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萨朗波

[法] 福楼拜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01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法] 福楼拜  

页数:

274  

译者:

郑永慧  

Tag标签:

无  

前言

居斯塔夫•福楼拜于1821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鲁昂的市立医院,他的父亲是这个医院的外科主任,香槟省人,他的母亲是诺曼底人。家里有三个子女:长子阿希尔生于1813年,同居斯塔夫不甚相投,1846年父亲死亡时继承了父亲在医院的部分遗产;次子就是居斯塔夫;三女卡罗莉娜生于1824年,是居斯塔夫儿时的游戏伴侣和知心人,居斯塔夫成年以后一直同她通信。福楼拜的童年是幸福的。他很崇拜他的父亲,在《包法利夫人》里他曾经对父亲作过赞美的描绘;他也热爱他的母亲,从来不愿意离开她。1846年初,他的父亲和妹妹相继死亡,对福楼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造成福楼拜以后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原因之一。福楼拜很早就热爱文学,极度崇拜当时的浪漫主义大师。1834年他进入鲁昂皇家中学读书,学业成绩优异,1840年十八岁时通过中学毕业会考。在这段时期中,福楼拜受雨果和大仲马的影响,写了不少历史小说和剧本,内容多数是一些暴行,如暗杀、强奸、乱伦等等,人物怪异,场面恐怖。后来,福楼拜从历史小说转到研究历史哲学,思考人类的命运,在巴尔扎克和拜伦的影响下,写了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十几篇小说。其中的《十一月》,是福楼拜青年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小说描写一个被情欲滋扰得发狂的青年,到处去寻找爱情。他找到一个妓女玛丽,玛丽告诉他情欲是无法满足的,她自己也在追寻爱情,始终没有找到,青年于是绝望忧郁而死。小说的主人公实则是福楼拜的化身,青年之死在福楼拜的心目中,象征着浪漫派作家们憧憬的自由、正义、幸福和爱情,在人生的考验中证实的只是梦想。"这部作品结束了我的青年时代",福楼拜写信给友人说。1841年,福楼拜遵从家庭的意愿,到巴黎来学法律。1842年到1845年,是福楼拜一生中的"黑暗时代",福楼拜不仅在精神上对社会感到不满,对人生感到绝望,在肉体上还害了癫痫病、神经官能症等。1844年一月一次神经官能症的大发作使他不得不永远停止学业。等到父亲死后,他突然抛弃一切,偕同母亲住到鲁昂附近克鲁瓦塞的一座独立楼房里。他在那里埋头写作,只在1849年到东方旅行过一次,他有时到巴黎作短期逗留,探望他的挚友戈蒂埃、乔治桑、屠格涅夫、龚古尔兄弟和勒南。这座楼房位于塞纳河畔,环境十分安静,有一个植满了椴子花的阳台,眼前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福楼拜就在这里终其一生。他用孜孜不倦的劳动,在这里构思和写作了十来本书,其中有四部是不朽的杰作:《包法利夫人》(1857)、《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尼的诱惑》(1874)。福楼拜为人坦率、热情,对朋友极度忠诚,喜欢开玩笑,但从来不恶语伤人。他最憎恨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资产阶级目光短浅,一心一意追求物质利益,极力往上爬,是最卑鄙的。他最爱的是艺术,他认为信仰可以崩溃,哲学理论可以更迭,只有艺术是永存的。艺术可以创造艺术品,艺术品的美是超越时代的,受到普遍理解的,永垂不朽的。同艺术相比,百万富翁、高官厚禄算得了什么?为了艺术,一个人离群索居,把生命消耗在推敲完美的字句上是值得的。福楼拜就是这样做的,他躲在克鲁瓦塞的楼房里,花了六年时间去琢磨《包法利夫人》,五年时间去创作《萨朗波》,照他自己所说,他"每天工作七小时,五天才写成一页,一个月只写好二十页"。除了自己写作,他还用尽全力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使莫泊桑终于成为名作家。1876年好友乔治桑去世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再过四年,福楼拜五十九岁时,"疲乏到了骨髓里",脑出血中风而死。《包法利夫人》出版以后不久,福楼拜宣称:"对丑恶的事物和肮脏的环境感到万分厌倦……也许我要花几年工夫生活在一部光辉壮丽的小说里,而且远离现代世界……"这部小说,就是《萨朗波》。《萨朗波》是一部历史小说。时代背景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罗马和迦太基进行激烈斗争时期,地点在迦太基。迦太基是当时北非沿岸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原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据说在公元前八百年建成,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毁灭。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这件神衣恰恰是由萨朗波负责守护的。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以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福楼拜创作方法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真实性,他认为艺术应该再现客观的真实,真同美是可以互相交换的两种标准,真必然美,美必须真。他同巴尔扎克一样,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只有典型环境才能产生典型性格,因此他十分注意物质环境和细节的真实,他重视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注意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以期表现完整的人物典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同创作现代小说一样,使用了同样严谨的方法:对客观现实作精密的观察,参考大量有关资料。他在创作《萨朗波》时,于1858年特意到北非迦太基旧址去旅行,寻访遗迹,参观布匿的艺术废墟,凭吊当时事件发生的旧址,查阅古代和现代的大量书籍、资料,调查了相同或近似的文化样式,并做了大量笔记。然而他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一个考古学者,他不满足于这些丰富的资料,他还要在古今历史中对各种人进行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探索,以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他要把作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能把萨朗波写成一个生活在迦太基的现代修女。他的环境描写也不是独立成章的,而是同人物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方法,应该说是现实主义的。福楼拜创作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客观性,他不赞成雨果和巴尔扎克在小说中由作者出面大发议论的办法,他认为艺术是长存的,而艺术家的"我"是短暂的、相对的。艺术只能表达客观事物固有的美,因此不能让"我"掺杂在艺术品里面。他认为小说应该是客观的,无个性的,不讲情面的;小说里的人物应该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去思想、行动和找到自己的归宿。他写信给乔治桑说:"我不相信小说家应该对这世界上的事物发表议论……我只限于把我看见的事物照原样揭露,把我认为是真实的表达出来。至于后果如何,我就顾不得了……我不想流露爱和恨,怜悯和愤怒……"因此,小说将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人生的一幅图画,纯粹是客观的。福楼拜又说:"作家在作品中应该像上帝在宇宙中一样,到处存在,又无处可见。"(1852年3月18日给路易丝•柯勒的信)作者从作品中隐没的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完全真实的感觉。这种创作方法的客观性,为现代派小说家所袭用,使福楼拜成为现代小说的始祖。他的"凡是真的都美"的理论,等于主张把生活不加选择地搬到文学作品里去,又为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福楼拜创作方法的第三个特点是语言的精确、简洁和优美。他自己说:"形式和思想是同一件东西,我不知道有一个而没有另一个。思想越美,句子越铿锵……思想准确,语言就准确。"他认为理想的风格是"像诗一般有节律,像科学语言一样精确"。因此他着力于锤炼语言和句子,时常为了选择一个适当的词而累出一身汗;他在原稿上删改又删改,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他认为形式的美不仅表现在词和句上,也表现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上,因此他极端重视写作计划,他的所有小说都由一幕幕场景构成,然后用一根主线把所有场景联结起来;各个场景经常反复重写,越写越详细。有时他故意放慢场景的镜头,以便更好地刻画人物;又用分析、特写、对话等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这种强调形式美的观点,为后来的唯美主义开了先河。此外,由于福楼拜青年时代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特别喜欢描写激动人心的伟大场面。由此可见,福楼拜同诸多伟大作家一样,在创作方法上包含多种艺术观点,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现实主义。《萨朗波》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准确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奴隶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雇佣军其实是全体奴隶主共有的半自由奴隶,他们除了具有在沙场战死的自由以外没有别的自由,他们是奴隶主的战争工具,同大炮或投枪没有什么差别。迦太基是一个商业国家,奴隶主有的是钱,可以收买贱民为他们扩充领土,劫掠财富。因此雇佣军同统治者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奴隶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福楼拜起先把书名题为《迦太基》,又题为《雇佣军》,可见作者的重点原来不在萨朗波身上,主要是再现雇佣军的起义。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历史上确曾有过雇佣军的叛乱,马托和阿米尔卡在历史上都实有其人。作者根据这段史实,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经过艺术加工,写成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并没有受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的影响,颠倒历史,把雇佣军写成乱臣贼子,而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描绘了对立阶级间的尖锐的斗争。在小说中可以看到,统治者养尊处优,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美宅华屋,而受他们压榨的贱民和奴隶则衣不蔽体,吃不饱,住不暖,生杀予夺之权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因此雇佣军一起义,四方百姓就扶老携幼,抛弃家室,前来投奔义军。起义虽然遭到失败,但对迦太基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是迦太基衰落的转折点。以后虽然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一度得手,但终于失败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就被罗马消灭。小说抓住这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写出了起义对迦太基命运的影响,可以说是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书出版后资产阶级批评家谴责福楼拜不忠于史实,正可反证福楼拜不受资产阶级史学家的影响,在掌握大量资料的情况下,根据现实主义的原则去芜存菁,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每次读《萨朗波》,我总有读司马迁的《史记》的感觉,这两位中外大文学家的作品,确有其相同的特点。作者精心塑造了马托、萨朗波、阿米尔卡和斯庞迪斯等各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起义领袖马托英勇善战,有胆有识,对起义事业和爱情忠贞不渝,不愧为起义军的英雄。萨朗波同包法利夫人的遭遇有相同之处,她们两人都生活在社会转变的时代,环境狭隘闭塞,对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受到自己幻想的欺骗,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阿米尔卡是一个有大将风度的人物,也是一个残暴狠毒的统治者,他夺取奴隶的儿子代替自己的儿子做祭祀的牺牲时,充分表现了他的心狠手辣。斯庞迪斯这个希腊奴隶,富有谋略,狡猾而贪婪,实际上是起义军的军师。还有起义军的叛徒纳尔阿瓦,迦太基的最高执政官之一阿农,等等。作者对所有这些人物都不加褒贬,让他们按照生活的逻辑思维和行动,然而只要看见作者描写阿米尔卡同阿农怎样明争暗斗,争权夺利;阿农浑身长满疥疮,仍然荒淫无耻;元老们表面上宰马敬神,实则每夜都到庙里来偷吃马肉,还带回去给自己的妻儿,就可以知道作者在鞭挞什么,同情什么。作者把马托隐喻为太阳神,萨朗波则是月神的化身,他们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分属两个对立的阶级。萨朗波长年被幽禁在家,阿米尔卡准备从政治利益出发,给她结一门亲事。她长期呼吸不到外界的新鲜空气,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由于整日敬神,生活在精神恍惚中。等到她接触到马托以后,才发觉自己受了幻想的欺骗,世间原来有像太阳神一般勇敢、正直、坚强的男性,然而她已被父亲许给起义军的叛徒纳尔阿瓦,马托要被处死来庆祝她的新婚,她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下无法忍受,倒地而死。作者把他们爱情的悲剧完全从属于阶级斗争,很明显,作者的全部同情都在起义军方面。福楼拜的一生经历了复辟王朝、二月革命、第二帝国、普法之战、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可以说,经常处在动乱时期。个人的遭遇,社会的黑暗,使他悲观厌世,憎恶人类。他写的小说,多数以主人公遭遇不幸而结束,明显地反映了这种悲观思想。在《萨朗波》里,作者不惜以大量笔墨来描写战争中的杀戮,虐待俘虏,背信弃义,等等,用意原在暴露人类的残暴,不值得同情,其实只反映出福楼拜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憎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互相残杀,背信弃义的,难道不是资产阶级吗?福楼拜把资产阶级身上的毒瘤,搬到全人类的身上,这只能证明福楼拜身上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在作怪而已。郑永慧1982年8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萨朗波》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战败后拖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帮助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且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而死。

作者简介

郑永慧,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语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98年曾获鲁迅文学奖。译著有《笑面人》、《舒昂党人》、《驴皮记》、《蒙梭罗夫人》、《梅里美小说选》等四十余部。

书籍目录

英文导读前记第一章 盛大宴会第二章 在西卡第三章 萨朗波第四章 在迦太基的城墙下第五章 月神第六章 阿农第七章 阿密尔卡·闪电第八章 马卡尔之战第九章 在乡间第十章 蛇第十一章 在营帐内第十二章 引水渠第十三章 莫洛克神第十四章 斧子隘第十五章 马托福楼拜年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盛大的宴会盛大的宴会设在迦太基城郊梅加拉地区阿米尔卡的花园里。阿米尔卡在西西里岛统帅过的兵士们,为了庆祝埃里克斯战役①周年纪念,大摆筵席;由于主帅不在家,兵士们又人数众多,所以他们就自由自在地吃喝起来。军官们穿着紫铜战靴,占据了中间的道路,坐在缀有金流苏的朱红帐篷底下,这帐篷从马厩的墙外一直搭盖到王宫的第一层露台上。一般兵士们就散处在树荫底下,隐约可以看出这一带有许多平顶房屋,它们是些压榨工场、酒食贮藏室、仓库、面包房、武器库,还有一个养象的院子,一些关猛兽的大坑,一所囚禁奴隶的监狱。无花果树环绕着厨房;一片枫林一直蔓延到翠绿的矮树丛旁边,那里红石榴在一簇簇白棉花中间辉映着;挂满葡萄的葡萄藤攀附在松树的枝干上;一片玫瑰园在法国梧桐底下花朵盛开;青草地上到处有百合花在摇曳;黑沙子掺和着珊瑚粉铺满花园的小路,当中那条林荫道,两旁植满柏树,从这一端到那一端,仿佛两排绿色的方尖碑。


编辑推荐

《萨朗波》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萨朗波 PDF格式下载



译者郑永慧先生在他的《前记》结语中说:在《萨朗波》里,作者不惜以大量笔墨来描写战争中的杀戮,虐待俘虏,背信弃义,等等,用意原在暴露人类的残暴,不值得同情,其实只反映出福楼拜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憎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互相残杀,背信弃义的,难道不是资产阶级吗?福楼拜把资产阶级身上的毒瘤,搬到全人类的身上,这只能证明福楼拜身上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在作怪而已。有意买这书的你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它的语法、词汇量以及它的“局限”,再决定买不买。遗憾的是,福楼拜这本极具爆发力的书,国内很少见其他译本,郑先生的这个译本,出完译文出译林,这会跑到重庆出版去了。。。重庆企鹅的这套译书,说是精中选精,其实也就说说而已。《呼啸山庄》,《草叶集》,都未必是精良的版本,《摩尔·弗兰德斯》甚至搬出了梁遇春的译本,不得不让人怀疑只是图个方便,或是卖梁遇春的名。很好的一个出版规划,结果译本选择这个大细节没搞好。可惜可惜。。。


沧桑的报表夹杂着些许的性感,让人欲罢不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