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
2006-9
7-80707
吴在庆
328
无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士生活中诸如读书习业、科举求仕、朝中朝外文士官员及一般士子的集会宴游、贬谪、隐居生活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对每一生活方面的探索中,又具体描述不同文士在不同景况中的各式各样的心态与情感及其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这些研究,既有总体的把握与概述,又形象具体、鲜活生动,描述分析得细微周致、人情人理,使生活、心态、文学创作三者基于相互联系和影响,有机地交互映照,从而立体全面地展现唐代文士生活情态与其文学创作的多姿多彩的历史情景与画面。
吴在庆,福建厦门人,1946年7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历史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杜牧论稿》、《唐五代文史丛考》、《杜牧全传》、《新编宋诗三百首》、《杜牧诗文选评》、《增订注释全唐诗·杜牧集》、《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合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唐才子传校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唐诗大辞典》;点校《九国志》、《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汉纪》等六部史籍;在《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唐代文学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多篇。
序自序第一编 读书习业的生活心态与文学第一章 少小时期的读书习业生活第一节 读书习业的主要典籍第二节 少小而用心于学第三节 读书习业的动力与目的第二章 勤奋刻苦的读书习业生活第一节 惜光阴而笃志好学第二节 处逆境去诱惑而苦学第三节 各式各样的读书习业道路与生活第三章 读书习业的生活心态与文学第一节 读书习业的生活与文学第二节 读书习业的心态与文学第二编 科举求仕的生活心态与文学第一章 投文干谒寻求荐举第一节 生徒乡贡的名额及科目之冷热第二节 等第荐举与干谒投献第三节 干谒投献的心态与文学第二章 场屋风习情态与文学第一节 举子的争荐第二节 举场的风气第三节 应试时的活动与生活处境及心态第四节 科试中的文学作品第三章 及第与黜落的悲欢际遇第一节 及第者的活动心态与诗文第二节 落第者的心态与诗文第四章 咸通十哲的科举生活与心态第一节 对进士第的苦苦追求第二节 觅仕干谒的艰辛第三节 落第与擢第的悲欢第三编 集会宴游的生活心态与文学第四编 贬谪的生活心态与文学 第五编 隐逸的生活心态与文学主要引用书目后记
图惧见诛,力疾至洛阳,谒见之日,堕笏失仪,旨趣极野。璨知不可屈,诏曰:‘司空图俊造登科,朱紫升籍,既养高以傲代,类移山以钓名,心唯乐于漱流,仕非专于禄食。匪夷匪惠,难居公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栖衡之志。可放还山。’图有先人别墅在中条山王官谷,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自考盘高卧,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司空图多次辞官隐退,一方面在于其时时世动乱,朝廷又为朱全忠、柳璨之流所把持,深感事无可为,虽不无救难之心,但又力不从心,不愿与权奸们沆瀣一气,故不得不远离朝廷,自保高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害。司空图的这一惧害远祸心态,是当时险恶的政局造成的。其实这一心态并非诗人一人而已,而是不少士人的共同心态。《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二年(905)记其时政局云:“柳璨恃朱全忠之势,恣为威福。会有星变,占者曰:‘君臣俱灾,宜诛杀以应之。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全忠曰:‘此曹皆聚徒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灾异。李振亦言于朱全忠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全忠以为然。”为此朝中独孤损、裴枢、崔远等多位大臣即遭远贬,“自余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为浮薄,贬逐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不久,前遭远贬的裴枢、独孤损诸人“并所在赐自尽”。不仅如此,“时全忠聚枢等及朝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初,李振屡举进士,竞不中第,故深疾缙绅之士,言于全忠曰:‘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入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在这样的背境下,“时士大夫避乱,多不入朝”,如李德裕孙前司勋员外郎李延古即“去官居平泉庄”。 ……
无
结束这本书的阅读,耗时有些长。此书的内容层面上较为丰富,让我挺全面的了解了唐代文士与文学在生活、心态方面的交汇。作者以文士们常有的人生经历为发展轴,阐释了文士们自幼年时期苦学→考取功名入仕→被贬流放→看淡仕途闲隐山水的这四大阶段的生活心态与文学的关联。其各个阶段就生活心态与文学的分析、诗作选择都较为恰当,让作为读者的我读后增进了对唐代文士的了解,并有种读有所获、不虚此“读”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对读者的有益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