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白银时代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5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王小波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它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作者简介

王小波,男,1952年生于北京。他是惟一一位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祖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学历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被海内外行家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

书籍目录

1、白银时代2、未来世界上篇:我的舅舅下篇:我自己二零一五


编辑推荐

《白银时代:时代三部曲》:《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了,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白银时代 PDF格式下载



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都好那是没疑问的至于哪个"时代"更好一些 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你是你 当然重在自己体验不读怎么知道?读了再说罗!


印刷设计排版都是一流的。而且有彩色插图。。共8本,我已买齐了。。


王小波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但我私下认为《白银时代》才是他的宠儿,也许这出于我对《白银时代》的偏爱。在这本书中不仅贯穿着王小波的睿智,还透漏着他对未来生活的忧伤。《白银时代》应是每一个人的宠儿


仰慕已久,小波作品,要全套收藏。


给别人买的,说书挺好的,支持亚马逊


纸张质量真不怎么样。


用塑料袋一包就寄出来了,书籍表面必然有不同程度损伤。


确定是正版书籍,很好


就是喜欢王小波的书,赞。


还没看,感觉不错 2个字以上内容 为必填


校对仔细,排版不错。kindle 版的字体目前还不太好看。


里面怎么乱七八糟的,没有分段,没有主题貌似反正是看不下去啦这就是艺术吗?


这本书的KINDLE版在KINDLE设备上不显示封面,希望能完善这一问题,书的内容不错


装帧、纸张都不错,值得一读。唯有纸的反面印刷不如正面清晰度好。


纤巧而便于携带,很好的床头书。


白银时代


时代三部曲之一


王小波,我的大爱,王小波就是王小波


很喜欢,谢谢,下次还来的。


老公的菜


顶,王小波


  玩股票、期货、现货等等金融投资的朋友,每天关注的信息有很多——
  如每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电脑浏览财经新闻,获取第一手资讯。
  如每天收盘后整理当天的大盘、板块、个股、行情等走势信息;
  如每天搜索这种可能成为热点信息的消息面;
  如每天忙于看基本面、技术面、分析评论等,以图寻找最好的进场时机……
  更有甚者,购买价值不菲的收费消息信息。
  
  尽管大家忙碌的角度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能买上黑马起飞前的最后一张机票!
  
  目标虽然相同,但由于出发点、角度的迥异,最后所取得的结果自然千差万别。有的朋友赚的金盆钵满,有的朋友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曾讲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永远都不是努力,而是决策!至今,我仍将此话作为至高的真理,因为多年的社会经历,让我对此深有感悟。
  
  金融投资亦然如是,不是各位不够努力、不够用心钻研;而在于您努力的方向、出发点、角度是否与市场背离。
  
  这里提一个小问题:您看消息面也好、基本面也好,您通过什么来验证这些信息的真伪呢?
  
  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看所查信息的【来源】,权威的就是真的,“小道消息”就是假的。
  又可能有朋友会说:“看盘面上的位置,低位的就是真的,高位的可能就是假的”。
  除上述两种观点外,您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不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来论述观点的全面性,仅以上述两条观点为引,来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答案的问题。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困惑我很久,目前我认为:无论是消息面、基本面等利好或者利空的信息,检验他们真伪的最简单、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方法是看K线是否给与呼应。如果消息面对存在利好信息,但K线并没有给与呼应,那么很明显,这个信息即使是真的,那么他也是无用信息,因为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同样,一个利空的信息,K线也没有给与相应跌幅的呼应,那么这个利空对盘面的走势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则即使这个利空消息是真的,那么也是无用消息了。
  
  说到这里,就可以引出本帖的标题“你真的懂K线技术”了。由于所有的信息都在围绕K线而转,那么与其每天去分析消息面、财经新闻、基本面等信息,不如将时间用于分析K线走势中。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你我交流,我们能够将K线的这种“摩斯密码”破译出来,进而获悉到主力的意图,那么我们只需要在他想拉升的时候,跟进,在他出场的时候平仓即可。在真正拉升之初,您完全有时间、有精力通过度娘等搜索引擎来获取到该信息炒作的动因。
  
  如果这种方法可行(我本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稳定盈利),那么是不是我们每天的研究重点就变得少而精了?当然,我并没有让您放弃阅读财经新闻、整理消息面信息的意思。至今为止,我本人每天早晨要读报、要看消息面,但我仅仅是阅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印象,对当前的主流行情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决定我是否行动的最关键因素是:K线异动我行动,K线不动我不动。所以,眼见为实其实指的是眼睛看到K线有异动,才是真的,没有异动你资金投入进去,美名其曰建底仓。其实您心理比谁都清楚,这种底仓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大!
  
  如果阅读到此,您认同我的观点,那么你我之间便有了心理的交流。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基础开始,把K线的秘密一一呈现出来。而你需要做的是两件事:
  1、动脑分析。最好对我的观点能够提出异议,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2、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投资没有绝招,不存在一个方法通吃所有盘面走势的技术。但作此有高招,这个高招您可以把他理解为“捕鱼的渔网”。一个个的小技术,就是在编织这张网的鱼线,技术学通了,网自然而成,那时候不是你去问别人鱼在哪,而是鱼会自己跑来找你。
  
  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那么请你相信我的真诚!网络是个虚拟世界,我并非圣人,但也绝非小人。寻几知己,乐哉!
  
  由于在敲打文字的过程,是一个动脑整理语言的过程,又由于每次分享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很难实现每一次的分享都面面俱到。
  
  所以,本人经过几年的整理,搜集一些电子书籍,主要有管炒股、K线分析、盘面解析等题材,可以提供给大家以助于大家在投资中分析。
  
  如果想学习和分享,可以留下你的邮箱,我有时间看到回帖,会义务的给大家发送过去!


  
   看了前面几十页的时候,都差点放弃不想看了,因为真心没看懂。
  
   到了后面,讲主人公自己作为小说家、哲学家的人生,讲他舅舅的人生,讲他小舅舅无执照画家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文人、诗人、小说家、画家,因为创作出了一些超前的、不为‘大众’可理解的东西,就是“居心叵测”的,就要被审核和批斗,如果不能用大众化的理解去解释这些创作,就要被送去教育,做思想教育,用盲目的、形式化的、教条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并剥夺人生自由,以让这些人回头是岸,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回头岸。
   这本书本身也是像主人公在书里写的书一样,映射现实。书里写的是21世纪的现在,预测未来似乎的确预测成功了。
  
   文化思想的审核从古自今都有,文艺创作,总要被主流、官方指定的思想文化所圈制。少数人能理解的东西,通常是超前的,它总会被主流所排斥,直到若干年后成了大众所理解的东西了,才会被平反。
  
   所谓的主流思想文化,甚至可能官方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而定下的很美好和谐的愿景,然而它不应该是教条式的,并不是当前人民大众所真正完全理解接受的。但是不管它真与假,它是“主流”,跟着主流走就不会吃亏,所以人们宁愿虚假、自私、阿虞奉承,先活下来再说。
  
   然而真正坚持自我的人,确并没这么如鱼得水,甚至不被人理解而被排斥,最终也可能因为各种外界因素,比如亲人,而放弃了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每次写书评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开头了,明明心里有诸多感触,确不知道从何下笔,也许我天生就没有太多的文艺细胞吧。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王小波的书。与黄金时代相比,白银时代更现实。
  说它更现实,是因为它与现实更近,也许也是因为黄金时代中所描述的是父辈的时代,我不曾经历过,所以无法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而白银时代虽是写的未来,但文中处处都透漏出今天的影子。虽然这些文字是作者在九十年代创作的,但是其中所嘲讽的那种荒诞在今天只增不减。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两篇是未来世界和2010。
  在未来世界中,真实的回忆与编造的小说交织错落,最后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的虚假,就连小姚阿姨这个当事人都认为F真有其人。历史学家的笔果然可怕,也不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虚假的。
  三十年是一个年代,所以这一代的人不知道上代人的历史。的确,我们也不知道上代人的历史,那些历史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段禁忌,在历史课本中也只是一笔带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只言片语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不得而知。
  在2010中,作者显然是在向奥威尔的1984致敬,所以让王二用上了老大哥名字。这一篇也确实秉承了1984的精神。作者对于数盲的描写,无疑为中国式的双重思想作了最深刻的注脚。
  每次读王小波的文字,总能深刻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黑色幽默,和那种对现实的无情讽刺。荒诞的现实被作者以一种荒诞的笔触呈现在书中,使人不禁发笑,但笑过后,心里是沉甸甸的茫然和落寞。
  现实如此虚妄,渴望活着真实的我又该去向何方?
  


  白银时代里,充满了各色各样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这是一个荒诞的时代,没有人不疯癫,这个时代不允许人正常。数盲,傍肩,干技术工作的艺术家,保安,穿棕色套装戴棕色眼镜的棕色女人······当然还有我们的王二,每个符号背后都是各种的荒谬怪异,而我们的白银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让荒诞变成正常让乖张显得和谐让一切不合理都合理的存在的伟光正的时代。对此王二有他的解释,有他独特的妥协之道,也有他不能妥协的地方 ,所以他对一切荒诞可以嘻笑置之,“王犯”也好,砸碱也好,受鞭刑也好,都可以生出他的幽默来,让我们看得好笑又心酸。但是每一个王二,或者王二的舅舅们,都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死去,是被这时代所抛弃,也是对这时代的不妥协和最后一次幽默。


  一个大个子理科男从事文学创作的个人生活感受。脱离生活,这是他的小说以前被枪毙的理由,但是他还是喜欢写一些明知被枪毙的内容,是为何?发泄?讽刺?还是故意?我不知。
  一段师生恋被连续写了十一遍之后恐怕已经是另一个版本了,并且这个禁忌话题我还是不愿过多讨论,这道德不道德视人而定,但渣渣太多,我只能说任何利用他人的无知而伤害对方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书中具有相当可观数量的暗示性性描写,这可能既是反叛,也是作者认为小说本来就应该存在的小鸡鸡,恰似《金瓶梅》等小说,而大多数小说因为被阉割太多而成为严肃古板的小说题材。
  书中一段话我感觉还是很好玩的“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她们就是真正的在做爱。假如她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她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做夫妻生活。”哈哈哈哈,太调皮了。
  我这么怕死,是因为我是活着的。所罗门式的回答。智慧的回答吗?百度了一下所罗门,牛人一个啊。所有都将成为过去,当一切都成为的时候你得到了什么。
  枪毙别人的写作,同时也将自己的小说呈上被别人枪毙。受害者与施害者角色转换过快,很符合生活哈。
  同时枪毙了别人的作品,自己的脚必须让作者踩踏,很奇观的行为和不带丝毫解释的理所当然。
  刚开始写,好似什么都没写,慢慢来吧


  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应该是一部描写未来的作品吧,但是读着让我难过。只是感觉知识分子的命运很悲惨,但是总结不出深刻寓意,于是百度出以下内容“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 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
  其实,更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他的写作手法。一种是用不同的角度重复来描写一件事情。这让我感觉就像在画一副画一样,先勾勒出一个轮廓,然后深描,在上色,最后调节细节。事情一次次被加深的叙述,会让人越来越接近作品中的主人公,被作品情情节深深系动着。二应该是事情情节的穿插,就像戏中戏一样,手法很特别,首先王小波作为作者在写一部作品,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一位作家,他要写一部关于叙述他长辈的作品,并且要描述自己作为作家的现实生活,而他的长辈又是一个作家,在写一部作品。一本作品来回穿插了三个行文主线,而这三个主线又反映着同一个主题,关于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不公正待遇,最后三条主线终于以相同的结果有了交集。
  


  王小波的小说和他的杂文完全是两种风格,丝毫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写的。
  读到125页时,我感到这篇“我自己”,充满了隐喻,“公司”也许就代表政府,“重新安置”意喻文革或社会主义改造,杀富济贫。
  然而,该篇也充满了讽刺。
  读完全书,让人想到一个词,闷骚。


  故弄玄虚,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被吹捧的这么厉害,我只想问问哥们你真的喜欢还是皇帝的新装,标榜自己的文艺。
  说话无逻辑,没有完整的故事,或许是您的思想太超前,本屌无法理解,但是,我看不明白,读不进去,极讨厌的书,我不会给他打高分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书。大一上大学语文的时候,奇葩的语文老师总是在提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能看出,王小波的世界,挺难懂。今天把《白银时代》看完了,《未来世界》看了一半,感觉自己还是很难融入进去。都说王小波的书是给有生活历练的人看的,的确,我的历练还是太少,虽然感受不深刻,但是还是有点心得的。
  关于一直在提的,未来世界是银子的。这一直是本书最大的谜底,我一直在猜测着,毕竟不是学理的,借鉴了一下别人的观点《从一到无穷大》中,“银的原子核是既不聚变也不裂变的。”书中解释:“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更热。 ”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来世界是稳定的,阶级固化,人们的命运,思想被禁锢着,没有自由。这也许是对现实深刻的嘲讽。书中的故事情节是荒诞的,镜头不停的切换,从沙漠又回到课堂,又到公司。也许真真正正就想表现出生活是荒诞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说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应该读读王小波,反而是那些历经坎坷,看透生活的人就不用读了。也许正是我这个年纪,生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这样的日子太少了。现在我的内心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也许,也许有一天我带着满身的伤痕,被恐怖的现实伤透了心,我会破口大骂,毫无顾忌。那一天我会明白生活的真谛——荒诞不经。那一天我也会真正明白王小波。
  书中对政府的讽刺隐晦,却滴滴见血。我觉得和我目前在看的另一本书《灵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历过文革的人内心一定是需要者样一种渠道来宣泄,这种感觉像网上天天叫骂的网民,当然王小波的文字要比那些网民好的多。对于这一类人我是鄙夷的,的确知道如今中国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想到的不是叫骂,而是改变。所以有的时候也不喜欢王小波一味的文人酸腐。
  关于《未来世界》我看完了《我的舅舅》一篇,我觉得其中展现了很多小波自己的身影,的确读小波的书适合在厕所里读,有一种昏暗,压抑,有与世隔绝的感觉,更有别样的“味道”。看到书中写舅舅是一个作家,有心脏病,而作品都是死后问世并获得追捧。这一切让我不寒而栗,王小波就像一个预言家,预言着未来“银子”般的世界,也预言了自己的一生。而书中的“我”是个历史学家,我喜欢其中关于历史的两段矛盾描写。有关历史的导向原则,我认为有两个自相矛盾的要求组成,其一,一切史学的研究讨论都得出现在比过去好的结论。其二,一切上述讨论都得出现在比过去坏。第一个原则适用于文化,制度,物质,生活。第二个原则适用于人。这一段细想起来很有味道。另一段关于历史的嘲讽,治史有两种态度,一是科学态度,那就是说,是什么就说什么。二是党性态度,那就是是什么偏不说什么。两个矛盾,有点意思哈。
  王小波描述的未来世界在2015年,也就是现在。他真的预言对了吗?在我看来,对于未来世界是银子的说法,只是对了一半,或许他对于生活太过于悲观了。在中国,的确一些禁锢仍旧存在,但是至少在不断改观。而我赞同的部分是,正因为银子的稳定,而我们思想上也很少有裂变和聚变。现代世界科技进步是飞快的,而人性的进展是缓慢的。综上,是二十岁时我对王小波的世界的看法。也许十年之后我又会有新的认知。


  掐指算来,王小波的白银时代离我们并不远.无非四十年的距离.
  
  然而现在读来,却让人感到无比荒谬.
  
  有着那段经历的人,很多还活着.我们不敢相信,现在看来无比正常的人,竟然会集体无意识地狂热,荒谬!
  
  王小波用很淡然的笔触,去描写那个荒谬的时代,破鞋,开批斗大会,身边的人被莫名其妙的搞死.略带嘲讽.
  
  然而真正让我震撼的,是让我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并不是我从小接触的"黑白的,呆板的,淳朴的,荒谬的"的时代.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年代.有男女情爱,有政治斗争,有兄弟情深,有着我们现在现实有的一切事物.
  
  情与爱,无论这个世界有多荒谬,她总是存在于人心,存在于人世.
  哪怕这个时代有多么的泯灭人性,哪怕这个世界让人有多迷茫,有多看不到未来.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去追寻爱,追寻快感,追寻本性.
  
  其实这就是人的本性.谁也泯灭不了.
  
  在我眼中,陈清扬是美丽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她与那个荒谬的时代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她的思维和我们当代人是多么的不像,她与王二的爱情是多么的...让人费解吧.
  
  其实有什么好费解的?
  
  她爱他.毫无疑问.
  
  
  
  


  三部小说,三个人物,三个结局。
  
  据说白银时代讲述的是未来之事,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披露,控诉,和不屑。这种不屑,充满戏谑意味,就好像看过小时代后总有那么多犀利的吐槽一样,这份文笔,不光犀利,而且深刻。
  
  即便是未来,总也依托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赋予"自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做着很多看似自由的事。每个社会成员似乎都有一种独特而精确的分工,在自己的职位上,做着尽职尽责实则囚笼的工作。也许只有孩子才能看得出,这个世界究竟失去了什么,但是在最后一部小说中,连孩子都已经迷失。
  
  拥有"公司"这样的形象,就好像1984里的庞大总部,压抑而肃杀。我们不懂得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深意,但是我们可否跳出这个社会所禁锢在身上的公司,真真正正做自己的主人,去做自己想做敢做愿意做的每一件事,总该留给自己思考。
  
  我们总会突破,但我们先要认清自己。也许白银时代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来自外部的禁锢,也来自内部的软弱。只有真正坚持做自己的人,才能在时代中找到尊严的存在。
  
  在这个更具深度的"时代"之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意蕴。


   我远未达到读万卷书的境界,以下评论,仅为在下鄙见;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我认识王小波后决定买了一套王小波的书,其中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精神家园》《革命时期的爱情》。现在看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
   不得不说王小波拥有众多读者获得的众多的奖项是实至名归的,看完《黄金时代》过后觉得他构思普通,看完《革命事情的爱情》则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得不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是我这个月最眼前一亮的小说,《白银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风格类似,也是很值得一看。
   关于《白银时代》,特别是开篇写艺术家舅舅,和结尾写数盲症患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作者对社会的嘲讽扑面而来却让人欣然接受,没有五毛没有美分,只是对社会错误的地方进行错误的评判,这是我最乐于接受的,[在神舟10号发射之际,微博上某些网民对祖国的侮辱让我这几天心情都难以平息]
   数盲症患者,艺术家舅舅的遭遇,都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客观表达,不得不说数盲症患者和人民互相的了解越来越模糊,导致现在的人民对zf失去的信心,《白银时代》老大哥最后也是黯然死去,这些矛盾小波也没有给我漏露一些解决办法,甚至没有给一些所谓的希望,这真是让人感到无可奈何。
   平等,自由,这是我觉得的这本书的内涵,我觉得。
   看到艺术家舅舅热爱自己热爱的东西而被打压,甚至被迫害,我又想到了我的军训,我最厌恶的军事制度,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之所以长了一个脑子,只是出于一个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以满足他的全部需求了,”
   我所期望的生活,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要自己想要的!而军训恰恰完全扼杀了我对生活全部美好的想象,我做不了一切我想做的事情,只能听着脑残的号令像脑残一样前后左右转一天,即使已经过去一年,我仍然难以忘记那耻辱的十天。
   我认为,我来到这个世界,在这里短暂的停留,绝不应该被一个或很多个综合人格不如自己的数盲患者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我向往着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让他自己去寻找他活着的目的。
   《白银时代》写出了我最鄙视的社会,因这一点,我这个并未博览群书的读者,向你推荐这本书。
  


  突然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有两个热水瓶,外面是塑料的,印着各种花纹,打开瓶塞,里面是白色的,刷着层温度计里的水银。不管是要喝开水还是用开水,都得早晚在指定时间内到水房去排队打水,不要钱,后来要刷卡,技术进步到有校园卡后就什么都要收点儿钱了。等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不管是教学楼还是宿舍楼,每层都有热水机,就是要刷卡付费。
  
  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读着读着就想起来这些陈年旧事,最开始记起来的是冬天到水房打水,经常会听到嘭的一声,有人忘了先用热水涮涮瓶,就爆了。
  
  这部集子的开头是《白银时代》,我觉得同此凉热有世界大同的意味,结尾是《2015》眼见着就到了,到2015年,486的微机十几块能买好几台,这是王小波的预期。我的旧IBM笔记本电脑,50块钱收破烂的都不要,免费给你拿走就当义务劳动了。
  
  这次看我觉得这本最好,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不是说性别歧视,诸如“虽然女的有些地方比男的强,但是最顶尖的都是男的”这种无视不公环境下一味比较结果的东西。但性别有别,就算都是很优秀的文学家,但下笔的视野就是不一样。
  
  王小波自己也在作品中对杜拉斯推崇不已,杜拉斯应该同样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就拿这两者比较,三毛、张爱玲这种档次的都不提,也能看见思路的完全不同。
  
  王小波写现实而荒诞的东西,就成了《白银时代》,各种理论上的思索各种对科学的热爱和尚智主义——他对智商高和理智的热爱是怎么样也掩饰不住的程度,其实我也有一点——就算是思考人文学范畴的东西,都是男性思维。再怎么荒诞,那也是一个正常知识分子在荒诞世界所以荒诞,这反而证明了作者或者说主人公的尚智主义。
  
  杜拉斯写现实而荒诞的东西,就成了《琴声如诉》,所谓的意识流,思维线索他妈的简直在做文学上的布朗运动,更别提各种感情上的抒发了,完全就是女性的路子,就算想冷飕飕地评论一下人情世故,还是完全的感情路子,参照张爱玲和亦舒,看似理智,其实还是一股子感情看多了伤心之后从感性上学会的“理智”。
  
  我觉得,读前者的思考是妙趣横生、有逻辑的。读后者的思考是抒情细腻、有渲染度的。我个人更喜欢男性的思考。
  
  
  不过我自己是个女的,所以我不得不提爱情。男女性差别在这一点上反差太大了,我觉得女的写什么题材最后都疑似言情,比如沧月,说是写武侠,其实一股子言情,而且情必琼瑶,不过是琼瑶的人数多寡、琼瑶的程度深浅、琼瑶的文笔好坏之分。男性相反,什么爱情题材倒后来都疑似反爱情,比如《白银时代》中有各色男女以及CP,但男性看女性和爱情绝不是要死要活,但他们绝对爱身材苗条的美女和轻松愉快的性爱。那段“我”失恋20次的阐述令我拍案叫绝。
  
  不知是不是我太阴暗了的原因,我觉得这本书到处都是隐喻,但也许人家只是信马由缰,想写三个有趣的自己也爱看的小说而已。
  
  有理科素养的人去写小说果然更好看。我觉得对未来的预言程度,《白银时代》最准,《未来世界》不准,《2015》最不准。
  
  读这本书,我总觉得李银河年轻时应该是个有学历的美女。
  


   其实我没弄懂王小波到底在写些什么,我只是很喜欢那种贱贱的语言,那种戏虐人生的态度。当前的和谐社会愈演愈烈,戏虐人生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必需品:每当自己碰到一些事儿,不知道该如何和谐时,看看王小波小说,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每次看完王小波的作品,都觉得王小波的小说够味。何谓够味,是酸、甜、苦、辣还是咸,这个我说不清楚,如果非要给个恰当的描述,应该是一种骚味。以前觉得韩寒的作品也够味,但是暑假里看完《黄金时代》后再看《长安乱》就觉得《长安乱》太淡了,也许这更印证了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按照王小波自己的说法,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我看来,王小波写的故事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他能抓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点去写。正如他在《白银时代》里说的:“人人都能想到的事就像是编出来的。我总在编故事,但不希望人们看出它是编的来。”于是,我们看到王小波的小说里,主人公经常是身高一米九以上的庞然大物、经常是邋里邋遢的脏汉子、经常患有心脏病、外斜眼等疾病,这种形象不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于是也就更容易让人留下印象。另外王小波的语言又自成体系,人物的话语生活气息浓,接地气,所以人物也就显得真实,仿佛王小波就是他们的集合,他们就是王小波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王小波小说最大的特点。看别人写的小说,你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人是虚构的,但看王小波的小说,你总是觉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个人就是王小波本身——虽然你根本不知道王小波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但王小波的“骚”味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他的语言看似荒诞不经,细品却韵味十足,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看人论事入木三分。其语言用词粗鄙却不粗俗,其文章行文随意却不散乱。更令人敬佩的是其天生的幽默感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些人专会说傻话,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之类,听了让人头大如斗,万念俱灰。我相信,笼养的母猪见了种猪,如果说道‘咱们好好干,让饲养员大叔看了高兴’,后者也会觉得她太过正经,提不起兴致来。”这种语言太过学术的人是说不出来的,一是他们觉得这种语言粗鄙,说出来有失他们身份,二是他们根本想不出来如此富有生活气息和说服力的话语。读王小波的书,我经常看着看着就无缘无故的笑起来,所以别人一直以为我读的不是小说而是什么笑话集锦。另一方面,王小波的无拘无束也令人着迷,这种无拘无束给人一种不羁和霸道的感觉。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王小波说道:“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本身不傻,也不斤斤计较大衣柜一头沉。干吗要求我们有什么外在的样子,比方说,规规矩矩,和某些人一样等等。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这种霸道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耍得来的,王小波能耍得来,因此他得到了李银河的爱,如果我是李银河,我也会死心塌地的爱上这个够味、够霸气的男人。
   言归正传,在《白银时代》这本书中,王小波一共写了三个故事:《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2015》,三个故事都是讲得未来的事,但更是讲得写作的事,前者只是个时间,没有太多的意义,有意义的是后者。正如他在《未来世界•自序》中说的“我们把写过去的小说都叫做历史小说,但卡尔维诺的小说《我们的祖先》里,也毫无真实历史的影子。有一些小说家喜欢让故事发生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这些故事既非对未来的展望,也非对历史的回顾,比之展望和回顾,他们更关注故事本身。有了这点区别,我们就可以把卡尔维诺的作品从历史小说中去背出来,这些作品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小说。我想,这个名称就足够了。”
   《白银时代》(指的是时代三部曲中的书)里三个故事的男主角都是小说家,但其经历和遭遇各不相同。《白银时代》(中篇小说)里主人公作为小说家被要求一切小说要以生活为依据,绝对不能脱离生活。但是“我”写的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在别人眼里却是“脱离生活”的,而那些真正“脱离生活”的却被看做是“源于生活”的,于是“我”对什么是生活产生了怀疑,“我”写的小说也就不再是小说了。或许只有“棕色的”真正体验过生活,于是想写小说,但是“棕色的”被生活强奸了,于是她也不会写小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得出了如下结论“小说可以分成你真正要写的小说和你不想写的小说。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更有意义: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这也和做爱相仿: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他们就是真正的做爱。假如他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他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过夫妻生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过写作生活。”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世界上也就没了小说家,更没有了小说,要想真正写小说只能“自己在家里闷头就写,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样就是真正在写小说。我不敢犯错误,而且就是犯了错误,也不会让你知道。”
   在《白银时代》(中篇小说)里,“我”不仅放弃了小说家的身份,甚至成为了体制内的任务,成了头头,专门负责枪毙手下人的小说。“我”的《师生恋》也是越写越臭,越来越难看,甚至是没有任何变动,作为小说家,“我”已经屈服了。
   在《未来世界》里,“我”的遭遇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变,在这里,“小说必须纯出于虚构,不得与历史事实有任何重合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家成了最危险的职业,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拿到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护身符,因为历史学家可以将自己的“历史陈述”写成小说,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写作空间。但是“我”因此犯了“直露”的错误被改造。为了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我”又拿了哲学博士学位,成了哲学家。因为“同样一件事,如果你说是小说家的虚构,问题就很严重;假如说成历史事实,问题就轻微,但还是有问题。假如你说它是高深的隐喻,是玄虚的象征,是思辨的需要,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在第一种情况下,你要回答:你为什么要虚构成这样,动机何在,是何居心,简直一点辩解的余地都没有。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固然可以辩解说这件事真的发生过,人家也可以把眼一瞪,说道:我觉得这种事就不该发生!在第三种情况下,则是你把眼一瞪,说道:要我解释为什么这么写?我解释出来,你能听懂吗?”但就算如此,我还是犯了“影射”的错误,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公司安排下重洗了身份,成了一个建筑工人。刚开始“我”还保留着文人的气质,后来“我”成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公司的写手,并在其管制(每月大屁股)下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刚开始“我”认为“史学家的身份是个护身符,现在我知道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的护身符。加入你很年轻,并且自以为有天才的话,一定以为这些很可怕。但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我的结论是,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我现在只是有点怕死,等死了以后就不怕了。”最后“我甚至还能像以前那样写书……甚至更直露的书,只要不拿出去发表。但是我根本就不想再写这样的书,我甚至完全懒得写任何书了。”
   《未来世界》里的“我”跟《白银时代》(中篇小说)里的“我”相比,有过抗争,但是抗争的结果是失败的,“我”犯了“直露”和“影射”的罪,被判刑,最后在体制内屈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也彻底失去了写作的欲望。虽然有过抗争, 但是抗争以失败结尾了。
   《2015》里“我”的舅舅是一个画家,他画的画没人能懂,包括他自己也不懂。正因为如此,别人认为他“叵测”要将他重新改造。但是“我”舅舅是个不开窍的人,任凭怎么改造也改造不好,所以迟迟不能从“习艺所”里出来,“我”想尽各种方法就他,终于将其救了出来。但出来后,他的画却卖不出好价钱了,貌似是过时了。“我”和舅舅是一样的人,不仅性格一样,脸相貌也一样,或者说“我”就是舅舅,舅舅就是“我”,作为一个小说家,在2015年,“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
   在这里,“我”和舅舅都没有屈服,而是跟着体制不断的抗争,故事的最后,作为小说家的“我”也开始思考艺术的真谛。相比于前两篇,这里小说家的抗争是彻底的,也是成功的。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王小波对于小说家敢想不敢言的经历有着深刻的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写出《白银时代》,用辛辣的笔调去讽刺那段时光,去批判那个旧体制,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中体验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又哪来的王小波呢, 那是一场浩劫,但在浩劫中也酝酿出了鲜花。
  


  在剧痛中死在沙漠,也比迷失在白银世界里好得多。”
  
  对于这个解释,我们或者可作如下解读:
  
  1“白银时代”里单调乏味的生活即使头脑再简单的人也无法长期忍受。
  
  2沙漠里的酷刑和死亡虽然痛苦,但是直截了当,未尝不可算是一种解脱。
  
  3“白银时代”里的生活是如此荒诞,无所不至地控制着人的思想,使人们无不规行矩步,没有一点点异端。但人毕竟是人,人既然活着就有自己的意愿,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但显然这是不被允许的。这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人们开始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例如“受刑”、“死亡”、“枪毙”等等。也就是说,作者写“受虐心理”实际上是在表现身处“白银时代”的人们内心那种渴望被重视、被发现的情绪,暗示他们内心某种“出格”或“犯错误”的冲动。
  
  这种“冲动”或许不易被人读懂,但显然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冲动”。假如你不幸读懂了它,你还会发现它是一种令人备感悲哀的“冲动”——缘于“白银时代”本身的悲哀。


  教音乐的老师告诉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三流的听众没有一丁点想法,而二流的听众能够得出自己的一些感受,但是只有一流的听众才能理解作曲家的真正用意。如果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似乎也可以把范围扩大到小说领域。
  坦白地说,《白银时代》这本书我是读不懂的,完全可以算是不入流的读者。但是这不妨碍我从王小波分散的叙事中找出一点头绪来,猜测一下整本书的真正用意。假如分析的对呢,可以稍稍炫耀一下智商得到更多关注,即使不对,也可以算得上是标新立异,也可以骗一下更加不入流的读者们,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要谈一下故事的背景,由于作者不露声色地把它写在了靠后的位置,使我们阅读起来增加了不少困难。故事是这样的:希腊神话里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的恩宠,终生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而小说的主人公——师生恋的男主角——写作公司的小头头,也是按照这个神话的特征来设定的。他善于解题,有不愁生计的工作,还能得到老师的爱;他发育较晚,身体和心理的许多方面也和孩子差不多。然而和神话的设定不同的是,他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不仅是因为忧郁症、不被通过的小说,更是因为老师反反复复提到的未来的“白银世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他所说的“白银世界”呢?原文是这样的: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这就是说,这世界早晚要沦为一片冷冰冰的,稀薄的银色混沌,你把一片黄铜含在嘴里,或者把一片锡放在嘴里反复咀嚼,会尝到金属辛辣的味道,这就是混沌的味道。这个前景可不美妙。那么,什么造成了这个银子的世界呢?作者又用“热寂”这个词语解释了一下:在热寂之后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导热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更热。
  因为这两个解释,我把他所说的“白银世界”看作是没有区别没有差异的世界。再结合文中师生恋这个“脱离生活”的故事和“棕色的”要写真正的小说的情节,我认为作者是在暗指一种 毫无区别毫无差异索然无味的未来生活。原文中说: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实际上是毫无区别的。这就不难解释故事的情节了,主人公的写手生活正是他所经历和体验的无趣生活,所以他才会翻来覆去地写那个师生恋的小说,因为他要追求趣味,而师生恋这个故事的超常规性,使得一切变得很有趣,如此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那个神话,因为毫无区别毫无差异的生活,所以世界才会是一片银色混沌同此凉热,所以人们才能够“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可怖的原因深深隐藏在光鲜的表面背后。
  但是,显然作者很痛恨活在这样的未来世界里。“最后,她又一次说道:记住,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此时我已是鲜血淋漓,在剧痛中颤抖着。只有最残酷的痛苦才能使我离开埃及的沙漠,回到这白银世界里来。在剧痛之中死在沙漠里,也比迷失在白银世界里好得多。”由此看来,对无趣的未来世界的批判,便是王小波写这本《白银时代》的主要用意了。
  


  我很少把一本书读两遍,课本除外。
  但这本《白银时代》我就读了两遍。
  不是因为他有多好。
  而是我忘了我读过了。
  
  大一时带着狭邪的神色读了白银。
  一目十行的速度式阅读只为了满足把一本本书看完阖上的那“噗”的一声响。长长地满足的嘘口气,那快乐不亚于在没人的地方放了一声响屁,“噗”的一声响里面有质感和沉甸甸的满足。
  
  “噗”地阖上了白银,我得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吹牛扯淡时的崭新谈资——读王小波要比读韩寒小众,而装叉的精要就在于小众和复古。
  另一样东西就是他点到为止又余韵无穷的YY描写,饶是那时已经阅片无数的我也不禁肃然起敬,崇敬并重估起汉语言的强大魅力。
  左眼淫邪,右眼功利,双眼合璧,自然看不到隐喻,看不到深意,只记得一个个香艳的段子,正像小时候偷着找《废都》的小格子看一样。
  
  大二重读白银,目光成熟而苍老。
  大学这个大煮锅,迅速地把我从一只青涩的虎皮青椒煮成了东北乱炖,用嘴轻轻一咬,“心”里面就直冒黄汤。在这只大煮锅里,我看到了白得发黄的土豆和黄的发白的猪肉和猪皮,居然还TM有茄子,黄的发紫了都。我感到一身的绿色好土,自己都渺小到地底下去了,于是迅速的补上了黄色文学的课程,感觉黄色文学更加的立体,因为你用眼睛看在用脑袋想动用了两个器官,当然,或许还有更多。
  
  这段经历很重要。
  想要驾驭一个东西,必先要拥有它。只有富者可能看破金钱,只有智者方能看破智慧。你想骑马,必先得有马,你想坐上筋斗云,就得先变成孙悟空。
  
  所以我再读白银,就不会再被那些香艳的段子绊住脚步,就看见香艳背后是王小波板起的在不停说教的国字脸。
  
  新版的白银改变了过去的排布顺序,把《2015》放在了最前面。我认为这是聪明的编辑给我们的善意的提醒,因为《2015》在玄乎套后面就藏着一句话:艺术是叵测。
  
  艺术是叵测。艺术是艺术家的话语表达,艺术是文艺精英和大众语言系统的冲突和矛盾,艺术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和不可理解,艺术是区别于逻辑世界和经验世界的新维度。
  我们可以通俗点,艺术是玄乎套,艺术是扯淡和梦呓,艺术是YY。
  
  而《白银时代》就在给你展示,作者是怎样在YY。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作品来触摸作者。我们一本正经的坐在舞台前面,和着舞台上的拍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悲悲喜喜,浪费感情,奉献眼泪,笑和掌声。但舞台的幕布却锁住了秘密。人类特有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我们急于知道幕布后的东西,想知道作品的文字究竟在现实中有怎样的映射。
  
  而无数摇头晃脑的艺术家在此时警惕起来,他们有默契的恪守着幕布后的秘密,因为,一旦人们知道了配方,自产自销就会让厨子失业,饭店倒闭。故作神秘的姿态是艺术家自我保护的本能。
  
  王小波是个非主流,或者说,他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可贵的诚实。
  他的诚实骇人听闻,他勇敢的掀起了幕布的一角,让观众们看看清楚——至于观众能不能看清楚,就要看个人的视力如何了。
  他真诚的述说着关于创作的秘密。
  
  白银里的小说家把生活的具体经验拆分为元素,拆分为一种种具体的感觉,并在艺术世界里将这种元素和感觉重组,就写出了小说,或者所谓“真正的小说”。
  “而要写真正的小说,就必须从所谓的生活里逃开。想要真正的写,就必须在生活之外。”
  而生活,在王小波看来就是,“你不乐意它发生但却发生了的事......和真不真实无关”
  
  我不想评述王小波关于生活的“原罪”的悲观主义倾向的宗教意味,但应该看到,王小波勇敢的把所谓虚幻和现实揉成了一个大面团,一刀劈开,那些沉重的落到地上,叫做生活,那些轻的,飘到天上,那是艺术。浓重的艺术至上艺术唯美主义味道,王小波是试图定义艺术的艺术家,是一个浪漫的盘古。
  
  艺术世界是绝对独立的,它独立于现实生活并不依赖生活而产生。
  艺术世界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可以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诠释和记忆。
  艺术世界又是绝对自由的,没有法律甚至道德的约束,艺术家本身是一切的立法者,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白银里的小说家写了与现实想忤逆的“师生恋”但并没有受到来自道德制高点的批判,它表达了一种希冀,即艺术应该并且会在做到极致时使人放下道德批判的武器。
  
  艺术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一个唯心的,一个唯物的,一个形而上的,一个形而下的,一个遵循着yy的无极限定律,一个严谨的绕着牛顿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学说一丝不苟。就像不能因为日本文字借用了中国的一些繁体汉字,就说日本文字就是中国文字的孙子一样,这两个世界也是有着各自的法则,并行不悖的运转,沟通的媒介是纸张,铅字和读者。
  
  韩寒在《独唱团》的开篇写道,
  “但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的矗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
  有人说他继承了王小波的衣钵,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他相信王小波描绘的那个唯美的艺术世界。
  
  “自己在家闷头就写,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样就是真正在写小说”
  写到最后,王小波还生怕我们不明白,又跳出来,不能再露骨的说了这句话。
  真正的纯澈的文学的创作初衷都应该是自私的,应该归于生命的原始冲动一列。当初写字人的初衷也无外乎是自己yy一下,满足一下自己情感抒发的瞬间快感,才不在乎要你对着他愉快后的残迹抒情感怀。
  
  停止矫情,享受快感,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看到的王小波和他的《白银时代》


   最喜欢那种反讽的语气。现实很不让人满意但是他不会花太多的笔触去描写现实的人是多么多么惨,即使有能力不如《2015》中的二舅进入习艺所,在碱场做着常人不能承受的体力活,绘画不被人理解,要被改造成完全不像成为的工程师。作者也没有用很多笔触去触及二舅内心是多么郁闷和无奈,如果有太多那样的笔触,我也不会有耐心看下去。就比如太多描写战争惨无人道的叙述,看了以后只会更加累,无奈。但是王小波的书那种藏而不露,对现实用沉默反抗,调侃和游戏性分析更意味深长。
   白银时代描写我写着不是自己想写的小说。情节也是各种联想穿插着。
   《未来世界》写小说家、历史学家、哲学家都需要执照,小说家地位是最低的。哲学家最高,可以把人看不懂的说成是深奥的哲学道理你懂嘛。这么看中文凭,不看重能力对现在中国的看中文凭是一种提醒。《2015》要把画家改造成工程师能泯灭人的个性,作家也不懂他画的是什么一定要说出意味来,就比如现在小说什么的一定要有内涵有含义。就如王小波说的知识分子又没有那么傻,一定要在书中宣扬某种高深的道理,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非常同意!曾经看书是一定希望在能寻觅到让我恍然大悟的道理,但是有必要吗。其实道理也就那么些,主要是书本引起的共鸣和书中对情节的记录。不管这个记录是想象或是真实。有些真实就算记录了也是很没意思的。《2015》把画家改造成工程师反映了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一定要压制,不能追求个性发展。又让我想到了中国对个体的确定是通过人与人关系阐述的,比如“仁”,个体的个性发展却不是主要问题。最后小舅被释放因为我找到一个破电脑也能画出那样深刻的画。小舅出来后斗志也没了,生活变得平淡而惨淡。社会就把每个人都往没有激情的方向压迫,死气沉沉。
   但是,书中的女性通常是很有见地的。不管遇到主人公是男的多么潦倒,仍会不顾一切爱上。《2015》中的警察爱上二舅,《未来世界》小姚阿姨爱上大舅,F爱上我。女性都是有修长大腿,善心悦目的美女。但是都不是那么的势利小人,关注男的是否有钱有成就。如果画能给她震撼感触,书本触动其内心,就不管一切会和他结婚。但是受着打压的男性最终变得没有个性,最后的生活终究趋于平淡。
   《2015》中有个小偷进入二舅家偷钱,还和二舅讨论了其作画方式不对,后来都在警察局遇到还像熟人见面一样热乎。不管是小偷还是流浪汉,其都是出于社会的不公正。想起了梅娘去日本留学后归来,写了8年书,后来却被迫做清洁工,保姆等。社会没有对人才尽到合理的利用怎么可能发展。
   乌托邦本身就不存在,那么多人的思想怎么可能依靠个体的定义就认为这是大家都想要的。下一步多去看些反乌托邦的书!


   某天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书摊在搞“论斤”卖,我爱贪这种小便宜,于是淘来淘去,买了这本白银时代。
  
   听老师说过王小波这个人,大概是说他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作家。我喜欢"争议"这个词,因为这说明既有喜欢他的,也有不喜欢他的,而看两个阵营“掐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以前读过他单独装订的《未来世界》,但没读懂,现在才知道,原来只是《白银时代》的一部分。
  
   其实白银时代并不比现在好,,反而比现在糟。按作者的原话:“你别无选择,所以只好这样生活了。”而但凡有一点追求的人在白银时代就会被一个所谓的大公司抓进去进行思想改造。为什么?按作者的原话就是犯了错误。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披露现在,影射未来,又或者是披露即将发生的未来,影射现在。我在想,这么有能耐的公司大概也就是社会了。
  
   在小说中,"我"的舅舅是一个艺术家,他早死了,但活在未来,他这一生大部分很神奇,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思想教育,可教育到最后发现都是白教育,于是大公司不再教育他。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他不再伟大,与他有关的一切也变得平淡无奇了。
  
   而小说中的”我”曾一度迷恋舅舅,程度之深甚至达到公司的人误认为“我”就是舅舅而要把我抓起来,但“我”知道,“我”还不够格。所以在小说结尾,“我”依旧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它到底在哪里?
  
   而对于我,读完小说后依旧云里雾里,很多地方感觉无中生有,不知所指,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误读,可能我还不够格,所以不配读懂。但小说中的有那么几句话的出现还是稍稍给我指了方向,所以我好歹顺利翻完了页。
  
   最后一页上有这么句话: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但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我想他应该会高兴,哪怕是在棺材里。因为智慧的道路比以前宽了许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走在这条路上,形成了一种能够感动社会的正能量。他们活跃在各个舞台上,或许有的还在幕后,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到台前,被人们看到。
  
   有时候我感觉“智慧”这个词悬得太高,所以我更乐意用“生活”来代替,它看得见,也抓得着,实实的。
  
   不过生活并非总是向着一个方向的路,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还是大变特变,而这种变化又不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随时还能变回来,有时候我担心这种变化是向着不好的方向,而且是不可逆的该怎么办,但后来想想,其实是瞎操心,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我管不着。
  
   但当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时,我又开始焦虑了,因为我在坚持一条好像并不属于我,但却是我喜欢的路。不巧的是,我不喜欢走回头路,所以只好就这么走下去。不过当我想到作者的那句话: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可怕的事。所以我又不担心了,也决不会后悔。而且我相信,到了那时,我已经远远地把白银时代甩在后面,迎接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未来。


  2015这故事真是让人笑翻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三个短篇既独立又充满内在联系。叙事者“我”都是生活在白银时代的“艺术家”,但他们追忆的主题又都是当年那个露出荒唐意味的黄金时代。其实,所谓艺术家们的命运,从久远的过去到遥远的未来,都是一样的。
  
  “我”有两个舅舅。一个是写小说的,另一个是画画的。写小说的那位被电梯砸死了,画画的那位因为画出来的东西没人看得懂,被送去盐碱地劳改了。“我”是一个小说家,在记录“舅舅”的故事时,不知道自己是虚构了舅舅们,还是虚构了自己的生活。总之,“我”曾经用历史学家、哲学家的身份掩人耳目,想要完成属于自己的小说,但因为犯了“直露罪”和“影射罪”,被吊销了执照,甚至取消了“人”的身份。被教化后的“我”适应了体制,也习惯了被凌辱,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狂欢,但人人都不能骂娘的年代,“我”始终在思考:艺术的真谛是什么?
  
  到了最后一页,”我“还是搞不懂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因为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舅舅“,似乎都在把自己的事业当做艺术,但白银时代的艺术,只是一种商品,商品要适应市场,要通过质量检验,要符合国家标准,要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进行,通过”我“对舅舅们的回忆,我有点儿搞不懂了艺术是他喵怎么一回事儿了。
  
  于是,”我“妄图通过曲线救国,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从我脑中闪过,无论是长颈龙的传奇,还是埃及艳后的秘史,都及不上一个写了几十遍的师生恋的故事。在三个故事中,”我“都就职于一个写作公司。”公司“的权力是无限的,它的规模是不可想象的,它甚至有权利决定你能以怎样的身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就在车间里写作,白银时代的写作,只需要敲击键盘就可以了。然后把一个故事写几十万遍,拍上几百万个不同的版本。一切都很轻松。
  
  白银时代不是一个科幻的时代,那是一个无菌的未来时代,什么都是用银子做的,什么都像盖上了利乐无菌砖一样干净、卫生、符合精神文明建设。所有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小说、戏剧、诗歌、绘画,都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不需要创造,因为只要你无聊和无奈,会写字,人人都能写出作品来,公司根据无菌消毒的标准,对“我“的作品进行筛选,符合人民的需求,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白银时代的生活就是一场狂欢,那么白银时代,就是一个狂欢的年代。
  
  ”我“喜欢卡尔维诺、喜欢卡夫卡昆德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我“知道博尔赫斯评价科塔萨尔,只用了一句”facinante“(迷人的),”我”想,在白银时代之后的白金时代,人们再重新回顾“我”的文字,会不会是“诚实的”呢?
  
  艺术的真谛,大概就是真诚吧。
  
  


作者 你是双子座么!!前言不搭后语的,我倒觉得李银河年轻的时候未必是这样


我是白羊座,前言不搭后语纯属能力问题,和性格无关啊囧。


看文风觉得楼主是文艺学的研究生,不知说对没?


同样一位湖南(女士)也这样认为。事实却是我比你们小不少,当然我也不太文艺,同样的词再也写不出来。


我天啊。。。。你竟然有空写了这么多!


恰好在书上看到这一句。有点与其这样无趣的活着,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的味道~


书里说,伸出脚来让人踩,是什么意思?


额,,,一年前看的了,,也没怎么看懂,,怎么可能还记得。


都是他的书写得太艰涩


为了装逼还得都说好


想要驾驭一个东西,必先要拥有它


写的挺有意思,老师让我们选书看还要写书评,我当然是懒得看,然后刚刚就把你写的抄了抄,终于搞定了,哈哈。反正开学交作业老师也只会眼睛瞟过去罢了,嘿嘿。


顶楼主,这个分析,有层次有逻辑有意思。


利乐无菌砖。。。。。。。。。。。。。


似乎明白了一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