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2012

吴敬琏,秦晖,胡德平,陈志武,谢国忠,胡舒立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吴敬琏,秦晖,胡德平,陈志武,谢国忠,胡舒立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言  危机是我们重塑世界观的机会  胡舒立  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财新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千余位国内外政商学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和未来前景,寻找真实的增长机会。峰会闭幕后,财新传媒编辑部立即开始梳理、编辑会议上呈现出的那些智慧成果,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紧张工作,这部反映峰会思想的作品就摆在了读者面前。捧读之下,不禁浮想联翩,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智慧,峰会上的一点一滴,重回眼前,真的像是朋友们再度相逢一样。感谢那些提供了文本的朋友,感谢我们那些敬业的图书编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将峰会上的思想片段,凝结为深思熟虑的智慧之书。  今年峰会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寻找真实的增长”,这一主题是去年“变革世界的中国策”的延续。选择这样的主题,体现了当下我们的真实处境,即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结。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中心话题,世界已经作为逻辑深深地嵌入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中国也越来越深地融入了世界的潮流;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在世界的向度上思考中国的问题,同时也要以中国应有的高度,审视世界。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这一认识,构成了财新传媒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财新传媒的心胸。  在财新传媒成立之初,我们提出将“公信力,全媒体”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现在,我们在这六个字之后,又加上了“世界观”三个字,我们的团队希望以此自励,也希望各界朋友用这九个字衡量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世界经济仍深受危机的困扰。不断加剧的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尚属正常。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地位。如果这种局面再持续几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地提升。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近百年来,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但是也要看到,自危机以来,有一种自满的情绪在一些国人心中不断滋长,欣欣然者大有人在。我们很担心这种心态继续蔓延,成为盲目的妄自尊大。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使我们低估未来困难的严峻程度。处在多重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面临着摩擦、冲突以及各种各样的风险。正如本书中一再提出的,中国的转型尚未完成,前面的道路还很崎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清醒地认识自己,冷静地看待世界,则格外重要。  危机是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别人的学校,也是我们的学校。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以矫正我们自己的行为;从他人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学习,以提高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嘲笑别人的危机,很可能会错失难得的学习机会。危机是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政策。因此之故,危机是我们审视自己世界观的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塑世界观的机会。  财新峰会不仅仅是一个年度会议,不仅仅在北京召开,也不仅仅一年召开一次,它是系列峰会。从北京开始,我们向世界延伸。“寻找真实的增长”这一主题,将贯穿全年。我相信,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和探讨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融洽。我们希望财新峰会能够成为实现全球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审视世界和自我审视创造机会。  我们将不断地把峰会的思想成果奉献给大家。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这一主题,为读者厘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全书分为五大主要内容: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债务危机、金融改革、中小企业成长等);寻找改革途径;预测2012最重要的问题。这些内容全部由当下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媒体人写专文论述。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著名经济学家。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建言集,作者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华人圈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

书籍目录

A 反思中国模式
第一章 增长的局限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与局限 石小敏
 地方竞争的困境 许成钢
 阻击滞胀 谢国忠
 终结宽财政紧货币 刘煜辉
第二章 幻影折射的真实
 破除政府特殊经济利益 汪玉凯
 把住政府之手 陈志武
 政商联结阻碍中国转型 张文魁
 中国现阶段经济权力结构分析 唐昊
 臧否“中国模式” 黄育川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 竹立家等
 B 当前焦点问题
第三章 地方债务与土地财政
 政府的表外业务 陈昌华
 目录
 治理地方债务激增 刘煜辉
 如何摆脱土地财政  陆磊
 新一轮财政改革须提上议事日程 胡祖六
第四章 宏观调控与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三个扭曲 李扬
 工资膨胀来临 沈明高
 中国通胀的逻辑演进 刘煜辉
 货币政策不可放松 谢国忠
 中国银行业必将面临拐点  陆磊
 如何理解社会融资总量 彭文生
 利率市场化等不得急不得 鲁政委
第五章 汇改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再思考 余永定
 三全其美不可能 黄益平
 自由浮动又如何? 黄益平
 人民币可兑换路径  沈建光
 勿因外储拖延人民币国际化 叶翔
 C 改革之道
第六章 改革攻坚
 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 郭树清
 中国如何跨越高收入之墙 刘世锦等
 维持高社会流动 蔡洪滨
 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当立 余显财
 《社会保险法》亟须配套 胡继晔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分类实施 左学金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吴敬琏等
第七章 政道创新
 学习历史决议的若干体会 胡德平
 坚守底线,推进变革 沈宝祥等
 建设现代政治共同体 蔡霞
 中国民营企业的司法风险 陈有西
 微博是个好东西 喻国明
第八章 转型之鉴
 天方变局 柴绍锦
 以主动改革应对中东剧变 赖海榕
 苏联错失的改革机遇 陆南泉
 埃及:一个时代的结束 殷罡
 转型之鉴 伯格洛夫等
 D 2012 最紧要的问题
第九章 改革需要大智慧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 刘世锦
 期待扭转改革疲态 任剑涛
 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 祝华新
 2012,中国经济重组的开始 谢国忠
 稳定需要大智慧 马怀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秦晖

章节摘录

  把住政府之手  陈志武 耶鲁大学教授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今天的财政危机和国债危机,使人们终于意识到,那些因为新闻周期而匆忙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解决金融危机,反而使造成金融危机的结构性问题更严重,延长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期,并使必须经历的阵痛更深。对于中国来说,一旦经济硬着陆,跌幅会更高。  政策周期过多受制于新闻周期  即时新闻频道、互联网的出现,政策绩效的评估频率被大大加快,如果政策达不到立竿见影效果,对新政策的呼唤必然立即出现。可是,经济有它自身的周期,市场有自己的调整方式和时间,行业企业从决策到正式开工投产需要时间,这些决策周期、建设周期、生产周期不会因为即时新闻周期的压缩而改变。  由于经济自身的反应周期远比新闻周期长,而影响政府决策更多的是专家评论、社会舆论,后者又跟新闻周期同步,到最后,制约政府决策周期的不是市场周期、经济周期,而是新闻周期。  政策周期超越经济周期之后,不仅政府之手必然很忙,而且由于绑架了市场,经济、社会更加大起大落,造成更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危机的危害程度可能被放大、持续时间被延长。  以2008 年金融危机为例,在世界各国,电视上互联网上到处是专家、官员、企业领袖在给政府决策层出谋划策,一方面夸大政府不救市的可能后果,让观众、读者甚为恐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大规模干预市场、刺激经济。尤其是,那些夜不眠电视频道不断请来各类专家对昨天甚至几个小时前才出台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就进行绩效评估。在中国,2008 年10 月就快下猛药“四万亿”,2009 年续以10 万亿元天量贷款、2010 年近8 万亿元贷款;在美国,2009 年1 月奥巴马上台,2月就签署825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没过多少天,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呼吁政府推出新一轮刺激政策,美联储也的确从2008 年暑期开始降息救市,后来利息没法再低了,就推出两次量化宽松政策。  恶果自然已经显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就是鲜活例子之一。2008 年之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着重点在于限制供给(尽管许多政策的本意不是如此),使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不断恶化,房价越调控越高。2008 年的头9个多月,房产调控开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下手。但受9 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影响,政策又出现180 度的急转方向。2009 年和2010 年两次天量贷款,房地产泡沫被政府政策吹成新纪录。到2010 年年初,房地产已经火爆到系统风险的地步,政策又急掉方向,限贷限购同时出台,房地产重新进入冰冻期。回顾过去近八年,房地产行业要么冰冻、要么火热,致使资源配置低效,更把人、社会、环境、自然给折腾得晕头转向!究其原因,政府之手闲不住是主因,但过于活跃的专家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危机和国债危机也是鲜活例子之一。之所以到今天这步,就是因为在2008 年年初、2009 年各国政府大兴由政府借钱刺激经济,目的是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但是,市场需要时间,按照自己的规律从过去的行为中吸取教训、调整以往非理性的经济决策。可是,那些专家们没有那么多耐心,每天在各国的即时新闻里不断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快速且大刀阔斧地救市。结果,各国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虽然制造了2009 年—2010 年表面的复苏,但把那时的金融危机转变成了今天的财政危机、国债危机。  政府之手太忙的后果  从表面看,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一般性的怀疑似乎有道理,用行政之手代替表面似乎无序、无形的市场竞争能避免很多的市场错误和所谓的“市场失灵”。但实际情况呢?不妨对中国和美国作一个比较,就是看一国的三大产业对GDP 以及就业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在美国,1980 年时,其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3%、占总就业的4%,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33%、占总就业的31%,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64%、占总就业的66%;到2005 年时,三大产业的GDP 贡献率跟就业贡献率还是维持基本的1:1 关系: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1%、占总就业的1.2%,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22%、占总就业的21%,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77%、占总就业的78%。美国各产业就业贡献率跟GDP 贡献率基本相等,说明跨越行业、地区、城乡的劳动力流动以及包括资本在内的其他要素流动是非常自由的,没有受到户口等制度或政策限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各行业间的扭曲和差距不仅很大,而且在过去30 年被恶化。1980 年,中国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30%、占总就业的69%,农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0.4;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48%、占总就业的18%,工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2.7,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22%、占总就业的13%,服务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0.6。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大得惊人,根源就在于那些基于身份、出生等制度性、政策性歧视,使得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几乎不可能。  过去30 余年的改革是否带来改善呢?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11%、占总就业的40%,农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0.25;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47%、占总就业的27%,工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1.7,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42%、占总就业的33%,服务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1.3。从表面看,似乎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生产率都往1:1 靠拢,农业出现更为严重的偏离。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虽然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了这样的现实目标,我们就能沿着这一改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  ——吴敬琏  美国的“高消费”越来越病态,而中国的“高增长”也越来越畸形。甚至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借喻,非指“格雷襄定律”)的现象。我曾用“昂纳克寓言”的说法来警示这一点。但实际上,两边的这种做法都已经不可持续。而任何一边的变化,都会给另一边带来变革的压力。2008年美国和今年欧洲发生的事已经表明他们的游戏很难再做下去,但是下一步走向何方,仍在未定之数。  ——秦晖  过去的30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屡屡冲破难关、化险为夷,在于紧紧抓住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大机遇,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和法治建设。这些新因素的引入,好似“画龙点睛”里的“点睛”一样,为“中国龙”注入了活力,从“潜龙”翻为“在田之龙”。下一步能否成为“飞天之龙”?大的机遇仍在全球化中。  邓小平曾说,抓不住机遇,才是最大的风险。只有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开放,冲破官僚特权与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挡,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新的希望正在社会与历史的孕育之中。  ——石小敏


编辑推荐

  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吴敬琏、胡德平、郭树清、秦晖、陈志武、蔡霞、刘世锦、陈有西、李扬、胡祖六、谢国忠……透视十八大换届选举之年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反思中国模式,寻找改革途径,分析当前焦点问题,厘清社会和未来发展迷局。  1.《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集结了当下中国最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中国当下问题的思考以及预测。  2.核心观点是未来中国五年发展走向,与当前的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密切相关,这种话题对财经类高端读者很有吸引力。  3.是市场上非常少见的对中国问题密切关注,并能提出创建性想法的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2012 PDF格式下载



 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吴敬琏、胡德平、郭树清、秦晖、陈志武、蔡霞、刘世锦、陈有西、李扬、胡祖六、谢国忠……透视十八大换届选举之年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反思中国模式,寻找改革途径,分析当前焦点问题,厘清社会和未来发展迷局。
  1*本书集结了当下中国最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中国当下问题的思考以及预测。
  2*核心观点是未来中国五年发展走向,与当前的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密切相关,这种话题对财经类高端读者很有吸引力。
  3*是市场上非常少见的对中国问题密切关注,并能提出创建性想法的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这一主题,为读者厘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全书分为五大主要内容: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债务危机、金融改革、中小企业成长等);寻找改革途径;预测2012最重要的问题。这些内容全部由当下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媒体人写专文论述。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这一主题,为读者厘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全书分为五大主要内容: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债务危机、金融改革、中小企业成长等);寻找改革途径;预测2012最重要的问题。这些内容全部由当下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媒体人写专文论述。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著名经济学家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危机”成了描述世界经济最常用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宏观表现却相当不错。在部分学者眼中,这说明了所谓“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虽然温家宝曾经明确表示过不存在“中国模式”。

事实上,部分学者所勾勒的所谓“中国模式”,其在经济层面的三大特征——实际负利率下的高储蓄、政府主导下的高投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以后,已经难以为继。从历史经验看,“二战”以后日本、韩国等追赶型经济体,都曾经经历从高速增长回落至中速增长的阶段,中国也不可能例外。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需减少,更是加剧了这一回落趋势。

自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此前在高增长状态下所积累的诸多经济泡沫开始浮出水面并逐一破裂,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化。2012年,中国经济必将面临重大调整;同时,这也是新领导班子换届之年,公众有理由期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领导班子将会对近年来的改革停滞状态有所突破。有论者因此称2012年是“中国经济—政治周期的紧要时段”。

在此关键的时间点上,《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一书,分别从不同角度直面当前焦点问题,给出了“中国模式”在经济层面难以为继的重要理由。

其一,实际负利率下的高储蓄。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建设滞后,公众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且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无法发挥利率对资金的配置功能。正如李扬《中国金融资源的三个扭曲》一文所言:“中国不缺资金,但是钱都集中在银行,银行只能发贷款,贷款就形成债务……目前中国的资金结构是一个形成高杠杆率的资金结构。”这无疑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一方面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像债券市场这样的直接融资市场。
其二,政府主导下的高投资。这是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激增的根本原因。正如刘煜辉《治理地方债务激增》一文所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能够遏止地方政府进行过度投资的持续冲动。”刘煜辉在收入本书的另一篇文章《终结宽财政紧货币》中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也就掌握了货币的创造权。中国货币供给是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信用活动急剧膨胀的结果。”这是今日积重难返的“土地财政”的成因,也是中国通胀高企的重要原因。

其三,外向型发展战略。这在近十年来为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但也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和外储缩水风险。在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定位亦亟需改变,。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在于汇率改革,一方面使汇率逐渐迈向“有条件的自由浮动”,一方面考虑启动居民海外自由投资,实现“藏汇于民”。正如黄益平《三全其美不可能》一文所言:“放开恰恰是促使金融机构和企业改革自身机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与此相应,推动人民币成为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储备货币,也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对于具体路线图应充分考虑,仔细斟酌。

当然,所谓“中国模式”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更是一套包含了政道、治术的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政府对于经济、社会的主导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30年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政府”。但是,正如张文魁《政商联结阻碍中国转型》一文所言:“在追赶阶段,强政府能够促进追赶性的高增长,因为在追赶阶段强政府可以在资源动员和要素组织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相当于落后者可以使尽全力去沿着别人的路线去追赶别人。但是这背后也以很多人的权益受到践踏为代价……追赶阶段完成之后,强政府就不管用了……反而会起阻碍作用。”收入本书的不少文章,对于破除政府特殊经济利益,遏制政府之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均有出色论述。

正如前文所述,2012年是“中国经济—政治周期的紧要时段”。能否在此“紧要时段”超越难以为继的所谓“中国模式”,为中国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对此,吴敬琏在接受《中国改革》记者采访时的论断可谓一针见血:“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即使当年做出过正式决议的党政分开措施也没有得到贯彻。作为建设现代中国的一系列普适性的宪政要素:法治、民主以及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保障的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的进展更是十分缓慢。”——简言之,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才有可能扭转经济改革的疲态,实现“真实的成长”。收入本书的不少文章,对于未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均有精彩建言。

对于关心中国下一步政经发展方向和路径的人士而言,《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应是在2012年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不容错过的必读书。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2011年12月24日,在北京的寒冬,也是世界经济的寒冬,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中国大饭店顺利召开。  这一天是西方的平安夜,却是世界经济最不平安之时。欧债危机仍然没有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下行,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不甚乐观,此情形于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中国会迎来哪些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2012年的经济形势会更好还是更坏?  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宣布论坛开幕,一场题为“全球衰退与中国机会”的激烈思想交锋就此展开。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致词中指出,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全球衰退与中国机会”这个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确实,场内座无虚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厉以宁,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天津市委常委崔津渡、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等,与来自20多个部委及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共300余人,齐聚一堂,求解2012年的经济走向;场外的互联网微博平台上,网友与场内嘉宾进行热烈互动。  世界经济会好些吗?  “从发达国家来看,美、欧、日2012年形势特别严峻,但也不悲观。2012年,美国经济还是保持正增长,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问题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日本的增长可能还要高一点。世界经济增长率会下降,但不会低于3%,如果不低于3%,还不是太差。”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悲观的论调中,成思危是审慎乐观的。  在他看来,世界经济究竟下行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美国的选举结果,取决于欧元区财政一体化的进行,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  魏建国或许要悲观一些。他认为,2012年形势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难预测、最复杂、最严峻、最困难的一年。“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将处于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从目前的伊朗形势,北非的利比亚、叙利亚,再到整个俄罗斯。2012年还有五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引人注目的选举和过渡,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还有台湾和香港地区。”  他很担心,欧债危机会不会在2012年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衰退?“我对它的判断是:判断失误、债务失控、应对失当、信心丧失。2012年3月份是一个坎儿,如果欧洲债务解决不了,可能要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全球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的下行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下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无可避免。成思危总结了可能的一些坏结果:发达国家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它们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由于发达国家要去杠杆化,减少债务,就要从国外调回资金,包括从中国调回资金。“最近人民币连续贬值,实际就是这样的结果。”  魏建国特别提醒中国的中小企业:2012年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2011年虽然难度大一些,但还可以挺一挺,2012年欧盟市场萎缩,中小企业还来不及转型的时候,需要政府扶持一把,在严冬下给它一个温暖的棉被或者暖房。”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出席论坛  中国机会在哪里?  显然,2012年中国的形势会很严峻。经济学界对“经济下行”的意见是一致的。对于2012年中国GDP增速,最悲观的预测是7%,最乐观是9%。在论坛现场,成思危给出的答案是8.5%,厉以宁和魏建国则预测8%。  在世界经济一片凄迷惨淡之中,这大概是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最好时机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很明确,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采取唯一最重要的政策。”成思危说。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谁都不愿意调结构。但在产能过剩、部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企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调怎么行?而且GDP的结构比总量更重要。”厉以宁疾呼,调结构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已经是生死存亡之道。  厉以宁认为,“要把经济增长搞上去方法很多,乱采乱伐,经济就上去了,但我们必须要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把调整结构放在重要位置。”  当下中国经济的出路已无异议:从依靠外需转变为依靠内需;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  提了很多年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必须从纸面的政策上落到实处。这当然需要决策者下很大的决心去推行。  其中,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是问题的关键。  在成思危看来,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要有制度性的安排,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不要再减少国民经济分配中人们收入的比例,工资和CPI挂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度推进信贷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厉以宁强调,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提高工资的收入,但光这个还不够,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政府一定要建平价出售的房子、廉价出租的房子,这是扩大内需的方法。  其中,“最大的结构要调的是什么?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我们的购买力之所以上不去,城乡收入之所以有差别,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厉以宁认为,农民收入怎么能提高是当前最大的改革。  任玉岭呼吁,要拉动内需,中国当前要迫切解决四大差距:区域差距、人均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行业差距。  他回顾了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大幅提升的两个时间点:一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使我们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大大提升,当前的这一次危机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种机遇。”比如,会让我们更好地启动内需,调整结构。  当然,对于微观的企业,挑战虽多,但机遇也不少。当下,不少中国企业已经跃跃欲试,试图进行跨国并购或是海外投资。  “走出去靠什么,最近有一些调研说靠抱团。国内有500家企业积极抱团,看哪个国家欢迎。单个民营企业出去是不行的,单个国企出去也会被认为中国有什么企图,抱团出去就可以了。”厉以宁说。  魏建国持有相同的观点,“当前我们要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政府搭台,企业抱团走出去。”


思考的空间很大,《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着意于摆事实、讲道理,极少空洞的宏大叙事。虽然对国情、改革和“中国模式”等问题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但是这本书仍旧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吴敬琏、陈志武和秦晖等作者,皆是一时之选,进一步保证了文章的品质与权威性。所以,无论精读还是选读,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重点,这点值得赞赏。


金融危机并未远去,二次探底风险剧增。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前景难测,根本原因在于真实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超发货币、财政透支一用再用,还能再用多久?
  舍重建无他途,夯实根基是当务之急。风雨飘摇,传统的政府救援还能起作用么?世界各国能否实现全球治理改革?能否重塑货币与财政纪律?中国经济风险已现,是坐享“世界工厂”余荫,还是深化政治经济改革,进一步向民间开放,加强产权和创新机制的保护,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是财新传媒2011的年度报告,全书包括反思中国模式、分析当前的焦点问题、寻找改革途径、2012年最紧要的问题等四部分内容。


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这一主题,理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


挺好,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从事的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形式有较大关系,所以首先来说本书的内容还是满足了我的部分需求,再者,冲着吴敬琏和胡祖六,这也是本值得看一下的书


吴敬琏先生算是指导中国改革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指导性很强,可惜体制始终是个弊端。


内容以才不错吧,吴敬琏、郭树清都大手


汇集经济学专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有利于民众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了预测,民生问题关注面较多,是本紧跟国家形式的书,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能看到多位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深入评论,了解了中国家经济的概貌,和中国经济的优势与不足,期待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能顺利进行,确立中国未来的霸主地位!


此书通俗易懂,书中介绍了大量著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看法独到,令人受益匪浅。


一本会议的集锦,有各家之言,可值得参考。这类书读起来不累,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各专家,都是中国最前沿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很简洁,省去了许多无谓的证明论据环节,适合快节奏想了解目前国内经济现状、问题及可能解决办法的人。各专家的观点都非常鲜明,有些很偏激,但作为博采众家之长的一本会议发言汇编,应该是达到了目的,没去参加经济峰会,也可以从这本书里了解个大概了。个人认为,想要了解中国最近5年的经济状况,这本书值得推荐一下的,当然,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起来比较轻松,否则会比较费劲哦!


虽为应时,却也大场景分析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从改革开放看未来发展趋势,多位专家的论述和阐发,发人深省


这是一些观点的合集,其中许多观点比较直接,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的发展做出独到的判断和研究,许多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许多观点可供借鉴,是近期不错的参考资料。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受益非浅,这么多经济学家一起来分析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为我们日常工作也带来了很有益的启示。


虽然各位经济人士都是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但就中国2012经济以及未来社会多方面的改革都阐述了各自看法,从中也了解了许多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困难,不愧为一本好的财经类书籍,值得阅读!!


这本书是在讲我们2012年的中国的经济怎么才能发展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里面讲经济的都是一批著名的学者,有华南师范的,中国社会学院等一批名校研究经济的学者。如果对今年的经济发展战况想了解的话,推荐看这本书。总体上来说是很不错的


发展是世界问题,也是中国问题。如果发展能给公民带来真实的幸福,那么这种发展就可以视为“真实的成长”。这些公开平和的讨论,或许才是危机当中的最优选择。


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言集,值得一看!


这本书非常好,正是当下政治、经济等改革讨论非常热的时候,集合专家学者的智慧,编辑的一本非常好的书,学到了好多,非常有价值。另外,《财新》也一直在看,是个非常专业的财经类媒体,许多报道都很深入、专业、精辟,我非常喜欢!


中国的转型尚未完成,前进的道路异常崎岖,改革的人物依然艰巨,庆幸有这样的经济学家在提醒我们清醒认识自己,冷静地看待世界!


这是一本把演讲集。有些人可能不愿意买,因为这些内容都已经公开发表过。我个人觉得很好,可能因为我没看过现场的缘故吧。里面讲的多是中国的现状,并有提出一些对策。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目前所处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概念。有些术语可能不是很懂,但是查查再理解一下,还是可以明白的。所以我觉得同时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很深入地评论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不过要安静的看才能看懂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这基本成了知识分子的共识了,中共还在大肆高唱红歌,不察生民疾苦,真无能之极,无赖之极。中国政治体制不改,经济断难有持续之理。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贪官越来越多,富人移民已蔚然成风,真乱世也!


不知道咋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财富,就被这一届政府如此霍霍,表面上很光鲜,歌舞升平,鲜花拥簇,实际上背后经济危机已非常严重,更可怕的是背后的社会危机,最近一个月之内,2次降息,可见经济是多么的糟糕了,靠印钞票,靠房地产,靠政府愚蠢的盲目的低能低效的重复的铁公鸡投资,钢筋水泥拉动的所谓狗的p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有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外需疲弱,内需不振,靠印钞票,吹大泡沫,靠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中国经济就像那首著名的歌《像雾像雨又像风》,我们真的无从判断他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知道是否有参考的所谓权威数据面前,多多思考 ,希望自己能够更清醒一些,也许像赌博,你赌对了,或许你就会先人一步,成就一番事业。


写的相当精辟,当前的经济政治问题。。。


分析了中国2012年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益匪浅,但看了让人非常担忧中国经济。


通俗又有深度,对了解十八大前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很有帮助。


在书店里以及市场上很少能见到如此多的“大家”对中国问题密切关注的读物,值的学习。待于思考


想学点经济学的常识,对中国经济有个了解!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比较客观的描述了中国经济的问题,比新闻联播要真实多了,敢于直面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吴老的作风不减,当代的中国鲁迅


连靠感觉生活的百姓都能感受到。但问题是改革该趋向何方?我想肉食者不会只会吃肉而没有危机感吧?最重要的是真相是什么?这是我买书的目的。实际上,如此多元的社会该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才会大浪淘沙般的涌现出闪光的金子。希望看到更多独到的见解。


当时看新世纪,知道有这么本书,一直是财经的忠实读者,后来换了新世纪——他们是一群负责任的媒体人,而且对时事新闻的敏感度也相当强,这本书分了几个专题,是财新传媒年会的产物,分主题成文,对于理解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很有益处,个人认为,如果是文化人士,它比XX面对面之类,层次更高,那个更适合人民大众,似乎相当于普及本,这个对有那么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更为适合,所谓观点可以分析可以参考,却并不官方


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的未来如何,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些借鉴


这本书读下来以后让我了解到一个很真实的中国,经济上的事情原本懂得很少,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情,多了解一些对自己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


第一章用保守的数据介绍了经济现状,后面是个大御用经济学家的看法,我觉得讲得越简单越明白的人应该是讲得更好的吧...


作者都是当前经济领域的大家,针对当前的经济问题作出了思考,值得阅读!


篇幅短小精干,内容有料,揭露中国经济问题比较全面,深刻,值得一看。


编者选取的文章都比较有代表性,系统客观的反应的当代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利弊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适合一读


好书,一些学者、专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真实想法。是了解当前经济形势的一本好书。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山雨欲来风满楼,高层换届也即将到来,现在看这本书正合适。


正在看,都是专家的论点,对此我是抱着审慎的态度去看的,有些专家的论点显然是站在某些利益集团的角度,有些专家其实说的是废话,不过总体来说想知道中国目前经济问题的还是可以看看,有参考价值,但需独立判断。


充满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问题,对理解当下的经济政策大有帮助


该书基本上都是国内知名经济学家的高论,虽然写的比较简短,但内容比较深刻而且切中要点,值得阅读与思考。


作者观点独特,读后对中国经济有了进一步了解。


整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经行剖析,个人对于有些方面了解的还不够透彻,可能跟基本功有关系,部分观点还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适合选择部分阅读。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或许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当代的国内外学者尽力求知,但愿能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


此书质量很好,货真价实。更重要的是,本书表达的思想深邃、论点可谓百家争鸣、见解独到,真实刻画了中国深层次的国际的历史的定位,给出了真知灼见的说明和针对中国问题的对策、、、


本书精辟得分析了中国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度过以后,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值得很多人深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书,很多高水平的专家对2012年的中国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是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最好的老师,他们的分析独到、敏锐,受益非浅。


从现象看本质,全方位接触经济学家的观点。


诸多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和郎咸平比,少了偏激性,和所谓专家比,更加现实,更加客观,值得一读


对于我们这些非社会科学专业人士来时候,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国情,熟悉经济等各种社会问题来说,很不错,内容深入浅出!!


关注中国经济


从一个非常真实的角度剖析中国的成长 作者功力深厚 值得一读


很有道理,对政府非常好的建言书


更好了解中国的实际,转型之困,体制改革,通过各家言论让读者更好的了解


内容不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目前困境有很大启发,


探寻最真实的中国


此书可以对目前中国经济的表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好书,本以为又是一本炒作的书,这回真想错了,非常可观和有深度的书,对理解中国当下的很多问题都有参考价值。。


想了解一下当前的中国!


认清中国的形式,看准国家的发展轨迹和方向真的很重要!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比较严峻的一面。


2012-2013,对于中国经济、中国制造、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注定是不平凡的特殊时期,能否挺过这段,还得看高层的战略和智慧,读《中国2012》这样的好书,能让我们更具智慧和战略眼光,推荐!


体制改革之棘手,在于多方面问题纠集于一处,牵一毛而动全身,且牵涉巨大的既得利益。避重就轻能够保证眼前的平稳,但是只能在虚妄的乐观中承受对“社会溃败”的恐惧。其实,“顶层设计”只是一部分,改革更需要公众的广泛理解与参与。


顶顶层设计是此书给我的最大震撼点。当然,从中央层面的决策是制度或变革的执行初始动力,但是,地方切实执行起来遇到的对既得利益者行为思想的突破确实关键,这也是中国变革目前最困难的地方!


中国需要成长,真实的成长。成长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去设计。


看了一个单元建议大家看看分析很到位!特别是对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比较深入而又容易理解的见解。几位的专家还是很中肯的。


中国 一直在不停的成长的国家


2012中国会走向何方


很好的书 内容由浅入深 针砭时弊 对于有无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来说 都可以理解


寻找真实的成长,不错的一本书


对当下的经济问题写的非常深入,好书,强烈推荐!


2012,举得中国和过人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史无前例,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都怎么了


看看中国的现实成长!


寻找真实的成长。


本书较真实的反应了中国当下遇到的困难,但是没有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多视角了解中国的真实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多了解点中国对现实看的更清楚


书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冲那几位经济学大师,就值得买


关心国家发展,就看看吧。


关于中国的现状的一本书,虽然看点不多,但毕竟是百家之言,各有各的说法。长长见识了。


这本书都是一些大家的观点,是整理的言论,但觉得里面的标点符号稍微有些问题。整体内容还是很深刻的


财新出版的中国2012、2013都不错。


是一种有益探索,探索中国今后向何处去


中国2012、2013一齐看,好书两本


很好!对中国2012做了很好的诠释


还中国一个本来面貌


朋友推荐的这两本书,还没有开始仔细的读,只是浏览了一遍目录与感兴趣的文章。但是仅仅如此,已经勾起我的性趣。经济不仅是上层人物的游戏,同时也是事关百姓生活的环境。多些了解多些适应;多些关注多些进步。


这本书如果喜欢经济的朋友 建议你们 赶快下手 写的非常好


此书很有价值,适合稍微懂经济的人读,对我这个学生也受益匪浅。。很好的书


这本书也是在书店看中后来当当买的,内容对于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很有帮助哦,当然对那些关心国内经济状况的成人也是相当有帮助的哟~~


中午收到书一直看到现在,非常不错,分析直指问题的本质,又不随便骂娘,有深度有风范,打算晚上一口气看完。


这两年的经济跌宕起伏,一直希望有机会了解各方评论和分析,近期有时间的时候会好好看看的。应该不会叫人失望。


当下的国人,真的有两件事要关注的:
1、我们的经济的真相是怎样的
2、我们的出路应该会是怎样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