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奥妙
2007-1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俊华
161
正当我们为全国科技大会欢欣鼓舞的时候,俊华同志送来一本科普书稿。他给了我一个新的启示:在倡导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还要十分注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实现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觉得俊华同志编著这样一本书稿,正是适逢其时。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科学的科普读物。时间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在学术界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难解的题。因为时间虽然就在人们的身边,可是古往今来谁也说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因为时间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不同的领域里有不同的定义,是科学家、哲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个范畴里,俊华同志煞费苦心,他饱览了国内外的许多资料,在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用通俗的语言以及许多图片,对这个难题做了一种非常明晰的解释。书中既没有引入许多专业术语,也没有使用许多数学公式,可以让许多青少年读者比较容易地学习和了解时间这门科学。不难看出,他的用意在于:使人们了解时间,认识时间,从而珍惜时间,把握时机,去开创新的世界。 俊华同志是在科技部门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一直有心于科普创作;1996年退休后,曾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工作了几年。2000年他着手编著本书。为了能够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资料,他经常出入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上网搜索,参阅了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经过长期积累,精心编著,现在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俊华同志这种对科普创作的热忱,使我们很感动;他对科普工作的执著,也值得我们学习。由此我认为,科普创作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任务,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我们热忱地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从事科普创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时间的奥妙》是一本介绍时间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 作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非专业的普通人的眼光和语言,阐释了以下一些观点: 虽然人们至今仍然难以为时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时间,认识时间; 虽然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事物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去测量时间,计量时间; 虽然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但是按照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观点,人们有可能实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时间旅行”的梦想。 从而,使得“难以捉摸的光阴”,成为普通人可以理解、可以认识的常理常识。 时间的世界,平凡而神奇,丰富而多彩,奥妙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这里采撷到“光滑的卵石”和“漂亮的贝壳”,从而扩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识,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李俊华,1936年4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 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黑龙江省省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从教十余年。1972年以后,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任职,先后任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人事处长、纪检组组长、省科委副主任,兼任省科教兴省办公室常务副主任。1996年退休。 在多年来的科技工作中,主要负责软科学研究、政策法规建设和科技宣传工作。曾主持过多项软科学研究课题,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词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中,担任科技分科主编。获科技管理专业研究员资格证书。 曾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现任黑龙江省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奥妙无穷的时间1.时间之谜2.光阴似箭3.时间没有开端也没有终了4.时间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5.大自然的“钟”◎天体钟◎生物钟◎化石钟◎放射性同位素钟◎奇异的“钟”6.时间的种种含义◎时刻乖口时足巨◎过去、现在、将来◎天文时间◎物理时间◎心理时间◎生物时间◎哲学时间二、人类煞费苦心测量时间1.中国古代精湛的时间计量技术◎观天测时◎流水计时◎机械水钟◎燃烧计时2.欧洲人发明了钟表◎塔钟◎发条钟◎摆钟◎摆轮钟◎航海钟◎电钟3.现代先进的精密计时器◎石英钟◎电子表◎原子钟4.测时、守时、授时5.琳琅满目的钟表三、无限大又无限小的时间单位1.年、月、日和时、分、秒◎年、月、日◎时、分、秒2.万年、亿年和毫秒、微妙◎时间的宏观尺度◎时间的微观尺度3.世界时、时区和北京时间四、神奇而有趣的时间故事1.时光会不会倒流2.时间旅行的设想◎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建造穿越时空的时间机器3.时间的奇闻轶事◎时间之神◎烂柯山的神话◎神秘失踪的人到哪里去了◎惊人发现:南极上空时光倒流30年◎世界上最早描写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周◎公历的趣闻轶事◎《史记》中的时间故事:立表下漏以行军令◎世界上最大的钟◎奇特的天文钟◎世界上最复杂的电子表◎香味“闹钟”◎美国维佛镇人戴两块手表五、把握时间,走向未来1.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古诗文中的时间◎国内外名人的时间诗文2.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时间使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时间使社会生活步调一致◎时间使农民们适时播种、适时收获◎时间使现代产业高效运行◎时间使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3.把握时间,走向未来◎增强时间观念◎确立明确的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主要参考文献
1.时间之谜 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谜。 虽然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同时间打交道,可是谁也说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2000年前,古希腊最渊博的学者、最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说:“我们周围自然界中的不了解的事物中最不清楚的就是时间,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时间和怎样控制时间。” 20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一直在探索“时间之谜”,然而时之今日,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却仍然难以为时间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英国科学家G.J.威特罗说:“我们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完全理解它的,但却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 美国科学家塞缪尔·A·古德斯密特和罗伯特·克莱波恩合著的《时间》一书中把时间称为“无从捉摸的光阴”,他们说:“在人的一切经验之中,在他所居住的世界和宇宙的每一方面,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贯穿其间,它的名字就做叫时间。” 2000年前,人们说不清楚;2000年后,人们仍然认为是一个谜。 为什么?因为: “它无处不在,但不占有空间。 它可以计量,但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既离不开它,又逮不住它。 人人都了解它,天天使用它,但都解释不了它。 谁也不能消灭它,谁也不能改变它。 它永远不会多也不会少。” 18世纪,法国肩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公元1694-1778年)在他的作品中写了一则有趣的谜语: “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的又是最受人们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失,使一切伟大的东西永世长存?” 一位叫做查第格的智者猜出了这个谜,他说: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会使人忘却;伟大的,它会使之永垂不朽。” 2.光阴似箭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但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空间有前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人们可以在空间里走来走去;而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它一直往前,不可逆转,人们只能从过去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超越未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由新生走向衰亡,“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不会重演。因此,科学家把时间独有的方向性称之为“时间之箭”。犹如中国古语:“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诗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还常常把时间比喻为“无情”的流水。俄罗斯科学家伊戈尔,诺维科夫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时间之河》。他说:“时间就像河中流动的河水,水流中不分彼此地夹杂着所有事件奔流而下,这激流既不能改变也无法停止,只能沿着唯一的方向流动——从过去到未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公元1770-1831年)说,时间“犹如流逝的江河,一切东西都置于其中,席卷而去。”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夫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对着滔滔的河水,也曾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啊,就像这江河一样,日夜不停地奔流而去!)古往今来,人们都切实地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川流不息,永无止境!我国的古诗《汉乐府》中有一首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在劝勉人们要珍惜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时间的循环模式 早期的人类从直观上认为时间只是一种自然的循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每月圆而又缺,冬去春来,草木一岁一枯荣。这些自然的循环,便占代一些哲学家认为时间本身也是个循环,就像是沿圆周跑动一样。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就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每样事物都会在经历很长时间后重现。 中美洲的占玛雅人相信历史也会重演,而且推算出每260年重复一次,那时毁了的村庄会恢复原样,死去的人们会复生。一切的一切都好像一个大轮子一样,循环不已。 科学家、哲学家把这种时间概念称为“时间的循环模式”。 时间的线性模式 显然,时间并非单纯的自然循环。尽管有些自然现象好像周而复始地循环,但是科学证明,每一次循环都不是“恢复原样”,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在不断地前进。 比如,日复一日的循环,从哥白尼(公元1473-1543年)的“日心说”来看,每一天都不是相同的。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由地球白转形成的昼夜交替(日复一日),每一天都在公转的轨道上行进,因而出现了四季转换。虽然还是日复一日,但是季节在逐渐转换,由冬一曰进为春一日、夏一日、秋一日……(当然,用现代宇宙观来看,“日心说”是有很大时代局限性的:在太阳系内,地球等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是对的,但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 再如,草木一岁一枯荣的循环,用达尔文(公元1809-1882年)的“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它们在一代一代枯荣之中不断进化。生物(当然也包括草木在内)在周而复始的繁衍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按照“生存竞争”的规律,不断演化,不断进化,(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逐渐淘汰)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异,所以说,物种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1871年,当达尔文宣布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时,许多人都不敢相信,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 实际上,人类的生命现象也是如此。人从胚胎形成便开始新陈代谢,细胞定时分裂更新,心脏有节奏地跳动,并且周而复始地睡眠一觉醒……但是这种循环不断地引导机体走向衰老,直至死亡,决不会返老还童,更不会死而复生。 科学家说,大至银河、星球,小至细菌、微生物,以及人类,全都随着光阴的流逝在“时间”的大道上行进着。这种不可逆转的时间,在科学上称为“线性模式”。时间在这里好像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它的箭头永远向前。 这种时间模式,在现代钟表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钟摆来回摆动,循环不已,但是它每一次循环都推动着指针前进。秒针循环一周,分针前进一分;分针循环一周,时针前进一小时;当时针转过一周(24小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