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
1970-1
湖南美术出版社
曹田泉
110
无
关于艺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交叉结合的关系,在已然共存其荣的今天,似无赘述的必要。艺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紧紧相随,在诸多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有史以来就不安分,科学技术向来也“喜新厌旧”,二者联姻使艺术与设计处于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像一百多年前的摄影、电影相继问世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新观念、新媒介,催生着新艺术、新功能、新领域。艺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的所谓新媒体艺术,在数字时代开疆拓土,前程远大。因此,新媒体艺术或称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亦渐成趋势,方兴未艾。就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功用而言,办学者自有各自的选择。或艺术或设计,或重手段或重拓展,艺术或为主导或为辅助,选择及其倚重终有各自的道理。但如何以通常的规范的学科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仍然是一个不断被讨论、被质疑的问题。尽管教育部已于数年前将数字媒体艺术正式列为一个目录外专业加以推行,但所谓的新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艺术,其广义几乎涉及所有传统专业(主要指美术与设计类专业)在数字时代必须应对的深刻改变,是必须面对数字化趋势而有所作为的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无论是数字媒介形态的创新还是数字化手段的利用。特别是应用的新媒体艺术与设计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与拓展,从数字动画到数字游戏,从网络媒体到移动媒体以及一切关涉艺术创意设计的数字化衍生领域。显然,一个目录外的数字媒体专业是无法包容数字媒体艺术多方向的扩张和渗透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天生的跨学科的多向性在学科概念上无法与传统专业相类比。在模糊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概念下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只能根据各自特定的方向性选择作出合理的设计。对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我们只能达成一个充分包容的共识:首先我们不能也不必在乎专业学科类似传统专业那样的确切界定,我们因数字的共同性而致力于沟通和强化艺术与技术之间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共生关系。不断拓展、与时俱进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艺术与科学技术,包括传播学知识在内的多学科跨界交叉的学科共同体。因此对任何教育单位而言,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名下的特定方向的选择,亦是对创新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选择。选择根据条件,选择因应需求,选择前瞻未来,选择追求特色。基于以上共识,我们和编辑一起策划了这一冠名丛书实则教材的编著系列。从当代艺术的数字化形态到实用的网络传播艺术设计,选题横跨艺术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兼容美术学、电影学、设计艺术学等数个二级学科,其覆盖面显然非任何一个实有的专业可以包容,于此正说明数字媒体艺术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概念。丛书所涉内容基本涵盖了当下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取向。
《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全面系统地解析了新媒体实验艺术的内涵、类型、特征、历史及其艺术语言,以新媒体在艺术领域的实验为核心,从V1deO艺术、数字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方面,以多维的线条勾画新媒体实验艺术的多样景观,并从历史和技术进化的视角,探讨新媒体实验艺术在身份政治、信仰;中突、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兼顾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观念和方法并举,历史、空间与技术并举,力图建立系统的新媒体实验艺术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关系框架,在突出各种实验的可能性之外,勾勒新媒体艺术的知识性状。《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还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赏析说明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创造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为高校教学实践提供路径与方法上的参考。
曹田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专业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并历任高等院校动漫专业和多媒体专业负责人、大型国企中国华源集团网站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数码媒体艺术创作与研究,《新民晚报》和“东方卫视”曾对其数码作品作专题报道。作品曾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清华大学国际数码艺术展等展览。曾主持《中国书法大典》和《世界美术史》多媒体软件开发设计二十余项,发表数码艺术论文多篇。撰写《艺术设计概论》、《动漫概论》、《原画设计》等著作多部,并获得省部级奖励与资助。译著有《数码艺术完全手册》、《动画无极限》等多部。
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内涵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类型与特征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历史第二章 新媒体岂术的语言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语言的构成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工具与方法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实践第三章 Video艺术第一节 Video艺术概述第二节 Video艺术的历史第三节 Video艺术的探索主题第四章 数字艺术第一节 数字艺术概述第二节 数字图像第三节 数字动画第四节 数字雕刻第五章 交互艺术第一节 交互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 交互艺术的历史第三节 交互艺术的主题探索第六章 网络艺术第一节 网络艺术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网络艺术的历史与类型第三节 网络艺术的实验性主题第七章 教学案例参考义献后记
插图:媒体成为艺术,是20世纪的事情。媒体浮现是数字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征。准确把握新媒体、新媒体艺术这些词汇是进行艺术实践的基础。一、新媒体与旧媒体1.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定义新媒体一般指电子媒体、数字媒体和信息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向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出版媒体和户外媒体而言的。之所以称新媒体,是因为电子、数字和信息媒体在本质上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电子存储到数字计算,从虚拟现实到万维网,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新媒体是技术社会日新月异并加速发展的结果。从北宋中期毕异发明活字印刷到1450年古登堡(Gutenberg)发明铅字印刷技术用了400多年,从铅字印刷的发明到电话的发明用了300多年。在过去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却见证了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不清的技术发明。与新媒体相比,旧媒体并不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20世纪,为了区别与传统媒体方式不同的媒体,人们创造了新媒体这个词。在艺术领域,传统媒体艺术泛指传统物质媒介的艺术媒体,如油画、水墨、版画、雕塑、纤维、书籍、报纸、杂志、包装、海报和其他出版物,如手册、样本等艺术形式的承载媒介方式。而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话、广播和Video艺术,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图像、三维雕刻、虚拟互动、计算机生成、游戏等艺术,以信息媒体为基础的网络艺术等被认为是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个新领域,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还比较薄弱,而且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书参阅的大量资料主要来源于英文书籍、报刊和相关的官方网站。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深感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中的混乱与偏差,直接导致学科界限的模糊,同时致使新媒体艺术教学的进退无措。为厘清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大量的中英文比对、梳理,因此前后几易其稿,其过程相当困难。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并不长,但从肇始起就已经显露出与任何其他艺术不同的特征。而且新媒体艺术门类庞杂,发展之快无与伦比。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新媒体艺术的繁荣与未来愿景的不可估量。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在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探索。新媒体艺术学科急需发展,作为国家艺术战略的一部分,新媒体艺术是对抗西方霸权和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技术型社会和资本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成为新新人类不可推卸的历史任务,是对最富于智慧的人的一项挑战,如同太空行走。本书的写作得到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深表谢意。首先要感谢本套丛书的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龙全先生,正是他的信赖和支持增强了我编写此书的信心。特别要感谢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先生,感谢她多年来在我人生道路上的关爱和引导,以及将私藏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资料无私馈赠。同时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他在我读博士前后在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我的指引与教诲让我终生受用。对于我攻读硕士时的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汪大伟先生,我一直抱有由衷的敬意,感谢他将我引入数码艺术领域。还要感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王征先生,多年来的精诚合作和兄弟般的情谊给予我莫大的支持。深深感谢我的兄弟、青年学者王可先生,在共同的艺术创作与研究中我们相互激励。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王远,她不仅持家育子,而且在本书几易其稿的过程中,以一个职业编辑的视野对本书的体例和内容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儿子曹译,在小升初的转型中,他在自励的同时勉励我和他一同进步。还要感谢复旦大学设计学院的华华同学提供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最后,我还要感谢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育事业部主任陈秋伟先生和编辑莫宇红女士,如果没有他们的督促与鞭策,这本书不会及时面世。由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有限,“新媒体艺术”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书权当抛砖引玉,失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高等院校新媒体艺术与设计丛书
无
给家人买的教科书,据说一般
理论讲解很清晰,易懂,国外案例列举的都是经典之作,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