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焦裕禄

殷允岭 21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21世纪出版社  

作者:

殷允岭  

页数:

135  

前言

  “少年红色经典”丛书初版于二○○四年,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启动的一项图书建设工程。  丛书初为二十册,分“文学故事”和“英雄故事”两个系列。主要收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最具影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相关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英雄,不管是艺术形象还是生活原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崇拜和追慕的偶像。  丛书受到社会关注和读者欢迎,出版当年即入选中宣部等九部委“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多次列入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图书选题,入选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政府采购书目,成为许多地区农村书屋和各种读书活动的首选图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此,我们将丛书规模扩展为四大系列四十册。新近和读者见面的“时代楷模”系列,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感动中国人物;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还将推出“革命先驱”系列,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风采。  丛书增订出版之际,适逢“双百”评选活动蓬勃开展。学习宣传英雄楷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幸福成长的少年读者了解历史、亲近英雄、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谨将此丛书献给伟大祖国六十华诞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

内容概要

  白茫茫的盐碱地,望不到头的漫漫黄沙,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这就是兰考灾荒的景象。焦裕禄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贫脊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又一直查到水归槽。他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日日夜夜奋战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最终倒在了那片土地上。

书籍目录

逃离苦海 奔向光明用歌声启发群众智杀黄老三战斗的青春在尉氏的日子初到兰考公私分明雪中送衣走出灾难的领路人形象问题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绿色的希望黄沙之战盐碱地上麦苗青大水汤汤兰考人的榜样最后一搏“焦裕禄你活在俺心里”

章节摘录

  焦裕禄所在的“博山县第五区高等小学”,组织了一支“雅乐队”,拥有二胡、笛、箫、琵琶以及西乐军号、军鼓。品学兼优、才华出众、风华正茂的焦裕禄学吹军号,又练二胡,多才多艺,得到大家的赞许。  时逢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之际,革命思潮、革命思想已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传播。老师中不乏热血青年,因而当时所授课目、所练节目中就有了进步意义的《木兰诗》、《伏尔加船夫曲》等。  但是,自1935年始,这块穷乡僻壤接连遭受了天灾、旱涝,焦家的几亩薄地连年歉收,父亲焦方田愁肠百结,母亲李星英靠破补烂缝、挖野菜、捡干柴已不能维持焦裕禄的求学之用。  1936年,这位五年级高才生辍学归田了。这种痛苦的抉择是焦裕禄自己作出的:他不忍看父亲忧郁的眼睛,不忍看母亲强作笑颜的脸,不忍听爷爷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他成了一名英俊矫健的砍樵郎,让自家的油碾转动起来,碾轧着热锅炒黄的豆粒。  他推起爷爷和爹爹推过的独轮车,把自家油坊的油运到博山城里去,再从博山捎回金贵的煤炭。  当他推起重载的油车、煤车,蹒跚于从崮山到博山的崎岖山道的时候。他感觉他和推碾的老骡子不同的只是眼睛上缺一副布箍。可是,那头唯一的病骡死后,油坊也只好停转了。焦裕禄不得不去小煤窑做“活埋了一半”的人。  博山山区有星星点点的小煤窑,焦裕禄开始钻爬于狭窄的煤洞,跪在地上刨镐,乌黑的粉尘呛入了气管和肺脏。在窑主工头的斥骂声中,他选择了从十九层地狱返回十八层:与相好的工友一同爬上地面,推起了破旧的独轮车运送煤炭。  阴来阴去下大雨,病来病去病死人。旁怕、苦怕、累怕了的父亲焦方田,突然不再长叹了,他的目光开始呆滞而奇怪。只有他一人知道,富豪焦兆忠已多次前来逼要十块大洋的债。最初借焦兆忠洋钱的数目,大约只有两三块大洋。那时油坊的石碾还转,焦方田借了这钱指望买回一点豆料,但是,在他生了大病、骡子没救活、油碾也永远停歇之后,债务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本利已至十块光洋。这个感觉到再也无路可走的软弱农夫,选择了悬梁自尽。  裕禄伏在哭昏的亲娘面前,一遍一遍地保证:他会挑起穷家的重担。在儿子的劝慰中,母亲李星英越哭越清醒了:她不能再去死,她还有年迈的公公,还有已长成山东大汉的两个儿子。那时节,长子逃荒在外,为亡父“顶包打瓦”的义务,当然地落到了次子焦裕禄的头上。  真是祸不单行。就在父亲下葬的前一天,焦裕禄却又被突然而至的日本兵抓了壮丁。在日本兵的驱赶下,在狼狗的撕扯中,可怜的母亲哭叫着追来,想给儿子递件破衣,却立刻被日本兵踢翻在地。年迈的爷爷抱住了日本伍长的腿,求他放了这个年轻娃娃,日本伍长以刀背击倒了老人。裕禄怒不可遏地跳起来,伍长用刀尖顶住了他的喉咙。  焦裕禄和乡亲被押往博山,在狱中受尽了折磨:被灌过辣椒水。背上绑着石块被吊在屋梁上。一间小小牢房的地上,屎尿横流,日本兵还惨杀了一位未能越狱成功的难友:在十几把刺刀的威逼下,又放出饿了几天的狼狗扑向难友,獠牙血口,一撕一块肉,一扯一块骨……  几日后的一个深夜,日本兵和汉奸像拖羔羊一样,将他们拖至火车站,又塞进一节闷罐车皮。几昼夜之后,他们才发现到了东北的抚顺火车站,然后又被分批装上汽车,拖进了抚顺煤矿的窑底。矿工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东洋刀砍头,煤层埋葬,汉奸领班诬陷,洋狗撕咬……  在抚顺大山煤矿的三百多个暗无天日的岁月里,苦难磨炼了焦裕禄的意志,民族仇恨擦亮了他的眼睛,他开始明白,必须开动脑筋和鬼子汉奸斗:磨洋工、毁机器、制造事故、惩罚汉奸领班……  终于有一天,难友们在焦裕禄的组织策划下,处死了一个作恶多端、血债累累的鬼子领班。为转移鬼子视线、保护难友,焦裕禄毅然决定冒死逃跑。这样,不管能否逃脱,难友们都可以把一切罪责推到自己身上。焦裕禄命大,在好心的把门人的帮助下,他奇迹般地逃离了虎口。  当焦裕禄回到故乡,看见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娘亲时,他的体能、精力、毅力的支出已到了极限,他昏倒在娘怀中,高烧三日不退,神志不清。娘亲吻着他,要他告诉自己:再也不离开娘一步了,她要给他娶媳妇,养娃娃,把焦家的香火续下去。  然而,就在焦裕禄清醒过来的那个早晨,本村的汉奸便以查户口为名,逼要焦裕禄的“良民证”。真是阎王不嫌小鬼瘦,他们要借机讹诈,敲骨吸髓。看看真的挤不出半点油水,便把虚弱打颤的焦裕禄捆起来,送到了伪镇公所关押三天。  焦裕禄假意答应汉奸的要求——参加所谓的“和平救国军”,才被放回来。这时的母亲下定了决心:必须搓一条婚姻的绳索,牢牢地拴住儿子,让他不再离开自己半步。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焦裕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