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设计质性研究

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 罗斯曼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 罗斯曼  

页数:

160  

译者:

王慧芳  

Tag标签:

无  

前言

看着手边这些将要付梓的第一批译著,作为丛书的主编,心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算起来竟然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套译丛的翻译和出版凝聚了多方面的心血和力量。终于面世虽不免忐忑,但相信瑕不掩谕,原著的精彩以及中译本对于中国当下快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意义,我深信不疑。在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回忆为这套译丛的诞生奉献心力的人与事。首先应当感谢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朱迪斯·博顿(JudithBurton)教授对我的一份信任和重托:2004年底,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一个月的学术考察,为正在起步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学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架构寻找思路和经验。而此前半年,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一行四人,已经做客美院,在双方共同主办的研修班上,现身说法地呈现了他们浓缩版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再次在纽约相见,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亲切了。身处哥伦比亚大学其境,哥大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术旨趣、课堂氛围、教师团队、学生的精神面貌,给我以深深的感动。来自崇尚科学、追求真相的理性精神,也来自担当社会责任以及追求人性深度关怀的激情,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同事们,早已磨合练就成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精力充沛、团结合作的教学团队,他们紧紧围绕美术教育这个轴心,发展出了经过重新审视和整合的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术学、博物馆教育、课程论和教学法。在同心圆式的课程结构中,每一门课程都在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每一门课程都力求相互交集照应,每一门课程都在凸现以人为本的深度反思与发问,每一门课程都以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旨归,而他们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反思和发展之中。

内容概要

  《设计质性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说明质性研究方法的复杂性、灵活性及存在的争议,针对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博士研究生、政策分析员及其他研究人员,并为他们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如今,质性研究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城市规划、大众传媒、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等领域。质性研究方法如今正日趋完善,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在前两版基础上修订出版了第三版,以展示质性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设计质性研究》的撰写源于民族志学工作的神秘性以及质性研究报告的微妙性,这些特性导致一些学生和研究工作者对质性研究甚感迷惑。虽然一些质性研究工作者用一些章节或附录讲述了他们的研究过程,但他们的文本还是偏向于展示质性研究的哲学范畴和文化基础,我们写这《设计质性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设计质性研究提供具体化建议,以填补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在第三版中,我们广泛吸取撰写过质性研究计划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经验,同时受一些博士研究生提出的具有探索性研究问题的启发,在书中不仅讲述了质性研究同传统民族志学之间的联系,而且阐释了研究者在新时代研究新问题时会遇到的挑战和困惑。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如何用质性研究方法解决主张研究应该为被研究者服务的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研究者提出的新问题。  第三版为读者提供了许多范例,具体说明影响质性研究设计的多个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人能力、技术水平、伦理道德和政治问题。例如,其中一范例讲述了研究者在评估社区发展研究项目中所面临的政治民主问题,还有一则范例讲述了一些批判理论家在撰写研究报告时面临的困惑,他们允许介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但又要求保证不改变被研究者的生活。由于设计质性研究是呈非线性分布的,因此在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策略。我们希望书中提到的这些范例可以对读者的实际研究工作起到有效帮助。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凯瑟琳·巴歇尔 (美国)格雷琴·B.罗斯曼 译者:王慧芳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三版序言第一章 导论质性研究的类型挑战展开论证本书总览概述延伸阅读第二章 质性研究的基本内涵:建立主旨框架质性研究计划书的组成建立主旨框架:主题、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问题研究计划的局限性相关文献回顾延伸阅读第三章 研究的必要途径:建构研究设计方案迎接挑战辨明使用质性研究的正当性质性研究的类型与整体方法场所、人群或现象抽样:人、行为、事件或过程研究者的角色:进入研究现场、公平回报、角色定位、伦理道德延伸阅读第四章 资料收集方法主要的方法次要的方法资料收集方法的综合应用设计资料收集策略的一般原则延伸阅读第五章 资料的记录、管理与分析资料的记录与管理资料分析的一般性策略资料分析的程序延伸阅读第六章 时间与资源的规划配置大型研究的资源规划配置学位论文研究的资源规划配置延伸阅读第七章 为质性研究的价值与逻辑正当性辩护严谨性的评判标准为质性研究方法辩护结语参考书目关键词语中英文对照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近年来,无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如教育、地区规划、护理、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和管理等),各种类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探究模式。过去,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借助实验科学技术,然而。最近以来各种有别于这种主流研究取向的方法纷纷出现,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人类学(anth ropology)方面的研究衍生出民俗学方法论(ethnomethodoIogy)、民族学(ethnoscience)以及一般人较为熟悉的民族志学(ethnog raphy);社会学(sociology)方面则衍生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和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001);哲学领域则创造了概念分析(concept analysiS)方法;在跨领域的研究方面也派生出多种研究方法,如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论述分析(discou rse analysis)、生活史(lifehistories)、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以及临床方法学(clinical methodology)等;至于批判传统与后现代观点,则引发了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批判民族志学(criticalethnography)以及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和参与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这类研究通常明确宣布具有解放目的(emancipatorygoal)的意识形态,目的在于通过激进的手段,彻底改变基本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并更新整个研究领域的理念。什么样的探究才算得上是合乎质性或诠释典范的探究呢?对此,不同的学科在其传统中各有一些不尽相同的认知。在本书中,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质性方法论”(qualitative methodology)这样的术语被广泛使用,研究新手通常会认为它们已经是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本质上毫无差异的单一研究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丹晨和林肯(Denzin&Lincoln,1994)所说: “质性研究……横跨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主题。围绕‘质性研究’这一术语,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盘根错节的专业术语、概念和认知。”目前,质性研究的类型可谓名目繁多,也有诸多相关的优秀书籍,它们阐释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虽然各类型的质性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但一些研究方法、步骤和“思维习惯”却是大多数质性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质性研究者大多从日常生活互动中出发,对互动体现的复杂性以及当事人对于这些互动所赋予的意义感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质性研究者往往忽视实验室的研究,偏重于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但他们也倾向于使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强调实用主义。因此。质性研究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们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注重实效、强调阐释性的研究方法。罗斯曼和拉里斯(Rossman&Rallis,1998)列出质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者的八个特点。质性研究的特点:(1)采用自然主义的探究方式;(2)以尊重研究对象的人性为基础;(3)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4)强调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者的特点:(5)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6)不断思考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7)对个人生活史(personal biographies)以及这些生活史对研究的影响较为敏感;(8)依靠演绎和归纳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推理。


编辑推荐

《设计质性研究》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设计质性研究 PDF格式下载



商品物有所值,内容有创意,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