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识人

李怀宇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李怀宇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少时读到许多前辈名家的著作,阅历日深,渐渐心仪一些作者。“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近年来,我在华人世界访问了上百位前辈名家,相谈甚欢,受益良多。二oo九年夏天,我有幸到台湾访问,拜会了十多位文化名人。就个人性情而言,我对熙熙攘攘之事只有遥远的兴趣,而对历史与文化,总是不停地追问。因此,我在台湾访问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或可视作一位学生向老师问道解惑的对话,从中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局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我乐此不疲地访问前辈知识人,只希望为历史留下记录,自觉义不容辞。 理解一个人颇为不易,读懂一个时代更是梦话。我从不奢望通过对话就能进入每一位受访者的历史世界,只想在笑谈之中,聆听人生风云,碰撞智慧火花。当讲者赤诚,听者会心,便是愉快的精神旅行。 我旅居在“中央研究院”,不免感染了一丝学术文化的气息。虽然没有学得真学问,我却仿佛经历了如王沉森先生所说的“没有地图的旅程”。闲暇之时,我多次漫步胡适故居,遥想当年胡适的笑容与愁思。一点一滴的进步,一尺一寸的改造,今日新世界是否让胡适乐观依旧?民主与科学是否为百姓谋得福祉?这些疑问激荡脑海,使我在访问过程中尽可能多请教些问题,少纠缠些主义,试图通过平和的探讨,寻找更加恰当的答案。 短暂的旅程中,我时时感受到同胞的人情味。偶遇政治表演,则报以一笑。余英时先生一九九三年在《民主与两岸动向》的“序,,中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它的精义不仅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且更在于多数尊重少数。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所体现的价值是宽容、开放、多元、不趋极端、富于同情心等等。所以一个民主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社会。”而余先生在“序’’中同时忧虑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稀薄”,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翻开历史长卷,中华文化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篇章。时间已经证明,当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成为常识时,自然有天才成群而来。虽然如今我只能追寻前辈大家的故迹,也是赏心乐事。我访问的十多位先生,即使经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依然保有汉魂唐魄的气概,使我如沐春风。文化不分时间与地域,融会古今,折中东西,自有和谐之美。黄进兴先生说想当一个世界知识公民,相信是许多人的共识。 本书的旨趣在历史与文化,受访者的亲身经历与胸襟见识,早已融入了世界的海洋。历史的变化与文化的交融,“地球村’’已不是空泛之词。在访问中,我受到无微不至的礼遇,不曾感觉到海峡之间的隔膜,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油然回忆起童年在家乡榕树下和长辈海阔天空畅谈之乐。“不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我有幸聆听精彩人生与智慧,只求自己在漂泊中的心安,如果还能为读者增添一点心灵的共鸣,那便是我最大的快乐。 李怀宇序于悠然居

内容概要

  本书是十六位台湾文化名家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态的珍贵记录。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园、黄进兴、王汎森、陈弱水、张广达、韦政通、何怀硕、痖弦、郑愁予、南方朔、钱永祥、林载爵、蔡文甫、隐地……尽在书中展现他们的智慧与洞见。2009年,知名传媒人李怀宇赴台访问,对台湾文化名家进行面对面的真情访谈。访谈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历史人生,今集成《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或可视作一位后学向前贤问道解惑的对话,从中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和真知灼见。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访问台湾的前辈知识人,只希望为我们的历史留下记录,为未来提供别样的参照。

作者简介

  李怀宇,1976年生于广东澄海。传媒人,多年从事知识人的访谈和研究。作品有《访问历史》、《世界知识公民》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白先勇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
余光中 乡愁是我的一张名片
李亦园 从大视野看全人类
黄进兴 想当世界知识公民
王汎森 真学问是没有地图的旅程
陈弱水 学者应处在批判的状态中
张广达 研究历史要关怀现实
韦政通 文化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何怀硕 艺术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痖弦 编辑事业简直是一种伟业
郑愁予 人道主义影响我一生
南方朔 读书人喜欢打抱不平
钱永祥 社会发展需要好的环境
林载爵 高品质出版可以影响时代
蔡文甫 凡夫俗子没有悲观的权利
隐地 在出版与写作之间寻找诗意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赴台之前,我和白先勇先生在越洋电话里长谈。听说我从未到过台湾,白先勇先生细心叮嘱注意事项,热情推荐采访对象。后来听了我的赴台时间,便说:“我到时正巧从美国到台北,我要请你看《玉簪记》。”我笑道:“您已经在苏州请我看过了。”“不一样,台北的舞台更好!”赴台后,听说白先勇先生正在忙《玉簪记》的事,不敢打扰。恰巧廖志峰先生打电话给白先勇先生时提到我,他又说:“我要请李先生看戏。”第二天我打电话给白先生:“票源太紧张,不必再请我看戏了,不如约个时间谈谈文学。”“对呀,我们从来没有谈过文学。”一对彼此的时间,真正见面却在一个月后。白先生的住处客厅一角挂有白崇禧将军像,另一角则是昆曲人物的模型。白先生正在致力撰写的传记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将军传》,充分利用回忆、口述、信件、演讲稿等第一手材料,力求使自己的史笔不同于才气纵横的小说写法。其间因热心推动昆曲之故,数度耽搁。我们的话题从台湾大学外文系说起。我在纽约访问过夏济安先生的弟弟夏志清,对当年台大师生风云际会的旧事不觉神往,再听白先生重温历程,更叹惜夏济安英年早逝。白先生则问起我对梁实秋、陈之藩、余光中、琦君、林海音、林文月的看法。细说台湾文学,一甲子的光阴恍如昨日。白先生说:“如果以后要写华文文学史,从一九五〇年代到一九八〇年代,这一段是台湾文学最重要的时代。而中国大陆从一九四九年到'文革'结束,那一段的文学基本上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缺少重要作品,刚好台湾文学填了这个空。在保留某种传统的方面,台湾不见得做得好,可是至少有一种延续性,不像中国大陆起伏太大。现在中国大陆正在恢复,要花好大的工夫。”我问:“一九四九年之后,台湾成长的作家中,有哪些人的作品值得重视?”白先生道:“有些还不能盖棺论定。我觉得在台湾文学史上,可能至少有几篇东西可以留下来,像王祯和过世了,我觉得以后会给他一定的地位。还在世的,陈映真有些短篇小说的确写得好,王文兴的《家变》是很奇特的一本书,陈若曦的《尹县长》、欧阳子的一些心理小说,台湾文学史上都应该有他们的地位。”而谈起后辈作家,白先生笑道:“青壮年的一群,写得很好的,像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骆以军,产量很丰富。中国大陆就好像一大堆,听说一年有一千部小说,我都来不及看。”一九五六年,白先勇考入台南成功大学学习水利工程,一九五七年重新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九六三年,他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从事创作研究,一九六五年获硕士学位,此后长居美国。虽然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白先生生活最长久的地方却是美国。在文学创作上,他的眼光始终关注中国人。他说:“我的很多小说都是在美国写的。但是《台北人》看不出是在美国写的,没有美国味,是回忆的东西。《纽约客》当然讲跟美国的那种关系,其实我还没有真正写到美国,我顾中国的历史都还来不及呢。美国也有好多故事可以写。”去国多年,白先生依然深抱中国情怀,谈到台湾的族群关系,他说:“当年我们《现代文学》杂志有一群人都是台湾作家,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台湾人,没有省籍之分。台湾人哪个没有外省的亲戚,外省人哪个没有台湾的亲戚?通婚那么久了,都有这种关系的。也不能说本省人和中国大陆没有感情,追溯起来老祖宗又在漳州、泉州等地。政治上是这么弄的,血缘上却很难分。撇掉政治,还是比较容易融合在一起。”近年来,为了推动昆曲发展,白先生甘当“昆曲义工”,常到大陆。他谈起感受:“大陆太复杂了,这些年来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像上海这几年造出那么大的新城来,像广州一下翻了个身。一下子喷出的力量很惊人,这是一喜。中国超速发展,也有一忧,环境的破坏,人心的浮躁,需要冷静对待。经济起来了,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有什么对现在还有用?欧风美雨统统刮进来了,西方的东西拿过来怎么用?其实都是很困难、很严肃的课题。现在好像整个社会太急了,都在追求马上见效的业绩。应该坐下来深深思考,我们这个民族到底要走什么路?”白先生热情地回顾昆曲受欢迎的盛况,无论是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台湾,还是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他无不讲得眉飞色舞,由衷感慨:“昆曲完全是普世的,我想它在文化上达到了美学的高度,能够打破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的界限。”白先生也坦言:“昆曲花了我太多时间,耽误了我的写作,耗费了我的精力。我希望坐在下面作为一个观众,不用自己做。但是,我眼看着昆曲真有失传的危险,老师们都老了,快教不动了,要快点抢救。”白先生说:“我现在最关心的议题就是文化。我们有过相当辉煌的文化传统,从十九世纪以来,这个传统式微了,还没恢复过来。我觉得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转折点,中国需要一个文艺复兴。我这个时候拼命推广昆曲,希望拿这做个样板,希望我们的古文化还能够有新的生命,还能够打动所有华人的心灵。”

后记

本书的真正作者是可敬的受访者,我只是动了真情的聆听者和记录者。感谢所有接受访问的先生。 我有幸得到师友们的热情帮助。感谢余英时先生和陈淑平女士、张灏先生、孙康宜教授、王鼎钧先生、金耀基先生、陈方正先生、袁伟时先生、杨小彦先生、许纪霖先生、刘绍铭先生、郑培凯先生、张作锦先生、李孝悌先生、林富士先生、杨弘敦先生。感谢为访问过程直接指导的各方朋友。 我特别要感谢允晨文化的发行人廖志峰先生,无微不至帮助我赴台的事宜,也是我同游畅谈的良师益友。 感谢阅读本书的朋友。我学识所限,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欢迎赐予批评指教。 李怀宇敬记于悠然居


编辑推荐

《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园、黄进兴、王汎森、陈弱水、张广达、韦政通、何怀硕、痖弦、郑愁予、南方朔、钱永祥、林载爵、蔡文甫、隐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知识人 PDF格式下载



评论“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


都是台湾文化大家的看法和见解,诚恳、质朴,关于文化、两岸文化,你一定要看李怀宇的这本访谈!


李怀宇的书我看过一本,所以这次毫不犹豫就买了。看了几页很有趣味、也很长知识、开阔视野!尤其是了解台湾学者的思想,很难得!!!


作者是很花了一番心血,采访了台湾文化界的16位名家,内容按照名人介绍,对话这样的顺序编写的,最主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台湾文化界名人的真知卓见,让人很受用。


了解台湾文人的一面,对于能更加多的了解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以及他们的思想,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台湾的不少文化名家,都很感兴趣,所以搜索关键词找到的,虽然是作者采写的,但也很不错!!


真正的知识人,真正的文化大家,我们有幸跟随作者读到了很多的精彩人生和智慧。


总的来说,李怀宇的访谈都是很好的书


虽然也有白先勇这样的文人,何怀硕这样的艺术家,但我愿称为学人。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等等,中研院的院士,不错。


大陆文化,台湾文化同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本书让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新的阅读体验


一直觉得台湾文化的优良传承要优于大陆,这是买此书的初衷。想看一些认真的,细腻的东西。


台湾文化人访谈集,很不错。


台湾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台湾文化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中国人。218页最后一行"钓鱼台"应为"钓鱼岛"。


罗列了台湾知名的学者,从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对学问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值得一读


个人认为现在中国文化不在大陆 在台湾


相当不喜欢台湾文化,文字的尚可


喜欢香港及其台湾的出版物,做的严谨,从封面设计到整体选题,能抓住当代人的心,这本是就是能让我们窥探到 所谓的 文化沙漠的香港 其实是 文化味道很浓的。


和我们隔了一片海的台湾,知识人和我们却没有太大的差别。或许只是读书人特有的清·傲,语句稍许偏颇,但总体上的内容很值得我们读一读。


这些访谈本身就是两岸文化的碰撞,还有很多文坛和思想文化界人物关系。非常有用。


内容丰富,涉及台湾历史,以及文化人的认识看法,拓宽知识面。值得一读


下学期要去台湾交流,提前做点知识储备


台湾文化人是怎样的生态,此书可略告诉伱我一二


确实编的好,能了解到台湾文人一面,扩大了知识面。


人物访谈,提供了解的一个角度。


最近很喜欢阅读访谈类的图书,尤其喜欢港台的文化人。


真確看待文化,正確看待歷史


对了解中国现代文化有帮助。


有良知的记者写的关于有良知人的书


这本书质量非常好,而且读起来不枯燥,都是对话形式的,可以带领我们增长见识,推荐!


书虽小,但内容很好。买一本放枕边桌旁,随手翻翻,肯定获益。建议购买学习。


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一种角度,并不那么高深


书不错 很好 还有就是谢谢当当黄马甲很敬业呀 我应为有事耽搁了好几十分钟 黄马甲一直在等 很不错


书质量不错,很喜欢。


书本内容还不错,我看了好遍。


很喜欢,内容也是十分的丰富,赞


打折的时候买的,绝对值得看和收藏的一本书


非常滴值得~~~~~~~~~~~~~~~~~~~~~~~~~~~~~~~~~~~~~~


这真的是不错的一本好书。


以人为本,写史其实在知人,知人可论世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聊天式的谈话更有启发意义


有内涵,将关注这个作者。


这样大尺度的书籍,还是第一次看到,看来GCD在言论方面多少还是挺放得开的,但愿不是再一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还没看那先评了


还没看,,,,,


从文化名人的访谈,感受台湾


了解一下台湾的知识人,但访谈的深度可能不够深入。


本书是作者采访台湾16个名家的采访笔记。这16家绝对称得上台湾的大家!聆听他们的思想和心声绝对是很难得的。但是由于是采访笔记,导致书中大量内容都是问答形式。众口难调嘛,有些内容觉得无趣,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没问到。因人而异吧。但想了解台湾文化,值得参考!


冲着几位台湾文化名人买的。


比起大陆的土地景观和社会人口,台湾不大;比起大陆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台湾很大。


可能是年代和地域的关系 孤陋寡闻的我对于里面采访的这些人中 就对白先勇比较熟悉 就当文化访谈类的书看看吧 反正也不贵


了解台湾学者。


字迹清楚,注释多。可窥大方之家。


《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园、黄进兴、王汎森、陈弱水、张广达、韦政通、何怀硕、痖弦、郑愁予、南方朔、钱永祥、林载爵、蔡文甫、隐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采访的台湾知识人包括作家、学者、编辑家、出版家等。


采访就很难突出各个作家的全部个性,但是可以鉴赏!


工作闲来读读,也不错哦


当做人物采访来看了= =


写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一下子就看了一大半


昨天下午收到的书,从昨晚到今早晚便把它看完了。这是一群台湾文化人的集体影像,不是各人的单人特写照。一本采访录当然不足以完全走进这些文化大家的内心世界,但是对于大体地了解他们还是还是合适的。我觉得李怀宇是个不错的采访者,既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信息,又能抓住一些微小但有很具象的细节。凡是像我一样对台湾文化有兴趣的人,不妨一读。


书不错,需要吃透内容再说。


台湾文学的发展已经和大陆文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当然也有不少共性。这本书是了解台湾文学的特点的极好的,读文学史自然有其必要,但由足以代表台湾文学的作家自己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挺好的,质量不错哦。


每次看一、两篇,慢慢地看慢慢地感受本书。整体上台湾地小人多,大批从大陆去的文化人,拥挤在有限的大学和中学中;即使是在台湾本地成长起来的文化人,也对现实狭小的空间感到困顿。本书传递的就是台湾文化人半个多世纪的忧思,读来一是钦佩他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二是感慨世事无常造化弄人的人间悲喜和个人在时代下的无助和抗争。... 阅读更多


角度选的比较好,深度似乎不够


还没读完,想通过这本书了解近代台湾文人的情况,工作中可以借鉴。


曾看过 李怀宇采写的《访问历史》,很不错!今次看见里面有 陈弱水、王泛森、黄进兴等先生的访谈,所以买下了!


  对于台湾文化界,说实话我是不熟悉的。所知的大概仅止于余光中,白先勇。还多是因为学生时代教科书的影响。因此,李怀宇的这本《知识人》是颇能引起我的兴趣的。
  
  本书是作者2009年访台期间,走访十多位台湾文化界名人,与之面对面座谈并记录而成的一本访谈录。书中的受访对象,有白先勇这样的作家,也有余光中、郑愁予这样的诗人;有李亦园、王汎森这样的文史学者,也有何怀硕这样的艺术家;有南方朔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有林载爵、隐地这样的出版界人士。可以说,将台湾文化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尽皆囊括。李怀宇与他们谈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轨迹,谈台湾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当前状况,谈中华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坐谈风云变幻,问道文化变迁。通过一番推心置腹的探讨,使我们对台湾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台湾文化人的思想与探索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书中受访人物,多经历过那段战火中飘零的岁月。他们在动荡的环境下,最终落脚在了台湾这座小岛,并为之带去了文化的种子。虽然历尽艰辛,但文化的传承却不曾断绝。这也是读此本访谈录时的最大感受。虽然也有“白色恐怖”,但只要不太涉及政治,文化人还能有“适度的自由”,加之社会大致稳定,使得文化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成长茁壮。相比大陆在连番的政治风暴对文化传承近乎“连根拔起”的巨大破坏力,台湾的文化界无疑是幸运的。这份传统文化的香火,中华文化的血脉,能够保存至今,不仅是台湾的幸事,也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当然,台湾文化也并非只是承袭传统,其受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书中受访的不少对象就曾留学海外,受欧风美雨之浸染。台湾社会,也是率先引入美式民主的先行者。其利弊如何?各个受访者也是众说纷纭。虽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但总体上仍是客观理性的。即承认民主的优点,但也对其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对于美国式的商业化价值观在文化、学术等各领域的泛滥所造成的危害更是有所鞭笞。正如何怀硕所言“过度商业化反而令言论空间变小”。这也是当今台湾文化界面临普遍困境的写照。在学术界,出版界,这种现象也都已显现出来。面对变化的世界,台湾文化界的将来会如何?其所保存的文化传统是否有再次流失的风险?这不仅是台湾文化界思考的问题,也应当是每个关心中国文化的人所应当加以思索的。
  
  对此,也许还是开篇白先勇的访谈中点出了关键。正如他所投入的昆曲演出一样,传承应与创新并行不悖。我们不能将过去连根拔去,否则只会使自己变成无根的文化孤儿。但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这样只会使自己脱离时代。在传承中寻找创新,在交融中壮大自身,这才是中华文明自存与复兴之道。而且,这种复兴不应仅仅是台湾的事,而应该是全体华人的事。台湾保存下来的文化血脉,应该让它融入到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继续居于一隅小岛,才能更加彰显其生命力。虽然长久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对立造成的政治紧张和文化隔阂仍然存在,使我辈对台湾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但随着政治局势的缓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也是众望所归。从《牡丹亭》《玉簪记》的访问演出,到两岸出版人互通有无,展开合作,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趋势。虽然这种沟通和交流还很微弱,很不稳定,还不能真正符合我们的期望,但毕竟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惟愿李怀宇这番对台湾文化界的对话,是抛砖引玉,迎来一个两岸文化交汇的新时代,而不是空谷足音,就此成绝响。


李怀宇,一个值得期待的作者。


的确值得期待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