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歌史论
1995-12-1
吉林教育出版社
周伟民
无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
本书为其中之一。主要讲述了明清时诗的文化转型期的诗歌形态,并重新为明清的诗歌流派、大师及经典定位,寻找其主题、风格、技巧杂陈分歧的深刻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明清两朝的研究,近年来有一种世界化的趋势。海内外学人把明清史的研究作为一个热点,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历史阶段,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历史转型时期,社会状况特别复杂;而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许多文化现象饶有兴趣,特别容易引发研究者产生不同的认识,引起不同的争论。
历史转型时期,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的表征,就是“变古乱常”。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中长期维系着的农业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单元化被逐渐强化了的商品意识所取代,从而构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多元化;这样一来,在文化上呼唤着各个领域的全面更新;特别是由于传教士带来丁“西学”,打破了中国社会原先的垂直封闭的发展,开始了横向开拓,文化的外求意识日渐强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所激发起的碰撞,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古已有之的各种规范,受到了挑战,变古乱常在各个领域渐次出现。诗歌领域也不例外。
总序
开篇语 文化转型时期的众声喧哗
上编 明代诗坛:花鸟猿子,纷纷荡漾
引 言 明代诗歌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 吴越文化的讴歌
第一节 平民帝王的歌唱
第二节 易代诗人王冕与杨维桢
第三节 明初诗人群体的特征
第四节 刘基:明初新诗风的振起
第五节 诗坛巨擘高启
第二章 盛明诗坛的回响
第一节 雍容和易的台阁体
第二节 流派蜂起,别开生面
第三节 才气放逸的解缙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诗歌理念与诗歌创作近代化的先声——丘■
第五节 民族英雄于谦的诗
第三章 发酵的诗坛在涌动——中明复古与反复古的对立与互补
第一节 绍先启后的过渡诗派——茶陵诗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复古与变古的互动——前七子求真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唐宋派的统于同及珍其独
第四节 前呼后拥的复古思潮——随时代思潮起伏而变易的后七子
第五节 从复古到浪漫——江南四才子对社会既有规范和界限的离异
第六节 时代催生出两位富有人情味的怪杰——徐渭、杨慎
第七节 中明的心学之歌
第四章 晚明诗歌的漫唱与革新
第一节 晚明革新运动的前驱人物——李贽与焦兹
第二节 意气慷慨的汤显祖
第三节 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袁宏道与公安派-.
第四节 深幽孤峭的竟陵派
第五章 末代悲歌
第一节 高风亮节的张岱。
第二节 慷慨沉郁的爱国诗人陈子龙
第三节 末代诗坛一颗耀眼的彗星——夏完淳
第四节 抒写万古愁思的归庄
第六章 明代民歌与散曲
第一节 明代民歌的勃兴
第二节 冯梦龙与明代民歌
第三节 明代民歌的内容及艺术技巧
第四节 明代散曲
下编 清代诗坛:花团锦簇,热闹异常
引言 鸦片战争以前清诗发展的轮廓
第一章 学者型诗人作盟主的清初诗歌
第一节 清诗的开山鼻祖顾炎武
第二节 记录明末遗民心路历程的黄宗羲、王夫之
第三节 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
第二章 康熙朝的盛世诗坛
第一节 南施北宋的盛世之音——施闰章与宋琬
第二节 南朱北王的治世之音——朱彝尊与王士禛
第三节 宗唐与宗宋的诗派分流——赵执信与查慎行
第三章 乾嘉诗坛的流派纷争
第一节 江南名士的悲剧
第二节 颇树一帜新——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
第三节 乾嘉考据学的诗化——翁方纲的诗论及诗作
第四节 江山代有才人出——乾隆三大家中的赵翼和蒋士铨
第五节 浙派诗坛领袖厉鹗
第四章 盛世哀音的吟唱
第一节 扬州怪杰郑燮
第二节 慷慨悲歌的黄景仁
第三节 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
第四节 纪昀的诗
第五章 桐城之歌
第一节 意气横绝陵九州的刘大櫆
第二节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
第六章 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的词坛
第一节 沿明末余习的云间词派
第二节 以词代经史的阳羡词派
第三节 浙西词派的唯美词风
第四节 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第五节 重在寄托的常州词派
结束语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