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周春梅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周春梅  

页数:

25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记得奥威尔在哪本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在专制时代结束之后二百年,散文不会产生。读后十分震撼。自然,奥威尔的话说得太极端了,而且还颇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但是难得的是,他揭示了散文生存与自由空间的联系,正所谓“生死攸关”;对于散文的自由品格,期待是深切的。我国春秋时期曾被誉为“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其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那气象似乎确为后来所未曾见;但因此,也就出现了为文学史家所惯称的先秦散文的繁荣局面。然而,毕竟是王权时代,那些散文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权力的蒸人气息;一些貌似虚无超脱的,如老庄,也都是逃避权力,实则逃避自由的标本。秦汉以后,一统天下,散文沦为“雒诵文学”。太史公的《史记》是唯一例外,恐怕这是与他身受“官刑”的痛苦不无关系的罢?魏晋文学尚“通脱”,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自由,这时文学的自觉是以政治的麻痹为代价的。

内容概要

从根本上说,自由是个体的自由,我们说的政治自由,其实也都在于赋予并维护个人的自由。在西欧,自由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在中国则是五四时代的概念。只有到了五四,中国文学才有了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形式和风格。其中,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新青年》首开“随感录”专栏,所载散文已大异于《论语》、朱子之类的语录体,而带有尼采的风味了。为向古文家示威,一代作家各自实验“娓语体”,于是有了蒙田式、培根式、兰姆式。至于那些人道的、同情或鼓动的、礼赞劳工神圣的文字,那些讽刺的、愤怒的、对抗权力的文字,显然为故家的文苑所蔑有。他们在打倒偶像、个性解放的历史罅缝间尽量地表现自己、施展自己,在五四以后的头十年里,就产生了一批个性各异的经典性文本,创造力的爆发是惊人的。 创造是自由的创造。任何有创造力的事物,都是通过对现存轨范的反叛和破坏以显示其蓬勃的生命的。文学也如此。如果作品失去了个性,作者是不存在的;如果整个时代的文学是均等的,雷同的,没有冲突也没有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即使队伍十分宏大,一样可以视同无物。没有自由的文学,禁锢的文学,其命运注定是萎顿的,凝滞的,惟见墓室般的死气沉沉。

作者简介

周春梅,1977年生,中学语文教师,有若干诗文发表。现居南京。

书籍目录

阴影“罪”与“罚”一次漫长而痛苦的阅读之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惊恐和怀疑一部出色的心灵长诗暗夜的星光柔弱的革命者镜与灯这只是刚刚开始向奥威尔致敬“关于他人的痛苦”“后世跟我是有关的”“孤独是迷人的”变形那只孤独的寒鸦……碎片或雪花玫瑰之死“把自己和书关起来”天边外的梦一生一天为“人的尊严”而写作“这是永恒的……”孤岛如何成长穿越灾难歌唱的野草“可是,那个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寻找家园

章节摘录

插图: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个名字。熟悉这个复杂而拗口的名字,熟悉他作品的名字,熟悉所谓“灵魂的拷问”。然而他的心灵,以及由此构成的文学世界,对我来说,和他的名字一样,复杂而难以梳理。因此,当有机会读到法国作家纪德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我很希望这部被公认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珍贵文献的论著,能帮助我稍稍走近和看清这个庞杂的世界。然而我还是失望了。这个世界依然丰富,杂乱,理不出头绪。这不是纪德的问题。他理出了一些头绪,但他清楚地意识到:他“远远没有穷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种种教诲”;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其中寻找的,是跟他的思想最接近的东西。而别的读者,在其中找到的必然是别的东西。或许丰富、杂乱、矛盾、阴暗、难以概括、难以梳理,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点。或许真正的大家,多少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大河滔滔,泥沙俱下。但我们似乎很难再找到一位作家,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把这些特点体现得如此突出。纪德将其与司汤达、托尔斯泰作了一个形象的比较:在司汤达的、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光线是恒常的、平均的、弥散的。所有的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亮,从四面看去它们都一样。它们没有影子。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起重要功能的是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集合了他的人物和事件,将一束强光打在它们之上,使光线只照在一面。每一个人物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纪德以光和影来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杂性:“在他的笔下,我们见不到任何线条上的简化和净化。他喜欢复杂性,他保护复杂性。”加缪说到《卡拉玛佐夫兄弟》时,有相似的说法:“这部作品中,半明半暗的光线比白日毫光更扣人心弦,在明暗对比中,我们能够领会人为抵抗自己的希望而拼搏。”①对那些喜欢简洁、明晰、优美风格的读者来说,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颠覆性的挑战。或许,那看似混乱的世界,那“情感、思想、爱欲从不表现为纯的状态”的世界,正是一个真实而有力的世界。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如此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人公均自审生命的意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问题提出的强度之大,非得要有极端的解决办法不可。存在抑或是骗人的,抑或是永恒的。”在加缪看来,《卡拉玛佐夫兄弟》是一部提出荒诞问题的作品,而不是荒诞作品。后者不提供答案,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得出了结论:“相信永垂不朽对人是那样必要(否则就会自杀),正因为这种信仰是人类的正常状态。既然如此,人类灵魂的不灭是毫无疑问的。”②《群魔》中的基里洛夫这样概括人类历史:“人发明出了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就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历史的概要。”他认为上帝是必要的,必须有上帝存在。但他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于是,自杀成为唯一的、必然的结局。与他笔下的人物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己一辈子有意无意为之痛苦的问题——上帝的存在,选择了这样的逻辑推沦:“人必须有上帝才能活下去——人要活下去——所以上帝必须存在。”他的漫长而痛苦的思考,通向了《福音书》。在西伯利亚时,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给了他一本《福音书》。在监狱里,这是官方允许的唯一读物。纪德认为,对《福音书》的阅读和思考,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至关重要的,他后来所写的所有作品,都渗透着《福音书》的教理。他在基督面前深深地俯首躬身,而这种屈从、这种放弃所产生的首先的和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保持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屈从和放弃,反而是“保全生命”的方式吗?谦卑和顺从,反而使心中“相互斗争的极为丰富的对抗性得以保留”?这与佛教中的“无我”相近吗?纪德也谈到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喜剧是“《福音书》与佛教、与亚细亚精神结合的产物”。这些问题,将一直伴随着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阅读。与俗世借宗教祈求幸福、平安、内心的平静、永生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情结,更多体现了对人的精神的深刻探索、对人的灵魂的不懈拷问。它追问的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人何以为人?在这部书中,尤为吸引我的,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信中所记述的工作状态。他不是一个迷信灵感和天赋的作家。有人说,诗人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类视自己的天赋为神奇的本领,另一类则视天赋为命定的痛苦。第一类诗人只需轻松自如地任凭语言流淌,而第二类诗人却始终需要同语言搏斗。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属于后者,而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杰作。他这样评价普希金和莎士比亚:我认为,普希金的诗,短短几行,既轻巧又优美,仿佛一气呵成,那正是因为它经过了他的长期推敲和修改……即兴写出的东西是不成熟的。据说,莎士比亚的手稿上没有涂改的痕迹,正因为如此,这才出现了那么多别扭和粗糙的地方。要是他多多地推敲,那就会更好。因此,我们就不难猜想他的写作过程了。他不断地删除,撕毁,重写,每一部作品的写作几乎都是如此。写《群魔》时,他记录了自己的一天:“整整一天,我没有做别的事情,只是在撕毁和修改……大纲至少修改了十遍,第一部分整个儿重写。”写《罪与罚》时:“小说很长。有六个部分。11月底,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写完了,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把稿子都烧了! ……我又开始重写,没日没夜地写,但进展很慢。”即使是写一篇简单的文章,他也如此全力以赴:“这篇倒霉的文章,我先后写了至少有五遍,时不时把写好的删掉,从头修改。”他对完美的近乎苛刻和病态的追求,使他始终处在焦虑和对自己的不满中:“如果当初我有时间从容不迫地写,不受期限的约束,很有可能会写出杰作来。”一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依然认为自己所表达的不是原本想表达的,而能表达的只是想表达的东西的二十分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除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没有摆脱债务问题的困扰。及时交稿,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个写作上的完美主义者,必须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还可能有别的选择吗?这样的写作,使生命在日夜不停的持续燃烧中放射出耀目的光华,也渐渐耗尽了生命本身。我们一遍遍重读的作品,其形成经历了如此艰苦的过程。作家一遍遍重写,我们一遍遍重读。那些困扰作家的问题,将继续困扰我们;那些耗尽心血的写作过程,转化为我们严肃而痛苦的阅读过程。在这些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中,有些最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逐渐结晶而成。那不仅是作家自己,也是我们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和喜欢写信的很多作家不同,以写作为职业和生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写信感到一种可怕的、无法克服的、难以想象的厌恶”。他认为:“信是一种愚蠢的东西,根本不可能用来倾诉什么。”“我什么都告诉你了,但我明白,关于最基本的东西,关于我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什么都没对你说。”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下地狱,肯定会因为罪孽而被罚每天写十几封信。这个一生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困惑和思考的人,在现实的人与人的交流中,却认识到文字深刻的无用性。在书信中,他意识到了倾诉的绝望。他的许多求助的信如石沉大海,更加重了这种绝望感。而在写作中,他始终保有希望,在去世的那一年,他这样写道:“是习惯性的希望救了我,有一天,上帝将赋予我很多的力量和灵感,我将能更完全地表达,总之,我能把心灵和幻想中所包含的一切都展现出来。”没有上帝的人,在现实和幻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冈察洛夫作想中都深感绝望,这绝望,反而成为生的起点。有上帝的人,则以现实的绝望作为幻想和希望的起点。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恰恰是通过这些“什么也表达不了的”书信,了解到那些能“展现一切”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对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来说,这些他怀着厌恶写下的书信,是弥足珍贵的背景资料。它们和那些传世之作一样。具有血的质地,直接和心灵相通。


编辑推荐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PDF格式下载



周老师的书绝对值得一读,本来我是对读书随笔这种东西不感冒的,但是,翻开周老师的书,看看她都读了什么,通过她的读书时的感情,了解、触摸到一个严肃、深刻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么?周老师说,这是界定真正的读书人的一本书,它将把那些怀着浮夸、肤浅、功利心理的伪读书人隔绝在外。她谦虚地说自己写得不好,但其中介绍到的的书却都是耐人寻味的经典。所以,读一读这本书,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非常好看的书,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必须静下心来慢慢看。


好书。值得看一看。就是包装不怎么样,有点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