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的菩提

林清玄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0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林清玄  

页数:

27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家菩提系列散文精品自选集。菩提系列散文原书共有10册,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培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情》,是作家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心的菩提》是按内容从中选文66篇,可谓篇篇精品。  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工商社会,世事纷乱,人心迷惘,作家写来,笔凝激情,却又置身事外般冷静,舒卷自如,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灵动,把读者的心照亮,生命点燃。作品清淡欢愉,充满着禅境的喜悦,引领着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书籍目录

自序佛鼓清欢飞鸽的早晨养着水母的秋天猫头鹰人飞翔的木棉子路上捡到一粒贝壳清风匝地,有声记忆的版图鸟声的再版送一轮明月给他秋天的心河的感觉伤心渡口水晶石与白莲花欢乐中国节永续今好欢乐悲歌人间山水大音希声莲花汤匙轮回之香走向生命的大美季节之韵宫本武藏观斗鸡孔雀菜世界的中心妙高台上自由人吾心似秋月纯善来自心海的消息半梦半醒之间……


编辑推荐

  林清玄先生是台湾著名的乡土派作家,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入到散文中来,为散文写作开创出一种独具风格和魅力的崭新写法;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高产作家,在三十岁前就得遍了台湾所有得文学大奖,每年出版五六本书且本本畅销,他的“流行”震撼了整个台湾文坛……被誉为“十大才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的菩提 PDF格式下载



  (节录于本人毕业论文《林清玄散文中的禅味人生》部分章节)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当然,他本人长得没文章漂亮。记得头一次在大陆读者面前显山露水,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因为他的散文,他被称为“道德楷模”、“人生导师”;也因为他的散文,在人们心中他不再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世俗男子,而是为大众指点迷津的“圣人”和精神领袖。但他也是世俗男子,他也有自己的亲情和爱情,他有过失败的恋爱也有过失败的婚姻,他曾经因为初恋女友提出分手近乎精神崩溃而起寻死之心,也曾因为亲人朋友的去世而伤怀,他曾因感情破裂,与结发妻子离婚,重组幸福的新家庭而引起台湾社会的强烈反响,口诛笔伐此起彼伏,有妇女组织甚至焚烧林清玄的书表示抗议。    小的时候他有着三个愿望。他想当作家。听了他坐在家中写字别人给他寄钱的说法,父亲林后发感到很好笑;他想畅游世界。一次,他看埃及地图出了神,忘了给他父亲烧水,父亲给他一记耳光,并呵斥他说:“我保证你不能去埃及。”10多年后,林清玄第一次周游世界便先去了埃及,并在金字塔前给父亲写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到:“我一直认为我的生命不要被别人保证。”乐得林父直说:“一记耳光把他打到了埃及。”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娶一个漂亮的女人做妻子”。初中时和同学逃课去看《罗马假日》,看到赫本惊若天人。因为“农家孩子以前看到的都是灰头土脸的女人,当时我们指天发誓,将来我们中一定要有人娶一个赫本式的美人,但多年后同学聚会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的妻子像赫本。”成年后的林清玄很快就有了一场初恋,在一个咖啡馆,相恋五年的女友提出分手,当时他只觉得晴天霹雳,他想喝一口咖啡强作镇静,但左手和右手一起抖得无法抓住杯子。以前他甚至会为送女友一串风铃而到处告贷,他真想在咖啡馆里跪下求她回来,但男子汉的尊严感让他不想丢面子“我那时才明白伍子胥过昭关--须发皆白的感觉。”几天后,林清玄的头发和眉毛都急得掉光了,他整天想自杀。但人倒霉起来,求死都不得,上街撞车但车总是避而远之。     最后,他选择了一个很唯美的寻死计划。他来到花莲海边,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但他发现海边最美的亭子里有个和尚在念佛,于是他想两小时后再来壮烈优美地自杀。不料两小时后,他发现亭子里又换了几位和尚。一天下来,他认识了几位和尚,却自杀未遂。他找和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常有人自杀,和尚们便自愿来值班,不再想自杀的人很多便当了和尚。“怪不得这里有这么年轻的和和尚。”林清玄发现这个秘密后很高兴,“我不想出家,于是又回到了台北的家。”几年后,还是在一个咖啡馆,一位女友又提出分手,林清玄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咖啡。”    林清玄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为10年来第二大畅销书男作家,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林清玄谈起少年轻狂,仍意味深长,“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而“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林清玄声情并茂地将其人生传奇片断和盘托出,形散而神不散地展示着化人生苦旅为文化乐旅的大智慧。对不能实现的梦,林清玄的感悟是两剂清凉散:“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在当下每件事中体悟人生使林清玄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小时候,他必须按父亲的要求到树林里去扫落叶。日复一日,辛苦异常。一天,父亲开开玩笑说:“你为什么不把明天的叶子摇落下来一起扫呢?”林清玄欢天喜地的去摇树,满怀希望地想偷懒。但第二天又是满地的黄叶堆积。摇坏摇死了几十棵树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满心欢喜:“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也许他是“道德楷模”是“人生导师”,但林清玄终究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世俗之人,或言是一个俗情“圣人”。他的文章处处体现出佛性的智慧和光辉,他用生命实践书写着起承转合的散文,随心所欲地化平凡为神奇,展现出一位东方禅者的风范。    林清玄用平实、亲切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生活中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的体悟,讲述了一些亲身经历、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给人以心澄境明、大智大勇的启示,并告诉所有的人都应该快乐地活在当下。从中,读者不仅可以进入一种质朴、感人、高尚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领略到一种现代亚洲觉悟者所特有的东方韵味。     林清玄文本创作的整体风格     林清玄散文风格的形成和他成长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时代务农,生活虽说相当艰苦,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父亲林后发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他的父亲参加过南洋战争,还开过山种过树,开山的时候林清玄才出世,父亲为了开山,每天清晨从家里骑两小时的脚踏车,然后不行到深山,有时候则整季都住在山里。小时候林清玄很喜欢到山里陪父亲住,“以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多时间和父亲相处。在山中的父亲也显得特别温柔,他会带着我们到溪涧游泳,去看他刚种的树苗,去认识山林里的动物和植物,甚至教我们使用平常不准触摸的番刀和猎枪”,父亲也“常带我们到蕉园去种作,他用箩筐挑着我们,哥哥坐在前面,我坐在后边,我们在箩筐里有时玩杀刀,有时用竹筒做成的气枪互相打苦苓子,使得箩筐摇来晃去,爸爸也不生气;真闹得他心烦,他就抓紧箩筐上的篇担,在原地快速地打转,转得我们人仰马翻才停止,然后就听到他爽朗宏亮的笑声串串响起”。一直到父亲的箩筐装不下林清玄去蕉园,他才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父亲送他们到外地读书时说:“读书人穷没有关系,可以穷得有骨气,农人不能穷,一穷就双膝落地了。”这些故事后来写进了他的散文里。每当林清玄遇到任何磨难,想起父亲的话和父亲在蕉园劳作的背影,就使得他有了方向和力量,而父亲的乐观和豁达也让林清玄懂得了许多常人难以体会到的道理。    林清玄还有一位慈善的母亲。光复后的台湾,番薯和芋头是平常人的主食,“生活在那种景况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难为的恐怕是妈妈,因为她时刻都在想如何为那简单贫乏的食物设计一些新的花样,让我们不感到厌倦,并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林清玄的母亲是平凡的,从他的散文《飞入芒花》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平凡善良的母亲的形象。小林清玄要钱买糖果吃,母亲说没有。小林清玄不服说别热病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母亲说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小林清玄固执地非买不可,还说“做妈妈是怎么做的,连两角钱买金啖都没有?”还用力踢厨房的门板,于是母亲追着他打,小林清玄顺着铁轨跑,听到背后一声惨叫,“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碎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妈妈?”于是他停了下来跑回去,他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小林清玄跪在地上承认错误,“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流出。”这是记忆中,母亲最生气的一次。    林清玄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并长大,良好的教育环境似的他具有一颗仁爱的心,一颗敏感的心,一颗柔软的心。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性格基础。要说林清玄散文的风格,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流畅、见解平稳、思想深刻而外,恐怕最具概括力的词语当推“文学与佛学的整合”。    在台湾所谓宗教融合不是宗教力量的推广而形成,乃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在推动,是一种趋势,也是一股潮流。而佛学在台湾,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林清玄先后皈依100多个师父,从每位师父身上学习人生智慧,用散文将这些智慧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而散淡的佛性文学。


  菩提系列都有买下收藏,烦恼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心情真的能够“宁静致远”,禅学的确能够让人想通许多事情


  现代人多轻薄浮躁,难以平心静气、思考生命,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幸福,难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愉悦。
  
  心的菩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本书就犹如清茶一杯,可以令人抛开繁杂,沉淀升华;又如月光一缕,可以令人宁静皎洁,明晰通透;还如莲花一朵,可以令人超尘脱俗,清净幽雅。
  
  总之,菩提在书中,菩提更在心中,祝 君 能 够 ,心 “得” 菩 提 !


  隨喜功德
  
  
  
  翌日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引發了我的深思:“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五大願是“隨喜功德”。所謂隨喜,即“跟隨、歡喜”,對別人做的好事,感到歡喜,願意跟隨著做,就是隨喜功德。佛教講,隨喜功德有四種:隨而不喜、喜而不隨、亦隨亦喜、不隨不喜。注意,四種隨喜功德,都是好的,即使“不隨不喜”,也並非就不好。比如,有少年人捨身爲國,你做不到也不願意做,是爲“不隨”。你也不贊成這種行爲,是爲“不喜”。但你沒有抨擊、批評、漫駡這種行爲,只是“不隨不喜”,也是一種隨喜功德。”
  
  我個人比較喜歡佛教的境界,好比他們所說的“空”,很高深、很美麗,有一種遙不可及的境界。我不認爲這世界有所謂輪回,但輪回對活著得人是一種安慰。如果有輪回的話,死亡就變得不那麽悲哀,因爲在這個人間結束的生命,又將在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也許只是。 而且有一些佛理確實是可以讓人大徹大悟,正所謂“佛”其本意乃“智慧”或是“覺悟者”,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平凡的人,可是素不知這“平凡”二字也是難上加難的,首先就是“平常心”,這己經是非常的難了,我們即己在這凡塵之中了,想要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己是很難得了,更何況要保持“平常心”。佛的“佈施”也是在平凡中的高深。
  
  說到“佈施”我想“隨喜功德”便是其中之一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任何地方佈施,功德不分大小,只求心誠。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到一位孕婦,我便讓了坐。我想著我們都是女人,總要經歷那一關的,不如相互體量一下。可是事後我觀察了一下周圍,白領小姐還不少,有的像是年輕媽媽了,可是爲什以就沒有人爲她讓一下座呢?難道是她們己經忘記了曾經的那段歲月,還是由於當時沒有人讓座發誓以後再不讓座?還有一次,一對山東的老夫妻,提著沈沈的旅行袋去火車站,我見狀便主動讓了座。其實這個動作很簡單,但是心理上要跨出這一步卻是很難。爲什麽我說心理上跨出這一步很難,有的朋友會笑我,這有什麽難的。可是現在這個社會己經不“流行”讓座了,現在再做這個動作是不是會惹人笑。也有時我們自身也是疲憊不堪,對那個坐位十分的親熱,依賴,就像身穿冬天的棉襖一樣捨不得離開。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想一下,你把讓位當成一種隨喜功德,你讓一次,他讓一次,這個車廂裏不就充滿了愛,我們的心也會被這種溫馨漲的滿滿的,不是很好嗎?所很的“隨喜”我理解成隨處,而“功德”矣是不分大小的。那麽我們的這個社會現在就真得到了如此冷淡的狀態了嗎?對什麽事都漠不關心了嗎?是“漠不關心”還是“視而不見”?
  
  佛曰:“你覺得世界、社會不乾淨,其實是因爲你的心不乾淨,有這種不乾淨的想法,所以才看到了不淨。如果你的心沒有這種想法,朗朗世界本來清淨無比。”當我剛初看此語時,我的心靈受到的抨擊?這個世界真的是如此潔淨嗎?我們的心淨嗎?我們的心如果淨了,那個這個社會會潔淨嗎?我苦思不得其解。
  
  
  
   華雨文
  
   2004-7-23
  


  一个好友推荐的,读了好基本的林清玄的集子,很喜欢,淡淡的,细小的,映照出生活真谛,很可贵,我们却又常常的视而不见.


能在书店买下林清玄的书应该算是一种姻缘吧,我平时只喜欢游记类的书,不知道那天怎么就看上了这一本。
读他的书让人思考很多东西,确实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但是深知自己还没有达到境界,哪怕最低的一界。不过我希望我一生都在求索禅的深意,我想我会享受这个过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