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罗颂平 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罗颂平 主编  

页数:

555  

字数:

820000  

前言

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适用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适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中西医结合中、高级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使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学,又有西医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温家宝总理最近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在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中西医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0年的研究与实践,中西医结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要有更大发展,关键是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开设了中医专业本科的中西医结合方向课程。200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规范。目前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深受社会欢迎,说明将中西医结合正式纳入高等本科教育体系有其重要意义。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第一篇为总论,包括绪论、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妇产科诊断概要、治疗概要等,概括介绍中医妇产科与西医妇产科的发展史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与现状;中医与西医对女性生殖生理与病理的基础理论;中西医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如中医内治法、外治法与周期疗法,西医内分泌治疗等。第二篇为各论,包括月经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带下病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与滋养细胞疾病、妊娠病、正常分娩、产时病、产褥期及产后病、不孕症、子宫脱垂与阴道膨出、计划生育、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等。各论的每个病症均列出中西医病因病理、诊断与辨证要点、治疗方法,并提出“临床思路”,使学习者掌握中医与西医的诊疗特色与优势,切合临床需要。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妇产科学的定义及范围
第二节 中西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概要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 外生殖器
第二节 内生殖器
第三节 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
第四节 骨盆
第五节 骨盆底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月经生理及其周期调节
第三节 月经产生及调节的中医学理论
第四章 妊娠生理
第一节 胚胎形成与胎儿发育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第四节 妊娠与产育的中医学理论
第五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六章 妇产科诊断概要
第一节 妇科病史与检查
第二节 妊娠诊断与产前检查
第三节 中医辨证要点
第四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中医周期疗法
第三节 外治法
第四节 心理疗法
第五节 饮食疗法
第二篇 各论
第八章 月经病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节 高催乳素血症
第五节 痛经
第六节 代偿性月经
第七节 经前期综合征
第八节 绝经综合征
第九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第十章 带下病与女性生殖系统感染
第一节 带下病
第二节 外阴及阴道炎症
第三节 子宫颈炎症
第四节 盆腔炎性疾病
第五节 女性性传播疾病
第十一章 女性生殖器肿瘤
第一节 外阴及阴道肿瘤
第二节 宫颈肿瘤
第三节 子宫肿瘤
第四节 卵巢肿瘤
第十二章 滋养细胞疾病
第一节 葡萄胎
第二节 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
第十三章 妊娠病
第一节 妊娠剧吐
第二节 流产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第四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第五节 母胎血型不合
第六节 胎儿生长受限
第七节 死胎
第八节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第九节 妊娠合并糖尿病
第十节 妊娠合并贫血
第十四章 正常分娩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因素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第三节 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第四节 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第十五章 产时病
第一节 异常分娩
第二节 产后出血
第三节 羊水栓塞
第十六章 产褥期与产后病
第一节 产褥生理
第二节 产褥感染
第三节 晚期产后出血
第四节 产后缺乳
第五节 产褥期抑郁症
第十七章 不孕症
第十八章 子宫脱垂与阴道壁膨出
第十九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第二节 绝育
第三节 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与并发症处理
第二十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第一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第三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第四节 常用穿刺检查
第五节 羊水检查
第六节 影像检查
第七节 内分泌与免疫学检查
第八节 内镜检查
方剂索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要中医妇科学在宋代已形成专科。早期从研究产育开始,其后发展为妇科和产科,又以妇科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重视生殖,慎始终远 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医学已有了萌芽,这一时期已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左传》载“生殖”一词,并注意到近亲婚配,“其生不殖”。《列女传》载“胎教”之法,主张孕妇慎其言行、起居,以教化胎儿。这是古代原始的优生观点。其哲学思想源于《周易》的“慎始”观。南齐时代,《褚氏遗书》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指出早婚对男女双方及子代的危害,倡导晚婚节欲,这是早期的计划生育观。在人工助产方面,《史记》首载“坼剖而产”,是对于手术助产的最早记载。汉代名医华佗以针刺与药物配合治疗胎死不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均属难能可贵。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日:“(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就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二)中医学理论为妇科与产科的发展奠定基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子门、胞脉、胞络;论述了妇女生殖活动由初发、旺盛以至衰竭的全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成为指导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还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所记载的365种药物中,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禹余粮条下首见“瘕”之名,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三篇,内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医妇产科治疗学基础。仲景创制的胶艾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汤、桂枝茯苓丸等均为影响深远的妇科经典方剂。其治法不仅有内治,还有外治,如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编辑推荐

《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