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3
湖北美术出版社
王海霞
王海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最美”系列(第一辑)是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编创的介绍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读本,包括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唐卡、风筝、泥塑、织染绣、玩具、面具脸谱。虽然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其形式美感十分显著,故选择这些项目作为“中国最美”系列的开篇,让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也是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所做的一份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上获得了极大发展,但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全球化、商业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术和技艺陷入濒危。在青少年中,传统节日被逐步淡忘,相反,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十分受捧。传统技艺在年轻人中很难找到愿意学习的传承人,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隔膜变得越来越深。20。3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也开始了解和喜爱上了充满魅力、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全面推开的同时,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和个案调查的阶段。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我们首先要把那些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进行一番梳理,进行系统的整合,然后编辑一套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和中国非物质文化工艺特色的丛书,让人们看到它,了解它,爱上它。我们深信,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写意的表现,随心所欲的创作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加上它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都会让我们沉浸在它所传达出的大爱和大美之中。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奉献给广大中外读者的一份礼物。 这套丛书,我们会持续做下去,我们将力争把各地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民间艺术,按照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内涵之美的原则挑选出来,呈现给大家,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充分了解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中国最美”。我们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身为读者的您来告诉大家还有更多的“中国最美”。
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工作而设计的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第一辑1册选取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有代表性、最具视觉美感的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
序 王文章前言 王海霞一、风筝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二、风筝的种类与产地分布三、风筝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四、风筝的保护与传承五、风筝作品赏析 (一)北京风筝 (二)天津风筝 (三)山东风筝 (四)南通风筝
一、风筝历史沿革 风筝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从军事技术、科学研究到工艺美术、防病健身,乃至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一不与风筝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时北方称风筝为“鸢”,南方称“鹞”。据传,我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墨子所创,距今已有近两干四百年。 《韩非子》记载了墨子制作的风筝“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之事。最初风筝主要用于军事。春秋时,就有鲁班“做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楚汉相争时,张良用竹木和牛皮制成巨型风筝,载着士兵趁深夜飞到楚营上空,吹奏凄凉哀婉的楚曲,动摇楚军军心,使楚军不战而败,引发了“霸王别姬”,留下了“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宋、明时期,人们将火药装在风筝上放飞至敌营上空,引爆火药,成为出奇制胜的武器。 虽然风筝发明以后,曾被用于战争、侦察和科学实验,但其主要功能还是民间社会用来散灾和作为娱乐工具。唐代开始,纸鸢逐渐转变成玩具。隋唐后,风筝成为宫廷和王公贵族的消遣之物,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词的对象。北宋以后,纸制的风筝逐渐增多,逐渐流行于民间。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放风筝的场景。到了明清时期,风筝除了用来娱乐外,人们也在清明时节用放风筝的方式寄托哀思,清明时节放风筝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风筝之所以在民间能够流行起来,除了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外,它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工具,对小孩子更是有利。晚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道,放风筝可以清目,还可以泻内火,有利身体健康。 此外,风筝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用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风筝给很多科学家的创作发明带来了启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过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大约在500多年前的明代,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朝鲜和日本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同时风筝也通过“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到今天,风筝除了是一种普及大众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新型的体育竞技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风筝竞技活动,风筝有了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媒介。 二、风筝的种类与产地分布 我国的风筝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因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有所差异,所以使用的材料和扎制风筝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不同角度对风筝进行划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表现题材划分,可分为吉祥图案类、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器皿类、文字类。 2.按骨架结构划分,可分为硬翅类风筝、软翅类风筝、硬拍子类风筝、软拍子类风筝、伞翼类风筝、串儿类风筝和立体类风筝。 3.按规格尺寸划分,可分为巨型风筝、中型风筝、小型风筝和微型风筝。 中国幅员辽阔,在我国风筝的发展演变中,东西南北各地都产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类型,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最为突出,被誉为四大风筝产地。北京风筝受皇城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特征,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代表性的有:哈氏风筝、曹氏风筝、费保玲风筝、冷世祥风筝。天津风筝以魏氏风筝最为有名,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而优美,做工精细,在扎架工艺上的特点是“穿眼带榫、前后见平”。竹架的纵横交叉点处,竹条绝不重叠。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彩绘部分粗细适当,设色浓重鲜艳。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以风筝为业的民间艺人。潍坊风筝色彩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因将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而更加突出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江苏南通风筝,称为“板鹞”,因其造型如一块平板,故名。其大者丈余,小者盈尺。南通板鹞风筝的形状分为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桶形的称“哨”,球形的称“口”,多者达数千个。其工艺精巧,造型优美,当板鹞放飞天际时,哨笛齐鸣,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 P6-9
任晓姝编著的《中国最美风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门类中,选择具有视觉美感的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作品——风筝,对构成其形态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这项美好的传统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创造智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书的品质很好,送货速度尚佳,很好。
这本书收录了各个地区的不同风筝样式,但是感觉收录的样式还不够多。风筝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方面描写太少。整体感觉还不错,选取的风筝比较有代表性,也很漂亮。
图解很清晰,内容也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