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葆心传

叶贤恩 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作者:

叶贤恩  

页数:

339  

Tag标签:

无  

前言

叶贤恩同志在退休后的十余年中,一直从事人物传记的写作。我看到过的已经有《张裕钊传》、《黄侃传》、《湖北历史名人》、《熊十力传》四部,两百余万言,连同这次送给我的《王葆心传》书稿,就是五部了。六七十岁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其吃苦精神和坚强毅力不能不令人钦佩。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史料运用方面来讲,从搜集到掌握,从考订到识别,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还要更多一些。对于传主,无论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他首先想到的当是如何符合史实,不能像写小说那样来塑造。究竟如何才能体现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就要靠作者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了。认识得高一些、深刻一些,再运用自己灵巧的笔来叙说和描写出来,就能真正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所以传记文学中的传主,也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作者创造的结果。写好传记文学,写出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主人公来,实际是作者思想水平、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文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内容概要

  从《王葆心传》中,我们能看到对这位著名的爱国学者从家庭到社会、从童年到老年,包括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教学科研、著书立说、做人处世等等的一生经历和精神风范。王葆心一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曲折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早在两湖书院肄业及主讲各地书院时,他便对于各种学术,肆意研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先生失望之余,厌世伤怀;闲居京汉,专治典籍,重点又在通史。

书籍目录

引言/1第一章 家乡和家庭/5第二章 求学私塾/19第三章 菱湖五年/29第四章 “务振朴学以迎新知”/44第五章 供职京师/69第六章 “托之笔墨以为鼓吹”/85第七章 泪落湘乡/102第八章 主办湖北国学馆/118第九章 痛失爱子/134第十章 总纂《湖北通志》与撰著《方志学发微》/156第十一章 保存乡邦文献/195第十二章 武汉史料钩沉/218第十三章 炽热的赤子情怀/237第十四章 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251第十五章 避乱山乡,笔耕不辍/284第十六章 “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305附录一王葆心年谱/317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336后记/338

章节摘录

插图:此时,王葆心认为抗战序幕已经拉开,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前途是光明的。他精神百倍振奋,对所经历之危险和辛劳若无其事然。笑指篓中方志资料,谓其幸脱虎口为不虚此行耳。1938年,日寇迫近武汉。此时葆心年达七旬,身体不佳,湖北省政府决定西迁恩施,志馆人员人心浮动。王葆心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为了防止千辛万苦搜集到的资料散失,他几次召开会议,号召大家把资料收藏好,然后向领导机关写了辞呈,退归大别山罗田故里。虽然《湖北通志》没有编成,但他在收集方志资料方面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所有编志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一是携带纸笔,查抄结合。葆心认为,脑子是有限的,看的多不一定记得多,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他采取边查边抄的办法,把编志需要的资料都记了下来。有的是摘抄,有的是整篇地抄,也有查阅的感悟,本馆没有的就到其他的地方去查抄;也有的是因查阅感悟产生了新的见解,考虑到了新的做法。他在查阅资料时,抄录了各方志名家的论述,省、市、县志序言、凡例等等,数量极大。据王醇讲,在半年中抄录的论述,如顾亭林、方望溪、章学诚、陈愚谷、钱竹汀、高雨农、林惠常、刘志谟等三十多家,各地、各县方志的序言六十多篇,凡例三十多篇,郡、县志编撰的综合概述,以及其他各种表、册等数量很大。三次共查阅方志的卷数达14000余卷。二是广泛涉猎,旁征博采。通过查阅志书,还发现与志书有关的典籍,对研究志书有很大的好处。如果单一地就志书而研究志书,会钻人死胡同,志书上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为此,葆心在修志的过程中,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研讨问题,都十分注意读有关方面的典籍。这方面读了多少,无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但就所撰著的书来看,是相当多的。

后记

《王葆心传》已经完稿,即将付梓。欣喜之余,有两点想在这里说一说:一是关于我写该传的经过和甘苦;二是想趁这个机会,对帮助我、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2003年,我在撰写《湖北历史名人》的时候,翻阅了四大部湖北省《人物志稿》,共有1400多位人传、入录人物,王葆心是其中之一。他淡泊名利,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爱国、爱民、爱乡。对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成就。遗著共有170余种,已刊的有10种。其中像《方志学发微》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方志学著作的“冠军”。就是这样一位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冠以“国学大师”也当之无愧),至今还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没有人认真地、系统地研究,更没有一部记录他的磊落人生、辉煌历史的全面传记,甚感遗憾。于是我决心来做好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准备,其中阅读了王葆心的主要遗著,走访了王氏家族中了解和收藏王氏片言只字的人,冒着严寒酷暑,奔赴王氏活动过、工作过和交往过的单位、朋友,查阅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方志办、政协文史委的有关典籍。然后才坐下来整理资料,思考、起草两个方面的提要:一个是编制年谱;一个是编制专章提纲。当这两方面形成以后,才正式动笔撰写。大约半年的时间才完成。我国从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一些优秀的传记,往往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是我国文学上的一个好传统。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这十年来写的几本传记,总是想让它体现点文学的味道,力求写得具体一点,生动一点,可读性强一点。我的几本传记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只有读者才能正确评判。作为史传,我所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真实性。传主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等,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而且要有根有据。这本传记的主要材料,都是采自王葆心本人的著作、书信及当时的报刊和当事人的记载。其家族后代子孙、门生、故旧在我采访时提供的一些情况,对我写作很有帮助,但我都注意斟酌稽核,择实而从。总之,我所追求的是要把该传写成信史,而不是小说。尽管如此,我还怕读者读此长篇有些沉闷,又收录了一百多张与传记内容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看起来轻松一些。在我撰著《王葆心传》的过程中,省博物馆文物考古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李焱胜、副研究员刘成松先生热情为我提供了王葆心的著作;原海南省水利厅长郑喻义先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达敏先生、省图书馆夏群燕、孙智龙先生、原黄冈市电大校长白战存先生、蕲春县政协张梁森先生、罗田县博物馆馆长王翻身先生都热情地为我寻找资料;特别是葆心先生的孙女、原武汉重型机床厂子弟中学高级教师王季嫡,听说我要为其祖父作传,非常高兴,她四处奔走、写信、打电话,把家族的后代和有关亲戚、朋友都动员起来,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黄冈市政府、罗田县政府领导对我的调查采访积极支持、热情接待,提供了不少方便;《王葆心传》初稿撰成以后,我的恩师朱祖延先生进行了仔细审订,并为撰序言;此外还得到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的李尔钢社长的热情支持。在此,谨向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书中有什么不妥或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同时更希望有关领导能考虑全面落实董老生前的指示,尽快把王葆心先生的著作有计划地进行整理出版,发挥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编辑推荐

在《王葆心传》中,你将领略王葆心一生的传奇故事……王葆心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学者、方志学家。一生淡泊名利,了解他的权要要他当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乐于教书、著书,但政治上极具敏感性,学术上极具实用性,工作上极具创造性。 王葆心的治学方法有许多过人之处,主要是“始于条理,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认为“学不可以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他有一人要呼吸三千年学术精华之气魄,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其重要成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葆心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