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诗论研究
2011-12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立
435
无
《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第一次将“明末清初”(17世纪)这一时间段“诗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研究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其研究的意义。可谓独具慧眼,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这一时间段(从竟陵派到叶燮),虽然明代文学思潮的高潮正逐渐退潮,清代文学思潮的高潮还尚未到来,但是诗学思想却十分活跃。明代诗学中的师古与师心、崇雅与尚俗、心学与经学、救世与启蒙、重情与致用的主张在冲突中走向融合,不同的流派从各自的立场对既往的文学思想进行反思、整合和创新,为清代文学思潮的兴起,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从这样的角度上说,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又有着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然而以前很少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可喜的是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回顾和总结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变革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冲突、整合、创新的特征、方式、趋势的认识,对当代多元化条件下的诗学理论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序说一、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的初衷与意义二、研究的范围、材料及方法三、研究的问题与思路第一章 竟陵诗说的新变及对古学的兼综第一节 钟、谭其人一、可怜生前身后名二、不合流俗与不为流俗接纳三、还是一个读书人第二节 综合与求新--竟陵之文学史观一、趣兼七子、公安二、削名与迹,诗求独响第三节 真诗与幽情单绪--竞陵之诗歌创作观一、关于“幽情单绪”二、真诗的提出三、真诗:续接古今真精神第四节 纤仄与柔厚--竞陵之诗美观一、冥心放怀,期在必厚二、厚:以灵与学为基础三、竟陵诗说:理论与实践的偏离第五节 余论:为竞陵诗说定位附集评第二章 晚明社事与文社诸子的兴复古学第一节 文社的缘起与运作一、由诗社到文社二、组织与运作三、文社的选文第二节 文社的文学活动一、文社的制艺二、文社的诗文创作第三节 古典主义的信奉者--几社陈子龙的诗文理论一、生平与几社的活动二、趣归古典三、本乎志,遇乎时四、雅正与法度第四节 八股名家选文好手--艾南英及其八股文论一、艾南英的社事活动二、排击七子,痛诋公安三、由唐宋文以臻秦汉文四、以古文济时文第五节 余论:文社诸子的古典主义倾向附集评第三章 方外遗民对古典诗说的尊崇与游离--以方以智、傅山为对象第一节 明清之际遗民思想家的文学游历一、遗民思想家与文社活动二、方、傅与其他文人的交往第二节 方外大儒诗文尚古--方以智诗文理论平议一、由泽园公子到方外大儒二、文章论三、诗论第三节 自命异端三晋大儒--傅山的生平及诗文理论一、文人、寒士、遗民二、东南之文与西北之文三、山林野气之文四、儒学异端第四节 余论:方、傅异同论附集评第四章 王船山古典主义诗学的建构第一节 山中大儒与民族志士第二节 推故而别致其新--王船山对旧诗论的清理第三节 情与景--王船山的诗境论一、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三、参化工之妙第四节 船山与庄子--王船山的诗歌创作论一、天籁与人籁二、物我为一和情景交融第五节 “兴”--一个有关诗歌鉴赏的命题一、兴:作品与读者二、兴与兴观群怨三、兴在审美鉴赏中的意义四、兴:由独思到众感五、兴的限定性第六节 巨人与侏儒--王船山文学批评中的封建伦理观念一、重兴群与轻观怨二、理欲性情的规范与诗的理性情感三、仍是儒家传统诗教的继承者第七节 余论:不以门派论是非且辨源流求真诗附集评第五章 明代复古主义的终结与清诗的开山--以钱谦益为对象第一节 政坛失意者文苑一宗师一、书生式的政客二、文苑宗师第二节 钱谦益的诗论背景及理论来源一、钱谦益与袁中道二、钱谦益与钟惺、谭元春三、钱谦益与程嘉燧第三节 《列朝诗集》--一部明诗的备忘录一、论选诗之标准二、品诗重知人论世三、重地域及师承四、诗不当割时代为鸿沟五、一部小品式的学术传略第四节 从《初学》到《有学》--钱谦益诗论要旨一、老调重弹也风靡二、诗乃不得已而为之三、诗乃天地间之元气四、取径于眉山剑南之间五、钱谦益后期诗论之新变第五节 余论:钱谦益的诗友门生及其传承与分化一、钱谦益与虞山诗人二、钱谦益与宗宋一派三、钱谦益与王士祯四、小结附集评附录一:乘时鼓运兴复古学--复社张溥的诗文理论附录二:从元和诗体到宋体--许学夷的宋诗观附录三:屈大均逃禅研究附录四:明末清初诗论家文学活动年表辑录附录五:主要征引书目后记修订版后记
所以,到了晚明竞陵派活动的时期,钟、谭已经注意到了要综合前后七子与公安派的不同侧面,将学古与性灵加以折中,从而提出“真诗”的论诗主张。他们的“真诗”,如上所说就是要表达一种具有历时性的个人的独特情感,它在当代是独特的,放在历史中,又合乎古人的真精神,是“古今一易”的统一体。这种钟惺称之为“真诗”或说是“幽情单绪”的东西,实际上是钟、谭在吸取、修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后的一个折中的说法,他们的“幽情单绪”,或说是“奇趣别理”,应该不是钱谦益以来人们所理解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幽僻的个人化情感,而是在个人的真情感中融人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所以它既是个人的,同时也具有社会历史的内涵,这从钟、谭的创作中应该看得很清楚。先看钟惺的《桃花涧古藤歌》: 吾闻藤以蔓得名,身无所依不生成。看君偃卧如起立,雅负节目不自轻。 昂藏诘屈自为树,傍有长松义不附。春来影落涧水中,不与桃花同其去。这是一首言志诗。言志者,当然是个性化的东西,对流俗而言,它幽僻,也与众不同。那么,这种符合幽情单绪的东西是否等同于与世隔绝的绝对个人化的东西呢?答案是否定的。诗中所写的藤,虽依傍长松而生长,但它“昂藏诘屈自为树”,对松树并不依附,也“不与桃花同其去”,表明了作者立志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种情感志向诚然是个人化的,但同时它也是历史化的,是自屈原、陶渊明以来中国传统士大夫一直都坚守的节操,所以不能说因为钟、谭提到了“幽深孤峭”、“幽情单绪”,仅从字面就以为他们只表现不食人间烟火的幽僻情绪。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