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东坡这个人

史钧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史钧  

页数:

25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苏轼的诗、词、文、书并雄一时。但在王夫之看来,苏东坡荡闲败度,是妖人、小人, “苏轼兄弟之恶,恶于向魅久矣”。在朱熹看来, “他分明有两截底议论”,他比较了苏轼和王安石的德行,说“东坡之德行哪里得似荆公”。苏轼值得后入学习的,也就是文辞而已。张戒则干脆说:“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鲁直)。” 本书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心理因素,结合苏轼的人际交往经历,在深入分析其诗词和散文代表作的基础上,以苏轼仕宦生涯的跌宕变化为主线,全面解读了苏轼这个人,揭开了所谓名士风度下的另一面。虽为一家之言,亦不妨一读。或许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叫做:“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作者简介

史钧,笔名千古一相。男,1970年10月生,安徽滁州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涉猎广博,习惯以自然科学思维考察社:会现象。著有《千古—相王安石》。

书籍目录

引子 一、眉山出了个苏东坡 二、混在凤翔 三、故乡往返 四、不喜欢变法 五、情色满西湖 六、老夫聊发少年狂 七、无趣的徐外八、乌台诗案 九、双规在黄州 十、赤壁 十一、见王安石去 十二、终于做了翰林 十三、京城斗嘴 十四、筑了一条苏堤 十五、没有安稳日子 十六、越来越惨淡 十七、失望一生 十八、任人评说吧

章节摘录

  一、眉山出了个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  眉州苏姓源自唐朝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对武则天奴颜婢膝,谄媚无骨,最后仍被贬为眉州刺史,于是就在眉州留下一支苏姓。过了三百多年,出了苏轼苏辙弟兄两个,带着老子苏洵也出了名,眉州苏家自此便扬名天下。  苏轼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快到三十岁时,突然觉悟,发狠读书。《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都以为读书迟点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苏洵有一把骨气,弄了几本书,死读了十几年,直到四十八岁,终于没有考取功名,眼看自己是没戏了,总还算有点盼头:两个聪明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苏轼生于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其时正是大宋仁宗景祐三年。据  说这个小孩出生之后,苏家四周的花草树木全都枯萎了,非常玄乎。苏轼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爸苏洵扔下家人独自外出混世界去了,“父洵游学四方”,直在外面晃荡了两年,才“自虔州归”。老爸不在家时,苏轼就跟着母亲读书。小家伙脑瓜灵光,读什么会什么,这样一搞,“博通经史”就不是什么难事。后来写文章,“日数千言”,渐显文豪本色。  苏家兄弟互相吹捧是一种传统美德。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下一则别人没听过的故事:母亲程氏对苏轼“读东汉史至《范滂传》”,读着读着就“慨然太息”。这时,十岁的小哥哥问母亲:我要是学做范滂,母亲会同意吗?  程氏回答说:如果你能做范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写到这里,苏辙给哥哥写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评语,说哥哥十岁时就已经“奋厉有当世志”。  这个范滂,是汉朝时一个很有种的人,在党锢之祸中敢跟宦官过不去,结果被人家揪了起来,关在牢里等着处死。老母亲来探望范滂,很大方的对儿子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  苏轼十岁时就以范滂做榜样,看来是想做一个很勇敢的人了。华盛顿十岁时亦只是一个砍了樱桃树还会撒谎的真实的小孩子而已。  真是一代天骄旷世奇才!  可笑的是,后来他在“乌台诗案”中险些被搞死,直被吓得手软脚轻,心慌神乱。那时他大概早把十岁时吹过的大牛忘到茅坑里去了吧,那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当然,这些事情苏辙是不会提起的,他在《栾城集》中写下很多故事吹捧他老哥。  说兄弟俩小时候经常出门乱跑,“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哥哥苏轼总是能第一个上去。遇上山高峰险的地方上不去,兄弟俩就会怅然而归。但苏轼改日一定会“翩然独往”,然后“逍遥泉石之上”,“酌水而饮之”。最后,苏辙非常崇拜地加了一句说:“见者以为仙也。”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爬山玩水,也能被比成神仙,兄弟俩互相拍马的力度未免大了点。后面会说到一则苏轼和章悖一道爬山探险的故事,似乎才更能说明他的勇气到底有多大。  章悖和苏轼自小就是好朋友。有一天章悖“坦腹而卧”,苏轼来找他玩儿。见了章悖的肚子,就很暖昧地拿手“摩其腹”。章悖问:苏轼老弟,你以为我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  苏轼想了想说:大概“都是谋反的家事”。  章障听罢大笑而起。  本来两人关系一直不错,甚至他因讽刺新法而被朝廷法办,章悖也能够不顾危险挺身为他辩解。就这样一对好朋友,却因苏轼反复无常的表现,竟至发展成为仇敌,也足以让后人一叹!  苏家家境不错,特别是母亲程氏身出名门,且颇有生意头脑,所以,尽管爷三个都待在家里死读书,日子也还过得去。他们有个邻居也挺有钱,家里一个女儿长大了,经常听到苏轼读书的声音,不免春心萌动,“一夕来奔”,想和他拥抱一下,但“苏公不纳”,好像很有原则似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小姑娘可能长得也挺可爱的,苏家就“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许诺等到苏轼考取进士以后再娶人家。  可是,在苏轼考上进士后,早已“别娶仕宦”。过了很久,有一天苏轼突然想起了这个小姑娘,就四处“访问其所适何人”,才知道小姑娘已经“守前言不嫁而死”。  苏轼觉得惭愧了。  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时,与平日的诗酒飞扬相比,日子过得不免孤独寂寞意态幽冷,一日静夜,隔着满院疏离摇摆的梧桐叶,对着高挂在天空的一弯缺月,提笔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说“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就是指当年的那个邻家女孩。苏哥哥因为自己负心,现在想来,只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对那个女孩“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示无尽的愧意,现在自己政治上备受打击,才觉得“寂寞沙洲冷”。  这是宋人李如篪在《东园丛说》中记下来的一个故事。李如篪指“寂寞沙洲冷”原本为“枫落吴江冷”,正指那个邻家女孩不嫁而亡的伤心往事。  而李如篪的资料则来自苏轼的侄女婿亲口所言,苏洵为此还亲自向邻家写过一篇辞亲信,如此一来,这个故事就比较可信了。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如果是“枫落吴江冷”的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吴江”实指苏州,正是珠圆玉翠烟花雾柳之地,有人据此以为苏轼是在怀念一位相好的苏州歌妓。  一○五四年,苏轼十九岁,长得很成熟了,娶眉州青神王方的女儿王弗为妻,其年王弗十六岁,正水灵着,可惜只跟着苏轼过了十一年,二十七岁时一病而死。  第二年,苏洵开始为儿子筹备进士考试的事情。两个儿子虽然聪明,书也读了不少,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于是苏洵领着两个儿子,长途跋涉,远游成都,前去拜见四川首长张方平。  可能苏家也准备了不少礼物,张方平对苏家爷三个格外看重,对苏轼“一见待以国士”。自此以后,两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兄弟二人“皆得出入于门下”。苏轼更是以父事张方平,等于认张方平做了干爸。  张方平也是很牛的一个人,打小就聪明,看书过目不忘,性格高傲,很少有人能人他的法眼。他刚见苏洵时,问:你两个儿子现在看什么书?  苏洵有点骄傲地说:老大正“再看《汉书》”。  张方平非常牛气且不以为然地道:“文字尚看两遍乎?”意思是说,看书就是要过目不忘,任何书看一遍就可以了,哪用得着看两遍?  苏洵心情沮丧的回到家,非常自卑地把这话对苏轼说了。不料苏轼根本不买账,极为自信的顶了一句:“此老特未知世间人尚有看三遍者。”  原来苏轼曾经三次手抄《汉书》,所以有此一吹。  无论如何,在张方平的介绍下,苏轼迅速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苏家从此开始出名了。  苏洵这一趟拜见张方平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拿到张方平的介绍信。他在给张方平的《上张侍郎第一书》中,先是羞人答答地说两家的关系其实是很光明正大的,“虽暴之天下,皆可以无愧”。现在却有一件难以启齿的私事相求于张方平,“将以屑屑之私,坏败其至公之节”。苏洵哕里哕唆地说,自己非常不好意思,“今欲忍而不言而不能,欲言而不果,勃然交于胸中,心不宁而颜忸怩者累月而后决”。  这件让苏洵搔首弄姿难以出口的私事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二子轼辙”了。  苏洵说这两个儿子没有什么教养,“不知他习”,也不懂什么礼数,“进趋拜跪,仪状甚野”,“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兼之“年少狂勇”,“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取”,而且听说“京师多贤士大夫”,我们非常想去结交一下,“因以举进士”。  老苏非常谦虚,说自己看来是不行了,“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只是想让两个儿子出名。现在我们没有什么本事,好在“明公居齐桓、晋文之位”,是国家高级干部,想办什么事情都非常容易,“何求而不克”?  苏洵最后毫不客气的痛拍张方平马屁,说:“轻之于鸿毛,重之于泰山,高之于九天,远之于万里,明公一言,天下谁议?”千万请张方平对两个儿子“引而察之”,最好能让兄弟俩一战成名。  张方平看了苏洵的信,被捧得有点晕乎,差点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简单客气了一句:“吾何足以为重。”这件事怕是还得求求欧阳修才行。  当年欧阳修追随范仲淹搞庆历新政失败后,张方平接任御史中丞,曾对欧阳修“弹击以前事,二人遂结怨”,互相鄙视对方,“素不相能”,关系非常恶劣。  张方平聪明,知道自己和欧阳修关系虽不好,但如果亲自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一定会对他推荐的人才另眼相看,这样才能体现出欧阳修的所谓君子气度来。于是张方平不假思索,替苏家“作书办装”,给在京的高干韩琦和欧阳修写了推荐二苏的信,“使人送至京师”。  北宋的时考进士,首先要在当地考中举人,然后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再复试一次,最后接受皇帝在朝堂上的面试,面试成绩第一名就是状元。这个进士考试程序还是相当规范和公平的。首先,很多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对于家穷路远的考生,国家甚至提供进京考试的食宿路费。为了保证考试结果公平,主考官不得与考生有亲戚关系,否则需要回避。考生的试卷被部分密封,不让主考官看到考生的姓名和学号,这就是所谓的糊名制度。有的考生聪明,故意在卷子上留下特殊标记,或者有的人字体奇怪容易认出来,批卷子的时候就有作弊的可能,为此又发明了誊录制度,专门弄一批人把所有考生的卷子再抄写一遍,然后由考官批改。这样一搞,作弊就难了。  锁院制度也是在那时形成的,就是把考官锁在一个院子里,不让他们出去乱玩,这样就可以避免泄露试题。


编辑推荐

  一位政治上无功甚或无能、生活糜烂又热衷名利的封建文人。党争之罪魁,妖言之典型。苏轼值得后人学习的,也就是文辞而已。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大玩名士风度的优秀代表,其直接的入生目标就是追求享乐和出名。而其在失意时的所作所为,则足可以担当阿Q精神的原始租先。  千年以来,我们的文化,终究是一种玩文弄字的文化。知识分子们所追求的,大多是步苏轼之后尘,向往所谓“超然”或“隐逸”,又无法摆脱尘世间的种种诱惑,拥花问柳,自欺欺人,一直把中国玩进了死胡同,被入一再屠杀,再三凌辱,几乎灭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东坡这个人 PDF格式下载



很好,其他两本也不错,可以了解一下


很不错 是我喜欢的书


好书!正合我意^_^


书倒是很通俗,不过里面有些内容似乎有些不实,至少我没有发现史料出处


尖刻抑或是深刻,也许我们该反思?!


一个并不是真正懂得文学的人,为了沽名钓誉,为了哗众取宠,在苏轼的人生中,挑选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进行无限放大,以阴险文人的阴暗心理,以近乎捕风捉影的做法,对苏轼进行疯狗狂吠乱咬的侮辱。


小人之心


  买之前看过史钧在天涯的一贴——“乌台诗案”看苏东坡名士嘴脸。
  想必此书必异于同类苏轼传记,作者逆流而上的精神实在值得嘉奖,当即买下一本收藏,并本着给五星的态度,认真读完。
  但无奈只能做三星评价。
  一分减给史料论据纰漏过多。
  一分减给有史料引用断章情况,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对同时发生的不利论据却只字不提。
  另外有部分段落用词实在粗俗,露骨,肮脏,不严谨的态度致使这本书最后只能变成一个小品,逆大流,搏眼球,调侃调侃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史教授”的治学为文态度到像极了他笔下的“苏大学士”——论据多纰漏,一己好恶,独断强辩。只是人家苏轼比他更善文辞而已。
  而正是因为此书对论据过于挑选,导致诸如“阿q”这种帽子很多时候站不住脚,非得等到如荆公样功成名遂了还乡才不是阿q么,何况荆公也不是那个状态,诸如此推,所有告老还乡的都可以带个阿Q的帽子,陶渊明那就是阿Q之神~
  
  史教授只是借着苏轼,喷一喷中国的腐儒文化罢了。
  
  但一会说苏轼见荆公无礼,一会说苏轼喷程颐繁文缛节太狂妄。到底不知道作者是想讲”礼“否?
  或许作者只是想设身COS一下他笔下那个苏轼,唯独是在文辞上欠了火候!
  
  另外作者把苏轼字画古来评价高的原因归结到名气大,捧臭脚的络绎不绝。实在是把自己”生物医学“研究者的身份暴露无遗……
  
  当然凡事不要太矫情认真,茶余饭后黑一黑还是挺欢乐的,也算是对林语堂等热血苏粉宣传小册子的一些补充。
  这里摘抄两段,供大家一乐:
  
  ——“苏轼酸酸地说“彼徒辛苦吾差乐”,京官有什么了不起,还要辛辛苦苦地搞变法,哪有我们玩得开心呢?这样一想,心理也就平衡了许多,一个劲地劝欧阳修喝酒,“不辞歌诗劝公饮”,结果把欧阳修灌得摸不着船帮,险些跌入水里去淹死。
  苏轼走后不久,欧阳修就一病而逝。”
  
  ——“苏轼问,是谁吹笛子惊醒了我的绿窗幽梦?抬眼看看那“新月与愁烟”,江天相映,尽是离怨。我心里也填满了忧伤。
   柳子玉“欲去又还不去”,到明天有落花飞絮会陪着我一道送你东行,但见江水悠悠,载满新愁。
   一个男人能把对另一个男人的离别之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如昭君般怨尤,非绝代奇特高才而不能为之。苏轼诗集中,写给柳子玉的诗不下八首,几乎首首皆有此风。
  故垒西边,果然趴着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评价苏东坡这个人,其实就是给读者一个选择题,是相信王安石在朝野木秀于林,而苏轼以及稍早些的司马光,欧阳修等都是朽木不可雕;还是要相信苏等的人品,因为历史上王跟同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是对立的。作者书中的标准答案是前者。
  从现代革命角度上来说,王是先进性的代表,而苏吃喝嫖赌或许都沾了,纨绔大少一个,所以组织上一声叹息,"苏东坡这个人啊",夹杂着不屑。
  
  但是这是1000年前的事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是苏东坡,王的接班人个个小人;只可惜王投胎太早,又可惜(为作者)苏东坡木有看过党章。。。
  
  苏东坡这个人,就是一个封建老文叟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