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

曾应枫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曾应枫  

页数:

154  

Tag标签:

无  

前言

洋洋洒洒,淋漓尽致,一套介绍广州乞巧节、广州龙舟节、广州波罗诞、广州刺绣、广州彩瓷的“广州民间艺术系列丛书”就要正式出版了。其编写单位为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其主编是著名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女士。广州,她让我怀想于2005年在白云山下考察广电产业发展盛况的感慨,令我重温于2006年在番禺参加首届中国飘色艺术节的旧梦,也叫我依然沉浸在2007年应邀在从化与广州文艺界交流和谐文化建设思考的激动中。广州啊广州,这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英雄城市,这片倾注了中华民族百年期盼的改革开放热土,曾经让我,也让多少国人为她的辉煌而自豪,为她的传统文化命运而担忧!是的,广州经受现代化文明之洗礼,于思想革命到制度革命都开中国社会风气之先;广州迎接工业化、全球化之挑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文明建设都走在全民族之前列;广州拥抱世界,亦被世界所拥抱,它走出中国、走出亚洲,也让全人类走进自己的家园。

内容概要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州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最大的区别是,广州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州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州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州乞巧节。

作者简介

曾应枫,女,国家一级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的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小说散文等约三百万字,代表作有《小谷围》《俗话广州》《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广州牙雕》等,曾三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书籍目录

引言:珠村要摆“大七娘”从凄美传说到浪漫七夕南粤七夕几回落珠村乞巧:广州民俗文化的名片天河的传说与珠村的由来民国将领潘文治家族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大七娘”与“小七娘”珠村的巧姐黄埔乞巧:旅游文化的画卷茅岗乞巧:展示传统的黄埔景区画卷黎氏宗祠乞巧:和谐的男耕女织西景朱氏祠堂乞巧:黄埔风俗“横沙会”横沙罗氏宗祠乞巧:迎奥运,迈向新时代双岗区氏大宗祠与士能祖祠乞巧:花的海洋番禺乞巧:声名远播大制作麦边村乞巧:声名远扬赛过年潭山村乞巧:能工巧匠大制作穗乡儿女善梭珠村民间文化的活字典巧手男儿潘尧珊李光华和他的七夕公仔黄埔“一宝”黄应丰形美色美工美,心巧智巧手巧构思与备料芝麻梅花香七姐秧七娘牌坊鹊桥斋塔七娘盘七姐衣七姐鞋七夕公仔刺绣品瓜果工艺品乞巧工艺花废物也变宝处乞巧各种情顺德自梳女乞巧:给织女供上九双彩鞋甘肃西和乞巧节:歌声中的女儿节台湾七夕:答谢七娘妈与“做十六岁”日本七夕祭:与数字“七”有关韩国七夕:祭拜与晒书曝衣乞巧文化的三次理论碰撞2005·乞巧文化节研讨会:着眼于交流弘扬与发展2007·乞巧文化节研讨会:落点于传承与创新2008·乞巧文化节研讨会:探讨民间文化进课堂青春的回声:“我们的乞巧”文化需要接力,教育需要传承老中青的乞巧文化创意大赛艺术人才走进乞巧大课堂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祠堂四周围站着好些满脸皱纹的老阿婆,她们在用一种说不出的,带点怯意的目光望着我们。有胆子大的老人家把我拉到供案前,指着那一座由绿树与高楼组成,上有一行字写着“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新景,说:“这是我们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我笑着点着头,拉着阿婆的手连声说:“你们的手工真棒,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谢谢你们,把湮没了几十年的乞巧节复活了。”一位老阿婆竟然抹起眼泪,一再摇着我的手说:“你们真是觉得这好看?是好事?”“是好看,也是好事!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样鲜活的民间艺术。”我说的是真话。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表达爱情与婚姻的文字,似乎日益枯竭,而眼前这鲜活的乞巧供案完全可以替代文学的叙述语言。当人们一圈一圈地绕过这台绚丽的“七娘”,欣赏着这些被阿婆、阿婶催生出来的表现牛郎与织女坚贞爱情的画面,似乎看到心灵手巧的七姐在诉说着平静与祥和的乡村生活故事,听到追求女性独立与自由理想的心语,感受到村民们对爱情生活的美好期盼。当晚天气极为闷热,热情的村民请我们在祠堂吃“七姐饭”,七个硕大的粗瓷碗盛着村民做的斋菜饭,简单又盛情。我们一行人吃得汗流浃背,兴奋又难忘。祠堂外用红纸张贴的村民凑钱“摆七娘”的名单,满满的几乎都是潘姓的名字。其中潘剑明的名字排在最前列,因为他为七娘会捐出了五百元。当晚,我回到家,久久不能人睡,珠村以良潘公祠那一台集古朴、时尚、繁缛、简洁、大俗、大雅于一身的七夕供案一直浮现脑海。创造文化的是人民,创造乞巧民俗的是女子。女子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七夕节民俗和乞巧民间艺术,这是对生活的何等热爱。

后记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遗憾的是典籍上有关这一民俗节日的记载少之又少。进入2l世纪,“文化遗产”成为崭新的概念和流行的话语,广州的乞巧文化节逐渐成为广州市民间文化的品牌之一。近十年来,我有幸深入民间乡村采风,在田野作业中耕耘与收获,深深地为民间蕴藏着的丰富的民间文化感动。虽然城市化的发展日渐销蚀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但乞巧节依然牢牢扎根在广州城郊的这片土地上。至今天河区的珠村,黄埔区的横沙、双岗,番禺区的凌边、潭山……都可以看到村民摆七夕的盛大民俗活动。可以说,乞巧文化是我在民间感受到最丰富最迷人的民俗文化之一。广州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最大的区别是,广州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州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州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身为作家,又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带头人,我有责任把如此灿烂的广州乞巧文化整理、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绚丽多姿的七夕文化。多年的田野调查,一年多的乞巧文化写作,使我受益匪浅。有时夜深,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时,就会想起亲历的一个情景:一位五岁大的小朋友跟着父母去珠村看乞巧,孩子忍不住嚷:“妈妈,快看,用米、豆、芝麻竟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妈妈应:“我也没想到,那么漂亮的手工艺品出自这些农村妇人之手。”当爸爸的却担心:“晚上没人的时候,老鼠会不会出来光顾?”儿子立马反驳:“这么好看,我都舍不得吃,还轮到老鼠吗?”


编辑推荐

《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纤云弄巧摆七夕-广州乞巧节 PDF格式下载



原来在网上看到我想购的书只有三本,但您们能满足我的需求,给够五本,而且质量很好,送货及时,服务态度很好,见我无零钞该邮递员还不收我五毛钱。值此请再次向该邮递员讲声谢谢!更多谢您们的服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