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医”之殇

郑洪,陆金国 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作者:

郑洪,陆金国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今天国内的城乡,偶尔可见“国医堂”、“国药店”这样的名称。“国医”指中医,不过后者是法定名称,前者只是一种民间称谓。其实在近代,曾真实有一个业界乃至部分官方机构通称中医为“国医”的阶段。然而那恰是中医遭遇极大危机,为生存而苦苦抗争的时期。中国近代百年,狂澜突进、风雷激荡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伤害。如果说革命是医治国弱民贫无法避免的虎狼重剂,“打倒孔家店”确实是破除封建、思想启蒙所必须的行动,然而,并不涉及思想政治、仅仅是民生日用的中医,却何以也屡屡成为新文化运动干将们的“靶子”?当时更有余云岫等人以“科学”作为武器,试图用卫生行政之力将“不科学”的中医一举消灭!科学不能说不是好事,中国人真正感受“科技改变生活”,正是始于近代。但科学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应该决定一切?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只有一种角度?胡适在1923年说:“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序)这种“无上尊严”恰当吗?对中医而言,谈论它科不科学,这本非理论争辩之事,而应从临床实际推求研究。事实上,中医正是凭借其临床疗效获得民众信仰,才得以在偏执尊奉“科学”的时代里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可是,由于它“不科学”的身份,始终无法取得权力与知识界的认可,它试图借以抗击“旧医”贬称的“国医”尊号也终遭夭殇——民国时期的《国医条例草案》被改名为《中医条例》,从中央到各地的“国医馆”被限制职权无法发挥作用……当然,是否被称为“国医”,对中医而言并不重要。这只不过反映着政府对传统医学在认识与定位上的摇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中医赢得尊严的关键在于实际效用。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狂澜突进、风雷激荡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给传统丈化带来不小的伤害:如果说革命是医治国弱民贫无法避免的虎狼重剂,“打倒孔家店"确实是破除封建、思想启蒙所必须,然而,并不涉及思想政治,仅仅是民生日用的中医。却何以屡屡成为新文化运动干将们的“靶子”呢?  “上医医国”——国已病,巾医的母体传统文化已病,何来“上医”?唯有自救而已!由此,中医的抗争风云,成为近代文化变革中的重要事件。那么.究竟百年前,中医的先辈们对这些病症,为自己、为社会各开为什么样的方?取得了什么成效?当下中医的发展困局,又与近代的变革有什么渊源?温故思亲,也许你能打到答案……

作者简介

郑洪,1972年生,中医学史硕士,中医内科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品尝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文化研究,近年主编及副主编有《岭南医学与文化》、《图说中医学史》、《中国防疫史》、《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等专著。陆金同,1972年生,中医基础理论硕士。广州巾医约大学副研究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新闻和文化观察。曾获全国“抗非”优秀新闻作品奖、卫生部“礼来杯”全国新闻作品二等奖、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约发展大会论文二等奖等,先后受剑中宣部、全国记协、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等部门表彰。作品《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追记广东省巾医院叶欣护士长》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书籍目录

序篇:“古今大变局”的开端/1近代,是中国文明裂变与再造的时期。西风东渐之下,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一样,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唐宗海所称的“古今大变局”中。在这个“变局”里,人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医学知识与思维的差异,更有社会整体环境改变下的适应与生存问题晚清中西医的汇通与论争/9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晚清突然遇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外来医学,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事实看来,冲突堪称剧烈。然而仔细想想,其间有多少是真正的医学讨论,又有多少是裹挟于时代大潮下的浮嚣之争?旧中国之落后,首先是制度的落后。这或许是论争伊始人们得出的最有价值的结论甲午之疫:广州不设防/17光绪甲午,公元1894年,在广州发生了有10万人死亡的大瘟疫。没有专业医疗队伍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广州,就如同座对瘟疫不设防的城市,仅靠个别医生英雄和道德志士,无法阻止它的沦陷。这场大疫,以惨酷的形式,再次向晚清政府提出了医事管理与公共卫生改良的问题卫生行政的起步:西医当朝,中医在野/25由于传统政治缺乏医疗卫生方面的系统管理,中医本就算不上“在朝”,到近代因为西医开始占据卫生行政权力,却下变成了“在野”。西医有卫生学方面的长处本来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学术优势,但因为与行政权力的结合而影响力陡然增大。再加上紧随其后医生执业和注册等权力顺势为当时立场并不客观的西医所掌握,中医就不免要面临一场劫难梁启超医疗事件与中医境遇/33被西医误割右肾的梁启超,不肯追究西医院的责任,甚至还公开为对方开脱,人们还可以理解为梁启超对“科学”的宽容。但是,对于自己多次经中医治疗好转的事情,他却绝口不向社会公开,甚至在声明中还批评中医治病为“瞎猜”;接受中医老友的治疗,却又说他“言涉虚杳”。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何以对西医与中医的态度反差这么大?合群进化:中医社团意识的觉醒/41如果说近代中西医的论争在学术上一直处于相持阶段,那么中医参与论争的形式则在不断更新。从最初陈定泰、朱沛文等汇通医家的个人研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结社、集会和创刊办报,中医在形式上逐渐走向近代化。这种变化,使中医在抗争政府卫生行政歧视时有了充分的力量1929:中医反击“废止旧医案”/491929年2月底,在满座西医的国民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一个“废止中医”的决议,在中医缺席的情况下赫然通过了,过程中甚至只有如何执行的讨论,而没有应否实行的争辩。消息传来,举国大哗。中医界、中药界、商业界纷纷参与到这场抗争中来。本就暗流涌动的“朝”“野”之争,就这样因为行政权力的不公正倾斜,终于摆上了台面缺席还是僭席?——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的争议/57国民政府教育部拒纳中医学校,使得中医被迫落入了“第22条军规”式的陷阱——申请医生资格的前提是拥有教育部立案学校的学历,而教育部从未批准过中医学校立案!缺乏法理上的合法地位,对中医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尽管中医界据理力争,但由于当政者根本无听无视,最后甚至连“学校”的名称都被打上了“非法”的烙印。中医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一时间陷入了僵局上医医国:中医教育自主转型/651924年9月15日,经过近10年艰苦筹备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上,木刻校训赫然:“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前句出自《国语》:“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后句出自《孟子》:“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在中医教育不被承认的当口,中医药界自主创办中医学校,其所谓“医国”“觉民”,岂是仅指医学,难道没有警醒世人尤其是当局应当正确认识中医中药的用意吗?“国医”时代(上):名分攸关的“旧医”与“国医”之争/75西医为了标榜自己的“先进”,自作主张地把中医称作“旧医”,这更让中医界抗议的声浪高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国医”之称。以“国”字冠于中国事物,本非特例,然而以国文丰富、微妙的内涵来揣度,“国”字当头,隐隐就有了一种正统、主流的意味。随着1930年中央国医馆的正式建立,一个貌似给中医界带来新希望的“国医”时代来临了“国医”时代(中):科学化路向的傍徨/83通观国医“科学化”的各种主张,从积极方面说,它确实是国医馆得以成立和争取政府及社会支持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如何“科学化”,则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单凭愿望能够达至的。事实证明,以国医馆为代表的中医改良者向“科学”的妥协,并未换来自命“科学”的西医的青眼,相反却失去了不少中医的支持。在把握学术发展方向上,中医改良者们陷入了傍徨之中“国医”时代(下):关乎“国际体面”的《国医条例》之争/9l随着“中医”被确定为正式的官方名称,短暂的“国医”时代落幕了。在此段时期里,中医要求独立行政的主张也许有些不切实际,但毕竞改变了“卫生行政机关,竞无主管国医的职官”的局面。只是,未能争取到至关重要的合法教育权利,仍然说明,所谓“国医”带来的“尊崇”感,不过是虚假的幻象。它的意义,正像人们对中央国医馆、对“中医科学化”的期望一样,要打很大的折扣慈善施仁:中医服务的优秀传统/101中医一向被称为“仁术”,在近代公共卫生机制尚不完善时,各地中医善堂在民间医疗救济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兴盛的中医慈善事业,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嘉惠贫病甚深。它弥补了政府医疗系统中中医缺失而百姓又看不起昂贵的西医的不足,同时也使中医更深入地在群众中扎根,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海外坚守:华侨中医的崎岖生存/111近代以来,随着福建、广东几次“下南洋”的移民潮和旅居海外华人的日益增多,中医中药也因应这个人群的广泛需求,在海外扎下根来。然而,近代海外中医的困境,与国内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往往不得不屈从于当地卫生行政的制约。随着医学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当代允许中医、针灸正规行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中医教育也得以逐步开展。中医考试:跛足的执业之路/121在经过废医一抗争的斗争之后,政治层面上已经不能把中医排斥在卫生行政之外了,但由于中西医确实存在诸多观念差异,当此境遇,中医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画地为牢制造一个“纯中医”圈子就可以发扬光大吗?一种受限制的学问,必然不是完整的科学;而受限制的医生,也不可能是真正负责任的医生。明鉴乎此,近代中医拒绝在业务上再度“跛足”,一直在力争全面的行医权利。中医医院:中西知识共存的空问/129医院形制诞生于西方,它是以近现代的病菌理论、卫生知识和消毒技术作为基础的。而传统中医在气化式的病因理论下,比较缺乏近距离预防传染的技术手段。所以,中医若设立医院,就必不可少地要采用西式的卫生措施。所以说,中医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西医学知识共存的空间。这并不等于中医西化,而是在适应现代社会基础上发展中医的必须手段。处方鉴定:司法中的中医话语/137南国“特区”:陈济棠主政下的广东中医/145考验与转机:中医抗战赴车难/155在敌后:沦陷区中医的生存和斗争/165唇齿相依:广东药业的控荣衰/173争锋:战后中医的参政之途/183国民政府要人与中医/191求索:如何才是“新中区”/201余音:相信未来/211

章节摘录

插图:这里确实触及了近代医院制度的核心。对于医院这种病人丛集的场所,最重要的要求是卫生洁净,以防止疾病交叉传染,所以西医医院无不实行严格的卫生制度,具备各种消毒设施,设置独立隔离病室。这些卫生消毒的观念和技术都非中医素来所有,那么限制其开办医院看似合乎道理。北平的西医立刻在报纸上响应说:“请问立一个中医院,将来北平市一旦发生了传染病的时候,中央防疫处、北平传染病院都说‘要预防,要隔离’,中医院说‘那是胡说,并不要紧,就一服药包好’。当局是听谁的呀?听了中医的,要西医干什么用啊?听了西医的,要中医干什么用啊?或者中西并行不悖,西医尽管去预防隔离,中医尽管准许自由行动?”带着西医烙印的医院形制,似乎与中医存在天然的知识冲突。难道中医不能学习卫生消毒知识,将其实施到医院中吗?知识冲突不能变成知识共存吗?可是卫生部下发的文件,在禁止中医称医院的同时,还禁止中医使用西医药物和器械,连这种可能性也堵死了。对于中医的缺点不给予改进途径,而是希图借机一举扼杀,这正是1930年代初期卫生行政最大的问题。幸好,卫生部的政令在地方并未令行禁止,中医医院有机会用事实证明自己。当时的中医医院在配置隔离、消毒设施及护理方面并不落后,以1933年开业的广东中医院为例,该院称:“本院所聘护士,皆领有卫生局执照,曾在各大医院服务多年者,且于年前开办护士训练班,以养成中医看护人才,冀在医事上有清晰之概念,在看护上有经验之修养,不特开中医看护训练之先河,亦于医生诊疗上得收臂助之效者也。


编辑推荐

《"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国文明历经裂变与再造,奔突和自守号为『国医』以自尊、自强,却面临生死存亡艰难变局中医之路,在于『返古』还是『维新』,透过百年层层烟云,直指当下困局种种。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官方媒体,国家中医药行业唯一权威大报重磅专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医”之殇 PDF格式下载



买这个书的缘起是因为豆瓣上的一篇书评,然后兴冲冲地去书店看了一下,不虚此行,在当下的中医环境中,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真的难能可贵,尤其作为我这种身置中医行业的人,更是要向作者致敬一下。本来很想动手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可惜总感觉拢不住思绪,索性把原书评转帖一下吧,真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最后插一句,强烈建议当当将书的封面、简介和目录添加一下,要不然很多人可能会错过它了。

一本娱乐者可以读到趣味,思考者可以读到深刻的书
看到《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首先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然后又看到《南方都市报》和《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字样,更是心里一动:能既被文化的《南都》看中,又能被中医行业权威大报力荐的书应该有点分量吧。
  书买回来,一翻,乖乖龙地洞,确实要赞一下,至少这是我所见过的描写中医史里最以人为本的一个。其中对近代百年烟云里中医与西医的博弈写得非常生动更让人感动,而且因为书里有不少名人掌故、尘封档案的解开与黑镜头图片的呈现,所以读来尤其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被西医误割右肾的梁启超虽然偷偷找中医治好,但因为“维新”人物的身份,一方面在公开场合为西医开脱,另一方面又在亲友信里为中医唱赞歌的纠结;再比如汪精卫先是极力鼓吹提倡中医有辱国体,被人讥讽“割地赔款不辱国体,中医反而辱了国体吗”,后在岳母病重,西医束手,中医二剂而愈的情况下开始一贯以来的摇摆;蒋介石倒是时不时地为中医呼喝两声,但那一般是在其事关江湖地位的情况下,看来还是深藏政治权谋……
   更难得是作者通过这样一段历史,对当代中医境遇进行的深入反思,语言和见地都相当犀利,中医和西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地位,中医之路到底在于复古还是维新,一个一个的问题虽然智者见智,但从历史烟尘里观照当下问题也许来得更加清晰。
  通观全书,重在言医,言外又不止说医,个人臆断,作者想要表达的可能是为整个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之殇的呐喊。所以,为了这个,花这么长时间码点字也是值得的吧。


揭示事实真相,关注国泰民生,传承历史瑰宝,好书也


听师所买,正在研读!


不是很生动


看了一楼跟二楼的评论,一阵想笑。明显的一个朝东,一个向西啊。一楼还谦虚地说“每隔一阵儿,总会有……”,哪里用得着一阵儿,这不马上就有二楼的网友开腔(枪)了,看来您老人家还是对中国医学的现状有点乐观了。科学当然是好事,可是把科学曲解了却未必是好事,更不用说用“科学”的大帽使劲儿给别人扣帽,当然就更是大大的不好了。所以二楼也别起火,拿我个人的切身体验,很多病西医确实能让人A B C D E 地去的很明白,但中医却能让人木火土金水地活下来,活下来跟死明白,那个轻,哪个重,心里有杆秤的自会掂量。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医为什么会被边缘化,西医又怎么会成为主流,都是由当时的时势、情境和大背景决定的,所以这本书能够用有理有据的事实来找找解铃的方法,虽未必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对解决时下争论有点帮助也算很诚恳的一番心思,至少在我看来,比那些“那些事儿”“什么玩意儿”等有用多了。最后插一句,二楼的评分明显是来泄对中医的愤的,估计书也基本没看过,这个,嗯嗯,还是有失厚道哦。


《国医之殇》是俺在看到报纸推荐后特意买的,读过之后,意犹未尽,好像有很多感想,又不知从哪说起,就信手随便写几句吧。 每隔一阵儿,总会看到一班不甘寂寞的人物,捋着胳膊,指着中医骂上一气儿,整个架势恨不得用唾沫星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直接把中医淹死。可惜,这样的骂街总不能得逞,因为他们不知道百年前中医曾面临比这个更险恶千倍的危局,他们更不清楚能够支持中医顽强不倒的是看得见的疗效和打不散的民心。 然而,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大变局中,在“科学”大棒一棍子将传统文化打得四散零落的当时,深深根植于其的中医还是受到不小的伤害,哪怕中医在为国赴难的直接争锋中大放异彩!百多年前,当这样的博弈已经不只是单纯的疗效之事的时候,更多掺杂了政治影响、权力媾和和“进步”精神强逼下的交锋就注定会落了命运多舛这样一个结局。 因为实在是一门救人性命的技术活儿,影响甚大,决定了中西医交锋就从来不是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东东,书中可见,比如医学之外的人士,上至政界大腕的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陈济棠等,下至学界清流的梁启超、鲁迅、胡适、徐志摩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那种在中西医之间摇摆不定的姿态,和心口有时很难如一的纠结,读来虽有趣味,却更让人觉得悲壮。 本书正是对近代中医这一段沉浮历史做的一次勾勒性的叙述,因为文字动人,见地犀利,史料丰富,有理有据,所以俺在翻阅此书的时候...,经常恍惚间如同看一部关于中医百年的纪录片,中间波澜起伏,结尾意味深长。 也许正如南都推荐的那样,此书价值并不在于对中医传统的重新挖掘或弘扬,而是以中医近代百年历史中起起伏伏的命运,引发读者对更为广阔的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让我们从撩开的中医沉浮的帷幕一角,一窥整个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艰难转型。额滴个天,说到俺心里去了。 阅读更多 ›


相信中医就是选择愚昧,相信现代医学就是选择了科学!中国为什么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就是太多人选择了愚昧和自大。中医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天就是中国人真正觉醒的一天!!!


   说实话,看到被这本书,首先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然后又看到南方都市报和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字样,更是心里一动:能既被文化的《南都》看中,又能被中医行业大报力荐的书应该不错吧。
   书买回来,一翻,乖乖龙地洞,确实要赞一下,至少这是我所见过的描写中医史里最以人为本的一个。其中对近代百年烟云里中医与西医的博弈写得非常生动更让人感动,而且因为书里有不少名人掌故、尘封档案的解开与黑镜头图片的呈现,所以读来尤其让人身临其境。
   比如被西医误割右肾的梁启超虽然偷偷找中医治好,但因为“维新”人物的身份,一方面在公开场合为西医开脱,另一方面又在亲友信里为中医唱赞歌的纠结;再比如汪精卫先是极力鼓吹提倡中医有辱国体,被人讥讽“割地赔款不辱国体,中医反而辱了国体吗”,后在岳母病重,西医束手,中医二剂而愈的情况下开始一贯以来的摇摆;蒋介石倒是时不时地为中医呼喝两声,但那一般是在其事关江湖地位的情况下,看来还是深藏政治权谋……
   更难得是作者通过这样一段历史,对当代中医境遇进行的深入反思,语言和见地都相当犀利,中医和西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地位,中医之路到底在于复古还是维新,一个一个的问题虽然智者见智,但从历史烟尘里观照当下问题也许来得更加清晰。
   通观全书,重在言医,言外又不止说医,个人臆断,作者想要表达的可能是为整个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之殇的呐喊。所以,为了这个,花这么长时间码点字也是值得的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