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死者协商

(加)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加)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页数:

155  

译者:

严韻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家扮演何种角色?先知?艺术的祭司?宫廷弄臣?还是真实世界的见证人 ?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回顾自己童年及写作历程,检视小说家和诗人用以解释、或者当作借口的自身创作活动的种种比喻,细看历来作家披上的戏服、选择扮演的角色。她回应书名的挑战:若是作家为“别具天赋”,那么赐予此“赋”的是谁?这份天赋又有什么条件?她旁征博引,谈及许多健在和已过世的作家,也谈及她自己在加拿大和国际文坛的写作经验和逸事。轻快语调之下,是她严肃看待写作目的与乐趣的态度,以及对西方文学传统及迷失的深刻了解。

作者简介

作者:(加)艾特伍德 译者:严韻

书籍目录

楔子第一章 定位:你以为你是谁?“作家”是什么,我又是如何成为作家的?第二章 双重:一手吉基尔一手海德,以及滑溜的化身为何双重性必然存在第三章 专注:文笔大神阿波罗VS.财神:作家该皈依何者?第四章 诱惑:普罗斯佩洛、奥兹巫师、梅菲斯托一千人等是谁挥动魔杖,操纵戏偶,在恶魔的书上签名?第五章 交流:从谁也不是到谁也不是永远的三角关系:作者,读者,作为中介的书第六章 向下行:与死者协商是谁到地府一游,又为了什么?注 释参考书目致 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死者协商 PDF格式下载



用作者不一样的视点去审视作家的身份读后很多感触又有很多玛格丽特自己的写作手法和心灵感受虽然不是很厚但是内容很足喜欢


我不喜欢这本书,很扯的一本书。


这是阿特伍德对自己创作40年的心得的总结和回顾。研究阿特伍德必不可少的小书。对普通读者而言,也是有趣、可爱的一本集子。书中旁征博引,读后受益匪浅。


出版社应该把作者改成阿特伍德否则搜不出来多可惜


  为什么要写作?
   为什么要写作?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问题属于所有人,被整个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解析了无数次,可到头来大多数人都觉得毫无意义,于是,这类问题被悬置在大气平流层中,作为存在而存在。但我们都知道,存在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探寻写作的意义,是我在这篇文字里胆大妄为想要尝试的冒险:走进蓝胡子的宫殿,看看他究竟做了什么充满欲望撩拨人心却又恐怖至极的事情,他在房间里藏了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去看?我猜想我不会是最后一个进入到那间屋子里的人,据说其他人都死了,如果不出意外,我也许能窥探到一点写作的意义,如果我能逃出来,如果蓝胡子已经死了……我希望“后来”,像个荡妇一样的“后来”,有个骑士来拯救出所有曾经被这秘密困死在宫殿里的人,然后告诉“后来”,我们所探寻的究竟是什么。
  一 心灵与情感
   “从根本上说,人的性质是无法理解的。
   我可以让你得到你所希望的一切,除了人之为人的关键。
   美这种事物,应该不是一种消耗品,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殆尽了。
   按人的说法,艺术品的创造应当能激发起人的多种情感,如宣泄,成就感,爱,满足感。
  我不懂艺术,但我知道什么不是艺术。我知道一点:艺术不是用另外一种介质准确复制某个对象。”
   ——罗杰泽拉兹尼《趁生命气息逗留》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几乎所有语文老师如是说。同样的,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不明白写作之于心灵与情感的关系,他们从未教过哪个孩子用写作来诠释情感。文章是心灵与情感倾泻出来的途径。写作,绘画,音乐,人类的情感太过奔放不羁,如若没有这么多形式来倾诉,会淹没内在的世界,当然,我不否认,伟大的艺术偶尔也是灵魂的哀嚎荡过洪水散出的回响。
   我在这一段的开头援引了泽拉兹尼先生的作品《趁生命气息逗留》,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机器变成人的故事,情节抛却一边,其中对于人之所以为人,艺术的特性,人类创造艺术的根本阐释的淋漓尽致。小说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或见解,但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过了这么多年始终萦绕在我脑海。我们拥有情感,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宣泄出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认为恰恰就是艺术。从一开始山洞里的壁画到如今印象派的音乐,无一不是情感体现的方式。而文学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切合人类本性的艺术,因为除了宣泄情感,我们更加需要倾诉,我们希望被人理解,我们希望留下声音,在世界的角落里回荡。
   “……快,趁生命气息逗留,盘桓未去,拉住我的手,快告诉我你的心声。”
   ——霍斯曼《什罗普郡的浪荡儿》
  
  二 记录真实
   当你像捕鱼那样去寻找一种简单的真实,语言就只是张松垮的大网,而真实却是个无限大的世界。
   ——爱德华阿比《孤独的沙漠》
   记录真实,这根本不可能!世界上没有真实,你所以为的真实不过是曾经的瞬间,记录真实只是尽可能。每个作家都是骗子,想方设法若无其事的骗读者相信他所创造的世界便是真实。读者们也喜欢如此,很多人都认为霍格沃茨是真实存在的。然而,既然我们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个谎言,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真有人如此享受骗人和被骗的乐趣吗?
  人类的另一个根本属性便是创造,而又有什么比创造人生创造世界更能带来快感呢?写就的故事是冻结的声音,而阅读使故事复活,从中参与另一个世界的创造,我猜测这应该就是人们之所以要阅读的原因了。我没有能力去去解释为什么,人类为什么热衷于创造。我记得霍金在解释宇宙的起源时说问宇宙诞生之前有什么的人都该打屁股,宇宙诞生之前什么都没有,虚无就是答案。这样看来,问人类为什么写作的人也该被打屁股。不过,我还是要问:
   三 为什么要写作?
   我不想你相信我所说的就是真实,所以我没有在写作,我是在邀请你来探寻某个无意义的秘密。为了抒发情怀,为了缓解悲伤,为了平复痛苦,为了爱。你尽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答案。又或者,写作是种欲望必须得到满足,写作是为了被理解,写作是为了理解……
   最后,我引用诗人奥维德的话,他借由库玛的西比尔的口,不知替她说话,更是——我们猜想——替他自己说话,也替所有作家的希望和命运说话:
   然而,命运将留给我声音,世人将借由我的声音知道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死者协商》
  


  作家在写作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与死者协商》的导言中举例介绍:有人说那感觉就像进入迷宫;有人说像置身于海底;有人说就像是在清晨或黄昏涉水度越深河;有人说就像置身在一个空房间,房间里空空如也,但却充满了没有说出来的低语。所有这些感觉中,有一种感觉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有些人将写作和黑暗联系起来。他们说,那就像置身于漆黑的房间,独自摸索,必须在黑暗中重新摆设家具,全都整理好之后灯光便会亮起。或者是,就像是提着灯笼走进黑暗的房间,光线照出的只是原来就在房里的东西(弗吉尼亚.伍尔夫语)。我记得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年》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把写作看成是黑暗中的工作。显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导言的末尾她是这样总结的:“于是,写作或许有关黑暗,有关一种想要进入黑暗的欲望甚至强迫感,并且,幸运的话,可以照亮那黑暗,从中带些什么回到亮处。”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描述她在写作时的感觉;而后半部分则提示我们写作的功效也许在于从黑暗处带回一些东西来,使得他们得以保存,甚至永恒——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作家的自信,但这种自信并不是特别完美,它存在着一些裂纹。因为她不能肯定是否可以从黑暗带回来,也不能肯定带回来的是什么。相反,20世纪初的一些作家远要比她更自信些。比如说爱尔兰诗人叶芝。叶芝在那首《1916年复活节》中就强烈地体现这种自信。他相信他能使他诗中提到的人进入不朽——虽然有些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上他相信的是,他和他的诗能进入不朽。呵呵,个人觉得,这种对不朽和永恒感的追求在20世纪以前应该是很普遍的吧,比如说但丁和歌德。但是到了20世纪后,作家在这方面的自信明显微弱了许多,或者说他们已经不期望什么不朽和永恒了。


确实很希望被人理解。。。


想到了窗外!!!对着窗口发呆就是作家的工作......


0v 0)好巧……我自己写文的时候也喜欢在晚上,关上灯,
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对着唯一闪着光的屏幕敲键盘
总觉得这样的安静里比较能集中注意力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