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幽明两界

杨爱国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杨爱国  

页数:

260  

字数:

3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纪年汉代画像石的学术专著。早在郦道元著《水经注》的北魏时期,纪年汉代画像石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学家关注的主要也是纪年汉代画像石。不过他们主要是著录,考释而已。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们开始以纪年汉代画像石为线索,尝试对一定区域内的汉代画像石进行分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书作者对已经发现的纪年汉代画像石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纪年坟墓的出现、纪年汉代画像石的地域特色、石刻艺人、祠堂与墓室画像石图像之间的关系、纪年汉代画像石墓主身份,纪年汉代画像石中的母亲和儿童、汉代画像石装饰的主旨、汉代的盗墓毁祠之风与防范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30余万字,插图200余幅。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杨爱国,1963年生于江苏如东,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致力于两汉考古,尤其是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出版汉代画像石普及读物数册,与他人合作出版《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和《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在《考古学报》《考古》

书籍目录

绪论 什么是纪年汉代画像石 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的意义 纪年汉代画像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的难点 本书的材料取舍 本书的任务 图像释读的方向第一章 中国古代纪年坟墓的出现 中国古代纪年坟墓的出现 纪年坟墓的出现与丧葬礼俗的演变第二章 纪年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分布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的纪年汉代画像石 南阳、鄂北地区的纪年汉代画像石 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纪年汉代画像石 四川地区的纪年汉代画像石 其他地区的纪年汉代画像石 纪年汉代画像石统计表第三章 纪年汉代画像石反映的地域特色 不同大区间纪年汉代画像石比较 同一大区内纪年汉代画像石比较 地域特色与风格流派 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第四章 固守家园与远走他乡  固守家园与远走他乡 石刻艺人的文字能力 石刻艺人与殡仪服务第五章 祠堂画像石图像与墓室画像石图像之间的关系  纪年汉代画像石墓祠图像分析 无纪年汉代画像石墓祠图像分析 祠堂画像石图像与墓室画像石图像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纪年汉代画像石墓主身份 纪年汉代画像石墓墓主身份 墓主身份与祠堂、墓室规模的关系 墓主身份与图像题材内容的关系 墓主身份与丧葬建筑及其装饰题材内容关系形成的原因 小结第七章 纪年汉代画像石中的母亲与儿童 纪年汉代画像石中母亲的呈现方式 纪年汉代画像石中儿童的呈现方式 母亲与儿童受到重视的原因探析第八章 以墓主为中心——汉代画像石装饰的主旨 建筑的性质决定了装饰的主旨 图像的题材内容及其布局都是以墓主为中心而设计 建筑装饰与随葬品共同营造死后世界 小结第九章 汉代的盗墓毁祠之风与防范措施 汉代的盗墓毁祠之风 防范盗墓毁祠的措施 人们为什么防盗而不薄葬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地域特色与风格流派 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看汉代画像石的地域特色,那么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风格流派。 关于汉代画像石的风格流派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邢义田先在《汉碑、汉画和石工的关系》一文涉及到格套与榜题的关系问题,后又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对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详加探索,在谈到格套、创作空间与榜题时,先生指出:“在空间上,同一个故事可以被安排在祠堂或墓室不同的位置上。”并以“七女为父报仇”故事图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总结说:“在空间上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律仅是一座居于中心位置的桥,其余‘元件’的多少和空间安排皆可由石工或画匠颇为自由地调整变化。”“在画像故事的时间选择上,画工可以集中呈现故事最精彩的一刻,也可以选择故事中不同的片段。”先生还指出:“格套不是一套僵硬的规范,而随概念、空间和时间有不同的变化。”曾蓝莹以山东安丘董家庄墓为例对作坊、格套和地域子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她把安丘墓中凿纹地浅浮雎称为甲类风格,凿纹地凹面线刻称为乙类风格,勾画出地域传统的网络:“乙类风格的渊源在以嘉祥为中心的鲁西南,往北至鲁中的肥城,往东北至胶东半岛的招远,都可见此一子传统的痕迹;甲类风格可南溯至豫东的永城和苏北的徐州,由此往东至邳州,往北通过滕县达鲁中的历城、章丘、往东北则远届胶东的安丘,也都发现此一子传统的遗留。就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两支子传统似乎各有其势力范围,两者少交叠于同一地区更遑论并存于同一墓室,安丘汉墓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例外。”她还指出:“分区或分期一类宏观式的讨论,只能求同而难已释异,更无法呈现多支子传统于一时一地或争妍斗奇、或共存共荣的动态,而后者应更贴近历史的实相。因此,只有对子传统加以厘定、对子传统流播范围加以追踪、并灌子传统的消长加以观察,才可能为区域研究的骨架增添血肉。” 除曾蓝莹使用的地域子传统外,有的人还用了“模式”一词,李凇在析陕北汉代画像石的西王母图像时就用了它。还有的人用了“样式”与地域子传统并列,如前面提到的陈秀慧的硕士毕业论文。我们认为,不论是地域子传统,还是模式或者样式,都是由不同的作坊,也就是不同的工匠集团创造出来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不同的图像风格,因此,我们采用较为传统的风格流派一词。 不过,地域特色与风格流派又不是完全重叠的。地域一般来讲是相对固定的,而风格流派则在相对固定的同时,又有可能有一定的流动性,因为形成一定风格流派的石刻艺人既可以在相对固定的地域内活动,也能够走出这个地域到别的地方活动,从而把自己的石刻风格带到那个地方,后文讨论的高平工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对地域特色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说明一下,在北起内蒙古包头,东自海滨,西南到贵州、云南,这么广阔的地域内都有人用画像石来为神灵和死去的亲人服务,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是主要的,各大分布区之间的不同特点是在共性之下的个性,是居于次要地位的。那么这个居于次要地位的个性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这些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大区内在地理上接壤。所有汉代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在地理上都是相互连接的,而自然地理上的连接为形成相同或类似的文化地理创造了天然的条件,不过仅此而已。画像石作为一种主要用于丧葬礼俗文化现象,它的地域特色的形成不是由各大区内自然地理连接决定的。 其次,由于汉代地域辽阔,虽然政治一统业已形成,但文化的地域性依然存在,这一点已是学者们的共识。人们在研究各个汉代画像石分布区画像石兴起的背景时,在考虑到大背景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在对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时,都谈到儒学的发达在其中的作用。在考察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兴起的背景时,则多强调了它是帝乡的重要地位。正是文化地域性的存在,从最基本的方面决定了汉代画像石的地域特色。而地域文化中丧葬礼俗的差异,更是汉代画像石形成自身特点的直接原因。 P127-128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幽明两界 PDF格式下载



选题较新,写法较平,没有凸显出明确的问题意识。比较可惜!每章注释采用尾注,查看起来尤为不便。


内容可读性比较强,属于专业性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