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人袖珍文库——君王论

[意]马基雅维里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9-1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作者:

[意]马基雅维里  

页数:

203  

字数:

87800  

译者:

惠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君王论》虽然使书呆子咋舌,却不能不史历来的统治者觉得“深得我心”,这便是它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现代的当政者变得讲民主、讲人权了,但马基雅维里的影子有时仍若隐若现,因为政治经验包括政治权术对于当政者的效用是如此之大,马氏对候仁假义的批驳也可以使他们在施严刑用兽法时多少取得一点心理的平衡。我们这些被统治者,读一读《君王论》,对许多事情能知其所以然,也就更加想得通了。

书籍目录

作者小传尼可洛·马基雅里写给美第奇家比哀罗的公子——伟大的洛伦佐的献词第一章 论世上有几种王国及其建立第二章 论世袭的王国第三章 论混合式王国第四章 大流士的王国被亚历山大所占领当亚历山大逝世以后,为什么占领地不起来反叛他的继位者?第五章 被占领前曾经生活于法治之下的城市与小邦,应如何统治?第六章 论藉本人的武力与才干而取重的新领地第七章 论借他人之力或因佳运而取得的新国土第八章 论以罪恶手段取得王位者第九章 论市民王国第十章 一切王国的力量如何衡量第十一章 论教会王国第十二章 论各种军队,兼论雇佣军队第十三章 论客军、混成军与本国民军第十四章 论君王对于军事所负的责任第十五章 论我人行为、尤其是君王们的行为中,被人称颂的或被人责备的那些事第十六章 论慷慨与悭吝第十七章 论残暴与宽厚,兼论为民所爱与为民所惧,熟优?第十八章 论君王在什么方式中必须守信第十九章 论人君必须避免为人轻视、为人憎恨第二十章 建筑城堡,以及其他许多为君王们所常做的事,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第二十一章 君王们应如何赢取声望第二十二章 论君王的大臣们第二十三章 如何远避诌媚者第二十四章 意大利的君王们为何丧失了他们的国家?第二十五章 论命运对人事的影响,兼论如何可以反抗命运第二十六章 吁请将意大利从蛮族手里解放出来附录马基雅维里论重要人物简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人袖珍文库——君王论 PDF格式下载



很多道理说得很透,经典名著,不过看了以后不要告诉别人,呵呵...


   皇帝老儿你听我说,我研究了历朝历代的不同国家的皇帝,由此得出来这本结论,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你有所用处。
   没有读过欧洲历史的人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知识肯定要比读过欧洲历史的人少。但是很多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
   马基雅维里列举了不同国家,不同君主的失败和成功的例子,他希望他的君主能从中学习,并且治理好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贤能的一位大臣,他敢于直言,相信他的君主会因此受益。
   书中讲的历史我不太熟悉,但是那些战争,谋杀······仿佛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我眼前,历史长河滚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管那些君王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早已消失。我不禁感叹历史,崇拜历史。
   现在觉得,现世安稳多么可贵。


  我尽量只引述其中内容,不做任何评论。
  
  1.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沉重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加以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害怕他们会报复的一种侵害。(第三章)
  
  2.因为在这些情况下,罗马人所作所为正是所有明智的君主都应该做的: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当前的患难,还有未来的患难。他们必须竭其全力,对那些患难作好准备,因为患难在预见的时候是容易除去的,但是如果等到患难临头,病人膏盲时就无可救药了。关于这一点,正如医生们就消耗热病患者所说的情况一样,在患病初期,是治疗容易而诊断困难;但是日月茬苒,在初期没有检查出来也没有治疗,这就变成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了。 关于国家事务也是这样, 因为如果对于潜伏中的祸息能够预察于幽微 (这只有审慎的人才能够做到),就能够迅速加以挽回。但是如果不曾察觉,让祸患得以发展直到任何人都能够看见的时候,那就无法挽救了。(第三章)
  (那谁你听见了么,房市都什么样了)
  
  3.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由于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使用武力促成的,而那个变成强大的人对于这两者都是猜疑的。(第三章)
  (袁世凯老师:妈的。。。)
  
  4.一个人如果考察这两个国家,就会认识到要占领土耳其皇帝的国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一旦予以征服,保有这个国家却是很容易的。反之,事实证明:从某些方面来说,占领法兰西这个国家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保有它却是困难的。(第四章)
  
  5.任何人一旦成为一个城市的主子,如果这个城市原来习惯于自由的生活,而他不把这个城市消灭,他就是坐待它把自己消灭。因为这个城市在叛乱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的名义和它的古老的秩序作为借口。而这两者尽管经过悠久的岁月或者施恩授惠都不能够使人们忘怀。除非将那里的居民弄得四分五裂或者东离西散,否则无论你怎么办或者怎样预防,他们还是永远不会忘掉那个名义和那种秩序的,正如在佛罗伦萨人羁绊下百年后的比萨一样,人们遇有任何不测之事就立即想起它们。(第五章)
  
  6.而且必须记住,再没有比着手率先采取新的制度更困难的了,再没有比此事的成败更加不确定,执行起来更加危险的了。……为着实现其鸿图大略,他们必须恳求人们,抑或是使用强迫的方法;在第一种场合,结果总是恶劣的,并且永远不会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如果他们依靠自己并且能够采取强迫的方法,他们就罕有危险。所以,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第六章)
  (20世纪的中国可以成为这句先知论最成功和耀眼的脚注。)
  
  7.为了确保他的新的王国领土安全免遭敌人侵害,有必要争取朋友,依靠武力或者讹诈制胜,使人民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使军队既服从又尊敬自己,把那些能够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们消灭掉,采用新的办法把旧制度加以革新,既有严峻一面又能使人感恩,要宽宏大量且慷慨好施,要摧毁不忠诚的军队,创建新的军队,要同各国国王和君主们保持友好,使他们不得不殷勤地帮助自己,或者诚惶诚恐不敢得罪自己。(第七章)
  
  8.如果任何人相信给以新的恩惠就会使一个大人物忘却旧日的损害,他就是欺骗自己。(第七章)
  
  9.因为损害行为应该一下干完,以便人民少受一些损害,他们的积怨就少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以便人民能够更好地品尝恩惠的滋味。(第八章)
  (所以物价上涨是最倒霉的?)
  
  10.一个人依靠贵族的帮助而获得君权,比依靠人民的帮助而获得君权更难于继续保持其地位。因为君主发觉自己周围有许多人自以为同他是平等的,因此他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随意指挥他们或者管理他们。……除此之外,一个君主如果公平处理事情而不损害他人,就不能够满足贵族的欲望,但是却能够使人民感到满足。因为人民的目的比贵族的目的来得公正。前者只是希望不受压迫而已,而后者却希望进行压迫。(第九章)
  (这么深刻的话很少从其他地方见到,有个人总结过,皇帝推翻之后是军阀,军阀推翻后是独裁者,独裁者推翻之后是大救星,这个趋势简而言之就是他的同僚越来越不值钱了。)
  (但梁启超的所谓归纳是错误的,李鸿章不是权臣,是军阀。你认为他是权臣,所以慈禧嫌你们师徒太二逼了要弄死你们呢。)
  
  11.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的声誉了。(第十三章)
  
  12.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第十四章)
  
  13.还有,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第十五章)
  (元首:渣渣!我从河北省来!我应该像斯大林一样把你们都吊死!)
  
  14.我说,被人们称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作法上使你不获称誊,它就损害你了;因为如果你有道德地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君主所花费的钱财,或者是他自己的和他的老百姓的钱财,否则就是别人的钱财。在头一种场合,他必须节约;如果在第二种场合,他不应该忽略表示慷慨的任何机会。(第十六章)
  
  15.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而且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di obligo)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tristi),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第十七章)
  
  16.但是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人们是那样地单纯,并且那样地受着当前的需要所支配,因此要进行欺骗的人总可以找到某些上当受骗的人们。……因此,一位君主应当十分注意,千万不要从自己的口中溜出一言半语不是洋溢着上述五种美德的说话,并且注意使那些看见君主和听到君主谈话的人都觉得君主是位非常慈悲为怀、笃守信义、讲究人道、虔敬信神的人。(第十八章)
  
  17.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当多数人能够站得住脚的时候,少数人是没有活动的余地的。(第十八章)
  
  18.君主务必把担带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第十九章)
  
  19.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第二十五章)


  这是一本写给君主的书,放在文艺复兴时期来看是一本很进步的书。
  看这本书一定要对欧洲中世纪有点基本的认识才行,否则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会觉得其宣扬的不过是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理念。
  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亚平宁半岛处于混战当中,而且宗教势力强大,罗马教皇权利滔天,这个时期的君王要如何让治下国家发展壮大,自然需要非凡的意志和铁血的手腕。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推崇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博尔吉亚,是因为他们的手段符合那个时代。
  这本书不是为了要建构什么伟大的理论学说,它就是讲一个君王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仅此而已。一本书放在它对应的那个时代和语境去看,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
  要想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最好再看看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做了一项北大未名版的政治倾向测试,发现自己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复古,经济上1.1,可谓是有些走新自由主义极端了。且不说这个测试题目是怎么编排出来,有没有样本,来源可靠与否,但就说那项报告里的测试结果就很值得人去深思。大多数都处于中间位置,也就是说中庸者居多,态度不明居多,自己也不例外。
  
  附测试网址:http://zuobiao.me/
  
  这就引人思考了,这个中庸不仅体现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书籍里,名言警句里,就是在现在也都说,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中庸要低调。
  
  经历了风雨后的中庸人和未经风雨就中庸的人,虽都是中庸两个字来形容,但其间差别就是天与壤。所以,我觉得,要想中庸就必须得先经历过灿烂,你才有资格去提中庸之道。没经过沉淀,没经过风雨,你谈什么中庸?中庸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平凡找的借口罢了吧,是自己安于现状,不敢挪窝不敢去闯的一个shelf。
  
  可能等我再年长点,再看现在写的文字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还是得记下二十岁的我的想法。就像某些教授,从当初大学毕业就没出过校门,看了n多书总结出的东西会是我想学想知道的吗?就像教某些学科的一直在给人受洗,自己明明知道,为何还要跟随着大众去走?
  
  阿道夫希特勒曾说过:“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领袖抱着一种憎恶。让他们深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敌。”
  
  在聪明的人中,约瑟夫把整个社会的人分为三种。愚蠢的人、狡猾的人、聪明的人。愚蠢的人等着别人去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想什么。狡猾的人承担了这个责任,把愚蠢的人玩弄在手心。再看看阿道夫希特勒上面的话,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可悲?
  
  政治就是统治与被统治,要想统治的好,就得想尽各种方法。难怪日本在伪满洲国还有侵略的时候都推行奴化教育。
  
  这本书看了很很很受启发,是绝对得放在床头看的好书,里面的论证,从不同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想法,真心的触类旁通。好书!


  阅读此书之前,必须有一定的欧洲历史基础,不然会非常吃力。当然你也可以略过作者所举的事例,直接看他给出的结论。
  由于此书是写于15世纪左右,现代人看来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想要公正的给他个评价就算了吧。
  书中对于作者基本观点的阐述都比较系统,也很完整,论述手法可以借鉴。
  我对书中提出的观点“作为君王,你不但要拥有狮子般的雄风以击退豺狼,同时要有狐狸般的敏锐以躲避陷阱”印象深刻。此外一些诸如诚信,道德一些关于君王所需品德的论述还是很切合的。硬要深究就不得不面对历史的局限性了。
  阅读此书之前,我先看了罗素对于该书的评论,这使我对该书的理解,多少还是有些影响。
  对于想要彻底了解此书此人的朋友,建议阅读他的其他著作,不然个人的理解会很狭隘。


   打江山和保江山永远是政治野心家要考虑的两件事,怎么办?马基雅维利教你,要够狠、够毒、够聪明。当然即使读了这本书,江山也不见得打下来,江山也是有可能失去的,因为小马也提到,这还和天分和机遇有关。


  如果说作为写给君主,传授帝王术的教科书,《君主论》在今天已无用武之地的话,那么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君主论》的历史地位是毫无疑问的。
  
  有关不同类型君主国的区别,以及在各种不同类型下如何维持统治,包括书中举的各种历史案例,在今天读来,更多像是历史故事,估计很少会有人去再试图去直接应用。
  
  全书最精髓,也是最为后人所诟病的部分,是书的第十八章,也即后人所谓的马基雅维利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该章中,作者认为:君主必须知道如何运用人性和兽性;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识别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上面列举的全部品质,但是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着一切品质;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此外,第十五章也提到: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
  
  说马基雅维利的使政治研究独立于道德,也正是基于这点。其论述基本是围绕以维持权力为目的,如何使用手段的。后世如国内近年《血酬定律》、《潜规则》等,与本书不少章节,有相通之处,均是指出了道德伦理的规则标准之下,实际利害算计的运作。《血酬定律》中关于做匪的成本、收益计算,和本书关于雇佣兵的分析也相通。《潜规则》、《血酬定律》之受批评,部分也和本书所受批评的原因相同。
  
  书中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还有:
  
  关于军队: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第六章);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只有君主自己和武装起来的共和国才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而雇佣军只能造成损失(第十二章);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自己的军队(第二十六章)——4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毛的“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失败,也还是栽在这点上了。
  
  关于人民:君主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办法了(第九章);最好不过的堡垒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第二十章)。
  
  关于大一统和权力分散的国家的区别:(由于土耳其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和法国的贵族制权力分散)占领土耳其皇帝的国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一旦予以征服(土耳其皇帝),保有这个国家却是很容易的;反之,占领法兰西这个国家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保有它却是困难的。(这点也可以用于历史上的中国。记忆中托克维尔是否也引用过这点,谈及自治对民众的影响?待查。)
  
  关于改革的危险:再没有比着手率先采取新的制度更困难的了,再没有比此事的成败更加不确定、执行起来更加危险的了。这是因为革新者使所有在旧制度之下顺利的人们都成为敌人了,而使那些在新制度下可能顺利的人们却成为半心半意的拥护者(第六章)。
  
  关于均势:在征服的地方,派遣殖民,安抚弱国,但是不让弱国的势力增长;他们把强大的势力压下去,不让一个强大的外国人赢得声誉(第三章);如果明智的话,是该挽救要失败的那一方的;绝不要为了进攻他国而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第二十一章)。
  
  作为帝王术,中国韩非子更早,相比之下本书似乎也更为简单一些。
  
  译者序中提到马基雅维利著书时精神生活的愉悦,与其当时贫乏可怜的物质生活相比,既让人为其书呆子状感到好笑,也在数百年后为其感动,肃然起敬:“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在房门口,我脱下了沾满尘土的白天工作服,换上朝服,整我威仪,进入古人所在的往昔的宫廷。……在四个小时里,我毫不感到疲倦,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我不怕穷,也不怕死,我完全被古人迷住了。”
  
  最后要说的,选一个好的版本,还是很重要的。去年我买了三联王水版的,相比之下,商务版还是好多了。


  
  读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上大学时,老师曾提过一个名字——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老师说,这是一个意大利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家,他的学说是法西斯的、反人类的,学说的精髓是“为了王权,可以不择手段”。他的反动思想集中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
  
  按照老师的说法,猎奇的我在书店中买到了这本书,商务印书馆出版,正文只有126页,大约4万字。翻翻,呵呵,一个距离我大约500年的久远年代,一大堆出土文物级的长长的名字,一些犬牙交错的政治体制,一些联系不上实际的例子、观点、权术。对不起,我把它放进书架,充当门面。直到2012年才仔细翻了两页,这一看不得了,我才发现,他的思想原来如此深刻犀利,在当代仍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于是红笔勾勒重点,满纸皆是,可谓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马基雅维利其人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最新定为是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思想家,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他出生于文艺复兴策源地——佛罗伦萨。贵族出身,26岁从政,29岁任佛罗伦萨第二秘书厅秘书长,旋任“自由与和平十人委员会”秘书,负责办理外交与军事事务,直至1512年佛罗伦萨覆灭。主要著作《君主论》、《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战争的艺术》等。《君主论》是其代表作。书中探讨“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原话)。提出统治者建立新的秩序而没有自己的武装作为后盾就不免毁灭的论断,还提出军队和法律作为立国的两大支柱的国家学说。他的一生一直为建立一支“国民军”而奋斗。1526年,西班牙、法国争夺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被教皇任命为佛罗伦萨城防“五人委员会”首长,这是他最后一次执政。最后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终年58岁。
  
  看到这,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可能已恹恹欲睡。且慢,待我把原文与实际联系起来,你就会领略作者的精妙了。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上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书
  
  
  
  这一章节是全文的《序》。在这里,作者交代了为什么将著作献给佛罗伦萨统治者梅迪奇公爵,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地位卑微,却敢探讨和指点君主政务的原因。他指出:
  
  “因为正如那些绘风景画的人们,为了考察山峦和高地的性质便侧身于平原,而为了考察平原便高踞山顶一样,同理,深深地认识人民的性质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深深地认识君主的性质的人应属于人民”。
  
  
  
  世袭政权的优势
  
  
  
  这是第二章讨论的内容,观点是:世袭国里保持统治易于新建国家。因为“世袭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他自然会比较为人们所爱戴,除非他异常恶劣,惹人憎恨之外,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向着他”。
  
  遥想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各地反清复明的运动风起云涌,虽然明朝的崇祯皇帝已死,但人们还是向着这个统治他们276年,历经16位世袭皇帝的君主国。即便后来,清晚期那么懦弱腐败,义和团还是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如此,英国如此,现在的朝鲜亦是如此。
  
  马基雅维利指出:“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确实,随着南明王朱由榔被剿灭,历代清帝又励精图治,安抚百姓,重整社稷,汉族人终于驯服了,并且慢慢淡忘了当初改朝换代的阵痛。因为大家知道“一次变革总是为另一次变革留下可以继续进行的条件的”,改朝换代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大家慢慢接受并习惯了。
  
  
  
  
  
  关于新政权的巩固
  
  
  
  这是第三章《混合君主国》探讨的问题。
  
  马基雅维利指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如果来自同一地区,特别是那些国家的人们不是过惯了自由生活的话,那么保有这些国家是最容易的。只要灭绝过去统治他们的君主的血统,同时不改变它们的法律和赋税就可以了。确实,中国历朝历代无不是采用斩草除根式的方法巩固政权的。清军取代明朝之后,继续追杀明朝王族。顺治18年,吴三桂入缅甸俘南明王朱由榔。在清朝鼎定北京19年后的1663年,明朝君主血统灭绝。在法律上基本沿袭和传承汉族的法律和制度。
  
  对于在语言、习惯、制度不同的征服者来说,马基雅维利给出如下建议:
  
  1、君主驻跸新占领国。
  
  2、在占领国的要害地区殖民。
  
  对于第一点,元朝、清朝的君主已经给我们实证。关于第二点,马基雅维利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殖民与驻军,两者必居其一。但殖民花费甚少,触犯原住民的利益只涉及极少数人,故而不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君主的统治威胁不大。
  
  但他提出的注意事项惹人诟病:对于被触犯利益的人群“应当加以安抚,要不然就把他们消灭掉”。他认为,人们遇到轻微伤害,会进行报复,而死人则无法报复,这样就对君主的统治构不成威胁了。
  
  这章节作者还阐述了如何坐稳“老大”位置的问题。他指出:新君主应当成为“弱小临近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他们当中较强大的势力,同时要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那里”。他的名言就是:“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是自取灭亡”。太精辟了,古时中国的削藩、郑和下西洋,现今的美国、俄罗斯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马基雅维利对于那些推波助澜,推翻本国君主、迎接新君的“起义”人员给出令人悲催的结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目前的境遇,而拿起武器反对旧君主,及至推翻,他们才发现,他们的境遇比以前更恶劣了。这个不解释。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有的武装的先知都获胜了,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这是第六章《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的结论。
  
  他举了以色列先知摩西的例子,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受上帝十诫,下山却发现族人正在进行金牛崇拜(埃及人崇拜金牛,以色列人在那里生活了很久),并且歌舞狂欢。这种不尊崇上帝,进行异教图腾崇拜的行为令摩西很愤怒,他摔碎戒板,推倒金牛,找志愿军屠杀不信教的人,造成2000人死亡。摩西再受十诫,犹太人开始接受上帝的律法。试想,如果摩西没有利末人的武力支持,他的政策是无法得到落实的。
  
  
  马基雅维利指出:为实现宏图大略,君主要么恳求别人,要么使用强迫的方法。第一种情况永远取得不了什么成就。第二种则罕有危险,但伤害或侵害要一次使完,不可逐次使用。这也是第八章《论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人们》中探讨的问题。
  
  
  
  关于革新旧制度。这一章里作者还就革新旧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再没有比着手率先采取新的制度更困难的了,再没有比此事的成败更加不确定、执行起来更危险的了”。因为革新者使所有在旧制度之下顺利的人们都成了敌人,而使那些在新制度下可能顺利的人们却成了半心半意的拥护者。这种“半心半意”,来自对旧制度下利益集团的强大的恐惧,还有就是人类不轻信的心理。
  
  雍正新政,一革旧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立意为公,却遭到以八王爷为首的士大夫的反对,只有田文镜、李卫力挺执行。民众不明就里,盼望革新,但他们心里没底,不知这政策能推行到什么时候,会不会有什么阻碍儿中途废止。
  
  现在的改革也好,创新也罢,对于政治体制这一问题还是慎之又慎,不是没有道理的。
  
  
  
  幸运,是好是坏呢
  
  
  
  这是第七章《论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里探讨的问题。
  
  马基雅维利认为:那些光靠幸运,从平民崛起为君主的人们,在发迹时并不辛苦劳瘁,但是保持其地位时就很辛苦劳瘁了。这类人既不懂得怎样去保持而且也不可能保持他们的地位。他们之所以不懂得,是因为我们没有理由期望那些先前常常过着平民生活的人们懂得怎样发号施令;他们之所以不能保有国家,因为他们不是拥有对自己友好和忠诚的武力。而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在他当国王之前,这些基础就已经奠定,当国王之前他是很辛苦的,而后,则很轻松。
  
  这真是一个辩证思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别总想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步登天,踏踏实实地好好做好你的本分吧。
  
  
  
  
  
  选择人民,还是贵族?
  
  
  
  这是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里给出的一道选择题。
  
  他给出的已知条件是:
  
  1、如果一个平民的市民,不是依靠邪恶之道或其他的凶暴行为,而是由于获得本土其他市民的赞助而取得君位的,这种国家叫“市民的君主国”。
  
  2、取得这种地位,一个人既不能完全靠能力,也不能完全凭运气,需要的是一种幸运的机灵。
  
  3、赞助方:人民或贵族。他们有着相反的意愿——压迫和不受压迫。
  
  4、这两种愿望,会产生三个结果:
  
  A、君主权。B、自主权。C、无政府状态。
  
  *******************************
  
  马基雅维利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应该选择人民,并保持与他们的友好关系,否则君主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
  
  
  他指出:把基础建立在人民之上的君主,如果他能够指挥,是一个勇敢的人,处逆境而不沮丧,不忽视其他的准备,并且以其精神意志与制度措施激励全体人民,这样一个人是永远不会被人民背弃的。
  
  
  
  这里还探讨了另一个问题。市民的君主国从平民政制转向专制政治的时候,往往处于危险状态。因为这类君主不是由自己亲自指挥就是通过官吏进行指挥。而通过官吏指挥,君主的地位是更加软弱无力和更加危险。在危难时期,官吏不是采取行动反对君主就是拒不服从,这就很容易篡权夺位。君主已经来不及使用绝对权力了,因为市民已习惯接受官吏的命令了,而不会服从君主的命令。
  
  他给的忠告是:君主必须使市民无论在哪个时期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他们就会永远对他效忠了。
  
  
  
  城市被围中君主做什么
  
  
  
  第十章《应该怎样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讲述了国家被围困中,君主要做的事情。
  
  1、坚固城池,备足粮草。
  
  2、加强军事训练,整备军队。
  
  3、结好人民。
  
  4、让人民感到有希望,相信祸患不会长久。
  
  5、让人民对敌人的残酷感到恐惧,让他们知道当亡国奴也是死。
  
  6、把过于莽撞的人控制起来。
  
  苏联卫国战争,斯大林采取的策略大抵如此。
  
  
  
  握有军队的重要性
  
  
  
  第十二、十三章专门探讨的是军队的种类及雇佣军、援军、混合军和本国的军队。
  
  马基雅维利指出:任何一位君主没有自己的军队,它的政权是不稳固的。结论是:“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的声誉了”。
  
  十四章中提出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是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决不能无所事事,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加强军事训练,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反击的准备。难怪诸葛亮责怪刘备编牛尾帽呢。
  
  
  
  君主的为人处事之道
  
  
  
  十五到二十三章探讨的都是这个问题。
  
  论慷慨与吝啬。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的了,因为当你慷慨的时候,你就失去了继续慷慨的能力,不是使自己贫穷以致被人轻视,就是因为要避免陷入贫穷而贪得无厌惹人憎恨。因此明智的君主宁愿承受吝啬之名。因为它虽然带来丑名但不招致憎恨,追求慷慨之誉,则必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则使丑名与憎恨俱来。
  
  残酷与仁慈。残酷,除极少数事例之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来说,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前者使用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
  
  爱戴与畏惧。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于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他人的意志之上。只是必须努力避免招惹仇恨。避免的方法两点,不要碰触公民的财产,不要染指他们的妻女。
  
  守信与背信。作者列举一位君主,除了和平与信义之外,从来不宣扬其他事情,但他对这两者的任何一个都是极端仇视的,但假使他遵守其中任何一者,他的权力就不免三番五次的被人攫取了。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宣言、公报、协议,任何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强权一方利益受损或受到侵害时,那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
  
  
  
  如何对待命运
  
  
  
  第二十五章中这样提到: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胜过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大胆地制服她。
  
  
  
  掩卷《君主论》,我发现作者的王霸之术大多早已见诸中国古籍或被统治者实践着,他不过给总结、归拢、分类罢了,他的大部分思想是符合主流执政理念的。但他为什么承受了500年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的诟病?我想大概是因为他在探讨君主的执政手段的同时,对人民的性质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人性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性中“恶”的,自私的、逐利的特性进行了揭露,并据此找到解决的办法。他的办法中包含着“消灭”、“吝啬”、“残酷”等统治者们秘而不宣却经常使用的字眼,深深刺痛善良的人们和心如铁石的统治者们。真相是永远无法让人接受的,所以人们宁可去读那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文学,也不愿深入研究探求真理的哲学。马基雅维利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他的结果就是要么被皇帝杀死,要么长大后学乖。
  
  愿马基雅维利的灵魂安息!
  


  读书笔记:君主论
  基本信息:
  书名:君主论
  作者:(意)马基雅维利
  译者: 李蒙
  出版者: 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 200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31204)
  译者序
  全书主要思想:1.用君主专制制度来统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2.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统一兴盛的基础。(毛的枪杆子里出政权)3.君主统治的权术之道。自从马基雅维利以后,政治学的研究开始以政治的典型现象—权力,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目的。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马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政治家如果囿于道德规范而不使用政治手段的话,他们在政治上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一章 君主国的种类和建立的原由
  国家政权的形式:共和国、君主国。
  君主国的分类:世袭的、新建的。其中新建的又分为全新的和世袭君主国的附庸。
  (看了下马主义的理论:也是分成君主制和共和制,君主制又分成贵族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等。http://wenke.hep.edu.cn/ncourse/zzxyl/courseware/chapter6/c01_gs_3.html)
  
  第二章 论世袭君主国
  在世袭君主国里,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君主的统治,所以维持政权比在新建立的君主国里要容易得多。世袭的君主没必要也犯不着去得罪人民,很自然就被人们所爱戴。君主统治的历史越悠久,人民革新政权的想法就越淡薄,上一次政权更迭的记忆就会湮灭殆尽。(前提是现在的干得还不错。)上一次变革的记忆就是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变革的火种。
  
  第三章 论混合君主国
  混合君主国只有一部分是新的,不是全新的。这个国家体制上的一切痼疾,都会成为政权更迭的原因。人们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会拿起武器反抗执政者。但是最后往往新的统治者还不如原来的。
  吞并与自己属于同一地区,或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就比较容易吞并了,要注意的是:1.对旧君主的血缘后裔斩草除根;2.不要改变他们的法律和赋税。如果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各种制度上,被征服的国家与征服国不同,那就困难重重。统治这样的国家最有效的方法是征服者御驾亲征,并长期驻守在那里。另一个更好的办法是把殖民派遣到那个国家的一两处要害地方。要侵害一个人的利益,就应该是无需害怕他报复的那一种。驻屯军队是不可取的,而殖民却是有利的。
  征服者还要注意被征服者周边的弱小国家,应该成为邻近的弱小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同时设法削弱它们当中的势力较强大者, 并且注意不让任何一个与自己同样强大的外国,利用任何意外事件进行干涉。要防微杜渐。
  谁使别人获利,谁就自取灭亡。费尽心机或者使用武力帮助别人强大,那个受益者一定会怀疑你别有用心,终究会倒打一耙。
  
  第四章 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为什么没有发生叛乱
  君主国的统治方式:1.由一位君主和一群臣仆统治。2.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前者难以进攻,但一旦征服,很好统治。后者相反,易于进攻,难于统治。
  
  第五章 那些占领之前在各自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国家,应该如何统治
  三种方法:1.把它们消灭掉;2.君主亲自驻守在那里;3.允许它们在自己的法律下生活,但要向它们征收赋税,并建立一个与君主友好紧密的寡头政府。(就是以华制华啦,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用那套)
  有些城市或地区已经习惯于君主统治,只要把原来的君主血统消灭,已经习惯服从的人民没有了昔日的君主,就不会轻易起来反抗,从而使一位君主能够轻而易举地统治他们(二战后的日本?)。但在共和国就会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刻骨的仇恨,和一颗深切的复仇心。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消灭掉,或者君主亲自驻守在那里。
  
  第六章 论通过武力和能力获得的全新的君主国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会追随伟大人物走过的道路,效法那些最卓越的先贤。
  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统治国家所遇到的困难有大有小,君主需要的能力也不同。
  成为君主的人,有凭运气的,有凭能力的,最不靠运气的人是统治得最稳的。
  那些凭借能力成为君主的人,在夺取君权的初期是困难的,但是以后保住它就容易了。
  
  第七章 论依靠他人的军队或者因为走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
  完全依靠幸运由平民崛起成为君主的人,他们登上宝座并没有什么麻烦,但要坐稳宝座就困难重重。这些人依靠的只是赐予者的善意和运气,而这些都是变化莫测、极不稳定的。这类人既不懂得如何去保持自己的地位,也不可能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因为他们不是具有卓越能力和才智的人。他们之所以不能统治国家,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忠于他们的武装力量。
  对于大人物,要是相信给予他们新的恩惠就会使他忘却旧日的伤害,那就是在欺骗自己。
  
  第八章 论以邪恶之道窃取君主国的人们
  从平民成为君主的另外两个方法:1.一个人依靠某种邪恶而卑鄙的方法登上统治地位。2.一个平民依靠他的同胞们的帮助,成为国家君主。占领者在夺取一个国家时,应该审度自己有必要去犯的罪行,并且要一次彻底地完成,以免日后需要每时每刻搞下去。这样一来,由于不需要一再犯罪,他就能够是人们重新感到安全。
  犯罪应该一次犯完,以便人民少受一些损害,减少他们的积怨;而恩惠应该是一点一点赐予,以便人民能够更好地体味恩惠的滋味。
  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以免发生任何意外事件—无论好坏。
  
  第九章 论市民的君主国
  一个平民靠获得其他市民的帮助而成为君主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获得人民支持,二是获得贵族支持。
  如果一个人由于人民的帮助而成为君主,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不受压迫,君主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感情,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君主不能以平时的情况作为判断依据,因为人会落井下石。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有一个办法,使他的市民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对于国家和他本人都有所依赖和企求,这样他们就会永远忠诚于他了。
  
  第十章 应该以什么方式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
  应该以一个君主在困难时候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巍然屹立,或者是经常需要别人的援助。(就是国防啦)
  
  第十一章 论教会的君主国
  这种国家是依靠宗教的传统制度维持的。
  
  第十二章 论军队的种类与雇佣军
  一切国家,无论是新建的君主国,已有的君主国或者混合君主国,完善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乃是其主要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军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法律;有优良的军队,就一定会有完善的法律。(这是那个时代的观点吧,现在军队跟司法是两个系统了,而且军队应该在法律的规范下活动。)
  雇佣军和援军是无用的,并且是危险的。
  
  第十三章 论援军、混合军和本国的军队
  外国的援军是另一种无用的军队。因为他们战败你就完了,他们战胜你就成了他们的俘虏。
  英明的君主总是依赖自己的军队。
  如果一个君主不能在他的国家里发现潜藏的隐患,他就不是真正英明的君主。
  任何一个沒有自已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
  
  第十四章 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
  除了战争、训练和军事制度之外,君主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目标和思想。(发展经济、外交、文教、卫生……都不管?)
  君主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想离开军事训练。君主还应阅读历史,选择榜样。
  
  第十五章 论使世人特別是君主受到褒贬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在所有事情上都立誓行善,他身处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必定会遭到毁灭。君主必须知道如何避免使自己亡国的恶行,还要保留那些不会让自己亡国的恶行。
  
  第十六章 论慷慨与吝啬
  一个人如果希望享有慷慨的名声,就不可避免带有某些奢侈的性质。要想保住名声,就要加重人民负担。(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君主不应介意吝啬的名声。(某国的市政府都破产了。)
  如果财力是抢来的,慷慨是必要的。是自己或臣民的则不行。
  
  第十七章 论残酷与仁慈,受人爱戴是否强于令人畏惧
  残酷使臣民团结一心。最好受人爱戴与令人畏惧二者皆具。如果要取舍,被人畏惧更安全。只要不侵犯公民的财产和妻女,就可以被人畏惧同时又不被人憎恨。(有恒产者有恒心。)人们爱戴君主,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感到畏惧则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君主应当立足于自己的意志之上。
  
  第十八章 论君主应如们守信
  两种斗争方式:法律(人类特有),武力(野兽)。
  当遵守诺言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做出诺言的理由改变时,不应再遵守。
  要行骗的人总可以找到受骗者。
  君主应随时顺应命运的安排和事物的变化而转变。
  
  第十九章 论如何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当大多数人的财产和尊严都没有受到侵犯时,他们就会安居乐业。
  君主务必把承担责任的事情委任给他人办理,而把施恩布惠的事情留给自己。
  皇帝们灭亡的原因不是仇恨,就是轻蔑。
  
  第二十章 堡垒以及君主们每日做的其他事情是否有益
  分裂沒好处,外敌会各个击破。
  新君主与那些满意于前政权而曾与自己为敌的人做朋友,比那些因对前政权不满而与自己为友并支持自已去夺取它的人更加容易。
  
  第二十一章 君主应该怎样做人以嬴得尊重
  态度鲜明比保持中立要好一些。
  除非迫不得已,绝不能为了进攻別国而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那么防守别国侵略的时候呢?)
  
  第二十二章 论君主选用的大臣
  人的头脑分三类:靠自己理解一切,靠別人理解一切,两者都不能理解。
  如果大臣考虑自己超过君主,并且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谋求他自己的利益,这不是好大臣,不值得信赖。
  
  第二十三章 如何避开谄媚者
  选拔一批有识之士,让他们有就君主询问之事讲真话的自由。君主决策前须咨询他们。(智库嘛!)
  
  第二十四章 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丧失了国家
  是君主自己的原因。(内因)
  
  第二十五章 人世间命运有多大力量和怎样抗争
  命运只是我们行动的半个主宰,其余一半应该归我们自己支配。
  一位君主的行为只要符合时代的特征,他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不顺利。
  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时间和形势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命运就不会改变。
  
  第二十六章 奉劝您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
  对于必须战争的人们,战争是正义的;在除了拿起武器就別无希望的时候,武器是神圣的。
  
  全书总结:1、枪杆子里出政权。2、一切靠自己,外援无用。3、一切行为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统治为标准,不必顾及道德等。


  1、一个人以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撰写的书籍,是十分值得阅读并思考的
  2、书籍直指问题的核心,揭露现实,真正的伟人是不以普世价值所迷惑的
  精彩语录:
   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是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由于他用尽心机否则就是使用武力促成的,二那个变成强大的人对于这两者都是猜疑的。
  
  


  作为一个读者能遇到原文和翻译俱佳的书真的是很幸运的,因为人的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遇到好书即有限的时间即可吸取前人可能呕心沥血的精华。此为原文作者的功劳,而翻译者的功劳对于看外文书的读者又是一大需要跨越的鸿沟,每每看到些可能由于所谓时间和译者的水平问题引致的阅读障碍症,真的是欲哭无泪。而这本书的翻译真的是能做到翻译的最高境界-雅。
  
  而很多前面的评论都用原作者的文章和内容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作为比较。由于才疏学浅未能记起或许是历史还是读书时期韩非子的理论。但是本文附一篇博文以资参考。遥想会不会马基雅维利对韩非子的理论在海外有所参考了,毕竟是相差超过1500年的时间,韩的理论传到国外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话说回来,就马的这本著作来看其真的是言简意赅的阐述了睿智的政治理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6ce8301019vmh.html
  


  感谢@晴天 学姐大人邀请。
  
  政治哲学是历史的发明,同时也在发明历史,其所关注的乃是如何规范政治来规范历史。因此讨论某种政治哲人理念的时候,总是绕不开对观念谱系的梳理,马基雅维利亦是如此。对一个人的经典化往往是历史积累而来,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彼时却有开天辟地的意义,不还原历史自然无从理解其价值。说到底,所谓的意义不过是人类的历史发明。
  
  
  马基雅维利所置身的时代,乃是中世纪与近代的转折点,他眼前是英法百年战争的落幕与封建骑士制度的崩溃,他身后是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觉醒,欧罗巴从春秋贵族的车战游戏步入战国平民的血肉屠宰场。陆续登场的绝对主义国家之间的生死竞争,从喜剧诗人的轻灵之梦中召唤出马基雅维利,而马基雅维利又用他的笔为这种竞争的正当性正名。
  
  
  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之年被认为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原因在于平民/步兵取代了贵族/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这不单意味着战争的全面扩大化,同时也象征着欧陆贵族阶级的没落。对暴力的垄断是现代国家的发明,而频繁的战争则是中世纪的自然状态。战争虽说都是残酷的,但中世纪的战争乃是贵族之间的竞技,如同春秋时期,参军乃是少数人的荣誉和特权,其目的乃是恢复某种秩序。因此战争固然频繁,其过程对平民的侵扰较小,以对方服输、屈服为目的,不论胜负双方都保留着各自的尊严。服输之后,签订条约或协议,双方就相互遵守。因此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在战场上也遵守着贵族的原则。然而当战争将平民也裹挟进去以后,服兵役成为所有人的义务,战争的残酷性骤然加强,不但对平民的欺损加大,仿佛绞肉机一般将国家的气血吞噬干净,更是改变了战争规则,胜利成为最高目的,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战争从游戏变成读博,赢者通吃,败者输的倾家荡产。所谓的和平,不过是暂时的停战,为下一次更猛烈的战争休养生息。
  
  
  恶性的军事竞争,破坏了中世纪/春秋的自然秩序,仿佛癌细胞病变,被称为绝对主义国家的怪兽进入了黑暗森林。为了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有更大规模的常备军,供应常备军就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收税就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就需要打压贵族的地位,破坏地方自治。于是在恶性循环之下,中世纪的地方自治与贵族议会被不断打压,多阶级并立的封建社会扁平化,向直面王权的原子个人社会迈进。正如佩里·安德森 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里所说:“在16世纪,西方出现了绝对主义国家,法国、英国、西班牙集权化君主政体是与金字塔式的四分五裂君主制及其领地制、封臣制这一整套中世纪社会结构的决裂。”自由的封建国家被对峙的利维坦取代,浮士德挥舞着他手中的铁棍,希望以炼金术来恢复国家的元气,然而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使顺民提前了衰老的进程。
  
  
  当法兰西从百年战争的硝烟当中走出后,整个欧罗巴都在这个巨兽面前颤栗。为了阻止法兰西携战胜英格兰之余威在欧陆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联合起来与其角力,仿佛多米诺骨牌的倒下,一个又一个新的法兰西出现,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彼时欧罗巴人的心声,仿佛李鸿章在帝国末季的感慨:“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列国角力之所,乃是生育马基雅维利的北意大利富庶城邦。而这些城邦彼此之间又内斗不休,同时也无能力抵御大国的争霸。在马基雅维利置身的时代,只有民族主义的萌芽,马基雅维利也很难说是民族主义者。然而神圣罗马帝国长久以来的分裂,以及历代皇帝对北意大利富庶城邦的镇压,使得说意大利语的帝国南部与说德语的帝国北部日益离心,当皇帝陛下无法给意大利带来和平时,马基雅维利自然渴望有人能够出来收拾河山,尤其在这大争之世。
  
  
  马基雅维利的观念创造了历史,但其本人不过是揭穿了皇帝的新衣,如实描绘出了现实。历史植根于因缘巧合,而人身不由己。
  
  
  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里认为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性的开创者,何谓现代性,这个概念耳熟能详但一直没有定论,在我看来,所谓政治人向经济人的过渡亦或者一个历史进步的线性时间观念不过是现代性的附属物。现代性的核心理应是人能通过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审慎和决断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随虚无缥缈的命运随波逐流。现代性所关注的乃是《联邦党人文集》开篇所讨论的问题: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自己的政府。作为一名共和主义者的马基雅维利,之所以要写作《君主论》进献于翡冷翠的谮主美第奇,其最在意的并非个人的荣辱,而是变局中的欧罗巴的历史出路。
  
  
  而马基雅维利观念的根据,是建立在对基督教的批判上。对于当时的马基雅维利来说,这样做不但有在理论上溯本清缘的作用,更有现实的考量。自10世纪末克吕尼运动对教会的改革以来,教皇一跃达到了欧罗巴世界权力的顶峰,但这也导致了教会过多地参与世俗,加剧了意大利的分裂,使得说意大利语的地区被外来的君主争霸,久久不得安宁。《君主论》里他盘点历代政治得失,认定教会对意大利的分裂负有首要责任,教会既无法实现一个世俗国家的职责,又总是越俎代庖,这是他将宗教从政治当中放逐出来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基督教败坏了公民的德性,是罗马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
  
  
  在苏格拉底以后的政治观念里,政治永远与德性相伴,政治家参与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德性的完善,政治本身并非自主自足的场域。希腊哲人与基督教父共享一个目的论世界观,都认为世界统一于善/上帝,事物由低到高乃是对更完美的事物的模仿与向往,世界的本质潜藏在事物自身当中,等待其显现。所谓存在,乃是本质的实现,是本质在实在界中真实的出现,因为在实现之前,本质原是一个可能性而已。当本质从可能性的层面进入实现的时候,它才真正地存在了。草木之所以成长为草木的样子,是因为种子潜藏了草木的本质;动物之所以发育至成熟体的样子,乃是因为动物自身潜藏了成熟体的本质。人,就是趋向至善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认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人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城邦的自然秩序,人参与政治是为了德性的实现,是为了完善自己。而在奥古斯丁眼中,人是上帝的羔羊,一切所行都应趋向上帝。他在《论上帝之城》发展出了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念,区分了属世和属灵的场域,将属灵的世界置于属世的场域之上,人若是参与政治乃是为了救赎,是从此岸世界走向彼岸世界。然而不论希腊哲人还是基督教父,政治都不是自足的场域,都是顺从于某种目的,以某种应然来规范实然,对政治的研究都是规范性的政治哲学。
  
  
  一如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最早引入了第二位演员,这使得古希腊戏剧从带有颂歌性质的一人表演转化为表现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文学作品。喜剧诗人马基雅维利改造了“德性”(viture)的意义,将之还原为能力,将政治中性化,政治变成专门的一项技艺。(将道德/权利进行自然主义的转换,还原为某种能力并非马基雅维利的首创,附拙文供参考:天赋人权的依据是什么?)马基雅维利在欧罗巴世界革命之处,乃在于他如实地指出政治自有其运作之规律,使实证性的政治科学的研究成为可能,尽管他本身是出于敏锐的洞察力而非采用演绎法得出他的结论。他让政治回归其本身,是其所是,直面人性中的恶。尽管马基雅维利一直在批判基督教,但他也同样接受了基督教的许多观念,对人性恶的认同,使马基雅维利弃绝了各种理想国的乌托邦呓语。
  
  
  在马基雅维利的语境里,政治不再与中世纪自然秩序的美好世界挂钩,而是事关生死存亡之大事。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开端乃是生存与安全,而其终端乃是善与正义。马基雅维利保留了开端却忽略了终端,亦或者说在他笔下,政治的开端既是目的。人参与政治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完善自己,而是诉诸于某种必然性,即寻求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必然性,统治者应对时事的必需(necessary)。
  
  
  马基雅维利对必然性的强调建立在相信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他的语境里,所谓的命运,指的就是政治。弗里德里希·希尔在《欧洲思想史》里认为:“他接受方济各会属灵派的看法,认为世界历史的演变趋势是越变越坏,政治科学只能设法使列国从世界历史的大趋势中解脱出来。各种政治理论便以世界历史为舞台,进行各种试验,看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当然,重要的是有真正受过良好教育又十分能干的人来掌握,通过宗教、法律和军队拯救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大众都能享受幸福。”
  
  
  在完成对政治当中的道德的改造之后,马基雅维利顺手拈来了国家理性(意大利语是Ragione di Stato——英文是reason of state,中文也翻译为国家理由)一词。在马基雅维利死后二十年,也就是1547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焦万尼·德拉·卡萨才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术语,但是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里完全包涵了如下观念:“国家/君主为了行善,必须能够作恶,必须同时具备狮子般的强势和狐狸般的狡诈;为了谋取公共福祉和保存必要的权势,以最终保存和发展更大的美德而对付邪恶,掌权者在应对时势的“必需”时可以运用不合法律和寻常道德的手段,可以无视宗教、道德和司法的限制。”马基雅维利区分了政治与日常生活的不同,抑或者说政治中的公共道德与政治家私人道德的不同,从而将政治的视野从动机论转换到后果论,对政治家的发问从“汝所欲为何”转换到“汝所行结果如何”。在马基雅维利之后,便是霍布斯按约建立的利维坦,国家以自身为其合法性,国家而非上帝成为道德合法性的源泉。
  
  (未完待续)
  ps 脑袋现在很痛,关于美国国父与马基雅维利之间的种种关联以及其他内容实在写不出来,明天再来补充。
  
  参考书目: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罗素《西方魔法史》
  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
  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
  吴增定《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


  一、《君主论》诞生背景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彼时的意大利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四分五裂,尽管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并非是一个集权国家。意大利众城市各自独立自治,形成一个个城市共和国。马基雅维利的故乡佛罗伦萨便是高度自治的城市共和国之一,并且人文主义盛行,文化氛围浓厚。但由于政府执政官任期较短,行政权力不稳,使佛罗伦萨的行政权实际落入美第奇家族手中。
   当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已成为统一、强大的君主制国家时,意大利仍旧处于分裂状态,且不重军事,遇到地域纷争往往请雇佣军来为其作战。处于强邻包围之中的意大利,随时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1513年,马基雅维利最著名的作品《君主论》完成,他希望凭借此书吸引美第奇家族的注意以获得重用。马基雅维利认为,基于两个理由,他的见解有不同寻常的价值。首先,他多年来经历过许多困难和危险,因而对近代事务有长期的经验。其次,他通过不断研读古代历史,已经在理论上精通了管理国家事务的本领。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从经验和理解的角度阐发了国家的治理之术和统治者的领导方法。
  
  二、《君主论》梗概
   《君主论》一书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讲述了多种君主国的类型,以及征服和统治君主国的方式;第二部分从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主要阐明了马基雅维利的军事理论;第三部分从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三章,论述了君主的为人、统治、任贤之道;第四部分从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六章,总结了意大利的现状和困境,并呼吁建立强大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
   第一部分前三章中,马基雅维利首先介绍了两种君主国的类型——世袭君主国和新的君主国,在世袭君主国内保持政权相对较容易,但在新的君主国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针对不同的君主国类型,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接下来,借助第四章章节标题《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背叛其后继者》,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国的统治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的五至七章中马基雅维利针对如何统治在占领前生活在各自法律下的国家和城市、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武力取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能力和武力或幸运取得的新君主国这三种类型的国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见解。第八章中,马基雅维利分别分析了依靠邪恶和卑鄙手段以及依靠同胞们帮助获得君主权的两种成为君主的方法;第九章中,作者表达了关于君主与人民关系的看法;第十章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关于衡量君主国力量的标准;第十一章中,作者讨论了教会在君主国中起到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军事理论,其中又能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为第十二、十三章,列举了本国军队、雇佣军、援军及混合军队四种类型以及各种军队的优劣,其中,马基雅维利最推崇建立由本国市民建立的本国军队。第二小节为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君主的军事素养和能力。
   在第三部分中,关于君主受到赞扬或责难的原因、一些君主应有的品质——吝啬与慷慨,残酷与仁慈,守信、如何避免人民的蔑视与憎恨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也是下文中将会重点分析的部分。以及君主与大臣的相处之道,和如何避免谄媚者的诱惑。
   最后一部分是马基雅维利关于意大利现状的认识与观点。他分析了意大利的君主为什么丧失了国家,并呼吁将意大利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拯救,建立一个完整、强大的君主制国家。
  
  三、《君主论》——关于君主品性与处世之道的剖析
   在君主论一书的第三部分中,马基雅维利摆脱当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和神学传统的束缚,从历史与生活实践的经验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揭示“典范的君主”所必须有的想象感情和性格。 他大胆的理论引起了许多的争议与反对,下文将对本书第十五至第十九章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 第十五章《论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赞扬或受到责难的原因》
  “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不使用这一手。”依据马基雅维利的说法,由于君主处于一个特殊的、高于一般人的地位,他收到赞扬或责难的可能性就要更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君主的责任不仅仅是同普通人一样让周围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即可,他需要维持、保护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此一些适用于普通人的美好的品格对于一个成功的君主来说可能是有害的。乐善好施、慈悲为怀,这些美德在平凡人身上是值得赞美的,但如果一个君主不计回报得施舍他人或他国,对待入侵者、谋反者慈悲为怀,他就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于此相反,适时的吝啬与冷酷,也许更能树立一个君主的威严。
   因此,只要君主能够避免亡国,无论此事的做法是否符合普通人的道德标准,都应毫不犹豫的去做。“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尽管这样的观点听上去十分功利主义,但一个能成为成功君主的人都是有高于凡人的眼光的,历史上成功的君主大多摆脱不了如残忍、不择手段、狡猾等诸如此类于常人身上是负面的评价,不过正是因为这些“必要的恶行”,保证了君主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二) 第十六章《论慷慨与吝啬》
   慷慨无疑是在普通人的美德范畴之内的,但如同上段所述,适于凡人的美德并不总能帮助君主维护国家,一个君主的慷慨在百姓眼里也许就成了豪奢,同时也因为这样的慷慨而浪费国家财产,在有需要时又压榨人民以弥补,这样人民不仅不会记住君主的慷慨,反而会认为他是不会规划国家的财产、浪费的人。“因为君主除非使自己负担损失,否则就不能够运用这种慷慨的德性扬名于世,所以,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吝啬,也是君主为了维护统治所应用有的“恶德”之一。
   尽管马基雅维利在文章中运用了“吝啬”一词,但从他所表述的内容上,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节俭”。君主在和平的日子里应注意节俭,将剩下的财产投入国家的维护与军队的建设之中,这样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就不必向百姓大量征取赋税而引起人民的憎恨,日常对于国家及军队的维护可以使其在战争面前自如应对,而百姓此时不会觉得君主吝啬,反而会认为他富有管理国家的智慧。而关于慷慨,马基雅维利指出在使用别人的财产时君主可以表现出慷慨,即充分的应用敌人的财务,奖励军队与人民,提高自己的声誉。
  (三) 第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是否比被人畏惧来得好些》
   尽管仁慈是一个好名声,但君主不能过分滥用仁慈,如果君主坐视混乱、凶杀、劫掠的发生而不采取严苛的手段镇压,这样的君主反而会被认为是懦弱无能的。“所以君主为着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有所介意。”尤其是在新君主国和军队中,需要残酷的手段来建立秩序,因为残酷同吝啬一样,是君主为避免亡国所该拥有的“恶德”。
   人性本恶,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要容易,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而人们经常因为恩义而放弃利益。 因此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被人畏惧要比被人爱戴安全得多。爱戴,这种紧靠恩情而建立起的关系十分脆弱,而畏惧并非恐惧,畏惧之中又包括了崇敬与不敢接近与冒犯之意,因此如果百姓对君主心生畏惧,尽管有逆反之意,但他们会因畏惧而感到望而却步。同时,马基雅维利所言之畏惧并不包含憎恨,相反地,他认为君主在让他人感到畏惧之时应同时避免憎恨。而避免百姓憎恨的最好做法就是不去染指私人财产和人民的妻女,当他需要剥夺他人生命时,也需拥有正当的无可辩驳的理由。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所以作者认为只要不干涉人民的财产,就不会招来憎恨。
   在赞同马基雅维利的以上两个观点的同时我还想补充,如果一个君主能既受人爱戴又让人感到崇敬而不敢侵犯,他的形象会比仅受人畏惧而更加高大、更加会受到赞颂,但毕竟能将受人爱戴与畏惧两种感情同时兼备的君主少之又少,因此如果两者必舍其一,还是应保留畏惧。关于君主如何避免人民的憎恨,尽管不去侵犯人民的财产是一个普遍的做法,但与此同时君主也应注意避免背离人民整体的道德观念或触及底线。在马基雅维利的说法看来人将财产看的最为重要,也许侵犯财产会引起民众普遍的憎恨,但在一些情况下,君主若违背了普遍的道德观念,会引起少部分人的不满。历史上不乏少数人的反对与起义而推翻君主的例子,因此君主对此也应注意。
  (四)第十八章《论君主应当怎样守信》
   马基雅维利提到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法律是人类的方法,而武力是野兽的方法,对于君主来说,这两种方法必须都会使用。在成为野兽时,君主要同时是狐狸和狮子,他“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君主应像狮子一样凶猛,但更重要的是,要像狐狸一样狡猾。“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做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利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秉持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因为他人并不一定是守信的,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君主也可以是不守信的。
  (五)第十九章《论应该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关于如何避免人民的憎恨,在(三)中所述此段不再重复,并另外补充两点。
   “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针对上述会引起他人轻视的理由,君主应体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使臣民感到他的决定是无法更改的,而且无法受到欺骗。为了体现这些品质,上文所提到的一些“恶德”,就应运用,这些品德放在凡人身上也许会遭人轻视,但在君主身上反而会受人尊敬。
   君主如果做出与他的尊严极不相称的事情,也会遭到人民的蔑视。因此君主应时刻保持自己高贵的身份,与人民保持适当距离,这样就能很好的维持人民对统治者的敬畏。若如罗马皇帝科姆莫多一样,常常走到竞技场与搏斗者格斗,做出不符合自己地位的举动,就会受到士兵的蔑视和不尊重。
  
   在以上五节中,关于作者所提的君主所需的几种品行做了分析。总体上来说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同时又做了一些补充。一位统治者,必定是别于普通人的,因此我们并不能用凡人的道德标准去定义他。依我所见,评判一个君主最好的标准是观察他的国家,看他的国家是否昌盛富饶,人民是对君主心怀尊敬还是满腔愤怒。于是,一切为了使国家运转的作为都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这也就诞生了“恶德”这一概念,这其中的“恶”是对普通人品格的评判,而“德”则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能够避免亡国而被认为是道德的。换一种说法,“恶德”即是一个君主为保护国家而所应具有的品格,它超越了普通定义上的恶与德。
  
  四、总结
   《君主论》一书出版后,世人将其中的观点概括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权术与谋略的代名词。一些人认为马基雅维利这种功力、残酷、运用权术的观点对于拯救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要想统一一个国家,就需要强硬的手腕与冷酷的内心;还有人认为马基雅维利这种推崇君主专制、不择手段的方法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反而会使国家更加不稳定。众说纷纭,但却无法掩盖本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无法阻止它成为政治学中的经典。本篇读书报告仅仅是初读后一些浅薄的见解和对于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浅析,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更多的阅读与积累。
  


  此书旨在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大事中发现那些国家如何取得,如何保有,如何丧失。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觉得自己应该先去把欧洲15世纪的历史好好了解一番再看……
  不管怎样,这是一本值得再三阅读的一本经典。
  
  看马基雅维利的书,如果只看《君王论》,而不参读他的《论说集》,将对他产生非常见面的看法。因为马氏本身写这本书的原因在于讨好美第奇家族以期再次获得政治生涯,所以隐藏了一部分他的观点,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讨到好。
  而稍晚于《君王论》完成的另一部著作《李维史论》集中了他全部的共和政治思想精华。事实上《李维史论》一直被认为是《君王论》不可或缺的孪生姊妹篇。
  
  这是我在本书的后续中读到的:马氏思想的综合——
  政治上有一件好事,其中三者尤为重要,他们是民族独立、安全以及一部安排妥善的宪法。最好的宪法是这样的:他将法权依照君王、贵族和平民的真实力量分配给三者,因为在这样的宪法之下,胜利的革命难于发生,因而安定可期;但是为了安定起见,将较多权利付给人民是聪敏的。以上所谈是关于目的问题!
  不过在政治中,还有手段问题。用一下命定要失败的方法追求政治目的是一种徒劳。认定目的,就一定要选择足以胜任的手段去完成。手段问题可以用纯粹科学态度来处理,不必顾及目的之为善为恶。
  总之,这是权力问题!想要完成政治目的总得拥有一种权利,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口号诸如“公理终必得势”给掩蔽了。


  《君主论》是尼科洛 马基雅维利对意大利几百年来受外国压迫,奴役的历史进行的反思,并总结了当代成功的外国君主的权术技巧及古代帝国的历史,揭穿了传统政治学的虚伪面纱,为君主们提供了一套统治策略和使用权术的具体方针。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他是意大利弗洛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第一个揭露了政治学阴暗丑恶的本质,同宗教神学和伦理学彻底撇清关系。
  
  很多人说君主论是丑恶的,但其实它恰恰是最真实的,血腥,黑暗和虚伪渗透了政治的每一个角落。世人儒弱的心还在为纤细的灵魂所缠绕吗,还为分裂的人格重新定向,时而无法忽视俗事在你耳边的喃喃细语吗?君主论告诉你:砸碎这一切,继承他隐藏在背后的血与火的礼赞。
  
  马基雅维利最精彩的论点分别在于君主该如何处世,他对各种类型军队的看法,对人性的看法,对命运的看法。
  
  “一个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去发现危险和躲避危险,也要像狮子一般去威慑人民和军队,使他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于君王的处世,他冷酷地指出:被人们爱戴远远比不上被人民畏惧,因为人民的爱戴是多变的不可靠的,是软弱的。处于畏惧才能扭转人民好于损人利己的本性,为君主的意志服务。他提出“民因小怨而怀忌,临大仇则惴惴”,所以君主应该用猛烈的手段镇压人民,然后再显示自己宽大的一面,这样才能使人民畏惧君王的威势。古代名将汉尼拔统率了一支由无数民族组成的大军在海洋彼岸的敌国领土上作战,行军轨迹变化莫测,杀阵克敌不计其数,就是因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残酷严厉的性格迫使军队和民众服从他个人的意志,从而完成了很多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而后人却往往看到他成功的一面,反而将促使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否定了。
  
   对于军队的种类的看法,马基雅维利将他亲眼所见事实写入了书中:雇佣军从不屠杀敌军而是活捉俘虏,不要求赎金就释放他们。不夜袭城市,城市守军也不夜袭他们;不设立防御工事来打硬碰硬的防御战,他们避免疲劳和危险,同时让敌人知道这一点,这样一来,他们就使意大利陷入奴隶状态和屈辱之中。
  
   对此马基雅维利强调了本土国民军的重要性,但马基雅维利没有看到意大利诸国使用雇佣军的传统十分悠久而且在意大利地区,由于城市和市民的力量过于强大,导致不谙军事的市民和教廷掌握了权力,一个或几个城邦结合而成的国家又因为人力限制和富裕的生活条件的诱惑等原因无法征募到足够的士兵。因此只能依靠外来的强者来主导他们的军事。
  
   在圣经中,大卫独自迎战哥利亚时,宁愿使用自己的小刀和投石器也不用穿戴扫罗的盔甲,因为他人的铠甲不是束缚你的行动就是落下来把你压倒。这暗示了雇佣军就好像他人的铠甲,是有害无益的。
  
   此外,马基雅维利还对人性恶的一面作了淋漓尽致的解剖,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虚假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时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如果做恶事更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别人,人们会毫不犹豫这样做。作为君主,为了社会的稳定,必须用法律治国而不能依靠人性的善良,同时,君主要坦然面对丑恶贪婪的人性,将之加以引导纳入良性的竞争,理性的轨道,顺势利用人们自利的动力来获得国家的繁荣。
  
   当时的天主教充满了迷信和宿命的观点,但马基雅维利提出:命运有如洪水河流,当他暴虐地吞噬我们时,我们无能为力,但只要我们事先修筑堤坝和水渠来引导和控制它,命运就会臣服于人类的意志之下。想要压倒命运的步伐就必须去迅猛地冲击它,大胆地征服它,这样一来,人的意志就可战胜多变且无情的命运。
  
   马基雅维利从政时期曾出使法国,因自己祖国国小军弱,受尽了法国国王的屈辱,深刻感受了“弱国无外交”。后来他带兵攻打比萨,迫使对方献城投降,引起了众多强国的注意,但终被西班牙大军击败,马基雅维利也被迫流亡隐居,在隐居过程中他写下了这本深刻且有利的权术教材,马基雅维利毫无顾忌地揭露了人性和权术的丑恶,但他也因此举成为了一个最诚实的人。《君主论》告诫世人:真相是残酷的,政治是险恶的,知识是危险的,但我们不应该因为惧怕真相而逃避它。歌颂美好虚幻的梦想固然快活,但我宁愿用自己的双拳去征服这冰冷的现实。
  


  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出这么一本书,应该很难被奉为经典。
  如今这个社会,道德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附加价值体现在人的行为上,而非必要。西方社会崇尚信仰,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道德更多的作为一种面具出现在人们身上。所以,现在这个社会,肮脏和卑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达到目的手段,而道德只作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噱头而已。
  在作者那个年代,能够以一种对待学术的态度对待君主的行为方式,是非常难得的。但在当时的年代,很难有实践的机会。而如今不只是君主,任何具有管理职能,并且需要面对竞争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准则,找到行为指导。至于选择什么方法,是高尚还是丑恶的,那就是个人的问题了。谨记,君主论,没有道德,只有理论。


   对于经典我向来是不吝啬赞美的,尽管很多人对马基雅维利这本书而对其颇有微词,但是我还是以为不应该抹杀其自身的意义的。对于君主之制和共和之制,他并没有以为就应该实行君主制,从而否认共和。他只是在现实之君主制无法避免之下的无奈之举。
   从最后一章的《第二十六章 奉劝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不难看出他对于意大利现状的无奈,在野之人对于现状的无奈。从他零碎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他对于政治制度与各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是应该相适应的。
   看到君主论我不禁想起了李泽吾先生的《厚黑学》,在马基雅维利对于君主品质的论述之中也看到了李先生的经典论述的影子,对于君主之美好的德行与恶行之间,马氏认为君主应该在面上要表现出其对于美德的追求,而私下之时有时美德反而是有害的,与李先生的“面厚心黑”未免与殊途同归之感。
   如同其人对于李先生所评之针砭时弊之语,马氏未尝没有对当时所处环境之无可奈何之感。还有,别忘了,这是马氏对于当时的上位者的上书,自然有迎合之味道在里面。这不啻于一封自书告身,陈利害,说得失,以求重用的意图不难看出,所以,据此就对其批判也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


  1.《尼可洛-马基雅维利上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书》:
  我想,“一个身居卑位的人,敢于探讨和指点君主的政务,不应当被看作狂妄,因为正如那些绘风景画的人们,为了考察山峦和高地的性质便侧身于平原,而为了考察平原便高路山顶一样,同理,深深地认识人民的性质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深深地认识君主的性质的人应当属于人民。
  ——在这一篇中,马基雅维利指出,他上书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的学识服务于梅迪奇殿下,使梅迪奇殿下认识到君主和人民的性质。
  2.《君主国的种类和获得的方法》:
  共和国和君主国,这是统治人类一切国家的两种形式。
  3.《世袭君主国》:
  君主国统治和维持的方法:世袭的君主国君主维持统治,相比于一个新的国家容易的多。因为他只需维持祖先制度和处理突发时间时随机应变。这样的政权容易复辟。(——作者在此处,只是论述了世袭君主国更易维持政权的表象,却没有论述其深层次原因)。
  “一次变革总是会另一次变革留下可以继续进行的条件。”
  4.《混合君主国》:
  所谓的新君主国,并非全新,所以又称为“混合君主国”。此篇主要论述一个君主在立国之初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一方面,新国家新政权必然损害其追随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君主此时不能立即卸磨杀驴。用马基雅维利的话来说,当你占有一个国家之时,所有受你损害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敌人,而你又不能继续保持那些帮你得到政权的朋友。再,武力,在此刻,已经不是解决一切的力量。作者以法国两次得到和失去“米兰”为例,论述语言(可以理解为习俗、民族,当时欧洲的民族意识尚未王权觉醒)不是在新地区保有政权的最大障碍和关键。而是:其一,灭绝就有王国血统;其二,尽量维护之前制度。
  倘若一个君主想采取其他方法,那么就唯有派驻军队官吏(可能会形成军阀),或者殖民(殖民地的问题)。马基雅维利是比较欣赏殖民的方法的。我想,这两点,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保守之处——在他看来,对新土地的征服只是对旧政权的复制和再生,或者只是对新土地的驻扎和掠夺。缺少创造性的因素。
  此篇中,马基雅维利思想的亮点在于,他给了君主一个对外维持统治的天平——他给予了君主这样的建议:权衡征服地区的势力,防止新的叛乱因素壮大;警惕国际上的对手插足。
  “困难在可以觉察的时候是容易祛除的,而一旦病入膏肓,便不可救药。”
  “人们决不应当为了逃避一场战争而听任发生混乱,因为战争不是这样逃避得了的,延宕时日只是对自己不利而已。”
  “意大利人不懂得战争,法国人不懂得政治。”
  “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是自取灭亡。”
  5.《大流士王国为什么没有背叛亚历山大的后继者》:
  君主国的两种形式:君臣国,难以攻占却易于保有;君侯国,易于攻占,难以保有。
  6.《统治其他制度下的人民》(原名《对于占领前在各自的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当怎样统治》):
  拥有其他制度下的国家有三种方法:一,毁灭它;二,亲自统治;三,建立伪政权。
  7.《论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
  “以幸运为前提条件会使困难减轻,而不依靠幸运却可以使自己地位最稳固。”
  “他有了自己的盟友和军队,他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任何一座大厦。”
  8.《借他人武力或幸运取得的君主王国》:
  此类政权,得之易而守之难。
  “遽然勃兴的国家,如同自然界迅速滋生长大的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一样,不能够根深蒂固。一场狂风暴雨就可以把它摧毁。”
  “出于恐惧或者出于仇根都会损害你。”
  9.《论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人们》:
  这类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以免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因为意外发生之后你采取手段就会太晚,即便你做好事也帮助不了你自己,因为人们为你是被迫如此,你不会得到任何感谢。
  10.《论市民的君主国》:
  依靠市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国家,成为市民的君主过国。
  “君主应该防范为了野心勃勃的目的,故意不依靠你的人。因为这表明这些人为自己着想比替你着想得更多。”
  “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考虑一个办法,使他的市民在无论哪一个时期对于国家和他个人都有所需求,这样这些市民就会永远对他效忠。”
  11.《君主国力量的衡量》:
  主要谈论守城君主的民众策略。此篇,主要适用于城邦制国家。
  12.《论教会的君主国》:
  这类国家依靠人类不能够达到的更高力量支持。
  13.《论军队的种类与雇佣军》:
  “雇佣军既不敬畏上帝,待人也不讲信义。有他们的存在,你的毁灭推迟只是由于敌人的进攻推迟。一个依靠雇佣军维护安全的国家在和平时期受到这些雇佣军掠夺,而在战争中则会受他的敌人掠夺。”
  意大利丢失了八百年辛苦所获得的一切,从而陷入屈辱之中。
  14.《论援军、混合军和本国军队》:
  外国援军也是一种无益的军队——“它失败之时是你的灭亡之日,它打了胜仗,你仍然无法逃脱被奴役的宿命。”
  “就雇佣军而论,其懒散怯懦是最危险的;若就援军而论,其英勇保悍却是最可怕的。”
  “一个君主如果不能够在他的国宝里看出滋生的忧患,他
  就不是其正英明的君主。”
  “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的声誉。”
  15.《君主关于军事方面的责任》:
  “这样一类的方法,贤明的君主必须遵守;而且在和平时期绝不能够无所事事,相反,应该努力地利用这些时间,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16.《论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责难的原因》:
  君主的善行和恶行。
  17.《论吝啬和慷慨》:
  被人们称为慷慨是好的,可是如果在慷慨的做法上使你不获称赞,它你损害你了(多么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如果你有道德地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
  18.《论残酷与仁慈》:
  作者认为,一个君主最好的状态,就是“残酷”和“仁慈”二者兼备。在他统军的时候,以残酷为主——并且此时,残酷事必须的。
  “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
  19.《论君主应该怎样守信》: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必须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那句著名的君主应该有狐狸的狡诈和狮子的英勇,就处于此。
  20.《论应该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君主避免受到别人的蔑视和憎恨,他就进到本分了。为此,他要做到避免被人认为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
  21.《论君主每日所做是否有意义》:
  “当幸运之神要使一位新君主成为伟人人物的时候,他比一位世袭君主更加需要获得盛名,幸运之神就给他树立敌人,并且使他们从事反对他的战争,以便使他可以有理由战胜他们,并且凭借他的敌人给他的梯子步步高升。因此,许多人认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一有机会.就应该诡异地树立某些仇敌以便把他们制服,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伟大”——(很诡异的理论。但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祸患多发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君主是否应该建设堡垒来保护他的国家)可以这样讨论:一位君主如果害怕人民更甚于外国人,他就应当建筑堡垒;如果他害怕外国人更甚于人民,他就应当抛弃堡垒”——(这一点,不妨理解为国防建设。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过分依赖天险、要冲和工事,像法国依赖马其诺防线一样,像南北朝陈国迷信长江天险一样。这样的国家,第一,没有发展壮大的魄力和勇气;第二,也不会有安全的国际大环境和国家尊严。)
  22.《君主该怎样为人》:
  “一个君主应当注意,绝不要为了进攻别国而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除非有此必要,迫不得已。”——因为,即便你获胜,你仍然要成为俘虏。
  君主要关注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
  23.《论君主的大臣》:
  “人的头脑有三类:一类是靠自己就能够理解,另一类是它能够辨别别人所说明的事情,第三类是既不能自己理解,也不能理解别人的说明。第一类是优秀的,第二类也是优秀的,第三类则是无用的。”
  24.《怎样避开谄媚者》:
  君主权术:“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选择第三种方法——在他的国家里选拔一些有识之土,单独让他们享有对他讲真话的自由权,但只是就他所询问的事情,而不是任何其他事情。但是,君主对于一切事情都必须询问他们,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按照自己的看法作出决定。”——(事实上的谏官制度)。
  忠言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君主。
  25.《意大利君主亡国的原因》:
  一个君主,如果他们曾经保有亡国多年但最终亡国,这样的君主不该诅咒命运的不公,而只应该审视自己的无能。
  26.《命运的力量和反抗方式》:
  “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毕竟留下了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命运是我们生命中毁灭性的河流之一,当它怒吼的时候,淹没原野,拔树毁屋.把土地搬家;在洪水面前人人奔逃.屈服于它的暴虐之下,毫无能力抗拒它。但是另一半,当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可以修筑堤坝与水渠做好防备,使将来水涨的时候,不至于倾河道宜泄,水势不至毫无控制而泛滥成灾。”(——在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在宗教的影响力依然巨大的时期,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重视人的思想。”)
  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有时代大局感。
  又一句格言式的论断:“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调协,他们就成功了;而如果不协调,他们就不成功。我确实认为是这样: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攻击她。人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那样行动的人们去征服她,也不愿轻易垂青那些冷冰冰地进行工作的人们。因此,正如女子一样,命运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为他们在小心谨慎方面较差,但是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命运。”(——我想到了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使生命重新奏响不屈服的音符!”)
  27.《从蛮族手中解放意大利》:
  这,就是马基雅维利献书的目的:他希望改变意大利四分五裂和被异族统治的事实。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时代,马基雅维利给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上书,谆谆教诲,报之以深刻期待,并用长远的眼光,指出了复国之后的为君之道。《君主论》,真的是一部关于君主的论著。


  没看到这本书里面有多少所谓的“邪恶”或者令人感觉“伟大”的地方,这本书里讲到政治与军事,但都只是浅浅的谈了一下,并不深入,相比先秦法家思想、兵家思想,老马好比一村长在跟村夫们谈论怎么跟邻村争水源……又好比几个孩子在讨论怎么用遥控飞机炸了华盛顿……实在幼稚,写的零零碎碎,又不深刻,对此无感,实在无感。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著,高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中国数千年政治,向来王霸杂用,但偏要披上一副修齐治平的外衣。倒不如这君主论来得直接实在。治天下用仁恕之道是不行的,但我们的书中总是羞羞答答,不愿明言,故而明面上都是一团和气,君子之风,暗地里刀来剑往,杀人不见血。
   文章不长,却是好的,可惜例子不熟悉,若配以我上国天朝的种种例子,定当更精彩纷呈。
   试看:“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理想生活相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个人为了应该做什么事情而忽视了实际上做了什么,那么他不仅不能保全自己,而且还很快会招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完全按照他的职业美德的标准行事,那么他置身在这么多邪恶的人当中,很快就会被毁掉。因此,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很有必要知道怎么做不好的事情,并且知道根据是否必要来决定要不要利用这一手段。”
   “到底是受人爱戴比让人畏惧好呢,还是让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好?当两者之间必选其一时,被人畏惧要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因为爱戴是由于人自身卑微,靠义务的纽带维系的,人们为了获得自身利益,一有机会就会把这一纽带斩断;而畏惧是由于人们害怕永远不可能废弃的惩罚而得以保持。”
   类似好句层出不穷。


   虽然这本书被称之为“暴君的教科书”,而确实其中有些观点也令人瞠目,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它对人性做出的深刻剖析。我是一个性善论者,而马基雅维利基于性本恶的论述给我强烈的思想冲击,但我依然支持他大部分的观点。其实他所提倡的很多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仅适用于君主,也适用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和处世准则,当然我是说那些正面的解读。如果我们今天在处理问题时引用了其中某些极端的做法,这绝对不是马基雅维利的初衷。


  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从价值取向考虑,我不喜欢这本书,不过从效用取向考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所说的统治方法是有效的。
  
  这本书的观点并不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以下几条:一是君主怎么取得政权?二是君主怎么维持政权?三是君主怎么为人?
  
  作者马基雅维利不认为君权神授,而认为君权是通过世俗的斗争和权谋取得的,所以自然的,君主也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天然的冠冕堂皇,所谓的冠冕堂皇都是装样子的,真正的君主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进行世俗的权谋与争斗。在中世界的欧洲,这一观点是惊世骇俗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说了多少深刻的观点,而只是说了赤裸裸的实话而已。
  
  君主怎么取得政权?马基雅维利说了几种情况:以自己的能力取得政权,靠他人的武力或幸运取得政权,以及以邪恶之道取得政权。对于以自己的能力取得政权的君主,作者认为即使如摩西那样的君主,主要是靠精神力量的感召,但这些人也不可能一直不使用武力,否则他不可能逼迫所有人遵守清规戒律;而靠他人的武力或者幸运取得政权的人,则首要任务是削弱威胁自己权力的势力;以邪恶之道取得政权的人,作者建议一次就把坏事做绝,把自己执政的所有障碍全部清除,如果隔三差五的做坏事,则造成的影响更坏。
  
  君主怎么维持政权呢?作者分两种情况讨论,市民的君主国和教会的君主国,对于市民的君主国,君主应注意用民众的力量去平衡贵族的势力;而对于教会的君主国,作者认为教会主要依靠信仰而不是智慧去治理,所以没必要深入探讨统治方式,但他也分析了教会为什么能取得超越世俗权力的更大的权力。当然,最重要的,要维持君主的统治,必须要保有军队,作者分析了雇佣军和援军的危险性和无效性,提倡用自己的常备军来进行防卫。
  
  最后,很长的篇幅则是讨论了君主怎么为人。在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里,提倡君主的行为规范理应是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美德,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君主不应如人们提倡的那样慷慨,也不应过于仁慈,因为让人畏惧比让人爱戴对于实现统治更有效。君主也不应迂腐的一味守信,而是相机行事,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他认为君主如果能做到所有的美德固然很好,但是现实不允许,因为人性都是恶的,要统治他们,就需要不择手段。
  
  从专制君主的实操层面考虑,君主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无怪乎拿破仑、克伦威尔、墨索里尼等一些独裁者将此书作为案头书。但如果从思想性考虑,这本书存在一些逻辑上的矛盾。首先这本书立论的基础是人性本恶,所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其实都是认为人性是先验的,先天形成的,但是根据现代观点,通过进化论和人类史研究,认为人性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所谓本善还是本恶的说法并不科学。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信誉机制一般比较好,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信誉机制一般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完善的市场运营对于信誉机制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正反馈作用,而行政权力对于市场的过度干预则会破坏市场的信誉机制,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够通过寻租取得市场许可,那么就没必要通过艰难的公平竞争去取胜。所以,人类守信还是不守信,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交易中通过成本收益核算逐渐习得的最优策略。既然人性本恶并不成立,那么马基雅维利理论的基础就并不牢靠。如果可以说,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进行残酷而狡诈的专制统治,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残酷而狡诈的专制统治才激发了人性中的恶,这是一个鸡和蛋的互为因果关系。
  
  不过马基雅维利主要是说了君主应该如何做,而不是讨论君主制的合理性,那么从这个角度考虑,他犯的错误也并不大。
  


  早已知悉马基雅维尼的大名及其毁誉参半的醒世大作《君主论》,却久久未能拜读之。在图书馆借书时偶得三联书店的版本,觅了一个阳光充裕的午后,在宿舍楼下的大厅里倚着柱子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之后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毁三观。经历过柏拉图、卢梭、孟德斯鸠以及哈耶克等巨头论著的洗礼,我自认还是一名有观点有原则有底线虽行不了大善但也坚持不作恶的良好青年。然而读完马基雅维尼的《君主论》,刚好时至太阳落山,只感满目的灰暗无光。书中对于政治手腕、政治道德的详尽论述,完全找不出明显的漏洞加以反驳,这对于我一个心怀公民梦的青年无异于当头一棒。
  本书与当年欧洲局势关系密切,而对欧洲史不甚明了的我在拜读之初始终难以找到代入感,只能用看过的英剧《罗马》里的情节自行脑补。如果想读欧洲古代史,《君主论》是不错的选择。它所处的背景在于文艺复兴之时,前承中世纪黑暗无边的宗教统治,后接宏伟浩荡的欧洲革命。若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待,《君主论》开明地将政治与宗教分离,并赋予政治道德以独特的正当性独立于个人道德,不可不谓远见卓识。然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它,似乎又显得一文不值。在经历了社会契约论学说的影响之后,当今世界的国家多为共和体制,而少有君主政制存在,即使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占据一隅,却与马基雅维尼笔下的“君主”之内涵相去甚远。因此,《君主论》似乎在当代失去了应有的实际意义,反而其中宣扬君主应有的政治道德,多为反对君权神授如我之公民所不能容忍,由是招致诸多骂名。
  但从君主制的角度来解析本书,我认为可取之处还是更多,而且不仅适用于古欧洲,对照中国历史仍是同样受用。总体来说,马基雅维尼是从君主取得王位的方式、保持王位的手段以及君主应有的品质三个方面来展开逻辑说理。
  作者以君主取得王位的方式将君主国的种类分为依靠世袭取得王位的世袭君主国和新进取得王位的混合君主国(即新君主国)。而混合君主国根据新君主们取得王位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取得王位的君主、依靠他人或者幸运取得王位的君主、以邪恶之道取得王位的君主、由市民所选举的君主和依靠教会力量扶持的君主五种类型。
  作者认为,在世袭君主国之中,人民对于君主及其后人的统治业已习惯,因而维持政权的难易程度远远低于新君主国维持政权的难易程度。而在世袭君主被篡夺王位之后,只要篡位者发生祸患,原君主还是很可能重新夺回王位的。这里他举了费拉拉公爵对抗朱利奥教皇的例子,对比中国的古代史,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权篡位,最后仍被汉光武帝复兴汉朝,能发现先前存续的政权只要没有太大的暴乱,都会比新政权更具民心。要维持政权,只要君主具有最低的能力与美德,不过于残暴苛酷,政权一般都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因此,新君主国形成的原因便往往是由于人民希望改变处境,于是反对原有的统治者,但人们往往会发现结果却比原来的更加糟糕,或者说一旦新君主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时,他便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所以,新君主国维存的困难比世袭君主国通常来说要大得多。对于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王位的君主而言,他们的王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强健的基础。只要在制定足够稳固的法律,捱过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便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对于依靠他人或者好运取得王位的君主,他的王位是极不稳固的,作者在这里举了瓦伦蒂诺公爵为例说明。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使他的公爵儿子得到了罗马尼厄,在马基雅维尼看来,博尔贾手段高明值得别人效仿,最后却仍旧导致了灭亡。对于以邪恶之道取得王位的君王,马基雅维尼认为他们残酷无情又没有道德,不能列入依靠自己的能力或者运气之列,却仍对他们的手腕加以赞赏——“但是,如果我们考虑阿加托克雷出入险境的勇气,以及他忍受艰险、战胜艰险的强大的意志,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比哪个最卓越的领袖都不逊色。 ”而且,作者看来并不排斥利用邪恶之道获得王位的君主,他只是主张暴行不能过度,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市民的君主国中,君主要么是依靠市民,要么是依靠贵族。君主必须能很好地平衡这两股力量,审时度势,以哪方的势力更大为缔盟的根本点。教会君主国中,教皇依靠宗教制度的力量获得相当于君主抑或比君主更大的权力与地位。但教皇更替的周期较短,使得教会的力量无法专一于一处。我大胆揣度,作者大概是基于不敢得罪当今教皇的角度撰写了这一章节,才在文末注以——“既然以前的教皇已经依靠武力使教皇的职位强大了,那么当今的教皇则应以广施恩泽,以至上的品德使其地位更为巩固强大,同时获得世人更多的崇敬。 ”
  新君主保持征服领地的方法有三种,除去土地上所有的原有居民、抑或将都城定居于此,亲自驻扎、抑或允许原住民在他们原有的法律下生活并扶植一个忠于自己的寡头政府(类似于殖民一样)。毫无疑问的,作者认为第三种办法,直接借助这个城市的市民进行统治比其他两种方法都要便易。
  而新君主应当如何保持业已取得的王位,作者认为执政的基础在于良好的法律和优秀的军队,并对军队进行了着重论述。作者将军队的种类分成三种:雇佣军、由外国援军组成的混合军队以及君主自己培养的军队。作者认为,雇佣军是极其靠不住的,即使君主亲自任命雇佣军首领,仍然改变不了雇佣军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本质。马基雅维尼对雇佣军的态度很是尖锐,认为雇佣军军队本身的气质卑劣,盛世时期欺凌作威,战争时期则尽可能躲避,骄傲而无用。对此他进一步论证雇佣军的首领,“要么有能力,要么没能力,两者必居其一,如果他们是有能力的人,你不能信任他们,因为他们总是渴望自我扩张,或者威胁他们的主子——你,或者违背你的意愿欺压他人。如果首领是能力平庸的人,那么他带领的军队往往会给你招来毁灭。 ”同时,马基雅维尼对于外国援军态度和对雇佣军一样,认为其毫无益处。纵观历史,从教皇朱利奥、佛罗伦萨人到君士坦丁堡皇帝,我们会发现由外国援军导致的恶果比比皆是。如果援军打了败仗,你往往要承受自身和援军的双重损失;而一旦援军战胜了,你很可能也成为他们的俘虏。援军往往团结整齐,英勇剽悍,如果他们一旦想要伤害你,你将毫无反击之力。因此,马基雅维尼总结道,明智的君主往往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而不是依靠援军、雇佣军等外来力量。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作者对于君主军事方面的才能尤为重视,除了应当建立独立的军事制度、训练属于自己的军队之外,还应当以身作则,在和平时期也决不能放弃对军事艺术的研究,行动上时时准备军事操练。
  而其他君主的品质方面,马基雅维尼则认为,君主不应过分追求世人对于某一种品质的赞誉,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例如美德慷慨总是伴随着奢侈的成分,如果一个君主过分慷慨,则易导致国库亏空,进一步导致横征暴敛民怨载道,而一旦君主由于贫穷减少慷慨的程度时,人民则更会埋怨他的吝啬。再例如美德仁慈,马基雅维尼认为仁慈只能带来人们对君主的爱戴,而不能带来畏惧。但是为人所畏惧却往往比为人所爱戴更为有利,因为“爱戴是出于自身的卑微,由恩义的纽带维系着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随时斩断这一纽带;但是,畏惧却会由于人们对于惩罚的恐惧而保持着,从而不容易中断。 ”
  而马基雅维尼对于政治道德的描述让我甚难认同,他认为君主并不必要真正地守信,而只须表现得守信即可。因为基于宗教人性本恶的论点,守信往往不能给君主带来更大的好处,君主“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如之前论述过的那些美德,君主不必真正具有,只须表现得让人民认为他具备那些美德即可。因为能接触到君主的往往是极少数人,少数人对于多数肤浅群众的观点毫无影响。最后,君主应当极力避免为人们所憎恨,即使做不到不被所有人所憎恨,只须不被最有权势的人所憎恨就行,审时度势,量力而为。
  马基雅维尼一度被认为是“暴君的导师”,本书也相当长一段时间被禁止出版。我认为,以君主制的背景出发,马基雅维尼的论著不啻为伟大的教本。但放在如今共和制的大背景下,对于某些政客仍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而背上邪恶的骂名丝毫不为过。
  总而言之,虽不认同,我还是很钦佩马基雅维尼对于政治道德看法,因为我也是荀子“性恶论”的坚定追随者。但我对自己的目标不在于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抑或政客,自此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更为实在。
  


  Machiavelli先生,還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一些事情,人生有巨大的經曆,才有廣闊的眼光,有自我的反複思考才有新的成就。經曆不一定得到,得到必須經曆。反觀現在的部分統治者的人生認識,治理經驗還不如一位500年前的異邦古人。
  
  没想到,500年前的想法,至今可以受用。可是这毕竟不是哲学。
  看来,人类社会学,也还是可以继续继续,穿越历史,让今儿的人学习经验。恩。看来,我们还是社会动物,摆脱不了一定的规律。即便是这个规律比较的古老。
  
  虽然说的是君主,人王。
  但是,总是让我想到,现在的当政者,真心说,你们很多事情,做的真不如古人,更加比不上很多我们历史上的古人。
  哎,现在的领导们真的是没有下限,经常做出,把我和小伙伴们惊呆的事情。愿这些没有下限的领导死在阿鼻地狱永无轮回,一直被朱元璋大爷扒皮实草吧。先谢谢朱总。


  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大的问题没有交代清楚:君主与国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1、国家是君主的私产
  2、君主是国家的职业经理人
  3、君主与臣民同为为国家的股东
  
  第一种情况下,国家是君主的私产。换言之,君主对国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那么,任何权谋和治国之道,理论上都应以国家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即便会损坏部分人或者部分时间段内的利益。
  
  第二种情况下,君主作为职业经理人。这中情形点类似于显存的西方民主社会。君主的政策目标在于选票。长期利益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
  
  第三种情况,君主与臣民同为国家的股东。类似于共和制?君主与臣民如何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许,协调这种关系的博弈过程,政策的出发点会更多的考虑到双方的力量均衡和心理感受,利益的考虑不再是最重要的目标。
  
  关于这本书,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总有人认为帝王之道和权谋之术是可鄙的。但是,如同码农必须熟悉代码,捏脚小妹必须掌握力道一样,政治手腕是政治家的职业技能,并无好坏之分。摘下有色眼镜去看马基雅维利,会发现,他的语言中充满了智慧。


=v=你想赚点稿费咩……


没人找我约稿啊~


昨天收到我们某校媒的扫邮约稿邮件,感觉有几个栏目挺适合你这些读书笔记的……要不要帮你投呀,千字五十


明天上Q再谈········


好的=0=


战争从游戏变成读博……你是人吗……


人类意识满满的!!!


你是书的投影!政治能简洁一点吗


我也觉得,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政治至今都是一坨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