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

苏春生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

苏春生  

页数:

277  

内容概要

  《山西文学批评书系: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分为:文学综论篇;山西作家篇;美学与文学思想篇;重视原始文献提倡实证研究重说新文学史(代后记)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五四时期山西新文学发展概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导论等,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春生,生于1955年,山西娄烦人。先后就读于山西大学、华中师大和武汉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山西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著述有《中国解放区文学思潮流派论》、《20世纪山西文学史》(合著)、《山西文学大系》(副主编、执行编务)、《马烽西戎研究资料》(合编)等,参编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等多种,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书籍目录

文学总论篇五四时期山西新文学发展概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导论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运动解放区的革命文艺运动解放区文学新气象新时期三十年文学思辨录之我见要继续朝“新、短、通”努力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的起源山药蛋派论抗日沙场战友救亡文坛同俦——略述抗战烽火中的“晋绥五作家”从通俗化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兼及东西总布胡同之争山西作家篇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观赵树理戏剧创作的审美特色《邺官图》论——旧戏改革的先声曲艺可登大雅之堂——论赵树理的鼓词《石不烂赶车》《三里湾》与《花好月圆》之比较(译作)读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一篇佚文论穗青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宽畅与坎坷的路——孙谦的创作道路孙谦论——用反馈方法分析作家的创作历程李束为文学创作论美学与文学思想篇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论美学发展的新路向:建构体系“战国策派”文学思想发生论陈铨的东学西渐文学观简论“战国策派”文化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化救亡与民族文学重构——“战国策派”民族主义文学思想论重视原始文献 提倡实证研究 重说新文学史(代后记)

章节摘录

  山西新文学运动是随着山西新文化运动而诞生发展的。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山西引起了很大反响,山西大学学生会联络省城学校成立了“山西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5月7日太原三千余人举行游行集会行动,并致电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要求他们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接着,山西各地学生纷纷罢课、游行、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至此,掀开了山西新民主主义历史的第一页。  山西虽为“表里山河”,却“拱卫京畿”,北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在逐步深入。当时在北京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山西籍学生有常乃悳、高君宇等人,常乃悳当时为北京高等师范学生,他早在1916年就在《新青年》发表“致独秀”信,1917年3卷1号《新青年》发表的《我之孔道观》猛烈抨击孔孟之道。高君宇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曾在《新青年》发表《山西劳动状况》,反映山西工人阶级的贫苦生活和不幸遭遇,揭露资本家的罪行,抨击阎锡山的专制统治。他们对于山西的新文化运动都有直接的影响,高君宇贡献尤大。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山西的政治空气活跃起来,新文化、新文学运动逐步展开。1919年8月,王振翼等人在高君宇的指导下创办了《平民周刊》,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阎锡山当局的反动统治为主要内容。该刊在1923年复刊宣言中指出:“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的以山西实况报告世人,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将世界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之途径。”《平民周刊》是山西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刊物,它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唤醒民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肩负着山西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使命的“新共和学会”于1920年4月13日在山西大学成立,该会认为:“中国土地广大,新文化运动,绝不是乱嚷两三年就得以成功,还要靠各省各县多有些青年团体,分途确实进行,我们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至少也肯负这点责任;我们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全体会员至少已经倾向这一方面。”①该会于1921年12月12日创刊《新共和》不定期刊。“发刊宣言”标明了这个杂志的宗旨是:“研究学术,宣传文化”;目的是:“欲本学术上种种方面的研究,文化上种种方面的进行,以期创造新人生、新社会、新共和出来。”发表《贫乏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社会主义是什么?》等文章,较早地介绍社会主义并与资本主义做了比较.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该刊还揭示中国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研究劳动人民贫困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揭露了阎锡山为自己“政绩”装点门面的“模范村”,以及其压制舆论和禁止言论自由,阻止新文化传播的真面目。该刊同时提倡新文学,并发表小说诗歌等新文学作品。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