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代书迹集粹 隶书

张同印 湖南美术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湖南美术  

作者:

张同印  

页数:

410  

前言

人类史上,汉语、汉字、汉文是成熟最早的语言文字体系之一。她们的成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汉字的成熟在“语文”体系中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汉字”完备地展示了人类在认识问题上的所有能力,使耳朵和眼睛互相弥补、互相参证,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准确无误地认识对象、表述对象的条件,有“影”有“响”地表述出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假助“耳”、“眼”去传流。应该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呈现方式,先民们早就意识到必须“善假于物”。“书”是说: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使“字”呈现出来的活动;“写”是说:把需要呈现的形体摆出来的活动。我们现在可以说,人们最初使“字”呈现出来的方法是“书”,或者说“写”,合起来就并成了一个词“书写”。“书”有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式,有规格,有章法……有各种讲究。一个字如此,两个字也如此,一行字、一篇字都如此,这就是说“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的法度要求,我们“概而论之”,归结到“书法”这个词上,大家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取得了共识。总之,“书法”就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套说法或学问。但是,我们不能把一幅一幅的作品叫做“书法”,倒是可以把一幅好的作品叫做“法书”,即可以奉之为楷模的书作。历史给我们留下来一些关于书写理论的文献,都属于“书法”涵盖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完全相信:现在及将来,一定有许多关于“书写”的理论,这些方面的“学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我们非常庆幸,先民们还给我们保留下来了一大批手写的书迹。有的留在了龟甲兽骨上,有的留在青铜器上,有的留在了山石摩崖上,有的留在了竹简木牍上,有的留在了缣帛上,直至大量使用纸张。由于历史情况不同,各时期的物质条件不同,所以书写的情况也不同。

内容概要

  《历代书迹集粹:隶书》收录了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先民们留下的珍贵的隶书作品,以让后人领略书法那怡人的气息、飞扬的神采和令人不期而自来的温馨。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国、秦、汉隶书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隶书第三章 隋、唐隶书第四章 宋、元、明隶书第五章 清代隶书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战国、秦、汉隶书隶书经过了萌生、蜕变、成熟、鼎盛、衰落的发展过程。然而,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态的隶书虽然命运多舛,却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书法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文字实物资料的考察,隶书萌生于战国。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隶书产生于社会剧烈变动的战国时代,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文化的发展对文字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益扩大,地域更加广泛。社会激烈动荡为文化的交汇融合以及重新组合提供了契机。也为代表各个阶级、阶层、集团的思想家们提供了发表各自主张的讲坛。在春秋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逐步建立起封建文化的主体。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宗族礼法受到猛烈冲击,导致了礼法疏松乃至瓦解。上层贵族兴起养士蓄士之风,使士的队伍迅速扩大,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社会中最活跃的阶层。他们掌握着专门的知识,“不耕而食,不富而贵”。在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年代,为士阶层展示才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士的崛起使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士人参与各种社会事务,著书立说,办学兴教,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是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文化的下移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官学衰落,私学兴盛,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为社会各阶层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文化迅速向民间扩散,受教育的人数骤然增多。教育的发展,文化的下移,文字的使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变了文字使用由少数贵族垄断的局面,文字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社会动荡使国家事务日益繁多,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日益频繁,文化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广泛的人群扩散传播,参与使用文字的人数迅速膨胀起来。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政事、军事、文事、农事、工事、商事、民事等层出不穷。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下移及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人掌握了文字,社会交往领域的扩大使得文字使用的范围随之扩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文字使用的频率随之加快。面对这些文字使用的状况,西周那种端严整肃、繁复难成的篆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使用中求易、求速、求简的要求日益强烈。使用文字人群的增多,也为文字使用放任自流和唯便是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文字的使用势必要冲破原有正体的束缚,朝着简约流便的方向发展,文字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于是,草率急就的俗体字迅速蔓延开来,不断地浸润和改造着正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大量俗体字正是酝酿新字体——隶书产生的土壤。春秋时期的“盟书”书写草率随意,被视为当时的俗体,表明战国文字大分化在春秋时期已经逐步开始了。战国时期各国不统于王,加之俗体字的大量出现,导致了“文字异形”。在战国的文字发展变化中,秦系文字成为汉字演变的主体,决定着汉字的发展方向,隶书主要是在秦系俗体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编辑推荐

《历代书迹集萃·隶书》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历代书迹集粹 隶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