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

周榆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周榆华  

页数:

3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心,向来是落在比较知名或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团体以及文学流派上,对不甚知名的文人却关注得很少。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从以文治生的角度出发,对明代中后期的布衣文人的生存状况、诗文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史的意义与地们进行细致探讨,希望能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采用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的办法。群体研究,旨在把握以文治生的这一类文人共有的特点;个案研究,通过细而微的分析,意在了解单个文人的谋生行为、心理及其诗文风格。两种方法互为支撑,相互补充,能更充分地说明文人以文治生的社会现象。  论文分为十章。  第一章和第十章是纵向的历史梳理。第一章主要交待了明代以前有关文人以文治生的情况,指出当时社会上虽然出现了“作文受谢”现象,但多发生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并没有流传到下层民众中,常用的文体也主要是碑志和除官文牍一类。第十章是论文的结尾部份,简要地交待了清代前中期有些不遇的文人士子,通过进衙门做幕友来谋求生路,同时提到李渔是如何“砚田食力”的。  第二、第三章分别交待了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是介绍晚明的社会环境,依次从纲纪弛废、心学流行、市镇经济发达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等入手,指出当时社会处于一个大变动、大震荡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和个性的解放,使士人做出一些不合传统的行为来,也有利于“重义轻利”、“文以载道”等观念的消解,导致士风和文风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社会对于诗文消费的巨大需求:一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民众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使他们有能力消费原本只存在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墓铭碑传;二是士绅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送往迎来和彼此之间诗文酬唱的需要,因为自身公务繁忙或者不善古文,通常会请人代笔;三是藩王宗室自身雅爱诗文,镇边武臣或朝中权贵需要能文之士事文字役,因此他们门下可容纳一批不遇文人。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适宜的文化消费风尚,为以文治生的文人提供了较好的谋生空间,这是当时这类文人得以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第四至第六章是群体研究,论文阐述了以文治生者的生成原因、群体特征、谋生途径、心态和谋生诗文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一、以文治生者多为不遇文人,他们主要来源于放弃举业、困于场屋的士子与布衣出身的平民。二、以文治生者的群体特征是不治生产、游谒不断、嗜好古文辞以及诗名在身,其中“诗名在身”对于他们的谋生行为尤为重要。三、文人的治生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进入藩府戎幕,事笔耕之役,一是在市井卖文,为商贾士绅捉刀。四、在治生过程中,文人呈现出来的心态有干谒求进、知遇感恩、依违两难和傑傲不驯四种,这些心态有时以是单一的方式出现,有时是以混合的方式出现。五、用以谋生的诗文作品,可分为捉刀之文和嘱请之文,这些篇章由于是代人或受人嘱请撰写,所以文中的思想感情多不是撰者本人的真实流露,而是人为因素和文体特点所致。  第七章和第八章属于个案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徐渭和陈继儒,两人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名倾宇内,是以文治生文人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介绍徐渭时,依次介绍了他的贫困身世、刚直疏放与不善治生的性格特征、以文治生的概况、性情文字和谋生文字之间的差异,重点论述了徐渭的幕府经历时和代耕情况,并指出抒写个人性情的诗文与沽利谋生的文字,分别反映出徐渭对人生、自然及社会在情感上的自发反应与理性权衡。论述陈继儒时,分别交待了他作为“隐士”和“闲人”的社会身份及其形成原因、以文治生的途径、撰写的短章小词及编书的风格特点,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分析,重在说明陈继儒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与他“卖文为活”的谋生方式关系密切。  第九章主要探讨了以文治生现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首先认为,以文治生者身在布衣之列,没有为官的拘束和教化细民的职责,所以更能主动地使用“最自由”的小品来抒写个人性情,创作、编纂出许多小品集子,从而推动晚明小品走向繁盛。其次认为,以文治生者由于没有“食君之禄”,也就不会过多地“忠君之事”,因而作品往往出现内容不在“经邦济世”中、风格逸出“温柔敦厚”外的特点。最后分析了文学创作在以文治生者与仕籍文人的生活中的不同地位,一为“正事”,一为“馀事”,由此提出设想,这种不同能否作为文学史分段的一个依据。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通过对以文治生现象的研究发现:明代中后期,社会上确实存在一大批恃文治生的布衣文人,他们或出入公卿门第,或在市井佃文,凭着个人的诗文才能获得衣食之资;而大批以文治生文人的出现,改变了士大夫长期主宰文坛的固有格局,使文学的话语权出现向社会下层倾斜的趋势;此外,以文治生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晚明小品的发展,他们的创作有力地影响了传统的“载道”文学观,也给士大夫文学固有的“温柔敦厚”文风造成巨大的冲击。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人辨析及明以前文人治生概况
 第一节 文人辨析
 第二节 明以前文人以文谋利及治生概述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纲纪弛废和心学流行
 第二节 市镇经济发达与尚利的世风
 第三节 士风的变化
第三章 社会上的诗文消费需求
 第一节 民间尚文风气
 第二节 士绅的诗文消费及文人代耕
 第三节 藩府戎幕对文人的吸纳
第四章 以文治生者的生成原因与群体特征
 第一节 生成原因 
 第二节 群体特征
 第三节 “诗在布衣”
第五章 以文治生的途径
 第一节 府幕笔耕
 第二节 市井佃文 
 第三节 其他谋生方式 
第六章 治生心态与谋生诗文评析
 第一节 治生心态 
 第二节 谋生诗文评析
第七章 “不幸若马耕”的徐渭
 第一节 贫困身世与笔耕谋生 
 第二节 府幕经历及其代耕 
 第三节 性情文字与谋生文字论析 
第八章 “山人竞述眉公”
 第一节 不一样的隐士 
 第二节 闲人和闲人的生计 
 第三节 词坛中之文将 
第九章 以文治生现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第一节 治生者的文学活动
  ——晚明小品蔚盛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节 以文治生行为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谋生文人的市民化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十章余论
 第一节 清初至清中叶文人谋生类举 
 第二节 文人以文治生的几点困惑 
附录:文人传记及以文治生资料摘抄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周榆华所著的《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通过对以文治生现象的研究发现:明代中后期,社会上确实存在一大批恃文治生的布衣文人,他们或出入公卿门第,或在市井佃文,凭着个人的诗文才能获得衣食之资;而大批以文治生文人的出现,改变了士大夫长期主宰文坛的固有格局,使文学的话语权出现向社会下层倾斜的趋势;此外,以文治生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晚明小品的发展,他们的创作有力地影响了传统的“载道”文学观,也给士大夫文学固有的“温柔敦厚”文风造成巨大的冲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研究晚明一部分文人如何走出科举考试得狭隘死胡同,而走向开阔的天地,以著作家、评论家、出版家、画家、文人、戏曲家的身份自食其力,以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谋生,写他们是怎样生存、写作、赚钱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题目,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虽然广度还不够,作为个案分析的文人数量不是很多,但还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很值得赞扬和钦佩。希望继续深入下去。


生存是首要的,文人不能例外。对文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值得推荐。


还没有看,作为资料留存,评分仅供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