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慈爱人间

冯沛祖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冯沛祖  

页数:

182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内容概要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作者简介

冯沛祖,1955年生于广州。花城出版社高级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广州史地、人文、风俗的研究,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研究专著、小说、随笔、游记、文艺评论、剧本、翻译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著有广州文史类著作:《广州风物》、《广州沧桑录》、《广州城建史话》、《广州史籍略述》、《广州园林杂记》、《羊城八景古今录》、《小谷围》(合著)、《春满花城》,另有广州史地研究文章五十余篇,分别载于《文史纵横》、《广州建设报》、《羊城晚报》、《周末画报》、《广州文艺》、《广东园林》、《广州人防》、《广州的故事》、《别有深情寄荔湾》等报刊书籍。
  著有长篇小说《侠义英雄传》、《广州教父》、《怪才陈梦吉》等七部,多家报纸曾予连载,电台长篇小说连播。

书籍目录

民间的观音 一个广受尊崇的菩萨 观音的由来 菩萨的职责是救度芸芸众生 观音的演变 三十三观音 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妙善得道观音诞 妙善与千手观音的传说 神诞赛会烟火盛 广东的观音诞习俗观音开库观音借库 观音成了财神 观音开库的传说 观音开库的祭拜仪式 万人翘首盼开库生菜会 生财会 白衣观音与送子观音 生菜的寓意 传统生菜会的内容 广州芳村生菜会 广州番禺沙坑生菜会 佛山南海生菜会 佛山顺德连杜生菜会 东莞生菜会 生菜会的源流演变观音信仰的改变与延续

章节摘录

  民间的观音  观音的由来  观音是佛教里的菩萨。佛教的起源在印度。也就是说,广受中国人尊崇的观音,并非中国人的原创。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创立的。这位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属于释迦族,故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位圣人与中国的孔圣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3-约前485年)。也就是说,印度佛教初创与中国儒家初创是在同一时期,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公元前3世纪,佛教被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至于是在何年传人中国,自古以来,聚讼纷纭,大致有先秦说、秦朝说、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东汉初说等诸种说法。均有史料根据,各说各的理。而流传既久且广的是最后一说,亦即所谓“明帝感梦求法说”。  据说,“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日‘佛’”(《理惑论》)。明帝于是派遣秦景、王遵等18人去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67),秦景等人于大月氏遇沙门(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到一批经书和佛像,用白马驮着共还京师洛阳。明帝特建精舍给他们居住。这精舍就是今天位于洛阳城东12千米处、邙山脚下的白马寺。寺名相传就是因当年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寺中藏经阁有名联:“读书台高,金人人梦;浮屠地迥,白马驮经。”说的便是这回事。  自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是佛教传人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历代屡有修葺,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摄摩腾、竺法兰在寺里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佛教入传中国之始(其他大同小异的记述还见于《后汉纪》、《后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佛祖统记》等古籍文献)。


编辑推荐

  《慈爱人间:广东观音诞与观音开库》挖掘文化瑰宝,凝聚奇思妙想,洞察社会幽微,守护精神家园!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慈爱人间 PDF格式下载



送给侄子的,看他很喜欢应该是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