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

宗毅君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宗毅君  

页数:

178  

内容概要

  《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以中国积极融入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为背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动因;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资收入的影响;并对如何促进中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得到更快的技术升级和产品价值提升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

  宗毅君,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内贸易、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曾在(《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摘要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与结构安排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 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测算与动因分析第一节 中国工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算第二节 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动因的理论分析第三节 中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动因的实证分析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第三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外贸影响的实证研究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第一节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途径第三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四节 小结第五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工资收人的影响第一节 世界各国工资收入变化概况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第三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对工资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四节 小结第六章 促进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对策与建议第一节 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节 促进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政策建议第七章 总结附表A 中国工业行业的VSS值附表B 中国工业行业的资本劳动投入比率附表C 中国工业行业的外贸依存度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自从Frobel(1978)的著名论文《新的国际分工》发表以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新型”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加之时代的变迁导致国际分工的具体形式本身就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国内外对“新”国际分工理论内涵的论述也存在较大差异。以下简要介绍之。  Frobel(1978)在《新的国际分工》中,通过研究德国纺织品与服装行业的全球区位演变,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与此前“旧”的国际分工进行了比较,认为跨国公司生产体系正在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展。他指出,6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将一批批劳动密集型生产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代表,欠发达国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与世界经济体系相关联的生产部门,因此“新”国际分工重构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生产联系;此前形成的极少数工业化国家从事工业生产,其他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为前者提供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被打破。Frobel认为,新国际分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首先,技术进步可以使生产在空间上的分离性增强,即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的工序,距离和地理位置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大大减少了;其次,技术进步、企业组织模式的改进可以使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更简单的步骤,受教育较少的人也可以很快掌握这些相对简单的生产程序,而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也会使生产的区位转移更有利于成本的降低;第三,愈加便宜、快捷的国际运输与通讯使生产的区位转移成为可能。


编辑推荐

  国际分工模式的嬗变,国际贸易的加速增长,就业需求的高端变迁,收入差距的深层动因,全球经济互通新渠道,未来发展政策助力点。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