的心在唱,用自己的生命在唱,唱着对人生的感悟,唱着对记忆中那个女人的眷恋,芸娘,你是幸福的,带着年轻时的面容离开,脑海中变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你永远都是最美的!


在《浮生六记》中,作者沈复作为随行官员与政府官员在一起,怨妇琉球,并对当时的册封场面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不惜笔墨的给予了详细的介绍,但是这一段叙述由于没有确凿的试试证据,屡遭质疑。我很希望对于这一段的鉴别工作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如若如此,不但丰富了《浮生六记》的内容,促使其进一步完整,同时也对我为我国领土主权问题,更增实质性的证明!


在现代社会,爱情早已经成为速食文化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会很硬性的把它作为一个阶段,认为的穿插在生活的某个固定的阶段,就像是指标一样,给自己规定范围,下达命令。而有的人却恰好相反,在看到那么多的痴男怨女分分合合之后,爱情就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视之如包袱,避之犹恐不及。而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爱情究竟为何物,那就不妨好好的品读一下沈复的《浮生六记》吧!


图书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用文言的方式表达了确为事实、真实材料的前四记;第二部分为了把第一部分翻译成了现代的白话文;第四部分则是有待查证的四记和五记;最后是各家对于小说的评论。图书结构安排的清晰。理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浮生六记》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系列丛书中的一部。与此同时,我也看过其他的两本书,这三本书都是以白色作为封面的基础色,除了在视觉上给人干净,明澈的感觉之外,心灵似乎也受到了洗礼一般,很符合图书提倡的修身养性的宗旨!


在几乎所有的关于《浮生六记》中芸娘的评论,都偏向于赞美她的体贴、温淑的品质。而我偏不这么认为,古代女子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作为娘家妇女的标杆,而芸娘时常要求或协同丈夫外出,我们暂且可认为是天性使然,但其欺瞒婆婆,为公公讨妾,致使丈夫与家人产生隔阂,自己最后也因为过多的干涉他人的时间,心力交瘁,香消玉殒,很难说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在别人的婚礼上,他看见了最清爽的她,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还记得当时的样子——一见定情。“非君不娶”终得佳话,在以后的日子里,相扶相持,不离不弃。岁月倦怠这对神仙眷侣,细水长流,虽终不免半路分离,但是留给世人的却是最美的佳话!


看《浮生六记》,回想起芸娘与三白月下泛舟,月下盟誓,效外担茶踏青,自制荷花茶……那份古典的浪漫与幸福,直叩人心,尤其是在现在,我们拥有得越来越多,却好像越来越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幸福为何物的现实生活中


这本书字很清晰,就是有几个错别字


之前看了介绍买的。还未细看


品相整体可以,微黄的轻型纸,素雅的封面。


我买了书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看了别人的评论,好像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两个极端相反的倾向,倒是激起我看书的兴趣了,抓紧去看了。


我对楼上的观点十分的赞同,但是似乎还显得有些片面,芸娘固然有错,但是把这样的过错,都让一个小女子来承担,似乎有失偏颇。性格决定命运,沈复懦弱的性格便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说到现在热播的电视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国民媳妇版的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面的男主人公在妻子与自己家人中间,委曲求全,左右周旋,才获得了得之不易的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而作者沈复,对于自己与家人的隔阂并不努力试图去解释说明,周转事情的局面。而是任其发展,致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自己寄人篱下,家道中落,芸娘的病情因无钱就医而加重,自己中年丧妻,儿女散落天涯。沈复最后睡醒了吗?


品着沈复与芸娘的故事,想起来苏轼的那首悼念亡人的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满词都充满着哀伤的色彩,对已故妻子的怀念,对阴阳两隔的无奈感跃然纸上:而另一个伤心热沈复用笔记录着另一端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芸娘在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如果真有来生,我想他们是不会在一起的吧!今生缘散,便是上天都嫉妒的爱情!仅此一段,好好珍惜就好!


沈复夫妇,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宁愿过着蔬菜农耕的布衣生活,但是这充满艺术感的美好幻想还是在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下,走向了破灭!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权利,所以他们是没有错的,难道是社会的错吗?历史应该走到这一步,是没有对错之分,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都没有错,我们需要的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相对平衡。其实不单单是他们,现在的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许下面想想法会过于消极,但是最起码可以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少碰一点灰——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去适应它!.



















畅销书作家,郭敬明曾经说过,与文字打交道的孩子都是不快乐的。在《浮生六记》中,这个孩子便是芸娘,我有时候便在幻想,如果没有遇见沈复,也许这个“乡野丫头”就还是那个单纯地用一碗粥来表达自己爱意的姑娘,就不会有夫妻共看一轮明月的时候,还要有时间夫妻如此有几何的疑虑了吧!然后,所有的然后就都不存在了!


《浮生六记》中,芸娘对沈复的感情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从那一碗粥开始就定下来的,她为公公讨妾,也是因为丈夫在家书中提及此事,为了给丈夫解忧而想出来的应急之策,说到底,虽然惹怒了婆婆,使家人与沈复之间产生隔阂,也是好心办坏事,也是为了丈夫考虑。可是到了为丈夫寻妾这件事情上骂我就开始迷惑了,而且寻妾本来就让人够难以理解的了,最后还因为人家另攀高枝,竟气的把自己的姓名都赔上了,真的不禁要问,芸娘,你这么作究竟为的是哪般?


由于各种原因,沈复和家人产生了隔阂,为其不容,幸得芸娘闺阁玩伴,仗义相救,方可勉强度日。其后在其投奔远方的亲戚时,又因囊中羞涩,百感交集之际,又是以前帮助过的故人仗义疏财,慷慨解围,才能顺利的渡过难关,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我们仍要把“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作为我们的传统道德规范,发扬光大。帮助别人可能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别人可能是雪中送炭般的温暖,给别人留后路,就有可能是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有人说,一个误会的人生,必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个是要走就走的旅行。沈复的人生应该是无悔的吧?即使经历了红颜薄命,爱情之花过早的凋零,但是既然失去,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能忘记。他和我的想法一样。所以现在的我们才能看见这本书,才能和他一起分享这样一根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国古代,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乏优秀、养眼制作。《西厢记》、《梁祝》等精彩的曲目不知索取了多少情感男女的眼泪,一想起来,其中的某些经典桥段,还会在脑海中清晰的呈现,历历在目。但是在《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在闺房之乐中,对感情的描写可谓是大胆、直白。尤其是作品以自传的形式出现,就更加的别有一番情趣了,沈复在开放和保守中,选取了有利的平衡!


对于作者沈复,我更为感兴趣的是《浮生六记》的首记——闺房之乐。也许有的人会说,这就是普通夫妻都会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是沈复写出来了罢了。别人身上的经历就未必不如他们的美好,或者更甚。但是我要说的是,夫妻之乐或许常见,但是在若干年之后,整理成书,时隔多年,字里行间还满含爱意和对往昔夫妻之情的眷恋,实属难得!


纸好轻啊


书很好看起来舒服,译文还行


以前没有看过,看后觉得值得读一读。


自从几年前看了张诗群的散文集《陌上清歌》后,一直很期待她出新书。她写的书是看了很有感触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