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那些事儿

《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 云南教育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云南教育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前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内容概要

  《中国那些事儿:隋唐》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隋唐卷,以隋唐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隋唐时期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书籍目录

隋朝隋文帝与开皇之治出身贵族,废周建隋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独孤皇后妒贤并称严治后宫,管束皇子公私分明,贤明达理杨广窃取皇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善于伪装,入主东宫阴谋得逞,窃居帝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开凿运河劳民伤财,泽被后世隋朝第一名将杨素北周臣子,依附杨坚参与建隋,率兵南征结交杨广,出谋划策功高震主,郁疾而终贺若弼妙计灭陈出身将门,谨言慎行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争名表功,失言殒命文武兼资韩擒虎将门世家,名动江南智擒后主,威震突厥良将史万岁忠臣之子,技艺超群屡立战功,遭谗殒命隋相高颍竭诚尽节辅佐杨坚,平南扫北大功告捷,忠臣遭弃竭诚尽节,含冤被杀杨玄感起兵反隋家世显贵,起兵黎阳久战不利,兵败身死瓦岗之主李密少有大志,投奔瓦岗骄傲自矜,战败投唐心存不满,反唐遭杀宇文化及叛朝弑君袭父祖荫,受宠于朝发动兵变,起兵反隋魏县称帝,兵败而死农民领袖窦建德烽火四起,揭竿反隋征战中原,雄踞河北争雄全国,败于秦王乱世枭雄王世充隋朝旧臣,废隋称帝争锋天下,战败降唐隋朝文化唐画之祖展子虔妙笔丹青,承上启下名作传世,唐画之祖颜之推博学多才出身世家,历仕四朝家训传世,恩泽千秋杰出工匠李春受命造桥,技艺高超独具匠心,扬名后世建筑奇才字文恺豪门之子,建筑奇才身受皇命,兴建隋都天文学家刘焯才学精博,遭诽被贬削职还乡,著述为业教导后生,制定律历唐朝李渊长安称帝出身将门,袭爵为官起兵太原,击檄反隋审时度势,挥师关中运筹帷幄,长安称帝玄武门之变少年英雄,功勋盖世觊觎皇位,兄弟反目兵戈相见,决战玄武门千古·帝唐太宗举贤任能,纳谏如流贞观之治,万古流芳多才多艺,妙笔生花-代贤后长孙氏少人李门,贤淑温良限制本家,智谏太宗心怀天下,千古流芳文成公主人藏吐蕃求婚,公主人藏传播文明,汉藏一家名臣魄征力投明主,终辅太宗犯颜直谏,名传千秋刘文静狂言惹祸韬略出众,首义功臣陷于名利,引火烧身佐命元勋长孙无忌才略通达,秦王心腹佐命元勋,受命托孤无辜获罪,忠臣受戮贞观诤臣褚遂良博学多才,大唐诤臣力佐高宗,反立武后书法传神,自成一家贞观良相房玄龄博古通今,辅佐秦王贞观名相,制定政令杜如晦能谋善断世家之后,追随秦王政务繁忙,英年早逝骨鲠大儒萧璃出身显贵,高祖心腹耿直忠贞,两袖清风大唐战神李靖统一江南,北抗突厥性情沉稳,知足而退老将出马,安定西域千古名将李勣出身土豪,聚义瓦岗效力大唐,战功赫赫支持武后,陪葬昭陵尉迟敬德单鞭救主从军反隋,投效大唐勇猛无敌,单鞭救主开国功臣,安享晚年传奇猛将程咬金保护乡民,投奔瓦岗归唐为将,屡立战功讨伐突厥,善终于家开国驸马柴绍尚武好侠,开国驸马所向披靡,凌烟功臣侯君集恃宠矜功建唐有功,两征西域心生不满,谋反被斩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武艺超群,一鸣惊人勇猛无敌,屡建战功苏定方征高句丽随父护乡,人唐为将戎马一生,定国安边唐高宗懦弱失权生性懦弱,被扶为君迎立武后,大权旁落-代女皇武则天天生丽质,深得君心荣登后位,垂帘听政废唐建周,一代女皇李敬业讨伐武后胆大多谋,举兵反武谋略有限,兵败遭杀酷吏来俊臣市井无赖,攀谀武后利用私权,残杀无辜作孽太多,恶人遭诛护国良相狄仁杰刚正廉明,犯颜死谏清正惠民,被诬遭贬武后器重,鞠躬尽瘁娄师德唾面自干投笔从戎,反击吐蕃唾面白干,为官清廉张柬之逼宫复唐老当益壮,接任宰相出谋划策,兵变复唐韦后专权乱政中宗登基,韦后弄权秽乱宫廷,临朝摄政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多事之秋,平乱即位铲除奸佞,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缔造盛世王忠嗣持重安边出身名门,骁勇善战镇守边疆,屡立战功救时宰相姚崇先辅武后,后侍睿宗才能出众,救时宰相捕蝗救农,安享晚年四朝元老张说文思缜密,四朝元老因罪遭贬,安边有功屡结仇怨,受宠依然宋璟狠杀裙带风性情刚直,直言敢谏量才用人,大唐功臣绝代红颜杨玉环受宠玄宗,艳压后宫祸乱朝政,香消玉殒大宦官高力士入宫为奴,参与政变扩张势力,干预朝政权重位高,配葬泰陵诗人宰相张九龄文才出众,入仕为官贤明正直,敢于力谏李林甫口蜜腹剑善于钻营,登上相位笑里藏刀,排斥异己杨国忠弄权误国攀附贵妃,登上高位弄权乱政,死于乱刀安史之乱凶残暴戾,因功受封讨好贵妃,暗蓄势力发兵叛唐,死于非命马嵬坡兵变叛军逼城,玄宗西逃将士生怨,杀相缢妃中兴名将郭子仪临危受命,平定叛乱宦官误军,兵败免职重掌军权,平乱安边李光弼从严治军出击河北,初战告捷固守太原,歼灭叛军败兵邙山,愧恨而卒颜杲卿舌断骂贼组织力量,抵抗叛军兵败被俘,喷血骂贼铁血守卫张巡誓死抗贼,草人借箭死保睢阳,被俘惨死田承嗣首开割据之风叛将部下,割据河北对抗朝廷,称霸一方仆固怀恩反唐参与平叛,军中猛将居功自傲,借兵反唐唐肃宗之死担任元帅,负责平叛重用宦官,受惊病卒唐代宗平乱率军平叛,收复两都歼灭叛军,铲除奸佞著名理财家刘晏一代神童,理财能手举贤任能,被诬致死帝王之师李泌辅帝平叛,功成身退白衣宰相,历仕四朝高仙芝镇守西域外藩贵族,远征勃律平定叛军,被诬枉死南诏王异牟寻归唐臣服大唐,依附吐蕃摆脱控制,全力归唐唐德宗削藩讨伐藩镇,收效甚微纵容宦官,宠幸奸臣李怀光兵变率兵平乱,居功自傲举兵叛唐,对抗朝廷李晟力挽狂澜勇猛善战,名震河西力挽狂澜,收复长安杨炎公报私仇才能卓著,报恩复仇改革财政,被诬而死政经专家陆贽生逢乱世,为官刚直博才多学,思想传世王叔文变法伴读东宫,参与朝政发动变法,改革失败中兴明君唐宪宗重用人才,打击藩镇晚年昏聩,宠信宦官晚唐重臣裴度七朝元老,平定淮西宦官当道,隐居避祸李愬雪夜袭蔡州名将之子,征伐叛军奇计良谋,夜袭蔡州悲情皇帝唐文宗朝臣争斗,被扶上位勤勉听政,生活节俭甘露之变宦官专权,文宗反击密谋泄漏,事变失败万世良相李德裕出身名门,才学渊博安边除患,功绩卓著清廉之臣牛僧孺贤良方正,直评时政秉公执法,廉洁自律避难外调,造福于民牛李党争不顾大局,结党相争互相拆台,祸乱朝政唐武宗灭佛佛事昌盛,危及国政矛盾尖锐,武宗灭佛唐宣宗韬光养晦以愚示人,荣登大宝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张义潮收复河西驱逐吐蕃,收复河西保民安边,发展河西昏君唐懿宗沉湎游乐,用人不当崇尚佛教,挥金如土王仙芝起义反抗暴政,聚众起义妥协退让,战死沙场大将军黄巢揭竿而起,反抗大唐转战南北,兵败自杀昭宗壮志成空四处流亡,惨遭囚禁藩镇乱政,无辜被弑末代之主唐哀帝幼年即位,形同傀儡奸贼当道,无力掌权大唐末帝,被废身死朱温废唐建梁参加义军,屡立战功叛主投唐,雄镇一方掌控朝政,废唐称帝唐朝文化

章节摘录

插图: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在位时,下令开凿了大运河。这条运河的开凿耗时六年,把我国五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了一个大水系,将全国的东西南北都用水连了起来。虽然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观目的是便于享乐,但大运河在客观上却能加固南北的统一,在军事上确保军需的供应,在经济上沟通南北交流,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它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巩固统治,开凿运河江南地区的经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当时,浙江一带是江南最繁华的地区。隋朝的都城定在北方,虽然北方的经济发展得也很好,但由于两京和边防军要消耗很多粮草,而这种消耗的满足主要依靠江淮地区的供应,如果只靠陆路运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通运输粮草的河流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角度讲,隋朝政府也迫切需要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同时,喜爱吃喝玩乐的隋炀帝也希望能经常乘龙舟到江南去寻欢作乐。当时,隋朝政府财源充足,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炀帝从政治、军事、经济上综合考虑,决定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道,打通一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运河。事实上,隋文帝在隋朝建国初期就开始修筑水运渠道了,当时是为了把南方的粮草物资输送到关中和京畿等地,以夯实新王朝的经济基础和稳定隋杨政权。584年,建筑专家宇文恺奉命征调民夫开掘了“广通渠”。这条渠长达300多里,把渭河的水穿过西安向东引至潼关,很好地解决了关内的漕运问题。587年,为了给将来调动兵力、吞并江南作准备,文帝征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始开辟“山阳渎”。这条运河是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开掘的邢沟旧道开凿的,从江苏扬州一直贯通到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山阳渎开通的第二年,文帝便发兵攻陈,而这条运河对当时兵力的调运和后勤的保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炀帝开凿的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三段:北段名为“永济渠”,从北京城西南通往洛阳;中段名为“通济渠”,从洛阳直通山阳,再从山阳连接隋文帝开辟的山阳渎,继续向南延伸到达扬州,最后抵达长江;南段名为“江南河”,从江苏镇江一直通向浙江余杭(今杭州)。整条运河北起北京、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西接关中盆地、北至华北平原、南抵太湖沃土,绵延四五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劳民伤财,泽被后世605年,尚书右丞皇甫议奉炀帝的旨意在全国征集了一百多万劳力发往河南、淮北各地开凿“通济渠”。这条水渠需从洛阳西边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汜水县东北面引黄河水经荥泽流入汴水,又从开封东边引汴水进入安徽泅水并连通淮河,接着再从淮河引水流经邗沟到达江都,最后把邗沟向南延伸至扬子江与长江汇合。这条运河宽二百四十尺,河的两岸专门建有方便隋炀帝出行的便道,两旁遍植杨柳,在长安通往江都的沿岸还修建了四十多座行宫。由于隋炀帝三下江南都是走的这条水陆,所以通济渠又名“御河”。隋炀帝在通济渠开工当年的盛夏便已乘龙舟东游。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耗时还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劳役之苦。608年,隋炀帝又征集了一百多万军民发往河北开掘“永济渠”。据史书记载:“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而作为黄河的一个支流,沁水根本就不需要人工“引”到黄河。事实上隋炀帝是在挖掘沁水的上流,让它经过河北各地与清、淇两水相接,最后到达北京。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镇江至余杭段的“江南河”。这一段河面宽达十几丈,龙舟可以通过,全长八百多里。河的两岸修筑有御道驿宫,为隋炀帝东游会稽作准备。江南河流经繁华的太湖流域,为隋炀帝搜刮江南民脂、满足其腐败的物质享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评析隋炀帝开通运河的举动,从当时来讲,他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和满足私欲,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条运河全长五千里,从605年开工到610年贯通,共征调三百多万来自河南、河北、淮南、淮北和江南各地的贫苦百姓及普通士兵。尤其是在挖掘永济渠时,由于男丁不足,竟然还征调了女子。在挖凿过程中,有大批劳力积劳成疾相继死去,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骨肉分离,家毁人亡。也正因如此,大运河的开凿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从长远来说,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这条大运河并非一无是处,它不但对当时交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甚至直到今天,这条运河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曾经评价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见这条运河虽称不上“功在当代”,但绝对算得上“利在千秋”。皮日休还做过一首名为《汴河怀古》的诗。他在这首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可以说是比较公正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条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人工河中高居榜首,其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以及通航能力也名列前茅。它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跟万里长城一样,大运河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编辑推荐

《中国那些事儿:隋唐》:开皇之治杨广篡位开凿大运河瓦岗寨起义玄武门之变文成公主入藏贞观之治魏征直谏房谋杜断三箭定天山女皇武则天良相狄仁杰张柬之逼宫韦后乱政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藩镇割据布衣宰相李泌王叔文变法甘露之变牛李党争黄巢起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那些事儿 PDF格式下载



对于了解历史很有帮助。


书的装帧和板式很漂亮,内容可以当故事书来看,挺好的。


是正版的,跟书店的一样


书很精美,适合做收藏品,也适合给孩子做历史启蒙的课本,但是内容比较泛,讲得比较浅,对于想刨根问底的同道不建议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