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神秘现象

崔钟雷 编 吉林美术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吉林美术  

作者:

崔钟雷 编  

页数:

207  

前言

  5000年的风雨沧桑孕育了一个在坎坷中走向辉煌的伟大民族,960万平方千米的炎黄热土书写成一部在苦难中迎来复兴的青史巨著。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国土上,勇敢智慧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中国最早的“文字”究竟是如何发明的?清朝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出家为僧了?洗出霸王项羽为什么在最后关头决定不过江东?中国的南海是否也存在恐怖的“魔鬼三角区”吗?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各类历史文献当中,类似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这些文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直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但有志于探索与发现的科学家们坚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终有一天会彻底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中国神秘现象》精选了中国的各种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多方面。全书图文并茂,通过上百幅实地照片向读者展示了那些令人困惑不解的未解之谜与神奇现象,以帮助青少年朋友对这些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

内容概要

新的世纪纪呼唤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新的人才需要阅读与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 《才学世界》系列从书打破了老版书籍知识冗旧,体例繁杂,深奥堆解的弊端;所选资料翔实准确,文字简洁生动,体例分类细致入微,通过具体的数据、简明的版式来具体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并躬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读者能够快乐阅读、轻松学习。

书籍目录

文化之谜 百万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之谜 “金缕玉衣”之谜 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 “三寸金莲”之谜 “昆仑奴”之谜 中国古人的“照明”之谜 车裂刑是否就是“五马分尸” 大观园之谜 中雷历史上的太监之谜 中国古代的“纳妾”之谜 “太极图”之谜 孔子墓墓名的由来 汗血马之谜 《金瓶梅》者之谜 敦煌石窟之谜 悬棺之谜 中华图腾“龙”之谜 迷雾重重的故宫 护珠斜塔不倒之谜 神秘的西夏王陵 图瓦人为何“拒绝”现代文明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释 西汉巨额黄金突然消失之谜 武夷山九曲溪愚棺之谜 马王堆古尸千年不腐之谜 星星峡之谜 马可·波罗到访中国之谜 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历史疑案 孟姜女其人真相之谜 ……宫闱之谜地理之谜

章节摘录

  在山西省南部芮城县西北隅,有一个地方叫西侯度,黄河从这里的西边和南边绕过。在村后的北坡,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其中包括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这批石制品共有32件,包含的类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为各种石英岩,也有少量的脉石英和火山岩。从石核和石片的打制精度来看,打制的技术虽然比较原始,但已运用了锤击、砸击、碰撞等方法。经过初步分析,石器种类可大致分为单面或双面的砍斫器,凹刃、直刃、圆刃的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这些石器大多由石片加工而成。  在与石器一起的一些遗物中,有带切割或刮削痕迹的鹿角,有烧过的动物骨骸、角和牙齿,许多动物的头骨被砸碎。说明当时的人们猎取动物后,将其肢解、烧烤,甚至砸开猎物的头骨,并将余下的碎骨随地抛弃,而将长角加工成某种器具。与这批石制品共存的动物化石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兔子、刺猬、大河狸、大象、麋鹿、野牛、野猪、羚羊等。根据古地磁法的年代测定,西侯度石器的年代距今已有180万年。  如果说西侯度只发现了人类的文化遗物而没有发现人类遗骸的话,那么,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则是一处两者兼有的著名古人类遗址。  上那蚌村位于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是一个由棕褐色黏土组成的小山丘,四周被冲沟包围,南边有那蚌河流人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在那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凿刻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断代测量,这些化石距今170万年左右。  被发现的两颗元谋人牙齿化石是上中侧门齿,属于一位青年男性个体。这两颗门牙很粗壮,齿面平坦,基本形态同北京直立人较接近而又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应为早期直立人或是由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一种形态。从出土的7件石制品来看,人工痕迹清晰,原料为石英岩,器形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另外,专家们还发现了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是被火烧过的,这也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使用火。与元谋人化石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豪猪、云南马、爪蹄兽、水牛、竹鼠等,其中以食草类动物为主。根据科学家对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的分析,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温和。  历史学上一般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的产生年代到距今4000年前后的夏代初年,称为中国的原始社会,即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的中国古人正处于人类成长的童年时期,他们只会打制石器,加工简单的木质工具,采集、狩猎和捕捞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当时,人们多住在天然的洞穴里,或者在树居。人们最初是生食,后来才发明了人工取火;人们按照季节迁徙,居无定所。  专家们还在元谋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人用火的痕迹。可以说,古人从用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起初,当他们看到由雷电引发的森林野火时,是十分恐惧的。后来,古人才认识到火不仅是咆哮无常的吃人怪物,更是可利用的“武器”,而被焚烧过的兽肉也比生食要美味得多。从此,古人便开始利用自然界的野火,进行取暖、煮食、照明和抵御野兽的袭击。当古人们在夜晚的洞穴内发现两块石头猛烈撞击能够发出耀眼的火花时,古人便开始进入了人工取火的时代……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专用的一种殓服,史书上称“玉匣”或“玉柙”,但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1968年,考占工作者在河北省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的墓。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散落着许多小玉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复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了两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玉衣的真面目,从而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复原后的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问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刘胜穿的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  玉衣早期是什么样的呢?据一些学苦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布”,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萼覆盖在死者面部。这种缀玉面饰就是又代玉衣的雏形。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是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汉武帝以前的诸侯王墓中尚未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但出土有金缕玉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目前发现的汉代玉衣有二十多套,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死者身份的不同。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但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庶兄,按规定他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使用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研究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身为诸侯王的刘胜都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书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让玉衣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但因为对此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依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那么,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  如此精美的玉衣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这让今天的人们疑惑不解。玉衣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每一片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l毫米,工艺流程之繁杂、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叹。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在汉代制作1件玉衣,约需1名玉工至少十余年的努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神秘现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