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丽心灵

[美] 西尔维娅·娜萨(Sylvia Nasar)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

[美] 西尔维娅·娜萨(Sylvia Nasar)  

页数:

694  

字数:

443000  

译者:

王尔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生动传记中,西尔维娅·娜萨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数学天才的一生。他的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断,但是在经受30年毁灭性的精神疾病困扰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并因年轻时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追溯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30岁以前短暂而辉煌的传奇生活,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在盛名的顶峰,纳什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陷入可怕的精神错乱。他辞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幻想之中,最后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字命理学疯话的梦幻般幽灵人物。他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并重新获得世界的关注。本书作为一本出色的传记,同时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天才们杰出而又脆弱的本性。本书获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

作者简介

西尔维娅·娜萨,1983-1989年为《财富》杂志作家,1990年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专栏作家,1991-1999年任《纽约时报》经济记者,1999-2000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为剑桥大学金斯学院和邱吉尔学院访问研究员,2001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商务新闻奈特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篇 才华 第一章 布卢菲尔德(1928-1945年) 第二章 卡内基工学院(1945年6月-1948年6月) 第三章 宇宙的中心(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四章 天才的学校(普林斯顿,1948年秋) 第五章 天才(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六章 弈棋(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七章 冯·诺伊曼(普林斯顿,1948-1949年) 第八章 博弈论 第九章 讨价还价问题(普林斯顿,1949年春) 第十章 纳什的对手想法(普林斯顿,1949-1950年) 第十一章 沙普利(普林斯顿,1950年)……第二篇 割裂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奇点 第二十二章 特别的友谊 第二十三章 埃莉诺……第三篇 文火在燃烧 第三十章 奥尔登小径与华盛顿广场 第三十一章 炸弹工厂 第三十二章 秘密 第三十三章 计划……第四篇 失去的岁月 第三十八章 世界公民 第三十九章 绝对零度 第四十章 死寂塔楼……主要文献致谢校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有人喜欢阅读传奇故事,特别是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那么这本就属于最不可错过之列。在这本感人至深的传记中,作者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数学天才的一生。他的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断,但是在经受30年毁灭性的精神疾病困扰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并因年轻时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辑推荐

  《美丽心灵:纳什传(上下)》作为一本出色的传记,同时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天才们杰出而又脆弱的本性。《美丽心灵:纳什传(上下)》获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丽心灵 PDF格式下载



买这本书前看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抱着一种对数学大师的尊敬之情也买了这本《美丽心灵——纳什传》,看过书后自己找到了一个真实的纳什。这个纳什没有被美化,他自负,他骄傲,他会发脾气,会咆哮,也会感到世事炎凉,一个人孤独地守在心灵的世界。而自己也被普林斯顿包容所感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创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的一位学者说的:“Haveyoueverdreamedadream?”,也正是这样一句话让自己想通了普林斯顿凭借着什么成为了全美排名第一的大学。书中关于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过程描述得很细致,也揭露了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如何排挤经济学奖这个外来户。对想要了解纳什的真实的人生的人和想深入了解普林斯顿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是看后可能会对纳什感到失望,因为他没有电影中那样好,也正因如此,才感到纳什活得是那样真实。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吸引人的人物传记了。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读这部传记,竟有如同少年时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时一样的惊心动魄和掩卷长叹。
  我愿意把纳什想像成一个偶然降临地球的人形外星人,就如同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的麦克,他有超人的能力,但他又有极脆弱的弱点,在他的弱点暴露在危险之下时,他就不堪一击。我也愿意把纳什想像成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小王子神秘地来,又神秘地离开,他是那样无助,让人无奈地怜惜。
  对于天才,心理学有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其实还远远谈不上研究,只是对天才现象的某种想像的解释。普通人的智力难以解释他们,这并不是神秘主义,因为在人类的智力分布图谱上,天才们离我们那么远,而且,越远越稀疏。那些怪人,当我们终于判定他是天才的时候,他往往已经消失于无始无终的永恒之中了,这样,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我们失去了一个“研究标本”,而只能靠他遗留在世上的种种不可靠的所谓“文献”来管窥他越来越模糊的影子。
  也许,像纳什这样的人,更适合他的世界可能是阿西莫夫在《众神自己》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天才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尽管美国和普林斯顿给了纳什相当的包容。
  晚年的纳什有些像某种科幻题材的电影情节,他源自外星球的特异性逐渐消失,他慢慢变得越来越像地球人。


数学界的传奇人物,从天才跨到疯子只需要一步,但是从疯子再回到天才确是一个难以回头的过程,那是纳什做到了。这本书已经反复阅读多次,每次都手不释卷,爱不释手。一个天才的,美丽心灵


正在拜读中!第一次接触纳什和博弈论是在大三那年,后来受到电影《美丽心灵》的影响,一直想看一下纳什的传记,了解一下纳什不平凡的一生。很棒的传记,建议热爱数学、热爱博弈论、追求科学的有志青年读一下。


《美丽心灵》给我们的启示是,战胜心理疾病不是不可能的,精神疾病本身就是归纳思维,只要保持积极心态,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是最优策略。


最爱的是描写四十年代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日常生活的几章,不仅仅是因为有爱因斯坦和冯·诺伊曼,还有茶会、奕棋、晚餐、上课、考试制度等的全方位描绘,真是学术的天堂啊。书中还叙述了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从默默无闻到举世闻名的主要过程。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由主人公纳什做为经历者。


真的很棒,喜欢纳什的传奇生涯,以及作者记入的视角。


纳什的一生真的够传奇的了,佩服


美丽心灵让我感受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学习数学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之前看了电影,很是钦佩纳什,看了书之后就更加了解他了,真的很不容易。。。


早就看过电影了不过还是想买本书来看看


电影和书都值得仔细品味!


很佩服这个人,太牛了!书写的没想的那么十分精彩,不过还行,但纳什的原著应该更好一点。


每个人都拥有其伟大之处

在时间上
情景中
人群里

那个伟大之处
华丽地
变成了现实

他是疯子
也是天才

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才之处


前面的部分很吸引人,但是到了最后几章就没啥意思了。Anyway,不是还是令我很敬佩的一个人。


比较喜欢哲人石系列丛书,书的包装设计简洁而不花哨,比起一些畅销书的包装来,更喜欢这种朴实无华而富有内涵的书。第一次在当当上买书,速度还行,质量不错~~


有趣、好看。


是我一直想看的书


书的质量不错,就是语言有些生涩


在传记里Nash最突出的只是天才和疾病,而没有其他方面


翻译的还算可以,想了解纳什的人可读。不过材料组织有点松散,有些人和事扯得比较远,削弱了阅读纳什人生的快感。


partly阅读~~精神质有10级的话,大部分人都在3,4徘徊吧


英语翻译较为生涩,有些句子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刚发现还有评论这个功能,上下两侧给我少一本,当初说退货,后来一想不够麻烦的


缺货我倒先在还没看到呢


  好像这本书还获奖了,但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高。
  
  作者在这本书中,居然对纳什的思想毫无涉猎。即便纳什的思想很专业,一般人不大容易了解,打作者可能连皮毛都不懂,因为,全书都是在写纳什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纳什在做什么?纳什的思想是什么?全书一句介绍都没有。


  This biography is absolutely more real than the movie of the same name. The life of John Nash is filled with so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ranging from schizophrenia, homosexuality, a tragic son to Nobel laureate. It is beyond a novelist's imagination.
  
  Nash's career started with success and glory. But he has an unsatisfied desire for recognition. But it conflicted with his arrogant personality. This eventually resulted in unfulfilled recognition of Nash's work by colleagues before Nash fell into schizophrenia. It's interesting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tories of Nash during that period and propose one's own idea how he fell into schizophrenia.
  
  BTW, in the unabridged version of the biography, Nash also have affairs with several men, which is interesting. But stories like these lack details and readers are not expected to know his thoughts in detail.
  
  Nash's recovery from schizophrenia is another amazing story. Nash's loyal and loving wife probably ha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his recovery. His fighting against schizophrenia is definitely intriguing. More intriguing is how he fellows and previous colleagues have assisted him.
  
  A defect of this biography is that the biography lack more interesting details. The main reference seams to be Nash's Nobel autobiography. The author lacks interviews from Nash's friends and relatives.


  一个天才,失去了引以为傲的智力,失去了连资质平庸的人该有的判断力,是多么的苦痛!?
  一个年轻时是万人瞩目的数学家,后来被关在自己疯狂的世界里走不出来的人,是多么的哀伤无助?
  一个得诺奖的学术大师,还在犹豫是否能被批准进入教工餐厅的那一刹那,知不知道他身边的人是多么为他打抱不平?
  而他的女人,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女人,一个心系纳什的女人,一个坚强美丽坚毅的女人,把纳什从崩溃混乱的世界观里拉了出来。她坚韧的爱,才能让这个伟大的天才活了下来,重新回到他所掌控的世界。
  


  用了5天读完了这本500多页的书,因为在准备四级,所以时间是长了点。这本书让我深入了了解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生活氛围,也为纳什峰回路转的人生感到欣慰,因为妻子的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让他从低谷中走出。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给予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同时,也给了他一个不健全的性格。或者说这个性格很适合研究数学,就像书上所说世界最孤独的职业是数学。从卡内基工学院到普林斯顿再到MIT(麻省理工),纳什的人生的前段是多么的辉煌,一直处于世界学术界顶尖的行列。他那种对数学的执着令我感到敬佩,但是他的性格又不得不让我对他感到惋惜,为了证明自己,他选择了证明黎曼定理这个当时在数学界最高最险的山峰,然而他失败了,再加上家庭的原理,他成了一个精神患者,成了普林斯顿的“幽魂”。一个人对科学做的贡献是不会被忘记的,就在几十年后,他因为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苏醒了,这也跟他妻子和科学界的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分不开。爱是伟大的,爱能创造奇迹,爱也能感化一个科学狂人~在我们对生活感到无奈失落的时候,想想周围那些爱着我们的人、关心着我们的人。在人生的博弈中,爱是一种优势策略。


  看了书后,最好可以去看看同名电影,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命运是十分的不公的,但是作为一名丈夫,他是十分幸运的,我想当他站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的时候,任何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他鼓掌的


  Geniuses, are of two kinds: the ones who are just like all of us, but very much more so, and the ones who, apparently, have an ectra human spark. ----------Paul Halmos


   我想说,小约翰纳什是每个数学系学生都应该知道的一个人。一个天才,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得了精神疾病,他是20世纪数学界的损失。他很不幸,但是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没有放弃他的妻子,艾里西亚。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希望对数学,博弈论感兴趣的人读一下这本书!本人力荐,电影也不错的,我已经看过不下五遍了。。。。


   与这本书第一次接触 那是在高一的时候 我们上阅读课 不经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 就被约翰 Nash深深的吸引 中国出不来这么天才的人 天才在中国终将遭到埋没。那时候的我没有经历高考 但已经感觉到 中国教育对于 知识的压抑 。Nash如果在中国 ,老师会每天跟他说 这件事该如何如何的做 那件事你该如何的去考虑 我们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关怀与呵护下慢慢的失去了自我 。而经历过高考之后更加的发现中国教育的残酷的现状 教育的功利性摆在每个想成功的人眼前 但功利性的教育培养不来天才 只有在那种没有对功利性需求 没有急躁的社会 没有扼杀的风味中才能出来天才 中国有太多的天才被埋没 。 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意义 而中国的教育却把人分成了人才与人渣 我不喜欢这种功利性的分类 这里面掺杂了太多的憎恶与仇恨 这种仇恨弥漫在中国的社会中 误导这中国的科学界与文化界,一直污染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尊严的追求 中国人不会给失败者以尊严 。当廉颇老矣 只能被废弃,只能被丢掉。中国的孔孟思想给人以美德,但中国古老文化的沉淀同样也沉淀出太多的憎恨 太多的扭曲,时刻窒息着年轻人的生活与思想。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 ,却与英姿勃发的天才分道扬镳 这是中国人的中庸,这是中国人的保守早就的现在的局面。
   喜欢Nash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的聪明 聪明只会让人羡慕 让人嫉妒,而真正使我摆到的是他与病魔的抗争 与妻子的不离不弃 对数学的苦心造诣 ~虽然遭受精神疾病的摧残,却还能最后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 这是人类的成功 这是精神的胜利 。不禁使我想起 黑客帝国的那位救世主 不屈不挠的挣扎 为的就是人类的明天更美好——他们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是事情 ,而且不管多大磨难 ,不畏惧 ,勇往直前直至成功——这就是人类最beautiful mind。使他们让我们考到了人类的希望,看到了人类的明天。让我们在绝望中不失望 在失败中不痛苦~因为我们始终相信 明天更美好。
  中国是否能祛一祛火,造就几个beautiful mind 出来?
  期待着有这一天,可能不是你,不是我 ,但是我们的努力造就出一个不浮躁的奋斗的氛围 , 每一天 为明天 中国就有希望。
  
  
  
  
  


  “如果你经历过,那么我不用解释;如果你没经历过,我说也没用!”这句话好像是说的末尾。不过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那句“寂寞是天才的学校”。世事如棋局,不得着才是高手;人生死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 --叔本华
  
  
  纳什大概是最切合公众想象的一个科学家了。他聪明绝伦、孤僻、怪异、不合群,甚至走路时都在思考。公众对科学家的看法是褒贬夹杂的,大家都认为科学家聪明,是智慧女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且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又觉得科学家行为举止不同于常人,多少有些古怪。还好这些看法其实大多是想象而已,公众一般很少见到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只能通过小说、电影和道听途说来想象科学家的样子。就我所知,真正的科学家跟公众的想象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伟大的科学家肯定有其异与常人之处,但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很正常,他们社交能力也不差,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浪费时间而较少参加社交活动罢了。不幸,纳什几乎是一个完全按照公众想象“塑造”出来的科学家。而随着他的出名,大家对科学家的误解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丛书”中这本长达43万字的《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纳什。获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就是改编自西尔维娅•娜萨的这本书。本书曾获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
  
  1918年爱因斯坦在庆祝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60岁生日时发表了一篇讲演《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在这篇演讲开头讲了个故事:在科学殿堂有一群科学家。忽然来了一位天使,为了考验科学家的纯粹、不可动摇的研究动机,特下令驱逐科学家。少数科学家怎么也驱赶不走。多数人被赶走了。对坚持不走的科学家,天使非常宠爱。爱因斯坦称赞说普朗克就是怎么也驱赶不走的科学家中的一个。还说这些人把科学研究看成是生与死的必要性。对于他们,一旦离开了科学殿堂还不如一死。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他肯定和普朗克、爱因斯坦一样属于那少数驱赶不走的科学家中的一个。但和普朗克、爱因斯坦不一样的是,纳什没有把哪个学科的科学研究看成是生与死的必要性。虽然离开了科学研究对纳什来说会有不如一死的感觉,但他的兴趣从来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相反他对数学、经济学、量子力学都感兴趣,在前两者都做出了贡献,而他主要因为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领域作出贡献(主要地因为提出纳什均衡理论)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令人惊叹的是那只是纳什21岁在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专业研究生时的思维成果。纳什是一个天才,一个孤僻的天才。即使在科学史群星璀璨的天才中,纳什也绝对是一个一等亮的天才之星。只是在步入30岁后他就受到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折磨,此后很长时间无法进行思考,否则他的伟大贡献又岂止一个纳什均衡呢?对科学长河来说,纳什是一颗曾经划亮科学星空的流星;对纳什自己来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当学生那几年的智力活动也如流星般照亮他的一生。
  
  Edward Gibbon说:“对话可以增强理解力,但是孤独却是天才的学校。”纳什一生都在孤独学校里,从未离开过。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1928年6月23日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布卢菲尔德市的一家医院。纳什从小孤僻而内向,他的精神分裂气质或许是天生如此,因为他的童年实际上在许多方面都和当时美国小镇的有教养阶层的模式一致。
  
  纳什在七八岁时被姨妈们认定是一个书呆子,有点古怪。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不喜欢参加同龄人间的游戏,喜欢独处胜过跟人玩耍。他喜欢看书,对自学总是乐此不疲。他父母送他的《康普顿插图百科全书》成为他最早的读物,家里堆放的《生活》和《时代》杂志也是他喜欢的读物,他还经常向当工程师的父亲提出问题。
  
  在十三四岁左右,纳什得到一本名为《数学精英》的数学家传略,那有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数学。书中描写费马的文章吸引了纳什。有趣的是,作者贝尔在该书中宣称自己把数学家形容为“不修边幅、全无常识的梦想家”的“数学家的传统形象的荒谬谎言”非常厌恶。贝尔当时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他在该书中向读者保证说,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数学家是一个具有非凡活力,甚至有些冒险精神的群体。不幸的是,该书的读者纳什后来至少部分程度上吻合了“数学家的传统形象的荒谬谎言”,虽然他同时是个在智力上具有非凡活力的数学家。
  
  在卡内基工学院念大学三年级时,在该校数学教授达芬和辛格的极力推荐下,逐渐显露出成熟数学家风范的纳什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他同时还收到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一个很小的原因纳什没有去哈佛大学,虽然那是他心目中的首选。
  
  当时的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在这里纳什的天才和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同样表现卓越。
  
  在普林斯顿,纳什看上去对一切有关数学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包括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和博弈论,他似乎确实在一年级的时候深入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但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
  
  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他提出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纳什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上的这一贡献也为他赢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普林斯顿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舒比克后来回忆曾经的同学纳什说:“纳什怀有敌意,是一个社交智商只有12的孩子。”纳什的过于自闭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严重不适应,或许还有天生的原因,使得纳什从普林斯顿毕业八九年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纳什的生活和思维日益被这一疾病困扰。纳什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马图克在1997年说:“纳什一直过着割裂的生活,完全割裂的生活。”纳什自己在1965年说:“除了与几个非常特别的人联系之外,我迷失了方向,完全迷失在旷野荒郊……因此,因此,因此,从许多方面看来这都是一种艰辛的生活。”
  
  在纳什的整个童年、青春期乃至才华横溢的学生时代,纳什看来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头脑中,对于将人们联系起来的感情力量无动于衷。他的压倒一切的兴趣在于数学形式,而不是人。他最大的需求就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强有力、无所畏惧、富于创造力的思维资源,在内部和外部的混沌状态中理出一些头绪。现在他失去了他最需要的思维能力,而且被精神分裂症弄得疲惫不堪。从30岁到60岁,纳什一直备受严重的幻象、欢听、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意志力完全被摧毁。
  
  爱情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在她可以拯救一个人。在纳什失去一切—工作、思考数学的能力时,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纳什在1995年写的《诺贝尔奖自传》中写到:“在我住院治疗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我终究会和我的妄想猜疑断绝关系,重新将我自己看作一个比较融合于环境的人。”
  
  如果没有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凭纳什的天才,凭他广博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他完全能做出更多的科学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看来,纳什是能够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人选,他那时已经是数学界极富盛名人了。或许上帝真的是公平的,把天才的智慧给了纳什,同时也把折磨人的精神疾病施于其身。而在他妻子的照料下,纳什终于逐渐摆脱了精神分裂的魔爪,重新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这是值得庆幸的。或许一切真的如另一个数学天才---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说:“数学是一种年轻人的游戏。不过,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经历短暂的荣誉和勃发的活力(以后)……接着就是持续一生的厌倦。”
  


  读了两遍,哭了不下N次,感动人的都是细节之处,对Nash那些小动作的描写让我一直印象深刻,当看到Nash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照片,联想起电影里的镜头,泪水就哗哗地下来了。电影情结很扣人心弦,不是那种一看就能猜测到结果的,然而Nash的生活比电影更复杂,更引人入胜。
  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只知道我是真的被他感动。


  从《在追问中逼近真实》中读到一篇南方周末曾经发表过关于纳什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一次演讲,报道没有煞有介事地夸奖他的发现和赞誉他的成就,通篇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有点不谙世事的数学家,和一个爱他的、支持他从精神病中康复的妻子。那样的平淡反而激发了我去看这本《美丽心灵》的决心,因为我确信他不止是个对数学界有极大贡献的人,更是一个幸福的人——我对所有幸福的人感兴趣。
  
  虽然书本很厚,但当读到几个章节以后,我发现可以完全无障碍并且非常感兴趣地读下去,甚至到往后的章节涉及越来越多难懂的数学理论或博弈理论,仍然保持饶有兴味;在此之前,我对数学基本绝缘。对于这个奇怪现象,我渐渐找到了答案,译者的功劳绝对是首位的,当然,译得好的前提还是写得好;没有人能够把一本原本不美的书翻译得很美,那是对原文的不忠实。因此,我一直怀着对译者的感激之心,一边阅读一边欣赏字句之美。在此之前,我从没完整读过一本人物传记。因为在我看来,许多人物传记都是沉闷的,要不就是夸张的神化的,不能吸引我阅读的兴趣。
  
  但这本,我要推荐给所有没有读过人物传记,不了解数学,甚至没有听过纳什这个人名的读者,并且作为一个读者,也要感谢娜萨——本书的原作者,此书是她的处女作;王尔山——本书的译者,我深信他精通数学,并对中外文化有深刻认识,才能译出如此之美而又易懂的文字;还有王则柯,我不晓得他和王尔山有什么关系,但在他写的后记中显然表明他是首先承接翻译任务的人,而且是远低于“通常翻译费用”的情况下,出于对纳什的尊敬和他生平的兴趣,以及对他所作出的贡献的感激而答应的。
  
  爱是我们的优势策略。我们要懂得去感激,去爱,才能发现世界的美丽,心灵的美丽。这是我们对待困境、对待现实的最优策略。


  好像是头一次因为陶的介绍而去读一本书。他最开始介绍的是电影,但在图书馆里偶然发现,就借回来读了,说实话,在内心深处,一直很欣赏纳什这种人,让人联想到“如果你受不了这里的热,就滚出这厨房”这句话。很有锐气,也是自己一直很欣赏的品质。


   从微观经济学课本中的纳什均衡到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的精彩演绎再到原著传记的写实报道,约翰•纳什的形象在我面前逐渐丰满起来。这个出生于西弗吉利亚州布卢菲尔德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狂热情绪。同时性格上的内向乖僻傲慢不合群似乎也是与生俱来。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地把他推向同龄人的世界,如何将他驯化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都无济于事。也许感情冷漠,性格内向特别有助于科学创造力,就像急剧变化的情绪有时可能造就艺术杰作一样。笛卡尔、维特根斯坦、康德、维布伦、牛顿、爱因斯坦,全都概莫能外。英国精神病学家斯托尔在《创造动力学》一书中认为,一个“怕爱几乎与怕恨一样强烈”的人所以转向创造性工作,可能不仅出于一种冲动,要体验审美的快乐或才思滚滚的愉悦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要陷入由孤独隔离与人际交往两种相互冲突的需求引起的忧虑之中。天才们杰出而又脆弱的本性使他们头顶着学术界的耀眼光环,却又遭遇着寻常人不曾体验的经历:
   这个昔日卡内基工学院的顽皮少年到普林斯顿英俊的博士生再到麻省理工学院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学术之路上驾轻就熟,如鱼得水,正如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个人生活却面临大大小小的问题。他摆脱不了和若干个同样优秀的天才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很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秘密的情人和他们的私生子。兴许同性之间的感情可以归属于惺惺相惜的彼此欣赏,但这种出离寻常的举动还是遭到了世俗的排斥,幸好没有影响他的教职;而他不可一世的态度虽然使得他人缘不佳,但还是被赏识他的学者们包容了。在对待情人和私生子的问题上,他曾一度不管不问,甚至拒绝支付赡养费,但在他患病独居波士顿的日子,这对母子还是接纳了他的拜访,并且和他共同度过感恩节。所以世人对待这个天才,一直都是宽容的,无论他是清醒着还是癫狂着。
   至于艾丽西亚,是我尤其欣赏的角色,她在纳什的生命中举足轻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刻,她是纳什忠实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而在他精神分裂辞去工作失去经济来源退出人们的视线还不断叫嚣着呓语般的学术发现时,她还是毅然留在他的身边。跟随他四处奔波,即便已怀有身孕。爱他,就追随他去天涯海角;爱他,就是不离不弃。显然艾丽西亚对爱情忠贞的涵义理解得更为透彻,诠释得也更加彻底。即使纳什叫嚷着和她离婚,她还是默默关注着纳什的生活动向,为他选择治疗方法,为他选择搬到普林斯顿大学附近居住,并坚持认为“有朋友的拜访会对他的病情缓解有好处”。这种不离不弃的呵护和耐心,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
   电影中纳什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感动了我好久。“My reason is you, you are all my reasons.”仿佛就是对艾丽西亚的感谢和称颂,而爱情仿佛在拯救纳什心灵的战役中不可或缺。因为纳什也如此深爱艾丽西亚,似乎是为了妻子的幸福才会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头脑中的幻象斗争。但电影毕竟是艺术加工,传记中的纳什起初其实对艾丽西亚也没有很深的感情,他始终是冷漠的孤寂的存在,对待艾丽西亚的追求和挚爱有些不屑,甚至有些居高临下的情绪。尽管她很漂亮很聪明出身很好和他也很般配,这不禁让我失望。天才们自私傲慢,对待感情更是如此。但是在纳什终于摆脱了艾丽西亚,开始独居生活,并且被隔离治疗后,他开始想念,并给她写信表达对她的钟爱。在病后恢复理智的日子,他开始了和艾丽西亚相濡以沫的晚年生活。书中的描写十分感人:
   “婚姻毫无疑问是人类关系中最神秘莫测的一种。表面看来肤浅的情感,可以变得惊人地深挚绵长。纳什和艾丽西亚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回顾往事,人们就会觉得这两人的结合并非偶然,他们确实都需要对方。艾丽西亚虽然意志坚定、讲究实际而且独立自主,但是,少女一般的爱恋,在经历过幻想破灭,艰难困苦和种种令人失望的事情之后,却始终没有消失。她带纳什逛街买衣服,每当他出门在外,她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担心他会被恐怖分子绑架、由于飞机失事而丧生或是他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他的脚踝扭伤而肿起,她立即从一个晚餐聚会起身离开,陪伴在他身边,在急诊室门外整整坐了四个小时。更能流露心迹的插曲可能是,她看着他身穿泳裤站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游泳池旁边的旧照片,吃吃一笑,说:‘他的双腿是不是很漂亮?’
    与此同时,他则跟随她的作息节奏。纳什虽然性格顽固、沉默寡言、以自我为中心、吝惜他的时间(和金钱),却从来没有不先征求艾丽西亚的意见就去做什么事情。他顺从她的愿望,努力帮助她,不管是刷洗碗碟,在银行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同她一起参加每星期一晚上的家庭疗法。他忠实地向她报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遇见了谁,演讲的内容是什么,中午吃了什么午饭。虽然他们也会为金钱、家务劳动、约翰尼和社交应酬的问题而争论,可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使她的生活变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
   不由得想起华兹华斯的题记:“这是另一场比赛,今天终于可以挥舞胜利的棕榈枝。人类的爱心孕育了这一切,我们生活在其中,感受它的和善,快乐和柔弱。微风中,最平庸的小花也带给我无尽的沉思,眼泪不由得往下落。”在这一场生命与爱的博弈中,人们用爱的宽容拉回了这个徘徊在无穷远区域的边缘人。而经历了这几十年的时间空白,当年少轻狂的傲气逐渐褪去后,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平和近人寡言却睿智的学者。虽然人们依然为他清晰敏捷的思路折服,却不得不默认他创造学术成就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虽然他不再可能达到学术创造的巅峰,但是一个生活中有情感会感恩的学者的回归终究是件让人欣慰的事。
   人们终于在他清醒的时刻对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一枚迟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成了纳什学术生涯中最厚重的奖项。尽管他禀赋过人,在策略博弈、经济竞争、计算机建筑学、宇宙的形状、虚构的空间几何学、素数论上均有建树,但几次与菲尔兹奖擦肩而过。我们感叹,造物弄人,一个天才的命运竟会如此坎坷;我们唏嘘,幸运的是在他境遇不堪的岁月有人关怀不曾放弃。失去了的东西终究以另一种形式补偿了回来。所以在人生的零和游戏中,我们不要轻言放弃。而在人生的种种博弈中,爱是一种优势策略。
  


  有两个版本的,
  但一开始只是冲着Nash这名字而已。
  现在看着电影...
  很多人认识Nash是他的精神病,
  而非纳什均衡...
  


  个人感觉王则柯先生的评价实在是太真切了,故抄录了下来:
   数学家把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视同为一个无穷远点,从而把无限伸延的实数轴结合成一个圆周,获得数学上宝贵的紧致性,即有限可操作性。如果把天才看作是正无穷大,那么白痴离负无穷大不会太远。纳什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无穷远区域的边沿人。推一推,他就掉下去了,将永远不能回来;拼命拉他,却未必能够把他拉住。现在,他终于回来了,那只能是爱的奇迹。
  
  而这里的“爱”,不光是他的妻子艾利西亚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包括普林斯顿对他的包容及他青年时代的挚友们对他的深切友谊。


  纳什在21岁时就写出了45年后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薄薄的论文只有27页,却给予纳什波折矛盾的一生最重要的肯定。纳什是数学家,却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30岁之前是星光熠熠的数学奇才,30岁之后却变成了行为怪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什性格孤傲,不可一世,却又有着明星般的英俊相貌,纳什的麻省理工高材生妻子爱丽西娅天生丽质,对纳什始终不离不弃…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构成了纳什传奇的一生。这部小说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纳什还和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影星罗素克劳见面、寒暄。有趣的是,这部书的书名“A Beautiful Mind”(美丽的思维)在中文翻译中变成了“美丽的心灵”。这更象是奉献给纳什妻子爱丽西娅的一个由衷赞誉。非专业人士可能无法透彻理解纳什数学思维的神奇风景;但任何人都无法不被爱丽莎美丽坚强的爱情所打动。
  At age of 21, John Nash wrote the 27-page thin thesis of game theory that 45 years later won him a Nobel Prize which has given Nash’s conflicting life the most important recognition. Nash won Nobel Economics Prize as a Mathematician; Nash was a mathematical genius before 30, after 30 Nash became a weird-behavior-patient suffered from schizophrenia; Nash was arrogant, eccentric but terribly beautiful with a movie star looking; Nash’s wife Alicia, physical student from MIT, a slender beauty, has loved and adored Nash the whole life long…Dramatic stories have composed Nash’s life. There is also one movie with the same name as this novel. Nash even met Russell Crowe the Australian movie star who played him in the movie and said, “You have to go through all these transformations!” What is interesting is that “A Beautiful Mi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s “A Beautiful Heart”. The mysterious mathematical mind of Nash probably cannot be understood thoroughly by non-professionals, but the beautiful heart of Alicia certainly strikes a moving chord universally.
  


  本书是在02 年获得第74届奥斯卡八项提名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的电影《美丽心灵》原著。当年观看这部大受好评的影片时,的确是震撼人心。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劳凭借他炉火纯青的演技为观众们塑造了一位用理性和爱战胜疯癫狂乱,尽显人类理性的光彩的伟大数学家约翰.纳什的形象。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奥斯卡评委们会选择《美丽心灵》而不是当时红红火火的《魔戒》或其他――多影视巨片所谓的大制作、大手笔,更多地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却不是注重心灵的碰撞。
  
   最近才入手了这本娜萨小姐的这本原著纪实文学,便一口气投入了阅读中。五百多页的文字又令我寻回了过往的感动,库恩教授曾说,不要相信那部影片,那不是真实的纳什故事。不过读完原著之后,觉得不管电影是否忠实于传记,在这世上都不会有人可以真实再现这个曲折的故事,哪怕电影公司多么不惜工本,新科影帝多么努力。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数学天才、理性行为理论创立者、富于幻想力的一部思想机器。年轻的时候光芒四射,有着天才的通病――孤高自傲、目空一切。20 岁便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3岁时,他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讲师。策略博弈、经济竞争、计算机建筑学、宇宙的形状、虚构空间的几何学、素数的神秘,广阔无边的想象力让他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推动人类发展的贡献。尤其是著名的“纳什均衡”“纳什嵌入”,年仅20多岁的他成为震惊全数学界的新星、博弈学的始祖。可是就在他事业的顶峰,纳什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陷入可怕的精神错乱,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虚幻之中,最后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学命理学疯话的幽灵人物,几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但是,正如标题一样,纳什的内心世界美丽而理智,而他身边的人们也同样拥有着这样一颗“美丽心灵”。
  
   如果纳什心中没有爱,他就不会最终决心走出幻谷;
   如果他的妻子心中没有爱,就不会守护在他的身边;
   如果普林斯顿大学没有爱,就不会重新接纳他。
   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爱,他才会最终回到现实,走到诺贝尔领奖台上。
  
   纳什的妻子艾里西亚是我非常崇拜的人,她作为一个温室里长大的美丽优雅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在新婚不久突然发现丈夫罹患精神分裂症而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又要出生之际,没有两手一甩跑回妈妈身边撒娇,而是表现出钢铁一般坚定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支撑她走过丈夫被监禁治疗,自己孤立无援的日子。她对纳什英雄崇拜式的一见钟情也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虽然发病的丈夫坚持要跟她离婚,法院也判决同意,她却在他最彷徨无助,就要流落街头的危险时刻收留了他,嘴里说他只不过是“房客”,却处处为他着想,从不对他提任何要求,反而主动搬回远离尘嚣的普林斯顿一所简陋的小房子,目的是让丈夫离他熟悉的学术圈子在近一些,希望昔日同窗的探望以及和谐宁静的气氛有助于稳定丈夫的情绪………..时光转过漫长的半个世纪,她的无与伦比的忠贞爱情与耐心终于换来同样无与伦比的奇迹…….
  
   “数学家把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视同为一个无穷远点,从而把无限延伸的实数轴结合成一个圆周,获得数学上宝贵的紧致性,既有限可操作性。如果把天才看作是正无穷大,那么白痴离负无穷大不会太远。纳什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无穷远区域的边沿人。推一推,他就掉下去了,将永远不能回来,拼命拉他,却未必能够把他拉住。现在,他终于回来了,那只能是爱的奇迹。艾里西亚以及他们身边的忠实朋友和支持者,正是这些人的热爱换来了纳什康复的奇迹。”
  
   人的一生就是个漫长的博弈,无论命运对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痛苦、疾病、战乱,还是其他挫折,对他人真挚的爱――将是我们唯一的优势策略。


  只因为电影的名声才去看这本书的
  但是却发现这本书展现给我的是另一个精彩的世界。
  相比之下,电影很苍白荒唐。
  我崇拜那些天才;
  人生如梦戏如人生真是一点都没错啊。。。
  
  因为书很厚所以战线拉长了~~呵呵没关系
  第一次这么耐心读一本书。。。
  突然觉的离一个人这么近。
  


  电影不知看过多少遍,终于在图书馆面对这本书的时候,还是犹豫了一下:这么厚。接回来,随着书页一张张翻过,一个不同于电影的纳什,以及他周围的一切渐渐鲜活了起来。
  总是不自觉把书和电影相比。记得从前把电影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他看完给我一句:“合着他什么也没干,光得病来着,最后给了一个诺贝尔奖。”电影是艺术的焦点,相比较而言,这本传记才是真实的世界。现在我可以回答,纳什年轻时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解决数学难题易如反掌。他的天才如此突出,以至于根本没什么好写的。不知别人怎么样,我自己对天才的故事早已麻木:最初的时候还会在心底暗暗嫉妒一下,如今仅仅象征性地做个“O”型。意外的是,上帝把纳什照的璀璨的时候,他所在的那个地方也一起闪烁出异样的光彩。那个地方叫普林斯顿。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一多半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块神圣、静谧的校园里。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普林斯顿的迅速成长,成为“宇宙的中心”。
  “普林斯顿在世界数学界独一无二的地位实际上可以说是突然取得的,其间只经历了不到十二年。”十二年,普林斯顿从一个古板的教会学校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冯·诺依曼、爱因斯坦、玻尔等世界顶尖精英的“宇宙的中心”,连哈佛也黯然失色。它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院,献给数学的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建筑——范氏大楼。
  纳什生活在一个天才的聚居地,按迷信的说法,也会沾上“仙气”,何况他自己也是个天才。他天才、怪异、内向、顽固,不善交际且以自我为中心,魅力惊人却对感情不负责任。纳什与艾丽西亚的人生不仅仅有精神分裂这么一个敌人:纳什的秘密情人埃莉诺,私生子约翰戴维,菲尔兹奖的失利,满世界的游荡。一切混乱不堪,而他怪异的性格和精神分裂症则把所有的东西推向崩溃的边缘。
  那长达几十年的混乱旅程中,他的不可理喻总是将周围弄得人仰马翻。而那些人们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无法不为之动容:他们甚至不爱他,他们只是在宽容。有谁能想象,一个二十多岁曾做出过成绩,以后十几二十几年都声名狼藉持续发疯的人,还能见容于他所呆的地方,不被完完全全送到精神病院去?还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黑板上写这写那?陈景润仅仅是木讷一点儿,就被耻笑、忽视了多久?
  我一直在想:宽容,到底什么是宽容。西方现代伦理学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概念,“道德成本”。借用过来,我们可以说宽容也有个“宽容成本”的问题:我不喜欢染得黄黄的头发,但遇见一个人工金毛狮王我的嘴上心里都不去指责,这不是真正的宽容。因为我根本不必付出宽容成本,他或她根本没有损害到我。纳什真的很幸运,遇到了一群真正宽容的人。在七十年代,他又是在一个真正宽容的地方,普林斯顿,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至于纳什最亲密的人,艾丽西亚的故事最是耀眼。看电影时总觉得有些不公平:艾丽西亚做了那么多,我们却为纳什一句“My reason is you,you are all my reasons”感动的稀里哗啦。事实上,看完这本书,艾丽西亚的形象同样挥之不去。这两段话最是动人:
  “婚姻毫无疑问是人类关系中最神秘莫测的一种。表面看来肤浅的情感,可以变得惊人地深挚绵长。纳什和艾丽西亚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回顾往事,人们就会觉得这两人的结合并非偶然,他们确实都需要对方。艾丽西亚虽然意志坚定、讲究实际而且独立自主,但是,少女一般的爱恋,在经历过幻想破灭,艰难困苦和种种令人失望的事情之后,却始终没有消失。她带纳什逛街买衣服,每当他出门在外,她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担心他会被恐怖分子绑架、由于飞机失事而丧生或是他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他的脚踝扭伤而肿起,她立即从一个晚餐聚会起身离开,陪伴在他身边,在急诊室门外整整坐了四个小时。更能流露心迹的插曲可能是,她看着他身穿泳裤站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游泳池旁边的旧照片,吃吃一笑,说:‘他的双腿是不是很漂亮?’
  与此同时,他则跟随她的作息节奏。纳什虽然性格顽固、沉默寡言、以自我为中心、吝惜他的时间(和金钱),却从来没有不先征求艾丽西亚的意见就去做什么事情。他顺从她的愿望,努力帮助她,不管是刷洗碗碟,在银行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同她一起参加每星期一晚上的家庭疗法。他忠实地向她报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遇见了谁,演讲的内容是什么,中午吃了什么午饭。虽然他们也会为金钱、家务劳动、约翰尼和社交应酬的问题而争论,可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使她的生活变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
  回头再看看书名,美丽心灵,顿时明白这不单指约翰·纳什,艾丽西亚,还有很多很多脸上漾着微笑的人们。大家互相扶持,组成一颗美丽无比的心灵。


   描述了一个天才的学术黄金期,那么多创造性的成果。。。面对困难的问题有一种用头撞击直到墙壁破裂的力量。
   更引人思考的是后来很遗憾的一段时期,如何评价Nash呢?创造力的摧残么?还是其他?当老年Nash恢复平静时,遗憾看到曾经创造力的减弱。。。


  Thank you.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 and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 or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 [his wife, Alicia].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Thank you.


  我一直对数学家NASH非常感兴趣,因此得到他的传记时一口气读了300页,然后休息一会,在家里散步。到了凌晨三点的时候,我读完了全书。当然,是按照我的个人次序。在我看来,数学是纯粹的科学,和它相比医学都显得粗糙。因此它在形式上已经达到了纯粹的理性,完全按照符号和公式运行,不需要借助任何实际观测。但最奇妙的也在于这里,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外部世界的内部规律,因此它的朝向是“向外”的。然而,数学之美完全是一种直观体验,是一种完全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则完全“向内”。
  
  相信很多理科生和我有过相同的体验,当我们在一堆复杂的符号和运算之间痛苦不已的时候,前人的某个漂亮证明如同闪电一样划过夜空,让人心头大震。这是第一个层次,我们见到别人的思想而觉得触动。然后是我们在困苦之中想到了一条通路,终于抵达了问题的另外一端。而在我们还未来得及欣喜的时候,思绪自然返照,突然想起前人类似的思想,觉得豁然贯通,彼此只是殊途同归。最后的一种是我们终于证明完毕,但是成功的瞬间觉得心底渺渺茫茫,因为记忆里没有前人做过类似的事情,也没有资料可供参考,醒悟自己原来站在一块全新的土地上,然后就是超越性合百倍的强烈快感觉和狂喜。
  
  因此,探索外部世界的极至反而深深指向人类的内心。在这个意义上,请允许我说数学是有性格和生命的。一个数学家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思路,那一堆冷冰冰的符号后面是一个狂热的灵魂,打上了他性格的深切烙印。数学家的肉身可以消失不见,但是千百年后他的书,他的推导,他的证明还印刷在书上,你读它们的时候依然可以感觉到符号之后他们各个性格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喜欢这个人的证明,有时候又喜欢那个人的证明,这其实和IQ根本没有关系,只是那种思路背后的性格因素和你个人的性格因素吻合而已。到今天为止,我都异常讨厌极坐标方程,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数学物理方法》。进而言之,如果我和梁昆淼先生处于同一个时代,那么我百分之百不会喜欢这个人,他对极坐标的偏爱决定了我永远不可能接近这个人,我是个急性子的人。
  
  大部分数学家并不袒露心灵的这一部分,任何大学里最傲慢的纯理科学者向来是数学系的,在这串名单上可能还得加上天文系和物理系。物理系是个转折,他们基本上接近于正常的人类了。之上的数学和天文系是超人,之下的化学、生物系则属于类人。数学家以他们的工作为傲,因此极少涉入俗世生活,而物理学家在这一点上好得多,他们的理形神性不多不少正好等于人性,所以物理学家过得比较生动活泼,不像数学家一样在云上飞。纳什是个特例,他身为数学家,但是他的故事因为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而为世人所知,更因为他的传记而披露了几乎全部的生活。
  
  当然,电影并非纪实,而是一种艺术的虚构,现实要残忍生硬得多。在我写完《美丽心灵》的影评之后,遭到了某位网友的强烈责备,他几乎是带着愠恼的口吻责问我:电影就是真实?因此,我怀着特别地专注看完了纳什的传记。看完以后,关于上面的思考全部消失不见了,萦绕在我心里的不是什么数学的美感,人类的神秘精神世界。我的问题很简单:
  
  为什么纳什的妻子伊利希娅(Alicia)始终对纳什不离不弃?
  
  这个问题是全书中最让我感觉到困惑的一点,而它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依然有现实意义。从传记中看,伊利希娅拥有今天所有“现代女性”的致命缺陷:虚容、浮夸、物质、买弄风情等等等等。即便按照今天的标准,她也是个一无是处的女人。虽然就读于麻省,但是没有足够的IQ完成学业。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她的智力发育完全让位于生殖发育的要求,和完成艰涩的学业相比,她更擅长用她的女性魅力把同学们弄得神魂颠倒。伊利希娅之所以会嫁给纳什,是因为纳什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明日之星。她因为部分受过的理科训练而感受到纳什在数学上魅力,但是更多的考虑还是出于虚荣。毕竟,教授夫人或者诺奖获得者夫人这一称号足够令任何一个理科女生心动,好像我们最近还有新鲜的例证?
  
  但是,也就是这个女人,并没有在纳什神经失常以后放弃他,甚至是在他通过法庭与其离婚之后,依然对纳什不离不弃。据说有不到8%的狂躁型精神分裂者最终恢复了正常,而在纳什的例子中,伊利希娅无疑是最重要的动因。如果没有伊利希娅,纳什可能现在还是那位“普林斯顿的幽灵”。这就是说,一个即便按照今天的标准看,都不属于贤妻良母的女人,最终完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和婚姻。
  
  为什么?
  
  类似伊利希娅的女孩子,在我有生以来的经历中见识过恒河沙数,她们在第一眼判断之后都被无情的摈弃在外。然而现在,伊利希娅的故事让我对这种取舍标准产生了怀疑。伊利希娅用事实告诉我,即使有如此缺陷,但是在这位女性的身上依然可以焕发我无法预期的伟大情怀。这给我一种相当怪异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强盗为了救一个过马路的小朋友陨身不恤。它提醒我,如果按照智性和审美来衡量一位女性,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一位女性可能虚荣浅薄甚至喜欢卖弄风情,但是她可能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强力者,连纳什这种极端自我和自私的人最终都接受了来自她的帮助。这比数学复杂多了。
  
  我想到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如果我们要把两条绳子紧密地缠绕起来,这种缠绕的粘度取决于两根绳的表面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的话,可能缠绕的紧密程度也就越高。可是,这依然没有解释清楚一条看似华而不实的细绳何以系住一条狂暴的粗缆,而且成功经历了时光的检阅。也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纳什是绝世天才,所以上帝派遣这样的天使下凡来打救他,而天使并不是凡人的肉眼可以区分的。


  美 丽 心 灵
  
    美 丽 心 灵
  
    最后,当满头华发的纳什走下诺贝尔领奖台,与年至耄耋的妻子拥抱的时候,那三个人形貌依然:小姑娘,大学毕业生,联邦密探---一如三十岁时纳什“初见”“他们”时一样---此时,恍然,知道纳什的精神分裂是真的,片尾字幕布资料:约翰·福布斯·纳什确有其人。
    这样的传记片。作为天才的数学家与作为博弈的思维在影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纳什以其天才的敏感轻松破译数字与符号间的神秘关联,一如他能在浩淼的星空中为美丽的妻子找寻到“伞”的轮廓;“保密”飘摇在“情报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绪迷狂”之间;学生们戏谑的模仿嘲弄与同行们献出随身钢笔的致敬平头并进;甚至影片之外的报道,更混乱纷巅的纳什与更温和无奈的纳什,孰真孰假,或,两种都不真都不假,从我们理解的一点点的博弈思维出发,纳什能多么迅捷地解获密码,就能多么浪漫地排列星空;他能多么严谨地遵循安全纪律,就能多么酣实地无力自拔于错乱;他的可敬与可笑均在于他沉湎于天才思索中的不由自主。据资料,纳什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以武侠金庸中**练武作比,正因为**的不识字,他才可以舍字义而从书法习得剑法,这种简单例子只可说明纳什于万一,某一种极致让人成为非人,科学在某些时候生龙活虎如同另一种上帝,所谓天才在这时候成为学科人质与占卜枮木,生命的升华与殒落决于偶然,这<美丽心灵>里,决于纳什美丽的妻子的不弃与拖拽,凡俗生活是温暖的,同时庸常,纳什并不是百分百的甘心:“没有查拉图斯特拉的‘疯癫’,他也许就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们一样,只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然后被遗忘。”可是他认了,他注视着分裂中的图像,是的,也许,那三种幻影在别人并不存在,在纳什则如影随形,他们是使者,同时是恶魔,阳光明媚,同时阴霾不堪,他注视着他们,如同注视自己的天才,礼貌,疲惫,冷静,不可言说。非合作博弈均衡,多么古怪的否定之下的平衡,孤僻的天才与非合作的均衡相克相生,外人,没法清理他与它之间的恩怨深浅。
    看完影碟,已是子夜,不明白片子的标题为什么是A Beautiful Mind,但是能是什么呢?约翰·福布斯·纳什?博弈?或者那句阿廿似的台词:VERY HEAVE(太重)---书桌掉下纳什大学读博的二十岁年华,它太重了,顷刻因为自重而四分五裂。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导演:朗·霍华德Ron Howard
  主演:罗素·克洛Russel Crowe
     珍尼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
     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亚当·戈德堡Adam Goldberg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Christopher Plummer
  类型:传记
  级别:PG-13
  发行:环球(美国);梦工场(国际)
  首映:2001年12月21日
  
  
  


纳什的专业可以说叫数量经济学和博弈论,这是门跨学科。关于科学,关于数学,关于纳什究竟做了什么,作者没有任何介绍。因为作者没有任何科学背景,只能写一写科学家周边的生活小事。
一本传记如果对主人公的思想毫无涉猎,这本传记的价值可想而知了。


"Nash also have affairs with several men." Incredible! Is he a homosexual man?


Yes, but not detailed in this book.


我喜欢NASH


I love him ardently.


我相信电影也很感人,但书本将给予你更多的想象和贴近事实的真实。


不确定爱是不是一种优势策略,但是不要怀疑一生的爱——会成为你的朝颜。
不知作者是「潇湘妃子」亦或是「蘅芜君」,你读得很心细写得也很感性,谢谢你~
很仰慕艾西利亚


其实我还在想,纳什为什么会疯呢?


是啊,那些数学家们,朋友们,都太好了。


天才和疯子,本质上是一致的啊


赞同,爱的确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最优策略。
纳什既不幸又幸福,世人对他的尊敬和爱护将让这位天才走得更远。


You are all my reason.
Love is all my reason.


看完电影的时候,感动的不行。
A beautiful mind~


当年的英语老师推荐了电影。买回碟,被狠狠感动一把。电影总归拍得删情。比如“He saw the world in a way no one could have imagined。”
你这么一说,我也就想去找书看了。533页。干笑。


曾经路过而没有买.
我是看过(好像是)BBC制作的传记节目,再看电影的.
很受感动.


对我来说最好看的部分,就是他谦卑地活在普林斯顿的那段时间


最感动的是他们一起看星星那一幕---


最感动的是看到电影名的那一刻~


宽容,实践起来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关于“一流大学”那一段,是不是也能宽容一点儿呢?


我也觉得一流大学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嗯嗯,看到书的时候我也小激动了一下。
美丽心灵不是一句台词。是纳什最真实的写照。
看过电影会心中温暖,看过书会发出慨叹。


回Albatross:
谢谢你提醒,的确应该再宽容一些。当时我决定把那一段用括号括了,就是这个意思,看来还不够。我会继续努力的,(反正也快毕业了^_^)


大家好像看电影的比较多啊,如果有人看dvd的花絮就知道电影只是借了书中的一个轮廓,和书的情节有很大的不同的。两个都挺好,但是感觉不大一样。有机会,还是两个都看看比较好吧?


看到最后的演讲,应该没有人不哭吧,
回头想想,还有星星那一段


看完电影
也许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美丽心灵》当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甚是感动,对博弈论也产生了兴趣,特地找了书来看。唉,果然是天才的杰作,我等凡人实在看不懂,呵呵。
早就听闻电影很不错,但是一直没机会看,也没勇气去看。一直都觉得电影永远都没书精彩,毕竟改编了东西,总是少了些什么。


拿出手绢的时候也蛮感动


合着他什么也没干,光得病来着,最后给了一个诺贝尔奖 太他妈经典了


要弄本书来看看了~~~^^


得弄本书看看
一直都认为书本身比电影更有魅力


美丽心灵是很早看的,不记得哭了没有。看来要看书重温一下了。


纳什真的很幸运,遇到了一群真正宽容的人。在七十年代,他又是在一个真正宽容的地方,普林斯顿,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这段写得真好.


我也想看了


谢谢楼主,写的真好。
她们的婚姻实在是一个生活的最真挚的奇迹~


回Cinong:我也下载了纳什的论文……英文版,我就看了题目……


真的像U兔说的,是最真挚的奇迹,好像和传统的相濡以沫区别很大,但仍感人至深。
另外,谢谢大家,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支持,真是出乎意料,刷新了我堆字的点击记录……谢谢大家。


普林斯顿为了这片论文等了30年,期间没有责怪与质问,有的只是期许和等待.试问,我们引以自豪的国内某些高等学府中,哪一个有如此胸襟?教授们一年一篇甚至几篇论文都是按指标来的?我们还处于计划时代?可叹可叹,如此这般就想造就世界一流学府,最多不过是镜花水月,其结果也不过是沦为茶余饭后的笑料与谈资罢了.


书比电影好看多了


也不能这么说啦,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嘛,书比较写实,电影有电影的特色。


因为在书的开篇作者写的是将此书献给纳什的妻子,所以以为妻子占的篇幅会很多,但是没有,也不会觉得突兀;但是竟然,看完以后还是深深感受到妻子所给予他的保护和爱,甚是感动。
我没有看过电影,甚至是有点犹豫地,因为很多电影都不忠于书本,书本似乎会更美丽,而拒绝去看电影。直到现在也没看。


正准备看这本书呢


我在看这本书,看了三分之一才被吸引过去·~~


对这本书很沉醉。


哪儿里能买到这本书???


买不到啊。哪里都缺货。我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看。


原文盗版倒是地摊上都有卖……


谁说合着他什么也没干,光得病来着,最后给了一个诺贝尔奖?说这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好好了解纳什这个人,以及他的学术成果再下定论?
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是1994年,而这个奖颁给他至少晚了三十年。
纳什最主要的成果是他二十二岁时候的博士论文,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后来被称为的纳什均衡。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给以后的世界带来了多少的改变?学经济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得更详细、具体。虽然在当初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效用,不过终究验证了老邓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记得电影里的一个情节,当纳什把他的论文交给他的导师看的时候,导师说了一句话:你知道这将推翻150年来的牢不可破的经济理论。


ls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很严肃的人吧。


他的微笑好像谢耳朵。。。。


唯一一部流泪的电影!


哥廷根外无生活.
我的创造力啊!
伽罗瓦死了,但是他享受过,你享受过工作的快乐吗?享受过劳动的快乐吗?享受过寻找到自己天空的狂喜吗?


相关图书