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

胡亚东,郑哲敏,严陆光 等口述,杨小林 访问整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胡亚东,郑哲敏,严陆光 等口述,杨小林 访问整理  

页数:

369  

字数:

259400  

内容概要

本丛书选择亲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中国著名科学家作为主要访谈对象,本求真之原则,记录其亲历亲闻的史实,并按大致统一的编例整理成书稿。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除科学研究之外,还包括科学教育、科学组织、科学管理、科学出版、科学普及等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人物和专题皆可列入选题,而不只限于著名科学家。从学科的角度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凡与自然科学有交叉而互动发展的内容亦将收录。 根据迄今实际情况,拟将书稿划分为5种体例: 1.人物访谈录——以问答对话方式成文。 2.口述自传——以第一人称主述,由访问者协助整理。 3.自述——由亲历者笔达成文。 4.专题访谈录——以重大事件、成果、学科、机构等为主题,做群体访谈。 5.旧籍整理——选择符合本丛书宗旨的国内外已有出版物重刊。 形式服务于内容,还可视实际需要而增加其他体例。 受访者与访问者双方同为各书的作者。忆述内容应以亲历者的科学生涯和有关活动为主线展开,强调要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那些自己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 书中开辟“背景资料”栏,列入相关文献,尤其是未经披露的史料,同时还要求受访者提供有历史价值的图片。这些既是为了有助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忆述正文的内容,也是为了使全书尽可能地发挥“富集”史料的作用。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篇 村与城 1 “老乡长”话中关 访谈邓启祥 2 蓝图中的科学宫与科学城 访谈姜虎文第二篇 早期奠基 3 入住中关村的科学院第一人 访谈丘宝剑 4 原子能楼 访谈叶铭汉  附 早年的中关村和放射化学小楼的建设(杨承宗口述) 5 地球物理研究所 访谈朱岗崑、吴智诚 6 化学研究所 访谈胡亚东 7 生物楼——昆虫研究所与动物研究所访谈郭郛 8 力学研究所 访谈郑哲敏  附 钱学森先生在力学所初建的日子里(朱兆祥)第三篇 “火车头”时代 9 数学研究所与计算技术研究所 访谈许孔时 10 化工冶金研究所 访谈许志宏 11 电子学研究所 访谈叶毓林 12 声学研究所 访谈柯豪 13 生物物理研究所 访谈郑竺英 14 微生物研究所 访谈程光胜  附1 最大的鼓舞——记毛主席参观我们的展览会(中国科学院机关刊《风讯台》通讯报道)  附2 毛主席来到中关村(漆宗英) 15 北京天文台 访谈李竞 16 自动化研究所 访谈凌惟侯 17 物理研究所 访谈贾寿泉 18 电工研究所 访谈严陆光第四篇 社区与“特楼” 19 回忆早年的中关村 访谈李佩 20 早年中关村的一些服务设施 访谈程光胜  附1 中关村的日子(汪安琦)  附2 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郭沫若) 21 “特楼”往事 访谈边东子附录 中关村科学城变迁大事记 中关村科学城建筑布局演变示意图 中关村史迹拾遗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村与城  1 “老乡长”话中关 访谈邓启祥  杨:请您先谈一谈您的家世与中关村的关系。  邓:在我小时候听我祖母和我母亲说过,我家的祖籍是山东登州地区,是由我的曾祖父带领全家逃荒来北京的。到北京后住在西城区剪子巷,据说在西四路151卖白薯。我祖父兄弟五人,祖父成年后曾在故宫内做过木瓦工,后来带领全家在城外保福寺居住,主要生活来源靠祖父做架子工。他弟史中有三位在解放前就已过世了,我的二祖父和五祖父解放后不久也不在了。我父亲学过木工,后来靠做吹鼓手和看坟种地维持生活。所看的坟在颐和园东北角一个叫“坡儿上”的地方,他家坟由我们看着,他家的地也由我们种着,我们给他们家拿租子。1952年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建设占地,我家的祖坟迁移后就和城里的亲戚没有什么联系了。  我是1921年出生的,1928年在保福寺东庙念书。1931—1934年在城内麻状元胡同义顺斋裱糊铺学徒,回家以后一直在家种地和做裱糊工作,到1948年底1949年初在保福寺乡政府任财政委员,1954年保福寺乡第一届人代会当选为乡长,1955年因中国科学院征用上地,我到化学所工作,在总务科任办事员。1958年在化学所食堂任管理员。1975年在环境化学所食堂做管理工作,环化所当时在怀柔。1984年退休。1985年在环化所知青社服务公司做管理工作。1986—1992年在发育所传达室做收发工作。1992年后一直在家。


编辑推荐

  我们不知道它100多年前叫什么名字,  只知道它是50多年前在坟茔、农田和荒野中拔地而起的  新中国的科学城。  亲历者们向你述说  一座座科研大楼是何时在这里出现的,  一个个研究所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来龙去脉……  毛泽东来这里参观跃进成果展览会时的谈笑风生  梅兰芳遽然谢世前的最后演小在这里谢幕……  在这里工作或居住过  作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先驱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秉志、钱崇澍、戴芳澜……  更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二强、钱学森、赵九章、王淦昌  还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叶笃正、刘东生。  本书是可以勾起亲历者怀旧思绪的鲜活“童话”;是讲给后人了解共和国科学事业基地打造过程的早年故事;列是留给历史研究者的细节史料——献给中国科学史,也献给当代中国史和北京社区史。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