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

庹修明 著 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出版社:

贵州民族出版社  

作者:

庹修明 著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傩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流布或残存于许多省区,特别是中南、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数十项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多数面临失传或即将消失的困境。对傩文化进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适当利用,继承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庹修明,贵州遵义人,1935年生。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进修。曾任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现任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院)主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客座教授、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多次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我国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出版了《彝族文学史》、《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国傩文化与民间信仰》、《中国少数民族Φ仮面剧》等20余种图书,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多项国内外课题,学术成果多次获全国和地方各类奖项,其中傩文化论文获贵州省两届社科奖。

书籍目录

《中国西南傩文化研究丛书》编辑缘起代序:淘“金”人——庹修明和他的《中国傩戏傩文化》大型图册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中国傩文化述论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萨满文化与傩文化的比较傩戏的流布、类型与特征贵州傩戏的生态环境贵州民族民间傩戏与民俗贵州傩戏与面具摭谈冲寿傩,一种欲望的仪式戏剧——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冲寿傩调查述要傩坛传承的神秘性与戏剧性——贵州省岑巩县平庄乡仡佬族傩戏艺人过职仪式调查述要手舞足蹈话傩坛——贵州德江、岑巩傩坛罡步手诀述要步入天国之门——傩坛巫师传承与巫术技艺土家族傩戏傩文化述论贵州黔东北民族地区的傩戏群原始粗犷的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中国古代军旅祭祀遗韵——屯堡地戏论军傩地戏与关羽信仰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傩·傩坛——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生殖崇拜与傩坛巫术中国西南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

章节摘录

  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  一  “傩”字过于生僻。一般人通过《辞海》、《辞源》去了解它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行为有节”;二是“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这两种解释都比较抽象、简单。  “傩”是古代逐鬼驱疫的宗教仪式。  《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何晏集解云:“孔曰:傩,驱逐疫鬼也”。《周礼·夏官》:“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欧疫。”  汉刘熙《释名·释天》云:“疫,役也,言有鬼行疾也。”  魏曹植《说疫气》亦云:“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说文解字》释“傩”云:“见鬼惊骇,其词日傩。”  《论语》皇侃疏:“口作傩傩之声,以欧疫鬼也。”  傩在中国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它以顽强生命力和凝聚力,流传了几千年。  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都具生命,都有看不见的精灵。  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消亡,也加入这支浩荡的精灵队伍。  当人类还不知道地震、洪水、阿米巴原虫、黑疸霉菌,不知道输卵管闭锁和精囊静脉曲张的时候,往往把一切妨碍健康、安宁、富足、热闹红火的生活的征象:生病、失火、歉收、不育……统统看成是某种鬼魅神怪,包括恋恋不肯离去的先人或邻居的亡灵在跟他作对。  为保护自身,活着的人愿意跟他们讲和,奉上神怪们所需的车马衣食和崇敬,并兼之歌舞以媚神。然而,对于如果不领情,一而再地与人过不去,就要兵戈相见了。正是这种观念,导致了禳除巫术。  这就是伴随中国人数千年,至今在偏远山乡依旧可捕捉住的一缕缕郑重的驱逐疫鬼仪式——傩。  据《礼记》记载,每年十二月,周代要举行“大腊”和“大傩”的仪式。“大腊”迎祭的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灵,以“先啬”(神农氏)为主,包括“司啬”(后稷)、“百种”(种子神)、“邮表”(茅屋、地头、水井)、“禽兽”(猫、虎)等等,其意在于感谢一年来神灵的保佑,祈求来年的丰收。“大傩”则由神兽式装扮的“方相氏”巫师驱鬼逐疫,其意在于去掉寒气,消除灾难。这两种宗教仪式都是全国性的,上自天子,下及庶民,全都参与。腊祭之时,饮酒欢娱,举国若狂;傩仪之时,击鼓呼噪,惊天动地。  早期的大傩,是由全部落、全氏族参与的一项全民活动,至周代始演变为由“方相氏”专司此职。《乐书·时傩》云:“三代而上,有公厉、族厉、泰厉之祭,至周始用方相氏。”方相氏乃是大傩驱鬼之大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