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书法理论史

姜寿田 河南美术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河南美术  

作者:

姜寿田  

页数:

128  

内容概要

中国书法理论史作为书法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深化研究和史学范式架构离不开书法史学研究的深化与整体推进。同时,也离不开现代人文学科的科际整合新视野及方法论的有效介入与推动。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认识论的不同,便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在迄今为止的中国书法理论史研究领域,既有传统史学的架构模式,也有西方阐释学与结构主义的架构模式。从书法理论史研究本身而言,两者各有优长,不可偏废。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理论史相较于书法史,与思想史、观念史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更凸显出人文学科的思想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单纯以文献学、考据学的立场与方法,不能做到真正有效地揭橥与阐释中国书法理论精神体系,而是须将理论史研究纳入宏观的现代人文学科的有机境遇,从科际整合的立场将其与思想史文化史打通,才能臻至书法理论史史学研究的理想境界,而这无疑是一个伴随着现代人文学科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本书对中国书法理论史作了深入的论述。

书籍目录

中国书法理论史导论第一章 文化原型易象模式 一、易象与书法的文化语境 二、有人在思——书法的文化预设第二章 宇宙情调与道法自然 一、从崔瑗到蔡邕——审美自由与心物合 二、儒家知识论与书法审美的对立、紧张——赵壹《非草书》 第三章 书法理论与玄学的合流 一、象意之辨与意的确立 二、玄的心灵状态:卫夫人、王羲之书论 三、人物品藻与品评模式的建立第四章 “法”与书法理论范式的转换 一、期待视界——中和美的确立 二、“法”的秩序与理性化 三、神格的确立与“法”的衰落 四、狂禅变奏与“逸格”的崛起第五章 “逸”的思想环境的生成与理论视角的转换 一、苏东坡的禅旨:无法之法 二、黄山谷书论的出世精神 三、米芾:机锋棒喝第六章 理学的建立与尚意书论的衰退 一、姜夔:晋唐一体化结构的建立 二、赵孟坚:晋唐一体化结构的深化第七章 复古主义语汇的奠基、扩充与变异 一、丰坊、项穆:书学的伦理化 二、董其昌的“淡意”——禅宗化陷落第八章 碑学的结构与范式转换 一、傅山——碑学的前见 二、“扬州八怪”——书法秩序的内在紧张与冲突 三、阮元《南北书派论》——史学的分疏与重构 四、包世臣——北碑技法文本的阐释与整合 五、康有为——碑学的效果历史参考书目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化原型易象模式  一、易象与书法的文化语境  书法理论的原初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审美性与文字工具性矛盾所导致的理论阐释的融合性方面。也就是说在最初的书法理论中对文字理论的阐释也构成一个相关的课题。文字(书法)直接构成文化的存在语境,因此,书法本身即成为文化的存在形态并全面体现出文化的整体性原则——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的语言和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又反过来塑造了中国的语言和思想。“汉语是围绕着‘名’这个实体发展起来的语言,具有绝对价值的‘名’帮助人在现象世界中行动,依赖了名,人给予生活以秩序,‘名’因此获得巫术的宗教的、精神的实践的动能。因为无论是为植物分类,还是驯养动物,无论是创造物品,还是治国理民,无论是祈祷上苍,还是祛除妖魔,都少不了要定名——‘名’的力量和它的丰富的蕴藉都转移到代表‘名’的汉字中,汉字就是‘名’的具体化、物质化,使‘名’在时空中获得形体,得以存在。”(熊秉明语)由此,书法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其文化本源的决定因素要远远大于书法本身的形式规定,也即是说书法艺术化实现的途径是文化参与的结果而不是书法形式的自我给定。汉字“名”的性质以及对这种“名”的阐释和追认便构成书法理论与文字理论的交织融合。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汉字的文化语境才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书法理论史 PDF格式下载



很好 篇幅不长 但值得细细体会,前提是, 有较好的书法基础,对书法史较为熟悉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看此书可以进一步理清书法发展脉络


书法与禅宗


姜寿田先生的理论水平很高,文章也不故弄玄虚让人读之如堕云雾,此前书论读过不少,这次籍姜先生此书系统从理论上梳理一番,甚为有获!


这本书不错,比较满意,值得一读。


以后好好看看,值得买啊!


这个算是精华部分了,比起那本薄很多


好书,快抢购吧


专业性很强,对我这初学者而言,得下点功夫。[强壮]


书虽然不很厚,但却是很经典的书籍


很不错的一部书法理论史。


内容很好,显得非常专业,适合有基础的人学习研究。只是字印得太小了,省成本吧。


书不是很厚,没有期望的知识多。


书写的不赖,大家可以一阅。


书法理论系统阐述了一下,还可以


属于教材型


书一拿到就比我想象中的薄,还没看,不知道怎么样,但书面整洁,不知道是不是正版的


还可以,脉络还是比较清晰


内容过于简单,对书法家及作品的叙述也不详尽。就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