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日谈

[意大利] 薄迦丘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意大利] 薄迦丘  

页数:

787  

译者:

钱鸿嘉,泰和庠,田青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书籍目录

第一天
第一则故事
切帕雷洛在临终时编造了一篇假忏悔,把神父骗得深信不疑,虽然他生前无恶不作,死后却给当作圣徒,被尊为圣切帕雷洛
第二则故事
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听了好友贾诺托·迪奇维的话,来到罗马教延,他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回到巴黎之后,却改奉了天主教。
……

章节摘录

  关于这一切  原序    《十日谈》(一称《伽略特王子》)由此开始,共收故事一百篇,由七位小姐三个青年分  十天讲完。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尤其是那些曾经渴求同  情、并且体味到同情的可贵的人。如果有谁承受过他人的同情,得到了安慰,因而体味到这  份情意的可贵,那么我确实算得上一个。从青春年少、直到眼前,我始终无比热烈地爱着一  个人儿;说起来,她是那么高贵。以我的寒微,怕真有些配不上她。明达的绅士们听到我这  段恋爱,倒是很看重我、夸奖我,可不知道我为这段恋爱忍受了多少折磨啊。并非因为我的  情人心肠太硬,使我难过,而是因为我痴心妄想,在胸中燃烧着一股难于抑制的欲火。这分  明是一件不可能得到美满的事,因此,我时常只落得徒然苦恼而已。  在我为着爱情而受苦受难的时期,幸亏有一个朋友常用好话来劝慰我,要不是他,只怕  我再不会活在这世界上了。不过天主是万能的,他以亘古不变的法则,使人间万事万物到头  来都有一个归宿。我爱我意中人,虽说爱得比任何人都热烈,不论自己怎样抑制、旁人怎样  规劝,将来蒙耻受辱,身败名裂,在所难免,都不能挫折或动摇我这份爱情;可是这份爱情  却终于给流水般的时光冲淡了,到现在我的灵魂里只剩下欢乐的追念——这是爱情赐给那些  不曾在爱河里灭顶的人的礼物。我这场恋爱,当初叫我遭受许多痛苦,现在痛苦解脱了,只  剩下欢乐的回忆。  尽管我不再感到痛苦,可是我并没忘了那些为关怀我而替我难过、给我安慰、帮助的  人。我将终生感念他们的盛情,至死不忘。在许多美德中,我认为“感激”是最值得称道  的;反过来说,忘恩负义便是顶卑鄙的行为。为了表明自己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我趁眼  前可说是摆脱束缚、一无牵挂的时候,决定凭自己一点浅薄的才学,写下一些东西,给帮助  过我的人读着消遣,聊作报答。如果以他们的知情达理、或是情场得意,这本书竟成为多余  的,那么至少对另外一些人还有用处。  虽说象这样一本书是不见得会给予不幸的人们多大鼓舞,或者不如说,多大安慰的;不  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本书贡献给最需要的人,因为这对他们更有帮助,更可宝贵。那么有  谁能够否认,把这本书——这份微薄的安慰,献给一位相思缠绵的小姐比献给一个男子来得  更合适?  女人家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包藏在自己的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  (过来人都知道)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得多。再说,她们得服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  志,听他们的话、受他们的管教。她们整天守在闺房的小天地内。昏闷无聊,仿佛有所想望  而又无可奈何,情思撩乱,总是郁郁寡欢。  要是她们因为苦于相思,弄得愁眉不展,那么除非有什么新鲜的排遣,这愁是消不了  的。再说,妇女远不及男子有忍耐力。男人恋爱起来。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大家都可  以看到的。就是他果真发愁、心里昏闷,也自有许多消遣解脱的办法。只要他高兴出去走  走,可以让他看看听听的东西多的是,他可以去打鸟、打猎、钓鱼、骑马。也可以去赌博或  是经商。有了这种种消遣,一个男子至少可以暂时摆脱了、或者减轻了他心里的愁苦。他到  头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得到了安慰,逐渐忘却了痛苦。  多情善感的妇女最需要别人的安慰,命运对于他们却偏是显得特别吝啬。为了多少弥补  这份缺憾,我才打算写这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少女少妇一点安慰和帮助——为的是,针  线、卷线杆和纺车并不能满足天下一切的妇女。这本书里讲了一百个故事——或者是讲了一  百个“寓言”,一百篇“醒世小说”,一百段“野史”,你们怎么说都成。这些故事都是在  最近瘟疫盛行的一段时间中,由一群有身分的士女——七位小姐、三位青年分十天讲述的。  故事以外,还有七位小姐唱着消遣的好些歌曲。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谈到情人们的许多悲欢离合的遭遇,以及古往今来的一些离奇  曲折的事迹。淑女们读着这些动人的故事,说不定会得到一些乐趣,同时还可以从中得到一  些有益的启发,因为借这些故事,她们可以认识到什么事情应当避免,什么事情可以尝试。  这么说,这本书多少会替她们解除一些愁闷吧。  要是真能做到这一步,(但愿天主允许吧!)那么让她们感谢恋爱之神吧,是他把我从  爱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了我力量,为她们的欢乐而写作。          书摘  秀外慧中的女士们,我一向认为你们生性都悲天悯人。我  知道,在你们看来这本书的开头未免沉重凄惨,教人想起前不  久那场可怕的瘟疫,死亡狼藉、十室九空的情形伤心惨目,耳  闻目睹的人至今心有余悸,记忆犹新。但是我不希望你们在翻  开本书之前就给吓退,以为阅读时会唏嘘不已、潸然泪下。其  实我这个悲惨的开头无非是旅行者面前的一座巉崄荒凉的大  山,山那边就是鸟语花香的平原。翻山越岭固然劳累,一马平  川却赏心悦目。欢乐过头会带来苦恼,而这本书开头的悲痛也  会变成欣喜。经过短暂的愁苦(我说短暂是因为它只有几页),  接踵而来的是甜美和欢快,这一点我事前作出许诺,以免你们  因我不预先交代而不耐心等待。说真的,如果我能够问心无愧  地领你们沿着一条不太崎岖的道路抵达我想带你们去的地点,  我很乐意那么做,但那条险路是你们将要读到的事件的铺垫,不  追溯背景无法行文,我万不得已才写下我要写的东西。  话说基督降世之后过了硕果累累的一千三百四十八年,①  意大利最美丽的城市,出类拔萃的佛罗伦萨,竟发生了一场要  命的瘟疫。不知是由于天体星辰的影响,还是因为我们多行不  义,天主大发雷霆,降罚于世人,那场瘟疫几年前先在东方地  区开始,夺去了无数生灵性命,然后毫不停留,以燎原之势向  西方继续蔓延。人们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诸如指派一批人清  除城市的污秽垃圾,禁止病人进入市内,发布保持健康的忠告,  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组织宗教游行或其他活动,虔诚地祈求天  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总之,那年刚一交春,瘟疫严重  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开始显露出来。佛罗伦萨的瘟疫和东方不  同。在东方,病人鼻孔流血是必死无疑的症状。在这里,疫病  初起时,无论男女腹股沟或腋下先有肿痛,肿块大小像苹果或  者鸡蛋,也有再小或再大一些的。一般人把这些肿块叫做脓肿。  不久之后,致命的脓肿在全身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接着症状  转为手臂、大腿、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一片片黑色或紫色斑点,  有的大而分散,有的小而密集。这些斑点和原发性的脓肿一样,  是必死无疑的联兆。医生的嘱咐和药物的作用似乎都拿它没有  办法,或许因为这种病是不治之症,或许由于病因不明,没有  找到对症的药物(除了懂医道的人之外,原本毫无医药知识的  男男女女也有许多偏方)。在这种情况下,侥幸痊愈的人为数极  少,大多数病人没有发热或其他情况,在出现上述症状的第三  天,或早或迟都会丧命。①那场瘟疫来势特别凶猛,健康人只要  一接触病人就会传染上,仿佛干燥或涂过油的东西太靠近火焰  就会起燃。更严重的是,且不说健康人同病人交谈或者接触会  染上疫病、多半死亡,甚至只要碰到病人穿过的衣服或者用过  的物品也会罹病。假如不是许多人和我本人亲眼目睹的话,我  这番描述也许是难以置信的。假如许多殷实可靠的人没有耳闻  目睹的话,连我也不敢相信,更不用说形诸文字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    薄伽丘是意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后半后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集等。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十日谈》。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纵情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编辑推荐

  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文艺复兴运动先驱之一乔凡尼·薄伽丘最重要的作品《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十天里他们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唱了十首诗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日谈 PDF格式下载



   薄伽丘,出生于巴黎的意大利才子,他生活在14世纪德欧洲,家境富裕。也许只要他默默无闻,不,也不能这么说,只要他在那时候继续放浪声色,也许结局便不会那么惊心动魄。“浪荡王孙”的头衔是总也不嫌多的,不过,他却选择了一条战斗的道路,对教会展开了攻击。
   他是人文主义的先声,虽然教士在他的作品中大都以反面角色出现,但是仍旧掩盖不了他寻求人性自由的光辉。
  被他嘲讽的教会是多么可爱,在薄伽丘死后派人捣毁了他的坟墓,这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宛如臧克家的诗中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他死之时,教会还不知道,文艺复兴的车轮已经碾到了自己头顶。


  这本书应该译作灾难大特搞之类的
  趁着瘟疫横行的日子,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做,话说饱暖思淫欲,于是就近大搞纯粹的男女关系,我觉得古代的人貌似比现代人坦诚多了,应该什么题材都能够写似的,有没有焚书坑儒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但是这本书里还是可以看见当时贵族的部分生活,人们对欲的渴望,其实也是因为精神的空虚,要是当年有偶像剧什么的,可以经常去逛街,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精力搞来搞去了吧。
  


  这本书在上学的时候历史书里面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图书馆里就是借不到,于是我就怀着非常好奇的心理,从网上买了这本书。
  
  我看了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八卦故事么 ,只不过是带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人的价值观,为什么不能看呢?我想楼下那帮老太太的聊天内容会远远比这书里的记载要不堪入耳。
  
  更何况,人本来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的,这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正常的需要,这本书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露骨地体现的人性,说明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说明人性是不理智的,同时也是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释放了人性,现在又将这种人性加以封锁,这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如果不敢光明正大的去面对现实存在的事情,那么道德的底线只会在阴暗的角落里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下限,在一个黄色网站被封锁,黄色书刊禁止贩卖的社会里,原始的冲动只会以更加扭曲的方式得到释放,这可能祸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更会是我们的家庭幸福,甚至我们的后代。
  
  


   这部历史书上颇具名气、影响极深的作品前些天被好友淘到,无意中知晓便先夺其爱,拿来品读,得出了十日之谈,一世之展的感慨!
   十日谈中共有故事一百个,其中内容涵盖很全面,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上到教会最高主教,下到社会最底层人民,展现了中世纪背景下人们在宗教思想、欲望束缚的情况下的压抑,通过各种奇特的方式来抒发不满,抗争现状,揭示人性本有的欲望,同时抨击了宗教对人民的毒害,以及宗教徒的丑恶面,呼吁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觉醒,另有诸多细节因水平限制不做总结,但本书的艺术成就是齐名与但丁神曲的,被美誉为“人曲”的巨作,成为中世纪的展现!
   但本书翻译平平,没有华丽的文采和奇特的修饰,内容尺度较大,涉及诸多性爱,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思想不符,觉得很淫乱,但却是展现意大利人逐渐发现自我,欧洲逐渐雄起的过程,我们在有些问题上的固步自封,盲目偏激,对于新思想或者新东西的一味排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
   虽然存在时代、时间、文化背景等诸多不同的因素,但本书确有必要一读,联系当下社会,人们在伪装的表面下隐藏的那颗污浊不堪的心是否会随时展现出来,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到底是否能起到约束的作用,我们所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是否又需要再一次的觉醒来彻底改变麻木的思想?
   期待一部关于当今的十日谈,来揭示如今社会!


  我四年级的时候从我们小学图书馆拿来看的!!!
  为什么小学图书馆有这种书!!!
  恍然大悟!!! 为什么我这么早熟!!!
  我以为我对XXOO是无师自通呢!!!
  尼玛!!!
  今天看见大家评论我才发现!!!
  原来都是因为这个书!!!
  还我青春!!!
  还我纯洁的心灵!!!
  姐恨你一辈子!!!


  看书果然必须得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啊,要不然就如我盲人摸象般的把这本带点“色”的小故事集看完,总会满心的疑惑,这这货就是王小波所用来“性教育”的吗?这货没有一点深度啊!当你了解本书在那个时代所起的作用,才会若有所思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遥远异域中的一座城市爆发了一场瘟疫。是时,丧钟乱撞、尸横遍野,人心惶惶、十室九空,死神阴恻恻的冷笑回荡在耳际,一切仿佛世界末日般肃杀。一群白富美为躲避疫病,呼朋引伴叫上了三两个高富帅,相约逃到城外田园中去,红尘作伴、寄情山水。那田园仿若世外仙境,绿荫匝地、花香浮动,悬泉飞漱而下,鸟语百转千回。于是帅哥靓女们席地而坐,在这如诗美景之中,依序讲起了半黄不黄的段子。
  
  这段颇为违谐、甚至略显不伦不类的描写,却正是煌煌名著《十日谈》的结构框架。通过青年男女此起彼伏的段子集锦,一百个奇闻异事所构建出的西方浮世绘在读者眼中徐徐展开。这种框架式结构已然堪称标新立异,而《十日谈》的故事内容更显气度诡谲——每日十谈,共谈十日,在这十日谈笑之内,人性、宗教、爱情、权谋、婚姻、性欲、政治、司法无所不谈,无所不笑。看似谈风月,实为论风云,再愚钝的读者,都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嗅出作者在嬉笑怒骂之下暗隐机锋,含沙射影。
  
  在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谱系中,《十日谈》常常被主流批评家冠以“现实主义”的标签,《十日谈》中文权威译本的译者方平甚至在译序《幸福在人间》中如此评价:“欧洲文学还是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作品中反映了这样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在笔者看来,《十日谈》似乎并不尽然符合“现实主义”的特征,全书开局便颇具后现代主义风范——尸骨累累、疫病丛生,人命宛如风中之烛——这与核战争后满目疮痍、阴霾遍地的废墟小说何其相似!其后,一群年轻俊美的少年男女私逃出来,在无人问津的田园别墅中暂居数日,靠唱歌跳舞、纵论风月来消磨时光。在命危如朝露的艰难时刻,这群年富力强的富家子弟们不去钻研治病救人之策,不去寻求逃出生天之法,反而泰然安坐,抱膝调情。城外莺莺燕燕、春意融融的气氛,与城内白骨森森、荒寒凄幽的画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幅荒诞神奇的场面,又颇像是价值虚无主义的写照——既然末日临头,不妨冲淡达观,让男男女女携起手来搞个茶话会。当然,彼时的西方文学尚无“现实主义”之门类,自然遑论会出现“后现代主义”了。不过我们仍不能将《十日谈》简单地视作摹状佛罗伦萨之风物的作品——尽管作者曾在书中信誓旦旦地声明所有故事确有其事,但吃饭时遇到地狱中的幽灵现形(第五天故事第八),朋友去世后又能还魂阳间(第七天故事第十),魔法师在一夜之间变出一座花园(第十天故事第五),这些怪力乱神之事明显是不可置信的虚妄之说。那么作者或广撷博采嫁接轶闻,或妙想天开自行臆造,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图呢?
  
  按照薄伽丘本人的定义,《十日谈》乃为“太太小姐们”“消遣解闷”之用。从某一层面上看,此书也确实秉持着这一宗旨。不知是作者恶趣味所致,还是中世纪的意大利风气开明,全书对男女之防、人伦礼法毫不理会,诸如诱奸、出轨、骗财等蝇营狗苟之事也常能给予正面评价。到了《第七天》作者更是兴致大涨,专写奸夫淫妇私通苟合之事,并且大肆赞美偷情的妻子,嘲笑捉奸的丈夫,还常常设计出“淫妇与奸夫就这样秘密且美满地偷情下去”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另外,作者常常对情商较低、性格拘谨的人物流露出鄙夷甚至嘲讽的态度。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人物形象名叫卡拉德林。此君并无丧德败行之劣迹,只是“头脑简单、性格乖僻”,便屡屡受人捉弄甚至折磨,其境遇之差令读者惨不忍睹。笔者一度怀疑薄伽丘与此君结下了私仇,因此拿小说来谩骂泄愤。
   以上种种,用现在的观点加以审视,难免显得格调太低。尽管故事情节趣味盎然,却颇有龌龊下流之嫌,落入了“私闱秘事”之属,比之当今的《故事会》《知音》尚且不如。薄伽丘一代文豪,自幼矢志做“大诗人”,后来又在佛罗伦萨之共和政体中掌管财政、外交等要职。以如此学识身份,自不会冒封建教会之大不韪、费尽周折搞出一部低俗粗粝的地摊文学作品来取悦“太太小姐们”。而后世对《十日谈》的解读,常常激赏其伸张人性,抨击愚昧、禁欲,宣扬人文主义精神。那么事实确否如此呢?
  
  据说薄伽丘受奥维德《变形记》影响极大。笔者追根溯源,又将《变形记》(杨周翰译本)及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本)通读一遍,发现后两者与《十日谈》很难扯上关系。《变形记》的故事多半引述自希腊神话,并无太多新意,且充斥着大量叠床架屋的比喻与排比,读来乏善可陈(后来一想,这大概是翻译之故,若将中国的楚辞汉赋翻译成拉丁文字,或许是同一效果)。另外,《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与《变形记》自始至终皆贯穿着一个思想:敬神爱神。书中的诸方神祇多半被塑造为暴戾颟顸、荒淫贪婪之形象,除了雅典娜偶尔还做些好事外,其余神祇为一己私欲或私仇,常常做出草菅人命之事。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得毫无异议地遵从其号令,甚至无条件服从其生杀夺予之权,颇有“神要人死,人不得不死”之味道——反抗神谕者全部不得好死,很多平头百姓只是在祭祀时出了纰漏,或是抢白神祇几句,甚至仅仅是夸耀自己某项才技胜过某某神祇,便会立即受刑、送命(有时甚至会株连无辜者,如忒拜皇后尼俄柏因夸耀家世,使自己二十位子女尽数被维纳斯母子残杀;阿耳卡狄亚国王吕卡翁因冒犯宙斯,使全体人类被洪水淹没),或被变化为某种牲畜草木。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场气魄绝伦的特洛伊战争,在神话中竟被塑造成两派天神过家家式的游戏。谁生谁死,谁胜谁负,均凭神祇一言而决——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攻城拔寨似乎成了毫无意义的举动,他们背后高高在上的神祇才是决定战争导向的操盘手。即便是威猛无俦的阿喀硫斯,也难免身中阿波罗冷箭而亡。唯一堪与神祇一搏的凡人,似乎只有击败赫拉的大力士赫剌克勒斯了,可惜此君死后也被招安成神(与中国小说中的孙悟空异曲同工)。凡人在神祇面前,犹如蝼蚁尘灰般轻贱不堪,且几无反抗之可能。古希腊先民们一边通过故事来消解神祇的权威性(把神祇塑造成一帮阴暗龌龊、淫乱残暴的小人),一边却又用故事来告诫后代必须尊崇神祇,这一悖论实在让笔者感到惶惑不解。
  与佶屈聱牙的“史诗”相比,薄伽丘的《十日谈》显然更为文笔晓畅、情节爽快,灵动通俗之至。这除了译者高超的译笔外,还要归功于作者平民化的话语方式。薄伽丘初时从商,后学法律,出入于市井之中,体会人间疾苦悲欢,并无身居庙堂之高的“大学者”那般一身酸腐之气,遂以“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方言”写下巨著,开意大利民族文学的风气之先。更可喜的是,奥维德等先辈书中的“尊神”思想,在《十日谈》中被一扫而光。所谓教义,所谓真理,不过是一小撮利益集团挂羊头卖狗肉招摇撞骗的幌子罢了。古往今来,无数政客神棍将自家领袖之学说奉为万世不易之至理,推而广之用以蛊惑百姓,以期达到洗脑之效用,专制之目的——正所谓嘴里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都是“生意”是也。这点在勒布的《乌合之众》中已被详尽阐述,无需笔者赘言。
  而薄伽丘深谙此道,遂寓讥刺于笑谑,将修道院、主教、修士之腌臜丑陋、道貌岸然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全书第一个故事,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临死前凭借花言巧语竟使自己被教会封为“圣者”,死后哀荣备至、万人膜拜。而第六天故事第十,写一个招摇撞骗的修道士随机应变胡说八道一番,愣是把一块平凡无奇的焦炭说成了圣徒遗物,骗得无数愚夫愚妇的捐款。这两则故事将所谓“圣人”、“圣物”打回原形,使读者既感可笑,亦复戒惧。现如今,我们所顶礼膜拜的伟人志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名物名迹,是否也被炫目的光晕遮盖住了本来面目呢?
  薄伽丘又常常揭发教会之荒淫无耻、泯灭人性。在第三天故事第四中,写某修士传授给一个朋友修仙秘法,趁朋友夜夜苦修时,与该朋友的妻子偷情寻欢。第三天故事第八,写某修道院院长为了淫人妻女,将丈夫关入地窖,并诓其已入“地狱”,后来该妻子的肚子被搞大了,又将其丈夫放还“人世”,去充当私生子的父亲。第三天故事第十,写一位虔诚的少女到修道士处寻求修行之法,修道士却利用少女的纯真善良将其骗奸上床。第四天故事第二,某神父佯装天使附身,靠着一身劣质的装扮诱奸了一名妇女。第九天故事第十,一位神父借施法变化的名义,竟在丈夫眼皮底下公然与其妻子性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道貌岸然的修道士固然可恨,但是受骗的愚夫愚妇更加可悲。一个个荒诞不经的谎言,竟能为之坚信不疑,这恐怕并不是一件能令人捧腹的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愚昧本身便是一种罪恶,甘心为人奴役、洗脑而不自觉,那也无怪乎受难受骗、永世不得翻身了。
  如果说以上仅仅是《十日谈》“反神性”之思想的话,那么之后的“倡人性”便呼之欲出了。譬如在《第四天》开头的一个故事,讲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到深山老林潜心修行,后来同儿子下山进城,因害怕儿子被美色所惑,便唬他说那些花枝招展的美人是害人的“绿鹅”。哪知少不经事的青年儿子却央求父亲带几只“绿鹅”回山。
  这一故事作为《十日谈》宣扬人文主义的佐证,被大陆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收录。大陆的主流文学批评作品,常常揪住《十日谈》反神性、倡人性这一特点不放,将《十日谈》定性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夺取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而发动的一场进攻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论”的观点来诠释《十日谈》的理论,在大陆文学界始终占据着制高点。
  如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这样评论道:“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方平在译序《幸福在人间》中的评论,则活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日报》的社论:“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这样指出:‘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这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罗马天主教会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它是各国最大的封建地主……对于卜伽丘,这是大敌当前,势不两立,他运笔如刀,在整个作品中,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全面地向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展开猛烈的冲击。”
  这些批评固然有其道理,但显然失于偏颇。尤其是方平的评论,把薄伽丘搞得跟左翼作家一样,就差说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昂首堪为民族魂了。首先,薄伽丘本人至死都是天主教徒,从其身份、立场上看,说他把天主教会当做“大敌当前”好像不太可能。其次,《十日谈》曾多次表示女人只能算作男人的附庸,如篇首七位女郎在商量私奔时,有一位名叫菲罗美娜的姑娘说:“女人要是没有男人的领导,势必弄成一团糟。”再如全书最后一个故事,萨卢佐侯爵为试探自己妻子的忠诚与敦厚,不断对妻子做出不堪忍受之折磨,妻子却逆来顺受,因此大受作者褒扬。这明显不是在“抨击男女不平等”。大陆教科书对此种种视而不见,非说《十日谈》是反抗封建神权的一面旗帜,显然是受苏联斯大林式审美意识形态观念荼毒太深,再加上“文革”遗风所致——总纠结于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想,世界万物非得划出个进步的、反动的,科学的、落后的,革命的、腐朽的,正义的,黑暗的。照此理说来,莎士比亚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塑造出一位明智善良的劳伦斯神父,《基督山伯爵》亦出现过一位渊博坚毅的法利亚神父,莎士比亚与大仲马将封建教会中的神父塑造成了正面形象,难道他们便是反动学术权威不成?
  
  那么《十日谈》究竟想谈什么?笔者认为,其所谈之深意,乃是将彼时知识分子空茫、压抑、焦虑的感受,以及愤懑、卑怯、踟蹰的心情,幻化作一段段委婉内敛又不失辛辣犀利的段子,用以略抒忿气、缓解重荷。
  用类比法进行观照,《十日谈》与中国的《笑林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学作品颇为肖似。这些作品俱各臧否世情、戏谑不羁,呈现着大讥笑,却又隐藏着大悲啼。所谓满纸荒唐言,其实一把辛酸泪。在各种现实因素掣肘的创作环境下,作家无法直抒胸臆,因而只得曲笔托辞。我们不难清楚地发现,举凡文化专制将衰未衰,资本主义将兴未兴之时,各种压力总会如潮涌般纷至沓来。民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浮沉合而为一,共同成为知识分子们挥之不去的心悸。压力在薄伽丘心头无从发泄,只得聊以寄文学消解,这一种文学心理惯性,直至今日仍得以保留——登陆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网络聚集之所,点开一个个嘲讽自我更嘲讽时代的帖子,会看到一串串精巧的段子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这些段子共同诉说着时代的无奈与悲欢,它们便是新时代的《聊斋志异》,新时代的《十日谈》。
  体制造就了薄伽丘的大笔如椽,薄伽丘的大笔如椽又记录了那个时代。升斗小民们的怕与爱,便是在这样的体制与时代中传承延续,无分古今、无分中外。彼时的作者与今时的读者,通过十天一百个小故事的串联,实已同仇敌忾、心照不宣。
  是的,极目远望,那面“墙”仍坚如铁石、岿然不动。墙内的人们忿气难抒,不甘道路以目,只得含沙射影——用狡黠叛逆而又极富深意的故事,博得对方会心一笑。在《十日谈》面前,我们不必穷首皓经上下求索,只需走出书斋,看看这大千世界,便可心有灵犀、无复多言——大家已然心照不宣。
  


   文藝复興的文學和藝術講究『人>,十日談大談男女之愛,偷情之愛,可見當時的社會禁欲之嚴重。
   我想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渴望沖破某種枷鎖,得到某種自由。
   不喜歡的是那種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那種特黑白分明的思想。好中有壞,懷中有好,人之所以為人,一獸一神。


  中世纪常被人误认为“黑暗贫乏”,其实中世纪民众艺术,如雕刻建筑图画诗歌传奇之类,是很光华灿烂的。读者可择看一部较详尽的艺术史(如Michet 所著的),读一两部传奇(如《罗兰之歌》,《亚瑟王传》之类),再加上一两部耶教大师的著作(如《圣奥古斯丁自传》之类),对于中世纪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便可知其梗概。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初期大师,他的《神曲》不可不读。较软性的读物有薄伽丘的《十日谈》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期的最具体的成就仍在造型艺术,读者可看Vasari 的《艺人传》和Beransen 的《意大利画》。


  书里写了十天100个故事,薄伽丘的这中写作方式很有意思。里面的故事很丰富,各个阶层,人生百态,都涵盖到了。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去经历和体验,有些不需要亲身体会,看看书里说的,也就心领神会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
  
  一个是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劝说另外一个加入天主教,这个人一开始不愿意,但是到了罗马之后,看到天主教的腐坏堕落,竟然决定加入天主教,理由是虽然教会如此的腐坏,居然还有那么多虔诚的信徒,说明这个宗教确实非常的神奇,自己要加入进来体验一下。
  
  另外一个是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比喻,比较有意思,还有其他一些故事,作者真是阅历丰富,知识渊博


  1.精装版本,很硬的封面。很厚的书。放很久不会坏
  2.刺激。地狱与魔鬼,It's crazy.
  3.高一的时候买的,看的时候惊呆了,然后就偷偷的放在被子底下。每天晚上看的心砰砰的跳啊。
  4.很幽默很诙谐的风格,赞扬世俗,性解放。是文艺复兴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5.很有趣。


  八卦十日谈…100个故事…  八出思想,八出境界,…喜欢最后…幸福是什么…它不在于你是谁,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那非凡的心灵…它宁静,深邃,纯洁,宛如深林中的一江湖水…这恐怕是最难得的幸福了…


  以前历史课学过:薄伽丘写过《十日谈》,貌似只是个一分的选择题。但是,因为薄大人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我总是对这个伟大的作品充满敬畏,以为其文艺的高深不可莫测。直到读了,才发现,原来文艺复兴是这个样子的啊!!!大开眼界!!!总结如下:
  1.当时大家都是喜欢戏谑的,用戏谑来回敬别人的小聪明
  2.道士们都是道貌岸然滴,看到美丽新鲜的女人就忘了自己是谁了= =。勾引寡妇,挑逗别人妻子= = 。所以会被他人利用范色欲之戒!
  3.老头子追起姑娘来,毫不比青年小伙子逊色!且心态良好,因为自信其更有经验和认识力!
  4.很多妻子是喜欢欺骗丈夫的!恋爱中的女人,再笨也会变成哲学家和艺术家,为了偷情无所不用其极
  5.是不是处女是无所谓滴!第一日 第7个故事:国王送美若天仙的女儿出嫁,版图蒙难,她为生存,和9个男子同居过。等回到故乡,却使父亲相信她仍然是处女,品德高尚的纯洁圣女,顺利出嫁。“被吻过的香唇,并不会减少风味,只是想月亮一样的晦而复明”
  6.当时复仇的手段是残酷的!杀死了人用人家的心脏做菜……把心脏放在酒樽里…………把人的头颅埋在花盆里………………
  7.薄伽丘同志并不是某种宗教的虔诚信徒,每种宗教都是各有千秋的好,难以定论孰好孰坏。
  总结:有本书叫《文艺复兴时期的性开化现象及性道德观》,这个题目足以说明一切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了。禁欲神马的,统统见鬼去吧!
  


  看了两天 我总结出一点规律。。。
  
  十日谈里面:
  
  社会风气是异常败坏滴,
  
  神父教会是无恶不作滴;
  
  强盗海匪小偷刺客是轮番上场滴,
  
  国王王后亲王公爵是一把一把滴;
  
  男猪脚是全世界最最帅滴,
  
  女猪脚是全世界最最美滴;
  
  男猪脚的爸爸是全世界最最有钱滴,
  
  女猪脚的爸爸是全世界最最有权滴;
  
  男淫勾引女淫是不管怎样一勾一个准滴,
  
  女淫勾引男淫是比男淫勾引女淫还多滴;
  
  男淫出门在外除了做生意就是不停地勾引有夫之妇滴,
  
  女淫在家除了等丈夫回家就是时刻接受被男淫勾引滴;
  
  男猪脚碰到的女人 无论有木有结婚都一心想和男猪脚上床滴,
  
  女猪脚无论是忠贞不渝 还是睡过八九个男人结局都是美好滴;
  
  
  最最美妙的是 当时的女淫(包括讲故事的几位)都梦想可以和好多好多男淫上床。。。
  
  
  


  这个方平与王科一译本有精装与平装两种。
  不过就我看来,平装的先出,为选译本;精装的后出,为全译本。可能也会有选译的有精装,全译的有平装。
  附插图和绣像,很漂亮。
  限于出版年代的整个环境,选译本删掉了一些少儿不宜的故事,大约存80篇。不过愈是少儿不宜的,往往愈见人性,特别是这样一个彰显人欲的故事集。如赶魔鬼入地狱的故事。


   结识这本书,是因为学习《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时候,据说是模仿《十日谈》。现在已经忘了《坎特伯雷故事集》都有什么故事了,估计看完《十日谈》也会记不得有什么,不过会知道寓意是什么。现在看了第二天的,有点看不下去了,主要是看完了之后自己想不出别的寓意来,只能当故事看,一直往脑子里填充,什么寓意了书上也有,完全用不着自己思考,所以脑袋会觉得很膨胀。也许是我太懒不愿意动脑的原因吧。希望自己以后看书的时候多思考下


   理智讲,为了书皮上标注的“世界名著”四个大字去的。看完之后,只觉失望。
   一些有关情欲爱欲的故事,一些机智灵巧的手腕。
   前者,我大可以去看各种H段子也好过这些粗糙的语言大量吟诵赞美相互恭维的吟唱;而后者,我也大可去看阿凡提一休哥以及种种儿童青少年读物,个个都比这些人聪明机灵的同时懂得廉耻知道头脑不是作奸犯科者的座右铭。
   而这本书之所以有名到被冠以“文学名著”的地步,我想完全是由于其对神的鄙夷以及人的解放。好吧,这是文艺复兴之典型特征。只是由今天的目光来看,基本已失去了原有的思想解放价值。当这思想解放的作用无法施展时,其作为文学著作的意义,唉,不谈也罢。
   为此,我仅能说,这是一部曾经的文艺复兴名著。。。


  
   眾所周知,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是文藝複興時期享譽盛名的“文學三傑”之一。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及其相連在一起的作品《十日談》,是在高中世界史的課本上。由於我自小對外國文學的理解甚感吃力,所以一直都沒有想去翻閱它的沖動。以至在大學前,薄伽丘和《十日談》在我腦海中的概念一直都只停留於曆史課本某一頁的那一段落上,同文藝複興、但丁、人文主義等寥寥數詞聯系在一起,僅此而已。直到上了大學,迫於大眾對中文系學生廣泛閱讀面要求的壓力,我才不得不從圖書館借回一本五百多頁厚的《十日談》來拜讀。
  
   說實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很艱難的。因為它基本上沒有主要故事情節而言,簡單地概括,無非是十個青年那女為了逃避瘟疫而到鄉村的別墅度過了十日,其中每一日每個人都講述一個故事以此來消遣娛樂,這一百個故事,就構成了這部堪稱經典的作品。在看到第二日時,我就已經產生了倦怠感,因為反觀前二十個故事,多數帶著寓言性質,歌頌美德,抨擊罪惡,成全美好愛情,斥責虛偽宗教。總體而言,故事內容大同小異,最終也都是善惡有報的結局。接下來,在沉悶壓抑的心境下我耐著性子把這本書翻完,也只能說自己只是翻完了此書,因為回過頭來回憶書中的故事,能記個大致輪廓的屈指可數。的確,看完後的感覺並不太好,因為當時覺得它完全低於了自己先前對於“名著”和“經典”的期許,讀罷,好似連點基本的情感餘波都沒能夠留下。
  
   後來,看到了一些網友對於《十日談》的評論,發現將其列為“黃色小說” 、“淫書”等等低俗之列的大有人在,即使已經知道它作為文藝複興偉大作品的重要文學地位,很多人對其中宣揚男歡女愛,縱情享樂與赤裸裸的欲望描寫還是頗覺反感。這使我很自然地聯想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禁書的明代小說《金瓶梅》。即便是沒有親自閱讀過,大多數人還是會對書中大膽露骨直白的性描寫有所耳聞,與人提及後便相視一笑不再深談。曾經聽到一個老師這麼說過,《金瓶梅》是不亞於《紅樓夢》的一部好作品,它對當時社會全貌的把握和挖掘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當時我自然不知去如何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對於它是“黃書”的刻板印象已經由各種渠道先入為主地駐入我的思想。如今關於《十日談》,似乎也同樣面臨這種思考困境,究竟該如何判斷它的核心價值並從中提取出永恒的精髓是症結所在。
  
   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其精神內涵的感召。總結《十日談》的故事大綱,就是兩條主線索,一是通過揭露僧侶主教們驕奢淫逸的生活和醜惡無恥的勾當來抨擊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另一個是通過對各種人們的品德和對愛情的追求來贊美人性的愛與生命的熱情。我想,作者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後,想表達的不僅僅是倡導人性的釋放和贊頌人生的自由平等,他用自己的筆還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信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對於真實的崇高訴求。
  
   回顧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所有人都籠罩在基督教教會的統治陰霾下恐慌地生活。封建帝制的專制、《聖經》的教義束縛著人們壓制自己的欲望,歐洲社會沉浸在一整套禁錮人思想和肉體的囚籠中死氣沉沉毫無生氣。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口號在這個時候喊出無疑是對整個歐洲大陸封建統治的強有力反抗。很顯然,這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王權對峙的巨大挑戰。薄伽丘既但丁之後把這部盡顯善惡美醜的著作作為他蔑視宗教權威的武器,可謂是冒著巨大風險為黑暗的社會填充進了一股促人覺醒的颶風,讓被長期壓迫得喪失了思考能力的人們重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識。追根溯源,這種自我肯定與發現的啟示其實就是對人性本真的昭示,《十日談》裏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真善美假偽惡,種種性格都是人所可能包含的特質。換句話說,薄伽丘做的僅僅是將原來存在卻被掩蓋著的東西從紛亂的世象裏抽離出來,使其還原到人們眼前。人類真實的情愫,真實的陰暗面,真實的對愛情的向往,統統被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從而使偽善的謊言,虛假的道貌岸然全都無處遁形。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十日談》會被予以文藝複興中“人曲”的盛名。因為它就寫了人,它剖析了人性內核的元素,讓人在混沌無知的迷茫中覺悟。薄伽丘為眾人找尋到了自我真實的所在,那不再是在教皇操縱下的傀儡,而是為平等自由追逐的靈魂。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一個沒有欲望的人不可能算是真正完整的人,否則,便是另有所圖的偽裝。薄伽丘通過對人性欲望最直接的表露揭穿了教會中無數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他們內心有著強烈的追求肉體情欲的需求,卻在表面扮演著清心寡欲正直忠誠的衛道士形象,然後又以種種欺詐誘騙的手段來滿足私欲,這種品格低劣的人絲毫不及那些敢作敢為地追求本能欲望宣泄的人。如第七日中愛莉莎講到的林那多修道士就是這般無恥之徒,既入聖途卻無法拋棄凡心俗念,引誘年輕太太與自己私通。對宗教人士無德行徑的批判是薄伽丘對操縱宗教的教會本身的嚴厲控訴,也正是這樣的呐喊號召起世人找回自己最真實的形象。
  
   文藝複興之後,世界文學普遍開始在人性意義的拷問上有了更為廣大的探索。都說愛情是永恒的主題,為什麼?因為與之相關的欲望是人類永恒無法回避的存在。有了欲望,就有了一切是非善惡,人們也就不會停下探求真理的腳步。可以說,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談》是先驅者,他撥開了困頓人類已久的迷霧,引導後世沿著自己開辟出的道路繼續前行,使得愛與欲望成為文學史上亙古不變的話題。《紅與黑》中,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和馬蒂爾德小姐的兩段感情的失敗透射出階級社會對個人情感、意志的舛害,從個人欲望的滅亡過程引發對複辟時期社會的全面展現。這是人文主義精神在現實主義作品中的放大,肉體固然可以被剝奪,但追求自我情感的熱情是不會泯滅的。
  
   關於人文主義,我認為最直白的理解便是,它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因素,發掘本真,還原自我真實色彩。如此看來,那些所謂低劣所謂低級描寫的一切作品,不過都是那個最敢於說真話的小孩,把我們原來的樣子加以描述罷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付,《十日谈》,放在写书的那个时代,也许是本好书,可是到了我们这个物欲横流、人性混乱的时代,似乎更应该提倡一些有关“秩序”方面的书,出轨可以,不应作为潮流,性解放也好,不应看做性自由,太过反而不及,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应该把一些“精神”类的东西拿来做名著。
  我只是在手机阅读器上看了看,不准备购买图书详加阅读了。


  高中的时候看的十日谈,十天的男女圆桌故事会议,头几天还好,后来就露骨了==
  杯具的纯情的高中生看的面红耳赤,当然当时有的地方不是很理解,现在了解了。。。
  并没有觉得,书的本身有任何精神上的进化及情感的荡漾,只是在当时文艺复兴的背景下,它鞭笞了教会那些假道学的修士,切入点是情欲,贪欲次之,对细节的描写有点不堪入目。应该说,含蓄从来不是西方文学的强项。
  另外,有点觉得,此书虽然是西方古典名著,但有点披着名著经典外皮的金瓶梅的感觉。没有太多可汲取的营养。


   这本书是我快上高三的时候在在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买的。当时有一家书店全场打五折,我打算趁机挑几本书,最后只买了这一本。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世界名著,并且原来还听说这是意大利版的《聊斋》。
  
   这里面有一百个故事,我每天睡觉前看一个,权当做是紧张生活的一点消遣。我看的时候经常感慨,就这种黄书还好意思叫意大利版的《聊斋》。我当时没看过《聊斋》,并且以为《聊斋》是一本反封建反礼教、又纯洁又革命的进步书籍。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十日谈》虽然生动却未免低级趣味。我和高中同学讲,书里面管男人女人做爱叫“两个人没穿衣服在床上玩”,还不如直说,显得坦荡。后来又把里面的故事讲给大学同学听,告诉她们这书宣扬的是“人性解放”。结果一个同学讲,没错啊,就是人性解放。人,性解放嘛。我真为之绝倒。
  
   后来我拜读了《聊斋志异》,知道它不反封建反礼教,也不纯洁不革命。我改变了看法,认为专家们说《十日谈》是意版《聊斋》非常恰当。
  
   好几年后的现在,当我抛弃了我当初那些保守沉重的道德观念再重新看这本书时,我真觉得这书确实非常有趣,无论你是否推崇里面那种“人性解放”的生活方式。就像有时觉得成人笑话好笑,并不代表谁就是登徒子。
  
   或者作者只是迎合了大家正常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某种趣味。思想上没什么好批判,也没什么值得赞扬的。只不过某些专家不知道为什么会给此类作品安上这么一个大帽子,使劲拔高,我实实不能理解。


  上海译文的《十日谈》不是硬装本。里面的字也跟封面一样十分细小,收藏还是觉得稍欠精致。书的内容就是近百个小故事组成的,走的也是妈妈讲童话故事那样的模式,反反复复循环。其中有的故事内容甚至很俗气,但毕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作,所以还是拜读一下为妙。   反封建是《十日谈》最重要的主题。不管卜伽丘本人用这近百的故事如何展现十四世纪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其最不肯妥协的意图就是向封建教会挑战,挑战它们存在的意义。没有炮火,在嬉笑怒骂间就把教会的本质暴露出来了。跟这有关的故事都不错。


  初一的时候看的,当年能看懂那些的是男女偷情的故事,有点彪悍啊。后来跟个美女(真的美女哦~)聊天,听说她小二就看了,心中一片坦然啊。 很多彪悍的故事,唉,颠覆了年幼时对人的认识啊。 不过想想现在依然幼稚的我,大约理解的也不十分透彻吧。
  看的是一个精装本。


  十位青年男女,十天一百个故事。
  而在那个黑暗的岁月,他们这十天的经历,却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故事。在一个充满死亡的气息的年代,大家几乎放弃了信念,绝望,放纵,伪善,荒淫是那个时期的主题曲。
  然而,书中的青年们,充满着勇气与期望,用自己的乐观去面对漆黑一团的世界,用自己的幽默去讽刺批判教会和王公贵族的腐败堕落。
  薄伽丘没有倒在黑暗与死亡的脚下,也没有被那个病态的社会所同化,用笔做矛,用纸做盾!让人文精神再次复兴与欧洲。


写的好 与中国的今古奇观类似


http://www.douban.com/event/16040280/
看一下这个,它的形式有参考价值,可惜在北京的。
没想到北京人民的学习气氛那么好,热情那么高涨,呵呵。


你怎么能小瞧帝都人民的学习氛围呢!这可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好么。。。


还有就是
偷情是要处死滴;
而发现女儿或是妻子偷情,丈夫或父亲可以一怒之下处死偷情的人而不受惩罚滴;而每次处死之后又是后悔的;言外之意是死可以,但偷情不可以。。。。
找情人没问题,处理得当是不会名声受损反而人品加分滴;
这书,,,,翻翻就得,还这么厚一本。。。。。


是的 我也没看到多少关于教会腐败的 倒是社会风气败坏一筐一筐的。。。


哈哈,又会有人说我们:银者见银。。。三观不正。。。。神马浮云的。。。哈哈。
话说你这个评价是我最喜欢的


啊 受宠若惊啊 谢谢谢谢~不过真的是有感而发 可能出发点不同吧 有些人从文笔啊 当时坏境啊 作者本人啊看这本书 但我完全是冲着这本书对教会批判去看的 结果有点失望 倒是有其他收获 哈哈哈


哈哈 我在看 就觉着如此腐化阿 酒池肉林阿


其实想想 参照十日谈 也可以写一本描述现代中国社会的小说集了。。。


懒喵你来写…………我来捧场


我怕会像卜伽丘一样 遭到“教会”的严厉批判 甚至被“烧死”啊 哈哈哈


这位美丽尊贵且有教养的小姐,不会的,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 你不会把我当成小姐了吧。。??


…………啊…………你是家境富裕且有教养的年轻绅士??…………


是啊是啊 我爸爸是局爵。。。


顶你!有的人就喜欢听别人的教训,突然没教训就不习惯了!还有一些人本来就在做,突然发现名著和他一样,于是开心


曾经的。的确。


说的真切,说的深刻!


十日谈和金瓶梅并列?果然是淫者见淫啊,只看到淫:)


楼主分析的很深刻,十日谈在那个背景下对人思想的解放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以单纯的文学作品来说,我觉得不怎么样,每个故事讲的就那么点东西,以至于我看了半本就看不下去了.....


楼上说的我认同,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有点类似小报故事,短小有余,寓意不足,看不下去。


真巧,十日谈我也是高中读的,就记得里面神父为妇女驱魔那事儿了挺逗。有意思的是那书好像是我爸买了,我正好放我爷那了,后来我爷就反对我看,这事儿印象也深


真巧,十日谈我也是高中读的,就记得里面神父为妇女驱魔那事儿挺逗。有意思的是那书好像是我爸买了,我正好放我爷那了,后来我爷就反对我看,这事儿印象也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